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理论创新研究成果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理论创新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发挥高校文化育人的功能。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思政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理论创新研究成果

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发挥高校文化育人的功能。在高等教育内涵建设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时代特征与高校特色的结合,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提升大学生的人文修养,推动文理交融,完善综合素质,增强文化自信。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一,人文素质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培养,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让大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的就是要培养人高尚的人格品德和全面发展的人,这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高度契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满足人对人文知识学习的需要,满足人们对高尚品德的追求,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人具备高尚的道德品格、优秀的内在品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这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充分契合的。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这是理论落脚于实践的内在需求。

第二,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人文素质教育让大学生的情感得以熏陶,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得以升华。无论是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抑或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华,挖掘中国本土性、母体性、民族性的人文因素,结合当下国情与时代背景,进行现代性转化,这不仅有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更有利于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

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教学生以人文知识,在更大程度上教学生认识自我,从而认识他人、社会乃至全世界。人文素质教育同样可以将许多先辈留下的人生体悟和人生哲理教给学生,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我,同时通过自我认识更清楚地了解世界以及自身对他人、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顾炎武所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责任”二字的最好诠释;庄子的《齐物论》让我们重新思考个人与世界万物之间究竟处于怎样的关系;佛学文化讲究“悟”,教人以“空”的思想重新审视整个世界,包括内在的精神与外在的物质,而“悟”的前提则需要深厚人文素养的积累、内化与践行。

第三,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育。良好的人文素质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开拓大学生思维,激发创新灵感。人的文化背景越宽泛,视野也会随之开拓,融会贯通能力也随之增强,进而创造力也得以激发。开阔的视野能够帮助大学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高瞻远瞩。人文素质的提高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学习、认知与感悟,将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刻反省,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够击破思维的惯性与惰性,有利于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人文素质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1.推动革命文化教育

在中国人民及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的奋斗中,革命文化得以形成,革命文化中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及中国革命群众的思想精神,也就是说革命文化包含革命精神及与革命有关的历史文化,它是扎根于中华土壤而形成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先进文化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革命文化的深刻内涵。革命文化包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遗址、遗物、纪念物等物质文化和在这一革命过程中孕育出来的革命历史、革命精神、革命文学艺术,以及人民领袖、将军、烈士及老区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遗迹等非物质文化两种形态。分析革命文化可以发现,它展现了我国人民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时刻忧虑家国发展的爱国情怀、不因富贵威武及贫贱而改变的高尚气节和天道酬勤民族精神。通过革命文化,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人民的高尚品格,可以看到我国人民的崇高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革命文化的精华,革命文化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中具有先天的优势。高校应当通过组织参观寻访、观摩主题影视资料、举办红色经典作品品读、开展演讲比赛和征文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大学生重温老一辈的红色岁月,了解红色文化,潜移默化地使青少年学生接受更多的革命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对党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的热爱。

2.推动先进文化教育

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就是要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其中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是重中之重。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群众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增强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的自信,并增强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开展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信心;同时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承和发扬好作为炎黄子孙的基本价值观念。

(三)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路径(www.xing528.com)

大学生人文素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基础。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思政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通过构建课程体系、开设人文讲座、营造人文环境、提升艺术修养来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地夯实大学生的人文基础,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构建课程体系

在高校整个课程体系、整个教学活动中规划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高校学生中大面积普及人文知识教育,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适当增设人文必修课和人文选修课。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是利用课堂教学方式,所以,大学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应该设置更多的和人文有关的必修课程,如开设古诗词鉴赏、中外哲学等课程,结合历史资料和影片、专题片等影像资料,逬行直观的、感性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文选修课程的开设需要考虑学生的差异,需要考虑专业需要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符合学生兴趣和需要的人文选修课程。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针对某一个专业学科的特殊性为学生开设可以辅助其专业发展的辅修课程,也可以为某一个专业的学生提供双学位教学服务。

2.打造教师队伍

“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是决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1]教师是教育行为的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在高等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状态是影响教育质量的潜在因素。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对于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自觉注重人文知识的学习,特别是经典著作的阅读,拓宽自身知识面。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给予更多人文关怀,即对人的本性的内在需要。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有理论上的传授,应当更加注重与大学生情感上的交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关怀大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将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以及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品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举办人文教育活动

高校人文教育活动因其形式丰富、贴近学生、参与者众而广受学生喜欢,举办各类人文教育活动亦成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方式。人文教育活动种类丰富多彩,包括舞台演出、人文讲座、读书活动、体育比赛等。这里对读书活动和人文讲座稍做展开。

阅读是人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获取信息、体验艺术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方式,因此,开展人文阅读,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最有效的方式。一方面,高校应为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提供阅读书目;另一方面,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大学校园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比如说,可以在校园当中举办阅读活动、知识竞赛活动、朗诵活动、情景剧演出活动,学校的校报当中也应该及时看到经典作品,学校的广播电台也应该经常播放与人文有关的歌曲。让人文经典的气息弥漫于大学校园之中,让人身入其中,接受人文熏陶。

人文课程教学可以借助于学术讲座活动作为教学的有效补充,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也离不开学术讲座的支持。高校可以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打造校园经典人文讲座,形成大学讲坛文化。人文知识讲座要结合实际,有统一的组织和合理的安排,增强系统性和针对性。通过组织各类学术活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等方式增强大学生修身意识,传承学校精神文脉,促进优良学风建设,营造文明修身、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4.营造人文环境

人文素质的形成需要通过提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而提升修养的过程就需要不断受到人文环境的熏陶,在耳濡目染中提升艺术修养,在隐性教育中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校园人文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如山水园林、校园建筑、学习场所及娱乐设施。人文环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包括学风、教风、校风以及校园文体活动、人际关系等。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重视校园文化景观的教育意义,发挥校内雕塑、广场、建筑小品、景观景物的文化熏陶功能,进一步开发校内建筑及人文景观的文化价值,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设计校园景观作品、命名楼宇街道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环境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