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成果

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成果,帮助当代大学生自觉地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为其将来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做好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

我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成果,帮助当代大学生自觉地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为其将来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做好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下面,将主要从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设计、实践教学的相关资料等方面对该门课程每一章的内容做具体的说明。

(一)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本章学习知识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自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这些理论知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1.实践教学目标

本章实践教学,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形成过程具体化,让学生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特别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发生的两次历史性飞跃,进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时代要求、主要内容、历史地位以及贯穿其中的精髓即实事求是等诸多问题,从而树立科学的观念,自觉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

2.实践教学设计

本章实践教学主要采取文献阅读、辩论讨论、影音欣赏等多种形式来完成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

(1)文献阅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当前学术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也是困扰当代大学生的重大理论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书籍、历史资料、文献、论文等,明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迫切需要,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组织学生对中国历史上的知行观进行了解、讨论,理解知与行、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关系

(2)课堂讨论。组织学生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然”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我的启示”为题进行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的认识;组织学生对“什么是真理的标准”、“科学认识的基本原则”等问题进行讨论,深刻理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3)影音资料。组织学生观看大型纪录片《复兴之路》、电影邓小平》,使学生从直观上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历程;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影像资料,直观地认识和把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发展过程,感受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在开辟、恢复、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的政治智慧和勇气,增强学生探索求知的勇气和精神。

(4)参观考察。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到农村、工厂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实地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撰写调研报告或考察心得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成果、思想路线的理解与把握。

3.实践教学的相关资料

在这里,列出一些供实践教学使用的教学资料。

●资料一:阅读书目

(1)叶险明:《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研究中的两个问题》,载《哲学研究》2001年第2期。

(2)郑德荣:《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何萍、李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丁俊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载《理论视野》2003年第6期。

(5)许全兴:《毛泽东与孔夫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个案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庄福龄:《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载《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8)[美]本杰明·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陈玮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郭国祥、丁俊萍:《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载《探索》2006年第3期。

(10)程东阳:《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载《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第1期。

●资料二:邓小平的人格特征

(摘自:《论邓小平风格》,中广网,2002年9月1日)

邓小平独特的经历造就了他坚强的性格和意志;形成了他透过历史看未来的彻底唯物主义精神;铸造了他在复杂的社会运动高超领导艺术和鲜明的革命风格。

尤其感人的是他嘱托自己的后事安排要朴素、简化,去世后还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供医学研究等,使得他一生的最后一个篇章也写得非常圆满、非常辉煌!

对此,江泽民同志作了高度评价,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风亮节。什么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什么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平同志用自己的光辉一生做出了最有力的回答”。

(二)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本章学习知识点主要包括: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这些理论知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1.实践教学目标

本章实践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深刻理解“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全面认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从而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

2.实践教学设计

本章实践教学主要采取资料阅读、影视欣赏、参观考察、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完成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

资料阅读: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课外选读相关著作,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其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兴趣。

影视欣赏: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秋收起义》等影视教学资料,了解和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探索的艰辛。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左权抗日殉国公墓、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晋冀豫边区政府等革命遗址,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等问题的认识。

社团活动:利用“九·一八”、“七一”、国庆日等纪念日,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活动,加深对课堂所学理论内容的理解。

3.实践教学的相关资料

在这里,列出一些供实践教学使用的教学资料。

●资料一:经典文献阅读

(1)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毛泽东:《在中央紧急会议上的发言(1927年)》,载《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1929年)》,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载《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资料二:电影《秋收起义》简介

本片是潇湘电影制片厂1993年出品的影片,讲述了1927年毛泽东组织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历程。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在华夏大地。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于8月7日召开八七会议,并委派毛泽东以前敌委员会书记身份,前往湖南组织领导武装暴动。9月9日,秋收起义如期举行,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以卢德铭为总指挥,以余洒度为师长,下设三个团,分别从修水铜鼓、安源出发,进攻长沙。工农革命军一度攻下白沙、占领萍乡,大有直逼长沙之势。但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工农革命军遭到敌人包围,陷于围困之中,部队损失惨重。面对共产国际代表进攻的命令和溃败的队伍,毛泽东经过反复思考,决定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于9月19日把各部队集中到文家市,在里仁学校大教室召开了前委会议,会上就部队何去何从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毛泽东强调敌我双方实力悬殊,不能强攻,只有站稳脚跟,保存实力,把红旗树立起来才有出路,因此大胆提出到敌人统治最薄弱的地方去,建立苏维埃,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国民党追剿部队逼近文家市,必须马上撤退。毛泽东审时度势,带领部队直指罗霄山脉。经过三湾改编,工农革命军重新焕发生机,挥师向井冈山进发。

