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思政工作创新探索: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揭示

高校思政工作创新探索: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揭示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酷玲王晓武摘要大学是思想争鸣之地,各种思想在这里交流、碰撞、裂变,而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根植于厚重文化的土壤和丰富的文化历史。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备更高尚的操守和人格魅力。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是思想道德的传播者,更是思想道德的践行者。

高校思政工作创新探索: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揭示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酷 玲 王晓武

(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四系450004)

摘 要 大学是思想争鸣之地,各种思想在这里交流、碰撞、裂变,而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正确把握、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时代课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在市场文化浸润和渗透的今天,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对他们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他们接受学校的直接教育,并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内化,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思想品德,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根植于传统文化资源

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加强,东西方文化发生着从未有过的碰撞与冲突。当代大学生处在东西方文化交叉、融合、冲突的时代:东方重义,西方重利;东方尚礼,西方尚法;东方重和谐,西方重竞争。面对不同于以往的文化理念和多种价值选择,大学生们难免感到困惑、混乱。我们再用过去政治化、简单化、口号式的宣传说教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中华民族文化资源沉积厚重,而人的思想无时无刻不浸润于传统文化之中,并受其影响,从而与国情和文化紧密相连。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根植于厚重文化的土壤和丰富的文化历史。在华夏这片有五千年的文明积淀的热土上,蕴含的丰富思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厚德载物”,“贵和持中”,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构建和谐健康人际关系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重要的启示。我们应该通过这种文化的薪火相传和熏染来达到育人的目的,使教育效果最大化。

当然,传统文化不免存在时代局限或囿于自身桎梏。我们对传统文化应该批判地继承,用辩证的态度进行理性梳理,从中萃取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精华。

二、全面构建新型校园文化

在《精神的魅力》一书中,编者说:“大约母校有一种精神,或如一些人所说的,有一股魂,有强烈地牵系着学子的缕缕情思吧?……这就是科学、民主、自由,这就是求索、为新、向上,这就是勇敢、顽强、不屈地向旧势力抗争。……这种精神却生生不息,世代相传。”

校园环境是大学生生活环境的主要构成部分,大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与校园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由校园环境构建的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公共品质的塑造和养成起着决定性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素质塑造是潜移默化的,甚至可以影响学员的一生。如哈佛大学的“真理”校徽及“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的校训,激励了无数哈佛人前赴后继地对真理的孜孜以求。因此,加强校园文化的软实力建设,要像对待其他教学工作一样长期有效地坚持下去,要有阵地、有投入,长时间地积淀、内化,并凭借一定的载体加以实现。为此,要有一系列的制度保障、物质环境、整体建设和规划等作为配套基础。高校可以结合本校自身的特点,制定“校园精神宣传日”、“校园文化建设日”;可以选择不同的设施,将校园文化理念蕴涵在自然环境、整体建筑风格之中;也可以设计制作名人题词、画像、宣传标语、校园雕塑、标志性建筑等。甚至使学校的每面墙壁、每条走廊、每个建筑均成为会“说话”的老师,教育、熏陶、感染学员,让学员无时无刻不浸润于富有创造力和教育寓意的校园文化中,促使其求知、奋进、开拓,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这样,将学校的育人理念经过学员的自我暗示输入学员心中,进而内化为自身思想观念。

三、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理论素养和人格魅力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感召当代大学生,必须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员队伍,把他们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忠实信仰者、有效传播者、积极践行者[1]。(www.xing528.com)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专业性、知识性很强的工作,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作为精神导师,就必须把“厚德”和“博学”作为自己一生不息的追求,不仅要做一个有知识的人,还要做一名有品性、有社会责任感的人。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守自己的身份,发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师德传统,勇敢地挑起为道德教育服务的重担;引导学员增强爱国之心,民族之志;引导学员增强国家观念、民族文化认同感。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堰。”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在传授知识、与学员交流的过程中,对学员心灵上的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正因为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备更高尚的操守和人格魅力。

身教胜于言传。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是思想道德的传播者,更是思想道德的践行者。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做一名学院理论工作的研究者,还应把自己的教学、研究理念付诸实践。例如,可以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带领学员到农村、企业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搞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了解民情民意,明确历史使命,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加强对民族精神内涵的理解。

四、利用综合方法,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

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综合实力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前景,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在2009年岁末,上海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自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活着的人无不为一个年轻生命的陨落而扼腕、震撼。当我们在谴责责任的苍白和道义的缺失的同时,是否也该冷静地思考一下轻生者的主观因素呢?笔者在这里不想做过多的揣测,但心理素质脆弱难道不是导致杨元元的自杀的重要推手吗?

研究资料表明,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性障碍,但是相当多的人片面地理解了人类健康的含义,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很多高校认为它是软指标,只要学员不出事、不走极端就万事大吉。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舍不得投入,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缺乏细致入微的作风。

伟大的科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在书的海洋里拓展自己的精神空间。现实社会是复杂的,至纯的环境和至善的教育是不存在的,读书学习的过程也是心理净化,人格优化的过程。让大学生运用榜样的力量来鼓励和鞭策自己,用健康向上的精神来塑造自我的健康心理。

此外,随着资讯和通信手段的发达,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但它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这个新型载体的积极作用,结合大学生的兴趣和特点,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另一方面,注重把网络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这样,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2]。另外,师生可以利用这个重要平台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沟通,通过博客发表心育文章、MSN、QQ聊天、BBS、留言板互动留言……可以开设专栏,鼓励学员将心理困惑在留言栏中发出,然后针对学员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也可以举办专题讲座以及集体咨询等方式指导他们进行自我调适,掌握有关调节心理失衡的技能。

最后,我们还要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理工科学员要加强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修养;文科学员要注重加强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优化学科结构,使得文理渗透,德术兼修。这样做可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使得我们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是有知识、有修养、有见地的人,更重要的是要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人。

五、小结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应综合利用一切能为我们所用的资源、方法、手段,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坚守好高校这块阵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分清是非,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感召当代大学生.人民日报,2008-9-8.

[2]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光明日报,2008-9-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