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青少年媒介教育实践研究结果

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青少年媒介教育实践研究结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4年,中国传媒大学举行了全国首届媒介素养教育论坛大会。为进一步加强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教学,全国首家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会于2011年5月14日在浙江传媒学院内成立。

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青少年媒介教育实践研究结果

2.6 中国青少年媒介教育

整体而言,中国媒介教育,尤其是大陆媒介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较弱,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媒介教育研究主要出现在新闻传播类和教育类期刊上,研究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不够。1997年,中国社会学院的卜卫研究员发表了国内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追溯了媒介素养以及媒介教育等概念在西方发展演变的历史。此后,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献中亦不断出现研究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论文和著作。

有代表性的研究课题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开展的“电视与儿童认知发展”的专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开展的“我国城市儿童媒介接触与道德发展”和“关于儿童媒介需要的研究”的专题研究,“大众传播对青少年的影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96—2000,卜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中国的媒介机会研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1999,卜卫),“信息时代媒介素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育科学青年项目,2003,张冠文),“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部重点招标课题,2004,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儿童媒介识读能力及介入策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7—2009,刘宣文),“媒介素养与性别意识重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项目,2010,凌菁),“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受众媒介素养调查和媒介教育体系建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1—2013,郭丽华),经济发达地区城乡中学生媒体素养水平比较与提高策略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2010—2013,李艳)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陆媒介教育发展的历程中,2004年是具有开拓意义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媒介教育领域尝试了许多个“第一次”:2010年1月,中国传媒大学申请设置的传媒教育硕士点得到批准,6月,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办的《媒介研究》2004年第3期出版了媒介素养专辑;7月,《光明日报》公布了国家教育部的重点招标课题“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8月,我国第一本针对大学生进行传媒素养教育的著作——《新闻·传媒·传媒素养》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10月,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www.medialiteracy.org.cn)由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Media Literacy Group)正式创建并开通使用,同月,“首届媒介教育与媒介素养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12月,“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第二届年会——2004 ·媒介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同样是2004年,中国高校里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开始了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004年,中国传媒大学举行了全国首届媒介素养教育论坛大会。同年12月,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2004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在上海举行。论坛发布了《未成年人媒体素养教育行动策略研究》报告,其中指出,“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上网络… …今天,新闻就像空气、水和食物一样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的生活与大众传媒之间也建立了如同鱼和水的关系。”可是,在给青少年朋友们带来各种新鲜资讯的同时,媒体信息也给当代的年轻人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不懂得自我约束,耗费过多时间接触媒体,影响学业;(2)导致自我封闭,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沟通能力减弱;(3)依赖图像信息,减少阅读兴趣,导致思维简单化、平面化;(4)媒介传播的暴力和色情信息,危害身心健康;(5)影响青少年的消费观念,使其消费行为变得冲动而缺乏理智;(6)媒体使用不正确,对未成年人生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张志安,2004)。为了有效地减少这些负面的影响,报告提出了在未成年人群体中开展媒介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2004年之前,大陆媒介教育研究偏重于理论探讨,缺乏足够的实践探索。在研究方法上侧重定性分析,定量研究少,但是,2004年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学者联合中小学一线教师在中小学校开展媒介教育实践,2006年1月9日,上海市闸北区“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正式启动,这是国内首次对青少年、家长、教师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进行基本的媒介素养知识普及。该活动为期两年,主要活动包括对公众实际的媒介素养状况进行调研,围绕特定主题开展不同形式的媒介素养教育活动来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和媒介意识,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参与和支持(邵瑞,2006)。2007年,中国首家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 Curriculum Research)成立,标志着有关媒介教育的课程研究正式提上日程。

此外,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学校开始参与媒介教育相关的试点教学活动,有代表性的活动包括在北京黑芝麻胡同小学和杭州夏衍中学等学校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彭少健、王天德,2010)。2008年6月,北京黑芝麻胡同小学五年级学生参加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组织的“媒介与儿童”专项活动,在该项活动中,黑芝麻胡同小学的师生们第一次接触了“媒介素养”这个概念。之后,在2008年的秋学期,北京黑芝麻胡同小学在中国传媒大学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研究课题组的带领下完成了为期15周的媒介素养教育实验课程——《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涵盖了广告、电视、流行歌曲、网络等媒体内容,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发展对大众媒介的本质有知晓和审视的能力,目的是增加学生对媒介的认识,提高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创造媒介产品的潜能。

杭州夏衍中学也是在2008年起开始与浙江传媒学院合作,在校内普及包括播音、动画、视觉传达等16个专题内容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由浙江传媒学院的老师执教,并在两年内一对一培养相应的中学教学人才。除了杭州夏衍中学之外,浙江传媒学院还在景华中学、夏衍小学、永康市大司巷小学,缙云县长坑小学等学校都先后实施了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教学。为进一步加强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教学,全国首家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会于2011年5月14日在浙江传媒学院内成立。其工作重点是媒介教育的课程设计、师资培训、教材编写等。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学者有关媒介教育的研究作品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2012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彭少健、王天德,2012)、《2010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彭少健、王天德,2010)、《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宫淑红、张洁,2010)、《媒介素养读本》(范红,2008)、《媒介教育论》(白传之、闫欢,2008)、《媒介素养引论》(单晓红,2007)、《传媒教给我们什么?青少年传媒素养教育研究》(党静萍,2007)、《中国媒体教育》(邵瑞,2006)、《媒介素养概论》(张开,2006)、《媒介素养》(蔡帼芬,2005)、《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卜卫,2002)等。

