首页 理论教育 传媒实力与综合国力比较研究:软实力构成内容

传媒实力与综合国力比较研究:软实力构成内容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国内的讨论中,虽然类似“软实力”、“软力量”、“软国力”等相近概念和内容的探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涉及的范围和意义范畴也相当的广泛,但是,对于“软实力”究竟是由哪些方面构成的,包含哪些内容,仍然没有明确的理论划分和阐释。软实力考察这样的运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文化认同和文化吸引力,多大程度上产生了这种认同和吸引力。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被视为软实力的组成部分。

传媒实力与综合国力比较研究:软实力构成内容

按照约瑟夫·奈的分类方法,软力量的力量之源被分为以上三类。但是,奈的分类方法只涉及了对于力量来源的分类,并没有对“软力量”本身进行一种分类。在国内的讨论中,虽然类似“软实力”、“软力量”、“软国力”等相近概念和内容的探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涉及的范围和意义范畴也相当的广泛,但是,对于“软实力”究竟是由哪些方面构成的,包含哪些内容,仍然没有明确的理论划分和阐释。

因为“软实力”本身的含义广泛和内涵深刻,对于其作系统的理论研究,需要更加专门的工作,需要专门的知识积累和理论探讨;同时,全面厘清“软实力”的整体内涵也在本书的讨论重点之外。因此,本专著在这里所阐释的软实力构成内容只涉及到两方面工作:一是根据现有知识,对于软实力可能涉及的领域作一些分析和归纳;二是根据在软实力(软力量、软国力)论述方面的文献,对于其涉及到的具体领域内的具体作用做一些阐释。这样的分析并不一定全面,但通过这些阐释可以说明软实力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影响。

我们认为:既然软力量是一种吸引型力量,它通过对于受动者造成一定的影响来造成受动者对于施动者的认同和追随,从而使受动者做施动者想要他们做的事情。因此,“软实力”更是一种“劝服”、“渗透”型的力量,它通过某种方式来展现比受动者更加优秀、或者具有特色、或者更能表明客观真相的某方面状态,从而赢得受动者的追随和认同。

因此,它会涉及到这样一些领域:

1.信息传播

通过信息传播形成一种吸引力。一个组织或一个机构可以通过借助于媒体或其他的传播渠道向受动者传达信息,从而起到劝服、渗透的效果。那么,有没有取得这样的效果,多大程度上取得了这样的效果;或者说,通过信息传播,是否为施动者树立了有吸引力的形象、建立了有利的舆论环境,多大程度上树立了这样的形象,营造了这样的环境,应当成为软实力探讨的一个部分。

2.制度政策

组织或者机构的制度和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得到相同等级的同类组织,或者这些组织之中的人们的认同,从而使他们赞同并亲近这样的制度和政策,并力图使自己的制度和政策中的不足部分向施动者制度和政策中相同部分的优势靠近。

3.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本身是与军事经济实力等硬力量联系在一起的。在这里谈科学技术,指的是为科学技术发挥应有作用所创造的环境,以及技术思想、发展途径等一些因素。这些因素不是单纯的科学技术本身,而是指科学技术发展的技术思想、思路,技术环境。

4.文化

组织或者机构的所有文化载体在被运用于对外展示组织或机构形象的时候形成文化的软实力。软实力考察这样的运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文化认同和文化吸引力,多大程度上产生了这种认同和吸引力。文化符号和文化消费方式构成了信息时代的新的冲击波,文化认同所产生的巨大心理力量,有时会比硬力量来得更坚实。文化软实力的“滴水穿石”,产生的长期效果往往是巨大的。

5.外交策略

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机构的对外活动(外交活动)中,其所采用的策略有多大的感召能力,在多大程度上引起了对手、伙伴的认同,导致他们的追随,这种力量成为外交策略型软实力。同科学技术一样,外交手段本身并不是软实力的讨论范畴,因为外交手段本身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在复杂的外交环境中,即使是相同的手段在不同环境下也会有不同结果。软实力考察的是策略的感召力,即策略多大程度上被对手、伙伴认同、钦佩。

在关于软实力、软力量、软国力的理论文章和新闻报道中,对于软实力的论述和阐释涉及到该问题的方方面面,也从不同角度证明软实力这一问题正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变得愈来愈重要;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软实力探讨的具体内容和对象。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被视为软实力的组成部分。《瞭望》周刊载文认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具体的国民生产总值、科研成果转化率、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哲学与社会科学只能属于国家软实力范畴”,“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同时认为,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标志着“从战略的高度加速推进中国的软实力建设”。[12]

国家的发展模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制度具有的诱导力、吸引力和感召力被视为软实力的表现之一。《广州日报》载文认为,“任何国家在制定其国家战略时,都要重视使其发展模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制度具有的诱导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并把这种无形力量与其有形的物质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国家利益的实现得到充分的保障”,“正是由于软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上主要的大国对增强软国力都十分重视”,同时认为,在当下提升和加强价值观念和精神道德领域的软实力,应当“增强感召力、凝聚力和认同感”、“加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培育”、“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锻造强有力的精神支柱”。[13]

在国际政治和双边多边外交中,软实力同样存在着作用空间。“所谓‘软实力’的建设,就是要注意每做一件事情,每处理一个双边或多边的国际问题,都要站在国际政治的‘道德高地’,使其符合时代的潮流,赢得国际社会的支持和理解”,应当“从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中挖掘政治智能,在不断壮大综合实力的同时,高度注意‘软力量’的建设,减少国际震荡”。[14]

