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成果

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成果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陈俊杰马继刚杨川几年来,在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一个目标,九大基础,两种能力,四个支撑”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成果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陈俊杰 马继刚 杨 川

几年来,在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一个目标,九大基础,两种能力,四个支撑”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对电类专业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一)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跨越式发展,招生规模和在校生人数不断攀升。2000年,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556万人,而到2005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562万人。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到“十一五”期末即2012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将达到30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将达到25%左右。[1]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教育质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学生人数的剧增与教学资源的短缺矛盾突出,特别是在初期,表现尤为严重;第二,学生自身与教育者和管理者的思想准备不足,在教学管理、人才培养中有仓促应对的现象;第三,高等学校质量保证的规则与标准未建立起来,政府强行推动质量工程与高校自觉行动存在差距;第四,电类专业是最活跃、最受学生追随的“好专业”,与时代要求脱节现象突出等。所有这些挑战要求我们必须探究现阶段电类专业人才素质要求。

(二)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信息技术网络化的加快,世界各国的竞争日益激烈。而竞争的焦点又在于人才的争夺,谁掌握了人才,谁就占据了主动。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新的世纪,要求高等教育的目标必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全面发展人才的标准应当是具有科学价值观念、全新的知识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以及健康心理素质、科学的生活态度和文明的行为等。

(三)电类专业是一个传统新型类专业,它随着自动化理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衍生出很多分支和学科增长点。特别是在新的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技术的领域越来越宽广;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末的专业改革和调整,也使得电类专业本身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因此,保持专业优势和学科活力,强化自动化理论在电类专业的优势地位,是新世纪电类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培养基础厚实、口径宽广、能力强的有用人才,是新世纪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也是人才素质的根本要求。

(四)电类专业同时又是一个国际化的专业,世界各国以工科为主的高等学校,几乎都设有电类专业。尽管各学校的侧重点不同,但均跟踪在新技术的前沿。很多世界上的新技术,如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测控技术,首先均在自动化领域中使用。所以,随着新世纪知识全球化的加剧,培养通用型和个性鲜明的人才,加强数学基础、外语基础、计算机基础、电工基础、通信基础和控制理论基础也是电类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

二、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自动化专业、通信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提出的培养方案。其余专业分别包含于这三类专业中。

(一)培养模式方案的内涵

一个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九大基础:思想基础,心理基础,身体基础,数学(算法)基础,外语基础,计算机基础,电工基础,通信基础,专业课程基础;两种能力:控制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合作能力、自制能力),科技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四个支撑:教师、教学,学生工作五支队伍建设,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科技实践活动。[2]

(二)此培养模式是一个整体

其一,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目标,贯彻了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是我国高等学校的基本任务。学生要实现这一目标,仅有专业基础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心理基础和身体基础。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学生还必须具有应用这些基础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控制能力和科技实践能力是实现基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四个支撑是实现九大基础、两种能力,最终达到一个目标的平台。其二,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为一个整体,形成互动关系,共同奔向人才培养模式目标。

(三)要达到目标,除了将目标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实施外,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教学计划的有效执行,必须依靠信念与严格的制度做保障,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有效组织和积极引导,努力搭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辅助平台十分必要。建立起课堂内外互动平台,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和目的(www.xing528.com)

(一)电类专业隶属于信息学科门类,其基础是学习和应用现代自动控制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电工技术。在实际的工业生产应用中,它以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测控技术和通信技术作为手段,实现工业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品开发的目的。而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理论的基础是数学和英语,因此,加强数学、英语基础十分必要。1999年扩招以后,尽管我校报考率为200%以上,近两年有三个专业在一本招生,但与扩招前相比,学生入学总成绩、数学成绩、英语成绩平均下降50~80分。要想完成正常的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水平不下降,加强基础,甚至是补习基础势在必行

(二)大学生的现实学习生活中,学生学习的“实用性”与培养目标长期性的矛盾日益突出。实行此管理模式有利于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的有效结合。保证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互动,随时随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短期行为,增强学习的自觉性、长期性和有效性。