(三)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本章学习知识点主要包括: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转变的历史必然性;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及其重大意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这些理论知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1.实践教学目标

本章实践教学,将使学生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及其重大意义;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关联,懂得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2.实践教学设计

本章实践教学主要采取影视欣赏、小说阅读、文献阅读、调查走访、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来完成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

影视欣赏: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走出西柏坡》,深刻理解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思想——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了解中共走出西柏坡后工作重点由夺取政权向建设政权的转移,中共不仅善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小说阅读:布置学生阅读小说《一双绣花鞋》、《青春万岁》、《上海的早晨》,并分析小说的时代性,使学生感同身受地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复杂性,了解我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文献阅读:布置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使学生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两重性和中共针对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的适合当时社会稳定和发展需要的路线方针政策。

调查走访:组织学生走访经历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长辈,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深刻变革。

讨论辩论:组织学生围绕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关联等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大历史意义。

3.实践教学的相关资料

在这里,列出一些供实践教学使用的教学资料。

●资料一:《走出西柏坡》影片简介

本片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而拍摄。这部影片讲述的是缔造新中国的革命先辈们从战争走向经济建设这一重大转折和跨越的历程。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等为首的党中央高瞻远瞩,为城市接管工作运筹帷幄;以耿涛为代表的基层共产党人坚决贯彻党中央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落实对民族资本家的政策,团结广大工人群众恢复生产并和党内出现的居功自傲的思想和腐败现象进行坚决的斗争……初春的西柏坡,党的七届二中全会胜利召开了,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资料二:关于《一双绣花鞋》

新中国成立初肃反特工况浩文创作的惊险之书,曾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手抄本小说——《一双绣花鞋》被称为“‘文化大革命’地下文学第一书”。2002年8月,该小说由重庆出版社正式出版,2003年1月,二十集同名电视剧在重庆开拍,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人们对这部作品依然如此感兴趣,作者无比欣慰。《一双绣花鞋》从1958年创作完稿到2002年正式出版,历尽劫难。《一双绣花鞋》在苦难年代不仅仅使作者蒙受灾难,好多善良的读者也为此含冤受屈。一部作品的命运和一代人的命运联系起来,一本书,其实仅仅是一个手抄本,在那个荒唐的年代,承受了太多的苦难。

●资料三:关于《青春万岁》

《青春万岁》是王蒙早期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小说描写了1952年北京女七中一群高三学生的学习、生活,赞美了她们不断探索的精神、昂扬向上的斗志、如诗似歌的青春热情,同时也探讨了当时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作品主要描述了郑波、杨蔷云等一些学生党员对一些生活困难、思想落后的女学生——如天主教会“仁慈堂”中长大的孤儿呼玛丽,出身资本家家庭的二小姐苏宁,一心想当科学家、对集体和他人缺乏热情的李春等人的热心帮助,使她们最终都能融入到学校这一大家庭中来,共同进步。作品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和很高的思想觉悟。同时作品中叶穿插描写了郑波和杨蔷云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提高学习成绩,以及郑波与田林、杨蔷云与张世群之间的不成熟的、朦胧的爱情故事

●资料四:关于《上海的早晨》

这部庞大的四部曲小说,写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资本主义工商业经历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构思执笔到完稿,这部小说经历了27个春秋,庞大的结构、众多的人物显示了那一代作家驾驭大历史的雄心。

小说以20世纪50年代的上海为背景,描述了“三反”、“五反”以及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艰难历程,讴歌了党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伟大功绩,并折射出解放初上海的时代风貌,从中也可以引起人们的反思与再认识。小说通过棉纺企业家徐义德及其一家人彼此间的矛盾、纠葛和他们的情感变化这条主线,揭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描写了各种类型的工商业者,有不法奸商朱延年,拥护党、积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马慕韩等,多侧面地展示了当时资本家的不同心态。

