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水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对策研究

天水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对策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月人均补助水平由84.56元提高到111.62元;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600元提高到850元,月人均补助水平由15元提高到65元

天水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对策研究

第三章 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进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布局已全面展开。党的十七大适应我国城镇化加快的历史趋势,要求全面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方针,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我国每一个公民,无论是市民还是农民,都要享有社会保障方面的公共服务,这项工作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意义十分重大,必须扎实抓好。

一、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必要性

(一)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

首先,社会保障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平抑经济波动。其次,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积累和投资运营有助于完善资本市场。再次,社会保障确保劳动者在丧失经济收入或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维持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保证劳动力再生产进程不致受阻或中断。同时,国家还可以通过生育、抚育子女和教育津贴等形式对劳动力再生产给予资助,以提高劳动力资源的整体素质。

(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长期以来,社会保障对象范围主要限于城市居民,广大农村除少数有条件的地方实施了局部的、有限的社会保障以外,广大农民被排除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这种制度助长了城乡差距拉大的趋势,显然有悖于社会公平。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虽然存在巨大差异,但都坚持社会公平的理念。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完善社会保障保障制度具有直接拉动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作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但是,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仍然不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低,不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居民的储蓄率比较高,其中固然有节俭持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但也有人们担心社会风险的因素。很多人省吃俭用、积极储蓄,就是为了防老、防病,怕失去收入来源后基本生活没保障。把这三项制度建立起来,就可以增强人们的社会安全感,起到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是降低失业风险、实现社会公平的需要

虽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仍有一部分人并不能就业,既然就业水平本身难以改变,政府对失业问题能够做到的就是事后的失业保障和失业救济工作,这就是所谓的被动失业治理政策的涵义。根据这一理论,要解决好就业问题,也必须解决好失业问题。失业保险的意义在于:一是从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来讲,宏观经济运行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谁也无法保证一个经济永远处于繁荣时期。党经济处于繁荣和高涨期,失业率较低,但在经济萧条时期,失业率大幅上升,失业人员增加时,在经济繁荣时期期积累起来的失业保险基金就应该支付给失业者,使他们维持生计。二是对每一个失业者来说,失业风险是不确定的,失业会降临在谁的头上,事先是无法预计的,因此为了避免失业降临时收入来源枯竭的风险,每个就业者应该交纳失业保险金。

(五)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是继续推进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需要

一直以来,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这不仅仅是因为农民“觉悟不高和文化水平低”,更主要的是“养儿防老”在农村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农民年老后因没有社会保障而只能依靠子女,如果没有子女或子女不多,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基本生活保障就面临威胁。只有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促使摒弃传统的“养子防老”观念,扫除农村计划生育的最大思想障碍,顺利落实农村计划生育政策。

(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有利于降低社会风险

有关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时,往往是产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格局重新调整、收入加速分化的时期。这种深刻的社会变革本身就是经济利益在全社会的重新分配过程,蕴含着社会风险并形成对社会成员的压力。社会弱势群体对社会风险的承受能力低,当他们的基本生活受到威胁时,贫困就不仅是经济问题,也可能转化为政治问题,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甚至于社会冲突。社会保障作为经济持续发展的“调节器”、社会和谐发展的“减震器”、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平衡器”,可以通过改善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体的生活,从而缓和社会矛盾,降低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可能性

十一五”时期我市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逐渐健全,社会福利慈善事业日趋完善。

(一)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完善(www.xing528.com)

在十一五期间,天水市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险体系初见规模,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进一步完善,全市养老、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稳定在10.5万人和15.1万人左右,动态覆盖范围均达到98%。未参保集体企业纳入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工作进展顺利,消除社会稳定的隐患。截至目前全市一次性纳入未参保集体企业养老保险社会统筹258户,已参保人数8387人,其中,职工4788人,已退休人数3599人,共计应补缴养老金14565.28万元,实际补缴养老金11864.68万元,与地税部门签订缓缴补缴协议养老金2700.60万元。已参保一次性纳入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为837.76元。同时村干部养老保险、农民工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建立。