(三)人才竞争的现实决定了必须加强学生思想、心理、身体素质的培养;学生必须具备控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特别是当今的在校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合作精神和自制能力差,只有加强学生控制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品质,提高学术道德水平,实现“做学问先做人”的目标。

(四)学、教、管必须为一体,才能形成合力。因此,做好学生培养中的“四个支撑”工作是有效途径。教学计划要优化,教师要敬业,学生要勤奋,管理要严格。特别是学生工作五支队伍建设,它包括辅导员队伍建设、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特殊学生队伍和女生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的重要支撑。

四、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效果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计划。电类专业研究学习的领域发展十分迅速,为了紧跟技术最新成果,定期进行教学计划修改完善十分重要。近几年来,我们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两次大的修改,增大了《数学》、《电工类》、《控制理论》、《通信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等课程的学时数,去掉了《煤矿四大件原理》、《煤矿采、掘、运信号》等专业课;自动化类专业增加了《检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单片机技术》;通信类专业增加了《第三代通信技术》、《网络传送系统》、《DPS设计》等;计算机类专业增加了《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等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主要是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通过给年轻教师指定指导教师,担任指导教师的教学、科研助手;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年轻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在实验室坐班两年,熟悉实验环节;带学生实习和定期举办讲课比赛等手段提高年轻教师的能力和理论、实践水平。

(二)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办法。我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办法有一级指标4个(德育素质、智育素质、体育素质、其他),一级指标下有二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下有三级指标60个,涵盖了学生在校期间取得的各种成绩。其突出的特点是:第一,鼓励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第二,计算简单,可操作性强;第三,做到了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第四,有利于学生之间比、赶、超、帮,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为了发挥《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杠杆作用,我们制定了《电类学生综合测评实施细则》。同时,为了加强基础课的学习,我们还制定了《电类专业关于〈大学生素质测评〉补充规定》,将培养模式中的文化基础课学分加倍,从而积极引导学生重视基础,提高综合素质。

(三)在日常教育培养中,分阶段、有重点地落实培养模式。一年级主要进行“适应”教育,重点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计算机基础》、《英语》等课程;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搞好《〈数学〉与专业课的关系》系列讲座。二年级以“英语四级考试”为重点,学好《电路》、《电子学》、《电磁场》、《数据结构》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英语》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并把握好电工实验的质量。三年级以“计算机”学习为重点,学好《计算机组成原理》、《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数据通信》、《编译原理》、《数据库技术》等,搞好科技实践活动,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四年级以“就业”为重点,积极组织学生担任教师的科研助手,把握好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关;认真组织好学生《单片机》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程序设计大赛、网站设计大赛和其他课外科技作品竞赛。

(四)以学生党建工作为龙头,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心理和身体素质。在学生“双推”工作中,制定和实施了《电类专业学生“双推”工作量化管理办法》,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

(五)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共投资1000余万元用于新建和改建专业实验室。先后建成了单片机实验室、继电保护实验室、检测技术实验室、计算机控制实验室、第三代通信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等。同时还建立了电工实训中心和计算机技能训练中心,吸引大批学生进行第二课堂教学。与此同时,分别在许昌继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西安仪表厂、石堰二汽集团、渭南化工厂、渭河发电厂、西安市供电局、大唐电信、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西安市电信局、西安软件园等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

(六)近两届毕业生中,2人获国家专利,20人获陕西省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8人获全国电子制作竞赛陕西省三等奖,25人获全国英语竞赛一等奖;10人获“孙越崎”优秀学生奖学金;毕业生党员比例为37.3%;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以上为92.8%;英语四级通过率为95.8%;一次性就业率为96.2%;考研人数逐年增加,考研率比其他专业高出3.6%;模式中基础课不及格率低于平均不及格率2.05个百分点。

总之,电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在我校得到了较好实践,取得了较好成绩,方案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朱继光.大众化背景下英国高校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特点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9,(4)

[2]陈俊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研究,2003,(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