●资料五: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如何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正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提出了对中国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第一步是成立互助组。农民各自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进行独立经营,在个体经营的基础上,实行集体劳动和对某些农具进行共同使用,具有某些社会主义的萌芽。第二步是成立初级社。土地入股、统一经营,实行一定程度的按劳分配,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第三步是成立高级社。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到1956年年底,全国建立了75.6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达117 829 000户,占总农户的96.3%。

(四)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本章学习知识点主要包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以及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这些理论知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1.实践教学目标

本章实践教学,将使学生正确认识与理解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我党所取得的这些重要思想,以及这种初步探索的意义、经验和教训,使学生牢固树立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设计

本章实践教学主要采取资料阅读、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来完成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

资料阅读:组织学生阅读《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让学生理解和把握我党在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所取得的一些重要思想。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就我国社会主义初步探索时期党的一些做法展开讨论、进行分析,从而让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使学生更加自觉地坚定社会主义道路。

3.实践教学的相关资料

在这里,列出一些供实践教学使用的教学资料。

●资料一: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的相关问题

(摘自:《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载《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为了正确地认识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不同的矛盾应该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敌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拿我国的情况来说,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日本帝国主义、汉奸、亲日派都是人民的敌人。在解放战争时期,美帝国主义和它的走狗即官僚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以及代表这些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都是人民的敌人;一切反对这些敌人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

●资料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摘自:http://www.zgdsw.org.cn/GB/218994/219017/222982/231096/15777982.html)

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到1958年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6 000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户的99%以上参加了公社。人民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两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为四五千户以至一两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把这些叫作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这些实际上都是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五)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本章学习知识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这些理论知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1.实践教学目标

本章实践教学,将帮助学生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内涵与特征;正确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自觉性以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决心与信心。

2.实践教学设计

本章实践教学主要采取案例分析、演讲比赛、社会考察等多种形式来完成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

案例分析: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向学生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立论基础。

演讲比赛:以改革开放以来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为主题,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演讲,使学生认识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并帮助学生分析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建立在对中国国情和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状况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从而坚定学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的认同感。

社会考察: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街道、企业、学校等,通过走访,深入把握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3.实践教学的相关资料

在这里,列出一些供实践教学使用的教学资料。

●资料一:跑马乡的故事

(摘自: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薄一波在他的回忆录《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讲述了1958年10月中旬发生在湖北省当阳县跑马乡的一件事。1958年10月中旬的一天,跑马乡的党委书记在大会上宣布:11月7日是社会主义结束之日,11月8日是共产主义开始之日。会议一开完,大家就上街去拿商店的东西,商店的东西拿完后,就去拿别人家的。你的鸡,我可以抓来吃;这个队种的菜,别的队可以随便跑来挖。小孩子也不分你的我的了,只保留一条:老婆还是自己的。这位乡党委书记说:不过这一条,还得请示上级。如此的现象,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自然会感到奇而又奇,更不会有人去演出这种闹剧了。然而,这确实是当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发生的一桩实事。从这件事足以可见当时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所引起的思想混乱和社会后果。

●资料二:《一个中国,四个世界》

(摘自: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主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是世界上自然地理、人口资源、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各地区条件差异显著、发展极不平衡,表现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具体是指,第一世界是如上海、北京、深圳等高收入的发达地区;第二世界是如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小城市以及部分农村上中等收入的较发达的地区;第三世界是如广大农村下中等收入或低收入的较不发达地区;第四世界是如西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边远地区及收入贫困地区。

(六)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本章学习知识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三步走”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这些理论知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1.实践教学目标

本章实践教学,将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和现实要求,把发展生产力当作是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途径和现实诉求;清晰地认识改革开放和科学技术进步是发展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从而自觉树立起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的坚定信心,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设计

本章实践教学主要采取课堂讨论、社会实践、资料阅读等多种形式来完成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对“苏东剧变”的原因展开讨论,加深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典型村镇、企业、学校参观或考察,使其认识到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让学生明白我国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受到科学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资料阅读:组织学生阅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梦”的相关文献资料,加深对我国发展战略的理解与把握。

3.实践教学的相关资料

在这里,列出一些供实践教学使用的教学资料。

●资料一:邓小平关于关于一些理论问题的重要论述

1978年3月18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重要论述。大会闭幕式上,86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发表了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这次大会,澄清了长期束缚科学机构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打开了“文化大革命”以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桎梏,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资料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目标一定会实现

