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部思政课程建设研究项目:共同理想与远大目标

教育部思政课程建设研究项目:共同理想与远大目标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基础在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问题上容易产生的一个偏向,就是对实现理想目标的过于急迫的心情。因此,应该提出共产主义理想的非终极性问题,从终极性与非终极性的统一中全面把握共产主义理想。

教育部思政课程建设研究项目:共同理想与远大目标

二、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

(一)共产主义理想是远大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是根本的理想,是全世界无产阶级人民的最根本,最伟大,最崇高的理想。每一时期的最低理想只是为共产主义服务的阶梯。共产主义理想的内涵包含着理论、运动、制度和精神等深刻的内容。作为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早已闻名于全世界;作为运动,它通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推动着世界历史的发展;作为制度,其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已成为现实;作为精神,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等,早已成为共产党员的宗旨和实践。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远大理想(最高理想)。

马克思所提出的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共同的、跨种族、跨文化、跨国界和跨时代的心理需要,是全人类主观上所共同向往的,即实现共产主义的内因——主观条件是具备的。在世界上许多流传的古老民歌、民间故事和先知哲人的训诫中,都有着追求平均、平等、公平、正义、仁爱、和谐心理需要的呼声;世界历史上的奴隶和农民反抗统治者的运动中,也一般都提出“均贫富、等贵贱”这类似的口号;目前社会主义国家民众所向往的共产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国家民众所向往的“平等、自由、博爱”的社会,都是人类对没有阶级剥削和没有阶级压迫的美好和谐世界向往的心理需要的体现。从古至今人类对美好和谐世界向往的心理需要是不变的,尽管表达的言词和形式多种多样,但其本质是一样的。而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从分析发展初期的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中存在的矛盾出发,和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一样,用他独特的共产主义理论,把人类对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美好和谐世界向往的心理需要表达了出来。

一种理论是否能对历史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于该理论是否能和民众的心理需要产生共鸣,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正是因为符合了广大民众对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美好和谐世界向往的心理需要,即和广大民众的心理需要产生了共鸣,而在世界上导致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某些共产党政府的失败,并不是人们对美好和谐世界向往的心理需要的丧失,而是由于共产党国家政权的没有经验和官僚主义使其经济陷入困境而失去民心造成的。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国,它也不再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完全自由竞争的经济,而是利用国家投资税收加以宏观控制的自由竞争经济,并且运用法律反垄断,利用救济有限地平均收入,利用社会保险来提高公民承受各种意外灾害的能力——社会保障。因此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在人类的主观上是共同向往的,即内因是具备的。

(二)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基础

在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问题上容易产生的一个偏向,就是对实现理想目标的过于急迫的心情。人们容易把理想看成近在眼前,这时虽调动起极大的信仰热情,但由于脱离实际而造成超越阶段。而当理想目标的实现看起来还相当遥远的时候,人们就容易对理想失去耐心甚至信心。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都有过教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偏向,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在对理想追求的理解上,过重于追求的目标,而忽视了追求的过程。因此,应该从目标与过程的统一中,全面地把握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理想的追求也是一个过程。越是高远的理想,其实现越需要更长的时间。共产主义理想在人类的社会政治理想中是一个最大的理想,因而它的实现需要最长的时期。这就意味着在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漫长过程中,有若干代人不能亲手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或亲眼看到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那么,这些共产主义者的追求是否具有意义?或他们的追求是否值得?特别是他们能否从自己的追求中得到人生的意义?(www.xing528.com)

从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全过程来看,每一代共产主义者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都为这个理想的最终实现作出了贡献,因而他们的追求无疑是有价值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若干代人不懈追求的结果,没有前面的许多代人的追求作为铺垫,就没有共产主义理想的最终实现。若干代人的理想追求的价值都积淀在共产主义理想最终实现之中。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长过程,一代代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者,尽管处于理想实现总过程的不同时期,但每一代人都有其付出的辛劳,也都有其收获的喜悦。理想是一个不断实现或逐步实现的过程。理想目标并不只是最终目标而已,它实际上包含许多具体的目标或阶段性理想。人们通过实现这些小的或中等的目标,而最后达到最大的目标。因此,对于那些不能见到理想最后实现的追求者来说,他们实现一些阶段性理想目标也是非常难得的,也是他们巨大的幸福感的源泉。

(三)共产主义理想是崇高的理想

在以往的理想教育中,由于强调共产主义理想的无比美好,过于突出了这个理想的终极性,无意中忽视了其非终极性。这就使一些人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理解出现偏差,比如把共产主义社会看作是历史的终点,把共产主义社会想象得像天堂一样无比完美,似乎没有丝毫改进的余地和必要,从而无意中把一个科学的理想当成了宗教的幻想。因此,应该提出共产主义理想的非终极性问题,从终极性与非终极性的统一中全面把握共产主义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具有终极性,它是古往今来人类先进分子对社会的梦想的集大成,也是共产党人的最终理想和终极追求。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来叙述它,用最好的想象来描绘它,并全力以赴地追求它。人们不能想象比共产主义更美好的社会制度,也没有想过在共产主义之后会怎样。总之,那是最终的目标,最后的目的地。

但共产主义理想的终极性是相对的。共产主义社会并不在人类历史的彼岸,它的实现并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宗教讲的“天堂”是与人类社会不并立的,天堂到来之时就是人类社会结束之日(世界末日)。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世界观是相反的,它并不认为共产主义理想是超人类超历史的“天堂”胜景,而是人类历史本身发展的一种状态和结果。因此,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并不是人类的最后毁灭和人类历史的结束。

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看来,任何事物的发展,包括人类社会的发展,并没有终极状态。共产主义理想无疑是非常美好的,它与前面几个存在着私有制和阶级的社会形态相比,具有无限优越的性质,但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也不是人类历史臻于完美的停滞的状态。似乎到了那个时候,一切都已非常完美和完善,没有可以改进的余地,于是人类历史的延续只剩下重复,没有了发展和进步。这显然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想法,是直接违反唯物主义辩证法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发展五个社会形态交替的理论,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公式。共产主义社会是五个社会形态的最后一个,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社会形态。毋宁说,它只是人类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的“下一个”社会形态。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谈话认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有可能存在着几万个阶段。这是认识上的一个巨大进步。毛泽东把发展的,甚至近于无限发展的观念带进了共产主义社会。如果每个阶段一百年(比方说),那么几万个阶段就有几百万年的时间。这样,共产主义社会形态或高级阶段中,就有了数百万年的发展空间,极大地破除了把共产主义社会想象成终极状态的非历史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