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对策研究

天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一步加快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都是与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相联系。

天水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对策研究

第一章 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连年战争留下的满目疮痍,党和国家带领人民迅速恢复生产,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善了居民的吃饭穿衣问题,广大居民安居乐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连续跨越几个台阶,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既是我们的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归宿和动力。

一、加快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是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仍存在增速不快,幅度不大的问题,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制约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经济学家库茨涅茨给经济增长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的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的长期上升”。从这个定义看出,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居民的需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我国历来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衣食住行有了较大改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体育、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二)党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终体现是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要求的最终体现,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就会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会更加巩固。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三)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是党为之奋斗的目标

我们的党在建立之初,就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努力过上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生活。新中国成了后,党带领人民群众发展经济,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把GDP总量实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发展为人均GDP实现翻两番;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等;提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同时还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都是与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相联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等,都是党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为之奋斗的目标。

(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由于发展速度及地域条件,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生活质量不同,为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尽快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以达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目的。

(五)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有”目标,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具体体现。

二、“十一五”时期天水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情况

“十一五”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506.7元,比“十五”末增长65.4%,年均增长10.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24.7元,比“十五”末增长82.2%,年均增长12.7%。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2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五年减少贫困人口24.1万人,贫困人口占全市乡村总人口的比重较2005年下降8.04个百分点,全市贫困人口下降到43.23万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全市累计发放廉租住房补贴35446户(次)6437.5万元。开工建设廉租住房12342套58.04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128.39万平方米。

(一)城乡居民收支同步增长

2009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为10612.82元,同比增长12.39%.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主导地位,占家庭收入的74.05%和20.57%。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分别增长9.42%、25.83%和9.11%,转移性收入增长较快,经营性收入平稳增长。在支出方面衣着用品仍是居民消费的热点交通和通讯类支出稳步增长,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幅较大。

(二)农民收入增长

一是天水市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稳步增长。2009年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为992.01元、1161.89元、60.53元和189.7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1.78%、11.93%、8.12%和19.65%。二是消费支出增长较快食品消费总量最大,人均消费985.69元,比上年增加26.1元,占生活消费总量的43.7%;居住消费支出增长最快,人均居住支出494.58元,增加93.5元,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21.9%;受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的刺激,消费文教娱乐和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增速加快,人均消费支出199.7元,增加20.44元;其他消费增长,人均衣着支出134.1元,增加15.09元,增长12.68%;交通通讯支出195.23元,增加9.75元,增长5.25%;医疗保健支出103.58,增加24.28元,增长21.23%。

(三)生活质量提升

一是恩格尔系数下降,农民恩格尔系数为43.7%,比上年下降3.2个百分点。二是穿着打扮支出增加较多。2009年全市农民衣着消费支出134.1元,增长12.68%农民衣着消费明显增加。三是居住更加宽敞,环境更加舒适。2009年末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7.25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29平方米,增长1.71%。四是教育投入增多,文娱更趋多样。五是耐用消费品普及,需求层次提升,家用电器走入农村,农民家庭拥有高档消费品逐年增加,移动电话增长最快;六是农民生活消费观念转变,农民生活消费从过去的一主食吃饱为主向重质量重营养转变。(www.xing528.com)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少问题,主要有:居民收入空间狭小。居民收入居全省后位,2009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省水平低2134元,位居全省第十位;农民增收难度较大,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主导产业规模优势不明显,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农民家庭经营收入难以提高;农资价格普遍走高,农民增收空间进一步缩小。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仍需加强。就业供需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社会保险扩面难度增加,社会保险费拖欠严重,社会保险基金积累少,抵御风险能力弱。

“十一五”时期天水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资料来源:2010年《天水市经济统计年鉴》;2011年《统计提要》