(摘自: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11/c351073-19539358.html)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在全国各地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表示,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报告提出的目标包括了经济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翻番,政治上的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的软实力增强,以及民生保障、环境友好等各个方面,体现了全面性、协调性。大家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资料三: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中国梦”

(摘自: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619/c40531-21891787.html)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七)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本章学习知识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这些理论知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1.实践教学目标

本章实践教学,将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历程的波澜壮阔;深刻理解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提高学生坚持改革开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实践教学设计

本章实践教学主要采取影视观看、课堂讨论、资料阅读、参观考察、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来完成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

影视观看:组织学生观看《伟大的历程》、《破冰》等影视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认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www.xing528.com)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围绕“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进行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解。

资料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深圳记忆1949—2009》、《中国改革30年》、《对外开放起始录》等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进展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加深学生对改革开放理论的认识。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到工矿企业或农村进行社会调查活动,使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切身感受改革开放给我国城市和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进而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最鲜明的特征,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专题讲座: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本地区改革开放的基本情况,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3.实践教学的相关资料

在这里,列出一些供实践教学使用的教学资料。

●资料一: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

(摘自:区域博览《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央视网,2011年11月9日)

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小岗村,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凤阳县东部28千米处,距南洛高速凤阳出口15千米。全村现有849户、3 823人,土地面积13 700亩。

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颗红手印,搞起了“大包干”,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由此小岗村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资料二:十七大报告关于改革开放的论述

(摘自: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1.htm)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八)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本章学习知识点主要包括: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与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这些理论知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1.实践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相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提升学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使其自觉地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去。

2.实践教学设计

本章实践教学主要采取影视观看、资料阅读、案例分析、社会实践、专题讲座、图片展示、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来完成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

影视观看:组织学生观看《改革开放30年纪实·经济体制改革》、《30年30人之吴敬琏》、《对话改革——1990年和“厉股份”》、《激荡·1978—2008:1980年“傻子瓜子”年广久》等影像资料及图片人物介绍,使学生直观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过程,充分认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客观必然性;组织学生观看《大国之崛起》、《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民族之魂》、“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等影视资料,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崛起中的地位和作用。

资料阅读:指导学生阅读《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等相关资料,结合影视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所有制改革的历史进程,认识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指导学生阅读《邓小平文选》、党和政府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文献、《论法的精神》等资料,加强学生对西方政治制度和中国现行政治制度的了解和把握;指导学生阅读《礼记·礼运篇》、《孟子·梁惠王上》、(傅立叶)《全世界和谐》、(魏特琳)《和谐与自由的保证》、(马克思)《共产党宣言》、《拉美模式研究》、《现代化的陷阱》、《社会构建与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等文献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紧迫性及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讲解,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分配制度的内涵和确立这一基本分配制度的依据,懂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认识“先富”与“共富”、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精选一些典型案例,重点分析我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与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现状和民主法制的走向;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文化强国中的作用、文化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地位和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增强大学生文化素养,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觉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而努力;组织学生观看或阅读重庆万州事件、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甘肃陇南事件、湖北石首事件等近年来发生的典型重大群体性事件的视频图片或文字资料,让学生明白我国当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社会冲突、动荡对人身和财产造成的重大损失,从而深刻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紧迫性及其重大意义。

社会实践:在完成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以“大学生,可以在建设两型社会中做些什么”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写出调查小结或制作相关PPT,并在课堂上交流;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熟悉的基层单位、社区、村民自治组织进行观察和调研,特别是对这些基层组织的选举、决策、监督、事务公开等重要环节的调查研究,增强对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认识;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走访调查,让学生感受到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举措的成效,理解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专题讲座:邀请“两会”代表、政府官员到校与学生座谈、对话,并就中国政治制度、体制等问题展开专题讲座,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感性认识。

图片展示:组织学生搜集文化事业发展的图片,展示中华民族雄厚的文化背景及壮美的山河,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问卷调查:组织学生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情况”展开调查,了解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实践教学的相关资料

在这里,列出一些供实践教学使用的教学资料。

●资料一:“傻子瓜子”年广久

(摘自:http://finance.ifeng.com/news/people/20120213/5568471.shtml)

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之时,大地回春,年广久的炒瓜子小作坊很快发展到100多人的“大工厂”,红极一时。1983年年底,有人把年广久雇工的问题反映到上面,于是,年广久是资本家复辟、是剥削的说法开始传播起来,安徽省委派专人到芜湖调查年广久,并写了一个报告上报中央,惊动了邓小平。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指出:“我的意思是放两年再看,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

