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少年媒介教育实践研究:解决网络学习平台的问题

青少年媒介教育实践研究:解决网络学习平台的问题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8.5.3研究的不足及对后续研究的建议除了得到来自教师和学生的好评之外,该研究还发现一些有待改善的问题:首先,中国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设施方面还可以加大投入力度,网速问题成为了阻碍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障碍因素。

青少年媒介教育实践研究:解决网络学习平台的问题

8.5 研究反思

8.5.1 研究的特色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设计和实施一个“基于环保主题的媒介教育”教学实践方案,并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评估其有效性。本课题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五大特色:

第一,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即教学内容全都来自于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媒体类型和媒体信息,让学生们意识到“生活即教育”的学习理念,意识到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第二,混合的学习环境,即教学环境强调传统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平台的混合使用,外加开放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们真正体验到21世纪学习环境带来的便利。

第三,自主的知识建构,即学生学习过程强调自主的学习方式、自定的学习步调以及自我导向的探究活动。

第四,多纬度的学生参与,学生们需要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动脑思考问题、积极动手解决问题、积极动口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第五,多层次的交流,即学习活动包含多层面的交流、互动,包括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小组内交流、班级间交流、学校间交流。美国大教育家杜威曾说过,交流和互动是教育的本质内容,只有在交互活动中,教育的意义才得以真正彰显。

整体而言,研究人员认为本研究有四大创新之处:

(a)研究首次提出了主题式媒介教育的概念,将媒介教育与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和教育实践紧密联系,通过围绕环境保护主题来设计媒介教育教学内容,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媒介教育不应是一种与生活和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相脱离的练习,而是一种通过它特有的媒体语言向社会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方式的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b)研究尝试设计并开发了适合中国青少年群体的媒介教育教学模块内容,它将为仍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媒介教育”研究和实践领域添加第一手资料,为中国在国家和地方层面今后开展媒介教育,尤其是在媒介教育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课程内容的开发与教材编制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

(c)研究专门设计了一个面向青少年的网络学习平台来支持媒介教育实践,学生可以通过该平台上的在线活动(信息搜索、分析、综合、制作和评价等)来提高自身的数字媒体应用能力,网络学习平台可以让媒介教育更系统、更开放、更具吸引力

(d)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考察媒介教育的实践效果,定量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考察青少年媒体使用情况和他们网络使用状况,此外,研究也采用了前、后测比较的方法检验了媒介教育课题的实施是否有助于青少年网络技能水平的提高。除了问卷调查,研究人员还在课题实施的后期安排了学生访谈、教师访谈和课堂观察等定性研究方法,以此了解师生们有关此次媒介教育活动的感受。(www.xing528.com)

8.5.2 师生的反馈

在结合了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学生访谈、教师访谈,以及学生在线留言分析的基础上,本课题研究人员发现,参与课题的教师和学生对课题的效果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具体而言,他们在以下三方面有比较多的心得体会:

首先,参与课题的师生们亲自尝试了教学方法上的一些创新活动,比如基于网络的学习、混合式学习环境、基于任务的学习等。虽然国内外文献中有大量关于混合学习或基于网络的学习的文献积累,不过,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它们仍然是比较鲜见的教学形式。本课题采用混合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这样既利用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些优势(如快速反馈,教师亲自指导等),又发挥了网络学习平台的潜力(如引入丰富的校外学习资源、多媒体内容呈现、实时和非实时交流并重等)。在这样基于网络的混合学习环境中,师生们可以有机会更好地尝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其次,参与过本课题后,教师和学生们的媒体使用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有机会尝试非传统的教学策略,尝试将校外资源整合进入课堂的具体实践,尝试通过开发和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向学生们介绍相关的媒体知识和技能,以此来提高自身和学生们的信息与媒介素养。从学生的角度看,通过在五个模块中针对五种媒介的系统学习和制作活动,他们有关媒介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他们对待媒介信息的态度也因此变得更加理性。同时,有关学生“网络自我效能”的前后测结果显示了他们参与课题后网络技能的提高,他们在网络使用方面的自信心有所提高。师生们媒介素养的提高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

第三,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得到了加强。无论是传统学习环境还是非传统学习环境(远程学习或混合学习等),教学互动是其中最核心的基本构成要素。不过,教学互动是一件费时的事,在传统课堂中,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只能组织非常有限的互动活动,比如向学生发问,然后邀请个别同学回答问题,或者组织小范围的小组活动等。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对师生交互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提供一个虚拟社区,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更多、更深入的同步或异步交流。这样的学习体验将是传统课堂的有益补充。

8.5.3 研究的不足及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除了得到来自教师和学生的好评之外,该研究还发现一些有待改善的问题:

首先,中国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设施方面还可以加大投入力度,网速问题成为了阻碍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障碍因素。参与课题的多名学生反映其在家上网条件明显好过在学校上网条件,这一现象与西方国家的一些调查结果一致(OECD,2011)。鉴于在学校系统里教育信息化投入的高投入/产出比,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继续在基础教育的基础设施领域加大投入,让尽可能多的学校尽快实现“高速校园”的梦想。

其次,在传统校园里引入一种教育教学创新活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参与课题的教师和学生对于该课题的内容(媒介教育)和形式(基于网络的混合学习)表现出了比较兴奋和欢迎的态度,这种“新奇效应”是初试者对待一种创新很容易产生的反应。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都有了比较大的改变,不过,这种改变是在外来人员(研究人员)干预下的一个结果,教师和学生能否在课题结束后将这种教学行为上的改变延续下去,这是另一个具有挑战的课题。换言之,这种创新方法的可持续性比一时的新鲜感更让人值得期待。考虑到教师是任何教育变革的关键力量,而教师的职前和职中培训是教师接纳教育创新的关键环节,要想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得到有效改善,相应的高质量教师培训活动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研究发现,设计“用户友好”的网络学习平台对于提高师生们的用户体验很重要,此外,本课题在对模块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暂时没有考虑到学习者之间的差异,尤其是他们的先前知识以及学习环境的差异。考虑到不同学校类型(如城市学校,农村学校和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可能在媒介素养水平方面存在显见的差异,研究人员和相关的教学设计者们在今后类似的课题研究中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这样,媒介教育的具体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总之,本课题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研究目标,学生的媒体知识和能力得到比较显著的提升,他们的环境素养也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不过,考虑到中国庞大的青少年群体以及本研究选择的有限样本数,研究的定量和定性结果只能代表特定区域内部分学校对待教学创新方案的反应。此外,虽然前后测的结果显示,参与课题的学生的网络自我效能得到了显著提高,不过,课题实施过程中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如青少年的自然成长、学生们在校或在家的其他网络活动等,可以解释这一结果。然而,研究人员很难控制这些因素对研究的影响。

因此,基于本研究的结果,研究人员建议其他感兴趣的研究者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开展研究工作:1)针对特定区域和特定年龄段的青少年更有针对性地设计基于其他主题(比如健康教育、公民教育等)的“媒介教育”教学方案,并组织相应的教学实施和效果检测;2)设计更合适的测量工具来衡量“媒介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3)鉴于消除数字鸿沟的重要性,设计专门针对农村青少年或农民工子女的“媒介教育”方案并组织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