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翻译中处理鲜明文化特色的方法:异化和归化

翻译中处理鲜明文化特色的方法:异化和归化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简论翻译中对鲜明文化特色的处理办法:异化和归化王斌摘要:当今社会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已经不是纯粹的文字转换,而是文化的翻译。翻译过程中对待异域文化主要有两个原则,即异化和归化,以达到互相理解又同时保持鲜明特色的目的。翻译中对鲜明文化特色的处理:异化和归化的应用根据大多数学者的观点,翻译中异化与归化问题属于处理具有鲜明独特文化内涵语句的策略。

翻译中处理鲜明文化特色的方法:异化和归化

简论翻译中对鲜明文化特色的处理办法:异化和归化

王 斌

摘 要:当今社会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已经不是纯粹的文字转换,而是文化的翻译。翻译过程中对待异域文化主要有两个原则,即异化和归化,以达到互相理解又同时保持鲜明特色的目的。

关键词:翻译 文化特色 异化 归化

翻译:文化的“传真”

按照最早的概念,翻译就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是相互沟通交流的一种途径。它的产生和人类精神需求息息相关,通过翻译在本我(Eigene)和异者(Fremde)之间架起一座互通的桥梁,沟通、拓宽本我世界、获得认同、认识异者世界。出自战国秦汉年间的《礼记》中记载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为了“达其志,通其欲”各方有专“译”,由此可见,中国在翻译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显著的地位。既然是两个甚至多个异体的融合,必然产生多元文化的碰撞,这时翻译已超出语言本身的界限,更多的是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媒介。

“文化”一词最早出自拉丁文“Cultura”,它和人类的生活方式价值观息息相关,是人类文明规范的无形体系。进入19世纪,文化成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包括多元文化、艺术以及宗教下的生产、分配、意识形态世界观的形成和传播。在全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许多全球化批评家认为,这是资本主义文化的侵略,确实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许多耳熟能详的欧美国家物质产品或是精神产物源源不断地涌进国内,例如人人熟知的肯德基(KFC)、大众汽车(Volkswagen)等等,到现在的因特网(Internet)、邮件(email)。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强大,越来越多的中国特色文化得到发扬光大,例如Kongfu(功夫)、Jiaozi(饺子)、Weibo(微博),文化侵略的说法不攻自破,更多地得到认可的是文化的和谐融合。上述例子都带有各自鲜明的文化特色,如何使之被理解同时保持独特之处呢?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吸收和接受都不大可能表现为原封不动的移植,而是要与当地文化结合,产生出更灿烂的成果。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结构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语言之间的异质性和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不能被彻底消除。这就对译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翻译过程中应“量体裁衣”,切忌生搬硬套或千篇一律,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即使是严复的“信达雅”,或者后人新提出的,那也不能算是翻译标准,只是对翻译的一种要求,一种期盼。特别是文学翻译,涉及对作者、作品、背景等不同的理解,更应该允许有不同的诠释和不同的表述;当然,这些都要求建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而不是译者随心所欲。文化“传真”的概念和季羡林先生的思想不谋而合,它是文化翻译的基本原则。它要求译语要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语言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换言之,就是把原语的“形”、“神”在译语中原计原味地体现出来。由此可见,文化“传真”的研究是翻译中的关键部分。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乃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

翻译中对鲜明文化特色的处理:异化和归化的应用

根据大多数学者的观点,翻译中异化与归化问题属于处理具有鲜明独特文化内涵语句的策略。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在这里,施氏只是描述了他所说的两种方法,并未授之以什么名称。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做“异化法”(Foreignizing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

根据韦努蒂的理论,《翻译研究词典》将“异化法”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的语言常规的翻译;将“归化法”定义为: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Transparent,Fluent Style)的风格,最大限度淡化原文陌生感的策略。简而言之,异化是指以原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尽力保留再现原文的色彩、异国情调;归化指以目的语为主导的翻译策略,运用目的语文化易于接受的方法表达,使目的语读者更容易理解。关于这二者的争论一直是翻译界的热点,从哲学的角度上来说,没有绝对统一也没有绝对的对立,异化归化也不例外,二者相辅相成还能互相转化。接下来将通过一些具有鲜明文化色彩的例子,分析异化归化如何在翻译活动中得到运用。

2.1 异化

Venuti是异化翻译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应当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性。