●资料二: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张丽莉——最美女教师

(摘自:http://www.lz13.cn/ganenlizhi/10951.html)

张丽莉,女,28岁。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初三(3)班班主任。张丽莉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2006年,她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任教。

2012年5月8日,放学时分,张丽莉在路旁疏导学生。一辆停在路旁的客车,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撞倒了。

车轮从张丽莉的大腿碾压过去,肉都翻卷起来,路面满是鲜血,惨不忍睹。被轧伤后她有时清醒有时昏迷,在送医院的途中,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昏迷多天后,张丽莉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

经过抢救,张丽莉被迫高位截肢。她的亲人和医护人员都不敢想象她知道真相的后果会是怎样,但张丽莉很快接受了事实,还反过来安慰父亲说:“当时车祸的场景我还记得,很幸运,如果车轮从我的头碾过去,你们就看不到我了,我救了学生,也保住了命,今后一定会幸福的。”

有人问张丽莉,“你后悔吗?”她回答:“不后悔。这样做是我的本能。我已经28岁了,我已和父母度过28年的快乐时光。那些孩子还小,他们的快乐人生刚刚开始。”

●资料三:《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能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资料四:《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个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

●资料五:党的十六大报告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我们党首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资料六: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

(摘自:郭纯平:《新世纪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这三者中,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17]胡锦涛同志曾在《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一文中指出:“没有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18]可见,稳定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急剧变化和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致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利益需求、行为模式等方面都日益多样性,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其中,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涌现出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再次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当前我国社会中出现的群体性事件正是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表现形式。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干扰和破坏当地的生产、生活秩序,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带来众多不和谐因素,在一定范围内暂时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威胁,从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

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平台。表现在:

(1)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有助于维护政治局势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群体性事件虽然在主观上并非把矛头直接指向党和政府,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若处理不当,往往在客观上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崇高威望,易于使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大大降低。另外,如果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被国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或是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就有可能使事态迅速扩大,瞬间升级,甚至发展到否认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造成政治局势的混乱。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一方面有助于减少和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另一方面,有助于党和政府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密切党群关系,重塑党和政府的形象,提高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因此,有效化解群体性事件,能够使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并带领人民群众在稳定的政治局面下共同走向和谐,这就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2)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有助于维护经济形势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发展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如果经济得不到发展,就会滋生贫穷,贫穷往往是引发众多社会矛盾并产生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需要有稳定的经济环境做保障。群体性事件,特别是带有暴力行为的群体性事件,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财产损失,破坏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影响到政府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久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为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新时期的群体性事件,维护当地投资环境和市场秩序,维护整个经济形势的稳定,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3)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有助于维护思想情绪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精神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可靠的政治保证和雄厚的物质基础,还需要有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做支撑。“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意义。通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良好的文化条件。”[19]在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通过向群众进行耐心地宣传或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同理想、民族精神等先进文化,提高这些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更加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健康的社会生活心理。这种稳定的思想情绪,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保障。

(4)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社会条件。社会秩序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外在标志。在群体性事件中,人们认为把正常的社会秩序搞乱了,才能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使其反应的问题得到解决,所以,通常会出现堵塞交通、围攻党政机关、打砸抢烧等行为,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正确处置群体性事件,可以较快地平息这种不稳定的局面,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让人们在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中真正地、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之中。

(九)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本章学习知识点主要包括: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从武力解放台湾岛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在新形势下的重大发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这些理论知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1.实践教学目标

本章实践教学,将使学生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了解中国共产党关于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立场和方针政策;把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确立过程、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以及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及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推动作用,正确认识新形势下我党对台湾问题采取的方针政策,使学生坚定对解决台湾问题的信念和决心。

2.实践教学设计

本章实践教学主要采取文献阅读、图片展示、影视欣赏等多种形式来完成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

文献阅读:指导学生阅读《中国近代通史》、《香港问题的由来》、《澳门问题的由来》、《台湾问题的由来》、《告台湾同胞书》以及我党关于祖国统一问题的相关文献,使学生对港澳台问题的形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图片展示:组织学生观看《百年中国》、港澳台问题图片展,使学生了解港澳台问题的历史由来、现代发展,进一步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