在借鉴了国内外媒介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学者也提出了中国媒介教育应追求的教学目标,例如,学者邵瑞(2006)曾提出媒介教育的目标应该涵盖四方面:(1)目标一:建立起对信息欣赏和批判并举的反应模式:(2)目标二:建立起解读媒体的思辨模式;(3)目标三:建立起自发解读负面信息的过滤和屏蔽模式;(4)目标四:建立起利用媒介,影响和优化媒体的发声模式。这其中,目标一旨在带领青少年探究媒介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它是媒介教育最基本的诉求;目标二和目标三是媒介教育的重点和难点,而目标四是媒介教育应追求的高层次目标。

相对于邵瑞提出的较为抽象的教学目标,学者张学波(2009)提出的媒介教育教学目标更具体、更有层次性,张学波指出,中国青少年媒介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关注一些关键知识和技术领域,具体而言,它们包含以下八方面内容:

1.学生因不同目的使用各种媒体,包括印刷、视听及电子媒体;(www.xing528.com)

2.学习媒体产制的相关概念和技术;

3.学生能认知所有形式的媒体皆涵盖信息;

4.学生习得译码及分析媒体信息的技巧;

5.学生通过批判分析的过程对媒体有深入的了解;

6.学生在历史、社会及文化脉络下,批判地检查及诠释信息(了解阅听人、媒体信息及环境间的关系);

7.学生能评估及说明个人的媒体使用及推测他人的媒体使用;

8.学生能使用不同媒体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沟通、传播以及生产自定或教师指定的媒体作业。

相对于中国大陆地区,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媒介教育更具有特色与经验,香港于1997年开始推动媒介教育,民间非营利性的教育协会或基金会是媒介教育的主要推动者,这些机构主要负责开发媒介教育的教材、组织媒介教育教师培训活动,游说政府教育部门。如今,香港的媒介教育已经渗透在中小学的一些课程中,如公民教育、经济和公共事务、社会研究、政府与公共事务、宗教研究、道德与宗教研究等。根据香港媒介教育协会(Hong Kong Association of Media Education,简称HKAME)的调查,香港有超过180所学校和社会组织在参与媒介教育相关的活动,并出版有系列的媒介教育课程丛书。目前,香港也开展了一项名为“媒介与信息素养教育”(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的项目,该项目旨在建立媒介教育资料中心,创建媒介素养教育教师与家长工作室,出版媒介教育教材,建设一个媒介教育在线交互平台。

台湾的媒介教育在整个亚洲范围内也算是走在前列的。在台湾,相关组织机构和个体更多采用“媒体素养教育”或“媒体识读教育”这两个概念,其媒介素养活动的推广与理念宣传多由一般民间非营利组织和学术机构有系统地推动。在台湾的学校教育系统里,媒体素养教育贯穿了从小学到研究生的各个教育阶段,主要实施手段是学校的媒体素养教育专门课程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其教学特点是:(1)内容阶梯化;(2)过程探究化;(3)活动多样化。台湾媒体教育的主要特色是(1)强调一线教师的参与;(2)实施“电视节目分级处理办法”,并将节目分级制度扩大到网页、网站、电玩和游戏软件等新兴媒体领域;(3)构建健康媒体社区(杨兰娟,2006)。

在校外,一些媒体机构和非营利组织是台湾媒介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推进者。台湾的公共电视台长期关注并制作媒体素养的节目。以10—14岁儿童为对象的媒体节目“别小看我”,将“媒体素养”的概念送入各个家庭,并制作教材提供家庭与学校使用。台湾先后成立了多个媒体教育研发小组,深入各乡镇、社区、学校,开展媒体推广活动,如媒体教育讲座、教师培训等。这些媒体教育组织中影响较广的是1990年成立的富邦文教基金会。其它媒介教育推广组织还包括“妈妈监督媒体基金会”、“台湾媒体观察教育基金会”等民间团体。2002年10月,台湾出台第一本《媒体素养教育政策白皮书》,这也是亚洲第一本有关媒介教育的白皮书,它的公布标志着台湾媒介教育开始走向正规的学校教育。

2003年,台湾“媒体素养教育委员会”成立,专门负责研究、推动与评估媒体素养教育的规划和政策(司峥鸣,2006)。台湾政治大学吴翠珍教授指出,媒体素养教育应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了解媒体组织的运作;(2)了解媒体的符号特质;(3)洞察阅听人的意涵;(4)思考媒介对真实的呈现;(5)体现媒体的公民传播权(吴翠珍,2002)。尽管台湾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领域目前也仍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某种意义上,它的发展为大陆媒介教育领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