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韩女性媒介比较及社会性别研究

中韩女性媒介比较及社会性别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女性主义理论流派众多,关注议题十分广泛,甚至是包罗万象。这就再一次印证了社会性别是女性主义的基石和分析的核心范畴,也是所有女性主义所达成的认知共识。

中韩女性媒介比较及社会性别研究

三、社会性别研究主要关注的议题

随着社会进步与变革,社会性别理论的研究呈渐进和多元发展的趋势。美国《社会与行为科学百科全书》(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共列出104个社会与行为科学领域的研究领域。[25]社会性别研究与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环境学等并列为104个研究领域之一。在社会性别研究的领域中,划分了社会性别的经济问题、家庭、政治与社会运动、性特征、社会化和非正式影响的作用、理论和学术的透视以及宗教与意识形态观点等七个子领域。

刘利群总结了美国社会性别理论研究所关注的主要议题,如下:

1.经济领域的主要关注议题

社会性别研究与比较价值;社会性别与土地所有权女同性恋的社会与经济状况;母亲身份与经济视角;富裕国家之中的贫困与社会性别;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与社会性别;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工业化与社会性别;劳动报酬的性别差异;就业领域的性别隔离;社会阶层与社会性别以及社会福利政治与社会性别。

2.家庭领域的主要关注议题

家庭暴力:社会学的观点;家庭与社会性别;家庭交易;家庭法;父亲的身份;个性和社会行为的社会性别差异;社会性别相关发展;家庭生产;富裕国家的单身母亲;发展中国家的单身母亲;婚姻与双重职业家庭:文化的关注;母亲身份:社会和文化视点以及社会性别与时间分配。

3.政治与社会运动领域的主要关注议题

女性主义运动;同性恋运动;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劳工运动与社会性别;劳工运动与社会性别;国家、国家主义与社会性别;美国的右翼运动:妇女与社会性别;社会运动与社会性别;妇女的投票权。

4.性领域的主要关注议题

女性生殖的损毁;同性恋与双性恋;社会性别的发展;异性恋主义与对同性恋的仇视;女同性恋:历史的角度;性职业者;强奸与性压迫;发达国家的生育权;性行为与母性功能: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性骚扰:社会和心理的若干问题;性趋向与法律;性取向:生物学的影响;性取向:历史和社会的建构;性特征与社会性别;变性、异装癖与社会性别改变。

5.社会化领域的主要关注议题

雌雄同体研究;关注与社会性别;高等教育与社会性别;基础教育与社会性别;教育与社会性别:历史的观点;社会性别与学校学习数学与科学;个性和社会行为的社会性别差异;男性统治;男性特征与女性特征;小组影响与社会性别;社会网络与社会性别。

6.理论与学术领域的主要关注议题

女性主义认识论;女性主义伦理学;女性主义法学理论;女性主义精神疗法;女性主义神学;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理论:生态女性主义与文化女性主义;女性主义理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理论:精神分析;女性主义理论:激进主义与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理论与有色人种妇女;社会性别与女性主义研究;经济中的社会性别与女性主义研究;历史中的社会性别与女性主义研究;政治学中的社会性别与女性主义研究;心理学中的社会性别与女性主义研究;社会建构与社会性别、阶级、人种和种族;同性恋理论;种族与社会性别的相交;合理性与女性主义思潮。

7.宗教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关注议题

佛教与社会性别;天主教与社会性别;社会性别的意识形态:跨文化的视角;伊斯兰教与社会性别;犹太教与社会性别;基督教与社会性别。

由此可见,女性主义理论流派众多,关注议题十分广泛,甚至是包罗万象。但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它们也有着区别于其他理论的共同之处。即它们全部聚焦于分析建构物质与符号世界以及我们的体验的社会性别这种机制,这种理论的视角在社会和人类领域中是唯一的。这就再一次印证了社会性别是女性主义的基石和分析的核心范畴,也是所有女性主义所达成的认知共识。

【注释】

[1]资料来源:金山词霸(2002版)。

[2]Joan W.Scott,Gender and the Politics of Histor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8,p.42.

[3]谭兢常、信春鹰主编:《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年版,第145页。

[4]〔美〕劳瑞迪斯:《社会性别机制》,摘自复旦大学网。(www.xing528.com)

[5]佟新:《妇女学:称谓·理念·策略》,《妇女与社会性别通讯》2003年第6期。

[6]王政:《社会性别概念在中国的运用》,《中国妇女报》2000年5月2日。

[7]转引自杜小真:《波伏娃——女人是后天生成女人的》,http://lxbook.myrice.com/zjzp/france/bowa_02.htm。

[8]〔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7页。

[9]王文静:《社会建构主义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10期。

[10]〔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11]任爱玲:《社会偏见还是性别差异——“女性在科学中的相对缺席现象”分析》,《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年第6期。

[12]何佩群:《德里达解构理论与女性主义政治学》,《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3]《全世界从事科学的女性地位》,新浪网.2003年1月24日。

[14]〔美〕琼·w.斯科特:《社会性别与历史》,见《社会性别研究选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59页。

[15]杜芳琴:《全球视野中的本土妇女学——中国的经验:一个未完成的过程》,《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16]〔美〕贝尔·胡克斯:《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17]〔美〕贝尔·胡克斯:《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18]《实用美国人:宁可少赚钱,也要多顾家》,《参考消息》2002年7月26日。

[19]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7页。

[20]李银河:《女性主义围绕性别气质问题的论争》,见荒林、王红旗主编:《中国女性文化第2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

[21]J.Coates,Language and Gender:AReader,Oxford,UK,1998.

[22]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84页。

[23]苗田力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24]〔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25]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Available online,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