影视欣赏:组织学生观看香港回归、澳门回归、《香港十年》、《澳门十年》等影视资料,真实再现历史,使学生了解“一国两制”的伟大历程和成功经验,增强对实现国家统一的信心。

3.实践教学的相关资料

在这里,列出一些供实践教学使用的教学资料。

●资料一:十八大提出的对台政策

(摘自:http://www.zhongguotongcuhui.org.cn/tylt/2012ndlq/201301/t20130106_3518034.html)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是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十八大报告对台工作部分立意高远、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新意迭见。它立足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维护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和发展中华民族整体利益,面向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形势,着眼于开创两岸关系新前景,抱持积极务实的态度,并充分考虑两岸同胞的合理愿望和诉求,在总结对台工作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重点领域,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主张,体现了我们党对台工作大政方针的连续性和与时俱进,为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两岸关系指明了方向。

●资料二:阅读书目

(1)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告台湾同胞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再告台湾同胞书》,载《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周恩来:《台湾的解放一定能够实现(1956年)》,载《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邓小平:《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上具体日程(1979年)》,载《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1995年)》,载《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胡锦涛:《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载《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十)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本章学习知识点主要包括:国际形势的发展和特点;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变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这些理论知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1.实践教学目标

本章实践教学,将使学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基本特点,认清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条件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掌握中国共产党在外交方面的基本原则、方针和政策;明确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外交战略。

2.实践教学设计

本章实践教学主要采取文献阅读、影视欣赏等多种形式来完成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

文献阅读:指导学生阅读《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蓝皮书》、《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等相关文献,深化对当前世界形势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到在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国际安全威胁多样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新特点。

影视欣赏: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周恩来外交风云》,了解周总理参与制定和具体实践的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过程,感受周总理的智慧风范和人格魅力。

3.实践教学的相关资料

本在这里,列出一些供实践教学使用的教学资料。

●资料一:对国际形势变化的看法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

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毛泽东审时度势,打开中国关系的大门,提出“一条线”的外交战略。即从东边起,日本、中国、欧洲、美国,加上同一条线上的第三世界国家,联合努力,共同对付苏联霸权主义。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根据形势的变化,确定了“真正的不结盟”外交战略,从“一条线”到“真正的不结盟”,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是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重大决策。

●资料二:《周恩来外交风云》简介

《周恩来外交风云》总体上以历史顺序为线索,从周恩来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主持外交工作并成功赢得不少西方国家的记者和外交官对中共的理解和支持说起,一直讲到世纪之交中国外交的活跃;从新中国只有9个国家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一直讲到1997年已有167个国家与中国建交。

该影片运用纵横交错的结构,把周恩来外交生涯中的许多重大事件有机地组织起来,浑然一体。从在日内瓦会议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主张,周恩来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断深入人心。从“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处理日本关系的方针,到“乒乓外交”以小球转动大球的外交创举,处处显示出了周恩来总理睿智的外交才华。

(十一)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本章学习知识点主要包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与根本力量;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这些理论知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1.实践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实践教学,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正确认识当前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解决对于工人阶级领导的困惑;正确看待知识分子、农民和新的社会阶层及军队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升认识问题与判断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设计

本章实践教学主要采取资料阅读、演讲辩论、影视观赏等多种形式来完成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

资料阅读:指导学生阅读《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报告》等资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与重组;正确看待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的新变化,以及合理评价当代中国社会的新阶层。

演讲辩论:组织学生就当下社会关注的“工人阶级的地位”、“谁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等问题开展讨论或辩论,形成正确的认识。

影视观赏:组织学生观看专题片《走向海洋》第七、第八集,了解中国海军的发展和南海、东海问题,培养学生的海洋国土意识,认识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增强忧患意识。

3.实践教学的相关资料

在这里,列出一些供实践教学使用的教学资料。

●资料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摘自: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0/49152/6924035.html)

三十年前邓小平的一句话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改革的方向,“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践行。三十年来我们党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普遍受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资料二:社会转型期的不同群体

(摘自:郭纯平:《新世纪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新华出版社2013年版)