(二)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全面建立,社会救助水平不断提高

天水市、县区分别出台了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农村五保等配套政策,社会救助体系有效运转,制度不断规范,救助标准逐年提高。“十一五”期间,城乡低保连续4年提标,保障人数由2005年的14.57万人增加到49.85万人;城市低保保障标准,两区由143元提高到209元,五县由114元提高到167元。月人均补助水平由84.56元提高到111.62元;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600元提高到850元,月人均补助水平由15元提高到65元,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分别提高32%和333%。城乡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实施,累计投入资金2.07亿元,救助47.5万人(次)。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2006年的每人每年600元提高到2046元,增幅达241%。建成县级中心敬老院6个,乡镇敬老院3个,维修改造原有敬老院3个,集中供养341人,供养率逐年上升。

由于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落实,社会救助水平不断不提高。一是城乡低保提标工作按期完成。提标后,秦州和麦积两区保障标准由月人均190元提高到209元,其他五县保障标准由月人均152元提高到167元,全市保障人数达到10.8万人,全年共发放补助资金1.5亿元。农村低保严格执行“户报、组排、村评、乡审、县定”的工作程序和村民主评议后公示、县区批准后公示的“两公示”制度,提标后,补助标准由年人均728元提高到850元,平均补助水平由月人均50元提高到65元,全年发放补助资金2.5亿元。同时,积极应对物价上涨,及时为52.48万困难群众和优抚对象发放一次性价格补贴3392.02万元。二是城乡医疗救助有序开展。全年累计救助城乡患病群众16.18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1亿元。三是农村五保供养政策得到落实。全市1.35万户1.61万名农村五保对象补助及时足额发放,全年发放供养资金3290.79万元。四是城乡居民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实施。市、县区政府分别制定出台了城乡居民临时救助试行办法和实施细则。全年共救助因突发性、临时性原因导致家庭困难对象2.76万人次,发放救助资金1970.77万元。

(三)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逐渐健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得到发展

“十一五”期间,天水市一大批民政公共服务设施陆续开工和建成。甘肃省救灾物资储备东部区域中心库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甘谷县、武山县社会福利中心、张川县中心敬老院已建成投入使用;天水市儿童福利院、天水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秦州区社会福利中心、秦安县中心敬老院将在年内建成。实施“明天计划”、“重生行动”,为129名贫困家庭儿童实施了康复手术;福利彩票发行累计达到4.356亿元,筹集市本级公益金3649.64万元。市、县区全部成立了慈善机构,“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引进慈善项目69个,累计投入善款8700万元,救助各类对象8.3万人。

“十一五”时期,天水市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也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养老失业保险扩面工作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二是养老和失业保险费的拖欠很严重。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拖欠社会保险费3.69亿元,其中养老保险费3.2亿元,失业保险费0.49亿元。三是社会救助仍需加强,四是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仍需发展。三、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思路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争取中央转移资金,合理调度资金分配,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金按时足额发放,发放率达到100%。二是加大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进一步加强新农保和村干部养老保险工作,圆满完成新农保试点任务,村干部养老保险参保率要达到100%,做好个人账户的管理。积极推进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工作。三是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四是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五是积极稳妥推进养老基金投资运营。

(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城乡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规范城乡低保管理,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二是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健全医疗救助制度,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切实解决好救助比例偏低、救助范围偏窄、救助方式单一等问题,积极开展住院救助和门诊救助相结合,医前、医中、医后救助相结合,努力提高救助实效。三是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四是完善临时救助制度。要积极创新临时救助机制和办法,增强临时救助的实效性。

(三)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加快发展适度普惠型福利服务事业,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福利服务需求。积极推进福利机构标准化建设,按照《甘肃省示范社会福利机构建设实施办法》和《具体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和人员培训工作,着力解决好福利机构入住率低的问题,逐步提高孤儿养育标准,力争年内全部社会福利机构达到规范标准。要多层次发展和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认真落实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慈善资金积极创办养老机构,促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逐步扩大商业保险的范围,通过投保人的自愿投保满足更高层次和多样化的需求,对社会保障作有益的补充。

(四)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商业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推进,社会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亟待转型,政府有必要引入商业保险机制参与社会管理,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建设与创新。

总之,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