在国家安全和国家内政中,软实力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软力量’与‘硬力量’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塑造有利于自身国防安全的力量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软力量’在维护国家安全中所占的分量会越来越大,‘软力量’已成为争取客观友善的国际环境,获得更好的国际身份并使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必要工具”。[15]在我国内政问题台湾问题上,“自《反分裂国家法》通过以来,许多学者都认为大陆对台政策从基调上讲可以说是硬的越硬、软的越软,软的方面大陆已经做了很多”,“大陆在‘软’这一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这就是提升大陆的软力量,通过大陆自身的吸引力来达到反独进而促统的目的”。[16]

媒体成为传播和塑造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使信息传播也具有加强或者改变“软实力”的功能。约瑟夫·奈在分析阿布哈里卜虐囚事件时认为,一方面“就全世界的名声而言,伊拉克战争已经让美国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美国士兵在萨达姆的旧监狱阿布哈里卜虐待囚犯的形象已经取代了早期‘解放者’推倒暴君萨达姆·侯赛因雕像的形象”,而另一方面,“美国虐囚事件被广为报道,并在我们的自由媒体上受到批评,所有人都能看到它,国会听证会已经使政府官员公开作证。”[17]正是基于类似众多的个案,才会有“全球性传播使软力量显示了强大的力量”,“其威力首先表现在‘形象力量’上,媒体巨人的全球新闻传播效应,其威慑力不亚于冷战时的核威慑力”。[18]

文化所展示的吸引力是软实力表现的集中领域。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很多地区进行文化建设和软实力建设时的突破方面。在文化内容领域中,“构建和强化我国软实力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将发挥独特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特别是儒家、道家的诸多重要观点,已经得到了国际认同并被运用于国际关系的处理之中”。[19]而在文化的形式或者载体层面,“‘汉语热’持续升温,全球热学汉语现象,标志着中国软力量的迅速增强,因为语言和文化一直是重要的软力量。”[20]文化的吸引力还表现在诸多的领域,在凡是有文化内涵的载体中,不同的文化都在展示独特的吸引力。“在运用‘软力量’方面,韩国自有一套”,“电视剧《大长今》(在中国)掀起(中)国人吃韩国菜、学韩国人养生、去韩国旅游的热潮”,“《大长今》的这种作用我们并不陌生,在许多韩国影视剧中都有充分体现,正是凭借这些韩国电视剧、电影流行音乐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不由自主地改变了对韩国的印象,时尚也随之成为韩国的代名词”,“我们想达到的目标《大长今》又再现了一次”。[21]而据报道,“日本政府的研究指出,日本不应只作为全球高科技龙头,还应提升‘软国力’,通过电影、卡通、食品和其他娱乐产品,吸引更多外国人对日本有好感”,“以全球最大酱油商‘万字酱油’为首、由14个私人机构组成的小组,明年将正式展开推广日本料理运动”,“推广计划包括出版日本料理食谱,及派日本厨师到海外训练外国厨师”,“目标是5年内令全球每年至少享用一次寿司等日本料理的人口达到12亿,比现在多1倍”。[22]

综上所论,不论是在理论认识方面,还是在现实影响方面,都可以看到软实力在当代社会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在从前的社会条件下表现得不那么明显,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因素正在国家实力和国际对比中日益明显的显现出来。正是因为如此,软实力是重要的综合国力之一,软实力应当成为当代综合国力考量的重要对象。

【注释】
(www.xing528.com)

[1]Joseph S.Nye,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New York: Public Affairs,2004,PP5-11.

[2]参见[美]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

[4][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张小明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74页。同见Joseph S.Nye,“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Power ”,in Political Science Qurtterly,Vol.105,No.2,1990,PP.177-192,载[美]约瑟夫·奈,《硬实力与软实力》,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西方学者在历史研究中存在一定的西欧中心论倾向,在进行历史研究时需要辩证分析。特作说明。

[6]Joseph S.Nye,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New York: Public Affairs,2004,PP.5-11.

[7]同上书,PP.5-11,根据原著的陈述,本书总结提炼出软实力的一些特点。

[8]Joseph S.Nye,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New York: Public Affairs,2004,p8.

[9]Joseph S.Nye,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New York : Longman,2000,p149.

[10]Joseph S.Nye,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New York: Public Affairs,2004,PP.11-15.

[11]Joseph S.Nye,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 Power Can’t Go It Alone,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46.

[12]杨桃源,《提升中国软实力——解读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载《瞭望》2004年第23期,第14页。

[13]陈江玲,《软国力是和平崛起硬要求》,载《广州日报》2004年5月11日。

[14]施君玉,《让软力量为中国崛起“护航”》,载香港《大公报》2005年4月21日。

[15]宋绍松、钟波,《软力量:不容忽视的国防话题》,载《国防知识报》2005年3月21日。

[16]匿名网评:《软力量与大陆对台政策》,载人民网http://www.qglt.com/bbs/ReadFile?whic hfile=139162&typeid=92.

[17]Joseph S.Nye,Can America Regain Its Soft Power After Abu Ghraib? 载美国耶鲁全球网,http://yaleglobal.yale.edu/display.article?id=4302.

[18]李希光,《软力量与全球化》,载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media.tsinghua.edu.cn/lxg/2004-09-30/lxg0-5-94.shtml.

[19]赵长茂,《中国需要软实力》,载《瞭望》2004年第23期,第1页。

[20]王路江,《“汉语热”彰显中国软力量》,载《参考消息》2005年3月24日。

[21]吴晓燕,《〈大长今〉贩卖“软力量”》,载《中国经营报》2005年9月9日。

[22][法]法新社讯,《日寿司外交提升软国力》,载新加坡联合早报网中文版,http://www.zaobao.com/special/newspapers/2005/07/others050721c.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