社会结构的变化,促使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社会结构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个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社会的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等都是由国家控制并纳入严格的计划运作之中。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对各种社会资源占有程度的不同,原有的社会阶层被打破,出现了乡镇企业者、私营企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之间不断模糊,流动程度继续增大,在基本社会阶层结构的基础上涌现出大量的新兴社会群体,比如,自由职业者、股储网民、无业人员、暴富群体等。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重大变化意味着打破了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并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以工资分配为例,据统计,我国劳动者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53.4%下降到2005年的41.4%,下滑了12个百分点,而同期的营业余额却从21.9%上升到29.6%,增加了7.7个百分点。[20]这种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必然使得一部分群体获利,而另一些社会群体的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促使社会群体之间的不断分化。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李强教授在《当前中国社会的四个利益群体》一文中指出,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利益获得和利益受损的状况,可将中国社会分为四个利益群体或利益集团,即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和社会底层群体。另外,也有学者将中国的社会群体分为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但无论如何划分,我国的不同社会群体已经形成。

●资料三:统一战线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法宝

(摘自: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1125/c40537-23645207.html)

应当说现阶段的“中国梦”或“中国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的长期奋斗目标与最高纲领总体是一致的,统一的,但也与党的终极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实现中尽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快实现国人的小康生活,是共产党人的近期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近期目标,用“中国梦”,“中国精神”统一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意志,实现新时期的全民统一战线,同一梦想,应该说是中国共产党人正确的理论与策略。我们的党历来把“统一战线”作为我党的三大法宝之一,在这种理论的指引下,我们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建国后的一系列事件。历史的经验证明,贯彻统一阵线政策的好坏,就能直接关系到我们前进的步伐。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三大法宝之一,我想在实现“中国梦”的历程中,统一战线也必定依然是党的重要法宝之一。

(十二)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本章学习知识点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这些理论知识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1.实践教学目标

本章实践教学,将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理解当前中国共产党加强和改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反腐拒变能力的必要性,辩证地看待当前党的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全面认识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设计

本章实践教学主要采取资料阅读、影视欣赏、报告讲座等多种形式来完成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

资料阅读:组织学生阅读党成立90多年来的相关资料,重点了解建党9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发生的五次重大变化,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成分构成的历史与现状,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影视欣赏:组织学生观看电视文献专题片《使命·选择》,历史文献纪录片《复兴之路》、《厦门特大走私案》,大型理论文献电视片《走进新时代·关键在党》等,使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是历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选择以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报告讲座:邀请老党员、先进代表人物来校作报告,使学生近距离接触先进英模,提升学生自身的认识水平和思想修养。

3.实践教学的相关资料

在这里,列出一些供实践教学使用的教学资料。

●资料一:十八大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及构成

(摘自:http://www.edu.cn/zil_12408/20121101/t20121101_864145.shtml)

来自中央组织部的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8 260.2万名,比上年增加233.3万名,增长2.9%;党的基层组织总数达402.7万个,比上年增加13.5万个,增长3.5%。各项数据表明,2011年党员队伍不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素质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方式不断创新,覆盖面不断扩大,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从党员队伍构成看,全国有女党员1 925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3.3%;少数民族党员556.2万名,占党员总数的6.7%;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3 191.3万名,占党员总数的38.6%;35岁以下的党员2 062.2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5%。

从党员的职业看,工人704.7万名,农牧渔民2 483.4万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699.9万名,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1 925万名,学生277.8万名,离退休人员1 518.2万名,其他职业人员651.3万名。

从基层党组织分布看,全国7 135个城市街道、3.3万个乡镇、8.4万个社区(居委会)、59.1万个建制村建立了党组织。公有制企业、机关单位党组织覆盖面达到99.96%。事业单位党组织覆盖率达到99.2%,比上年增长0.3个百分点。98.3万户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了党组织,占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数的99.91%。2.65万个社会团体建立了党组织,占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社会团体数的97.43%。2.74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建立了党组织,占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数的99.33%。

●资料二:反“四风”,全党践行群众路线

(摘自:《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3日,第4版)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旨在密切“鱼水关系”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党蓬勃开展。这场深刻洗礼,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凸显出鲜明的针对性和可行性。

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思考,各省区市党委结合自身实际对常委班子集中学习灵活安排部署,力求扎实、务实。

联系群众,目的在于服务群众;查摆问题,关键在于解决问题。当前,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批单位逐步转入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标准、严明的纪律狠抓落实,务求取得实效。”几天前印发的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通知,以这样严厉的口气为反“四风”专项整治行动开展定下基调。

只要敢于打破利益固化,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发扬“钉钉子”精神,善于积小胜为大胜,查摆出的具体问题就能够整改落实到位——人们充满期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