极端的异化即把原语照搬到目的语中,例如AIDS、GDP、CEO、DVD等等,这些英文名称频频出现在各种中文权威出版物和日常生活中,它们完全来自原语并且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原语文化。尽管一些目的语读者没有相对应的语言知识,也能够理解其含义。不把这些约定俗成国际通用的缩写翻译成目的语原因有很多:(1)目的语的表达相对冗长复杂,例如GDP国内生产总值。(2)目的语的表达抽象拗口,违背了大众约定俗成的词汇概念,反而给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增添了障碍,例如DVD数字多功能光盘。(3)和国际接轨同步,彰显国际化,例如CEO首席执行官。当然不排除一些以保护目的语为出发点的更改,比如国内媒体统一把NBA、F1(国际通用体育用语)翻译成中文,并且各大权威传媒机构只能用翻译过来的目的语,由此带来的好处和弊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其次异化的另一种表现是音译。最典型的例子是外国人名、地名译成中文,如Teresa(特雷莎)、Thomas(托马斯)、Berlin(柏林)、Peking(北京)。

再次的异化是音译加意译。如Golf(高尔夫)、Ice-cream(冰激凌)、Hacker(黑客)、Email(邮件)、Internet(因特网),美国有一种叫Revlon的化妆品被巧妙地译为“露华浓”。“露华浓”一词取自唐朝诗人李白描写杨贵妃花容月貌的名诗《清平调三章》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通过这种音意兼顾的方法,使目的语很好地吸收了原语的意义并且体现了中文的精华。(www.xing528.com)

异化可以被看做是直译的延伸。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本小说的英文原名是《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在翻译成现在公众所熟悉的版本之前,有很多种关于书名不同的翻译,例如“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论哪一个翻译的版本都不能很好地诠释原语中所散发的意味,在这种情况下,译者放弃对原语的咬文嚼字,结合中文里的语法结构对书名进行了直译。尽管如此,关于此书名如何翻译的问题至今为止仍是一大热题。

2.2 归化

Nita是归化翻译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最切近的自然对等”,并把译文读者置于首位。

极端的归化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也必须是以不歪曲、不减损原文的主要意思为前提。虽然它不像异化那样保留了原语的文化特色,而是用目的语中某种文化色彩的表达方式取代原语文化色彩的表达式,但译文能够在其读者中产生与原语读者一样的效果。例如英语中“a piece of cake”翻译到中文意思为“小菜一碟”,“cake(蛋糕)”在欧美国家是日常食品,在中国“cake”远远不如“小菜”为人们所熟知和受欢迎,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把目的语文化中的“小菜”与原语中的“cake”对应了起来,达到既忠于原文又忠于译文的平衡。在效果方面无论是“cake”还是“小菜”都表达的是轻而易举或微不足道的事情,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类似的归化还有很多,black sheep———害群之马、rain cats and dog—倾盆大雨、kill two birds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等。

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任何一个译者都有责任去完成文化翻译,避免生搬硬套的翻译而成为笑柄:不可回收———no may reclaim、请小心衣服弄花您的口红—please the careful clothes mishandle flowers you the lipstick、先下后上文明乘车—After first under on,do riding with civility。这些所谓的“翻译”甚至不能称之为翻译,而是单纯的两种文字之间的对应排号转换,忽略了在处理鲜明文化特色中异化和归化的运用。

正如本章节开始所说,异化与归化没有完全的对立,是辩证地统一,是动态发展的。异化的东西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被目的语读者接受,演变为归化,比如“蜜月”、“条条大路通罗马”等习语。这些习语刚被引入汉语的时候,汉语读者不一定完全适应,但现在这些已经成为汉语中固定的词语了。外域语言最初进入目的语难免会有陌生感,但正如思果所说:“有些生硬的洋话,经过时间这个熨斗熨来熨去,也渐渐变得自然了。三十年前特异的说法因为一再为人所采用,已经成为“土产”,再过一两代,也许给人视为陈腐。”

异化和归化只是翻译的一种策略,一种手段,无论是异化多还是归化多,只要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将二者辩证地统一结合起来,既体现了原文的风格,又结合了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就是一篇佳译。在中文翻译领域里“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先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总结:切忌千篇一律,应“量体裁衣”

文化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是跨界多边的融合,而不仅仅是字面意思的转换,在文化交流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在文化领域的官方交流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首先应当正确认识、互相学习各自的独特文化,合理运用翻译方法再现独具文化特色的载体,例如本文所简述的异化与归化策略。当然翻译理论和实践方法还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中,不论采用哪一种方法,都应谨记,翻译就是翻译文化,译者应该带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不仅保留各自特色,还要使各方融会贯通,切忌千篇一律,应“量体裁衣”,只有这样,才能呈现文化盛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1]黄艳春、黄振定.《简论异化与归化的原则》《外语教学》[J].2010年3月第31卷第2期

[2]孙会军、郑庆珠.《翻译与文化‘杂合’》《外语教学与研究》[J].2003年7月第35卷第4期

[3]季羡林.《季羡林谈翻译》[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4]戴俊玉.《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选择》《赤峰学院院报》[N].2010年5月第31卷第5期

[5]Juliana Hause,übersetzen und Missverstndnisse[J].Hamburg,Jahrbuch Deutsch als Fremdsprache 29(2003),107—1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