三、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建议

据天水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及中国共产党天水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要求,到“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8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400元,年均增长13%;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95亿元,年均增长15%;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9亿元,年均增长15%,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60亿元以上,五年累计投资总规模达到2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10亿元,年均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1200元和5680元,年均分别增长13%和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3%。以内,节能减排目标控制在约束线以内。为实现这一目标,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值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两个提高”是针对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的,是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大举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居民收入、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据有关方面测算,从2002年到2006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2002年为62.1%,2006年为57.1%,下降了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企业的收入比重从20%上升为21.5%,上升了1.5个百分点,政府收入比重从17.9%上升到21.4%,上升了3.5个百分点。居民收入比重下降,使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也相应发生了较大变化。据统计,在同期三大需求对国民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中,消费的贡献率从43.6%下降到38.9%。这种变化趋势,影响了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的合理结构以及内需与外需的合理结构。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调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实现这个转变,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根本举措之一。主要措施是:一要控制投资过快增长;二要调整鼓励出口的政策,控制净出口的规模;三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标准;四要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多渠道扩大农村居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五要鼓励依法创业和投资,保护各类合法收入;六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1.深化工资制度改革。总体看,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还不健全。解决这个问题,一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二要随经济增长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三要加强国家对企业工资的调控和指导,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对工资水平的引导作用;四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深化改革和宏观调节,规范初次分配秩序,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和企业效益增长相适应;五要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2.健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与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密切相关的。在一般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是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关系,是按照生产要素市场价格决定的分配,政府一般是不干预的。但是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我们虽然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尚不完善,特别是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健全,一些生产要素的价格还没有市场化。例如,在资本要素方面,反映资本价格的利率尚未真正市场化;在土地要素方面,在获得土地的机会上不均等,还有相当部分靠行政审批和政府定价,没有按市场化运作;在劳动力要素方面,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还未形成,等等。除此之外,垄断经营、分配秩序混乱都会使初次分配关系出现扭曲。

3.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要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我国已经实现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普遍富裕的目标,最基本的标志是中等收入者占多数。按照世界银行的定义和一些国家的实践,中等收入者主要是这样的群体:其工作相对稳定;收入水平不必为温饱担忧并可以逐步提高,有一定数量的个人储蓄和财产收入;有房产或固定住所;乐于学习并努力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希望保持社会制度的稳定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快速提高,按国家统计局对目前我国中等收入人口的定义,为家庭年收入6万元到20万元之间,这部分人口在全部人口中的比重以每年增加3%~4%的速度上升,到2020年预计可达50%以上。但需要看到,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为了实现中等收入者比重占多数的目标,必须大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在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加大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力度,切实维护低收入者合法权益,从多方面创造条件,使越来越多的低收入者成为中等收入者,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结构,为建立稳定的社会结构奠定基础。

(二)努力发展经济,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才能更好地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人民生活也才能不断改善。反过来,只有收入提高了,才有旺盛的购买能力,经济才能持续发展,才能促进消费升级。

(三)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一方面,要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政府要从鼓励劳动者创业出发,在税费征收、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经营场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给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和风险,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要加快制定面向全体城乡创业者的优惠政策,扩大扶持创业的范围。另一方面,要加强就业观念教育。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深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灵活就业越来越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劳动者要主动适应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通过劳务派遣、家政服务、承揽大公司的外包业务等多种形式,或实现就业,或组建公司去创业。党的十七大报告还强调要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创业培训是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劳动者的创业能力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加强创业培训,创新培训方式,努力提高创业培训的成功率。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居民即期消费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改善人们消费取向,提高居民购买力实现程度的关键,要从社会保障体系和各项措施上让居民对自己未来的利益保障心中有数。加大财政投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特别是对一些困难领域加大扶持力度,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五)切实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

“住有所居”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具体体现。一是建立和完善覆盖低中收入及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体系;二是落实好优惠政策,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三是加大筹集资金的力度,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和惠及面;四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便捷的保障性房源。

(六)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保障、社会管理一体化的新格局。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城乡就业创业制度,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政策统一、就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条件平等。同时,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并轨,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创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劳务性收入。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所缴纳税收的地方留成部分,给予财政奖励。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强化设施农业投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培育现代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村帮扶救助水平。从土地出让金或地方财政中划出相应的比例,适度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提高失地农民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补助和征地保养待遇。

重视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仅要持续发展经济,而且还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不断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医疗、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