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韩女性媒介比较研究:女报、女刊起源

中韩女性媒介比较研究:女报、女刊起源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女学报》存续期间,前后有三十几位女性担任主笔,女主笔姓名、籍贯等信息也会在专门的《女主笔题名》栏目中刊出。这些女主笔中包括一大批优秀的女性,堪称我国最早的女编辑、女记者。封面女郎将女性的身体作为媒介的关注重点,这既是对女性的异化,也是对女性的另一种解放和提升。

中韩女性媒介比较研究:女报、女刊起源

三、最早的女性媒介:女报、女刊

(一)民国时期代表性女性报刊

1.《女学报》

《女学报》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7月24日创刊于上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女报。其主编由康有为长女康同薇、梁启超夫人李蕙仙等人担任。

《女学报》由中国女学会主办。中国女学会是在康有为、梁启超的支持下由维新派妇女组织起来的一个妇女团体。女学会成立以后,于1898年5月在上海桂墅里创办了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学堂——中国女学堂(又名经正女学堂)。《女学报》既是女学堂的“校报”,又是中国女学会的机关报和维新派的舆论阵地。正如《女学报》主编潘璇所说的那样:“这女学堂、女学会、女学报三桩事情好比一棵果树,女学会是个根本,女学堂是个果子,女学报是片叶,是朵花。”[7]

《女学报》是我国第一份由妇女创办,并以妇女为读者对象的报刊。《女学报》为旬刊,每期一大张。内容分为论说、新闻、征文、告白等四个栏目,并附有插图。《女学报》存续期间,前后有三十几位女性担任主笔,女主笔姓名、籍贯等信息也会在专门的《女主笔题名》栏目中刊出。这样的举措对女学报的推广发行和社会影响都有积极的意义。

这些女主笔中包括一大批优秀的女性,堪称我国最早的女编辑、女记者。较为著名的主笔包括康同薇、李蕙仙、潘璇,创办《无锡自话报》的裘毓芳,还有中国女学会的女提调沈和卿、刘可清,董事章畹香,女教习蒋畹芳、张蕴华等。

《女学报》积极宣传变法维新,提倡女学,争取女权,以女性自己的声音为广大女性呼吁权益。可以说,较好地体现了女性要求自身解放的强烈呼声,促进了广大妇女的思想启蒙。尽管它是上层知识女性创办的刊物,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广大爱国妇女包括广大劳动妇女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受到女性的广泛欢迎。

《女学报》在当时是有一定影响的。据该报第8期“本报告白”说:“本报价廉物美,每期一出海内称赞,远近购买者云集。每印数千张,一瞬而完。”可见,它当时是颇受女性欢迎的。但是,由于受当时社会经济、文化尤其是妇女文化水平的制约,它的读者主要是上层知识妇女。

2.《妇女杂志》[8]

《妇女杂志》于1915年1月5日创刊于上海,1931年12月停刊,期间每年一卷,每卷12期,共出17卷,是中国妇女报刊史上第一份也是历时最久的大型刊物。

《妇女杂志》的价值在于:首先,这本杂志经历了民初女权运动低落的时期、“五四”以及其后的妇女运动频繁时期,它的长期出版说明它对当时社会存在某种必然性和合理性。其次,该杂志一至六卷即1915~1921年间的主编为鸳鸯蝴蝶派小说家王蕴章,从七卷一号开始进行了大改革,由章锡琛任主编。这种人事上的改动并非偶然,而是与杂志的内容、精神旨趣的改变直接相关。正是为了适应五四运动之后整个社会的普遍风尚,《妇女杂志》才作出如此重大的改革。将它与“五四”以后的一些妇女杂志如《玲珑》等相比较,不难发现,《妇女杂志》的这种改革取向类似于《玲珑》等杂志,致力于塑造理想中完美、新型的女性。由此我们可以相信,存在于“五四”之前的该杂志,是与当时的社会相适应、与当时的风气相契合的。第三,《妇女杂志》的主要读者是知识妇女(当然亦有男读者),其中,以中学生为最多(经济上,能受中学以上教育的女子家境至少中上)。其内容尽量平易,但五卷以前颇多文言文,阅读上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改革后用白话文,但内容上又有扩大加深,对读者的知识程度仍有较高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该杂志的读者群恰好符合我们所研究的对象,即广大的知识阶层,包括女士和男士。正是因此,我们认为,无论保守还是激进,《妇女杂志》在学术研究生活考究上都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

《妇女杂志》的读者是一个较为固定的群体,即以有中产阶级背景的女学生及知识女性为主的女性群体。

3.《玲珑》杂志

(1)《玲珑》的封面女郎

《玲珑》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著名的女性时尚杂志,初名为《玲珑图画杂志》(后易名为《玲珑妇女杂志》,简称《玲珑》)。《玲珑》在其创刊号中提出该杂志的目标是“增进妇女优美生活,提倡社会高尚娱乐”。

诚如张爱玲所言,30年代的上海女学生手上总有一册《玲珑》。由此,我们认为,该杂志的流行程度丝毫不亚于草创时期的《妇女杂志》。而从《玲珑》的女性投稿者大都具有中学以上受教育程度并活跃于社交界等方面来看,该杂志反映了上海中上层女性的面貌。

李欧梵说,中国近代的民办报章刊物开创了一个传递社会声音的“公共空间”(public space),《玲珑》则自然成为30年代上海摩登女性展现其公共空间的理想园地。除文字以外,《玲珑》还利用图片来开拓女性的公共空间,这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大突破。一直以来,女性在中国社会都是不出闺阁的,只有妓女的相片才会在刊物中出现。但在30年代的上海,很多报刊都开始主动刊登妇女照片供大众阅读,许多上海名媛都愿意将自己的照片寄给《玲珑》,以求成为杂志的封面女郎。

在杂志内刊登女性照片,是当时流行期刊吸引读者的一大噱头。例如,阮玲玉电影《新女性》中饰演的是作家。当出版社编辑得悉这名作家是一位漂亮的女性时,就立即把她的照片刊登在报章上,以此吸引读者购买她的小说。《玲珑》之所以刊登大量女性照片,可能也是为了吸引读者。若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杂志的这种行为无疑“物化”了女性的身体。不过,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女性的身体挣脱闺阁的束缚,并见诸大众媒体,实有助于开拓女性的公共空间,亦创造了当时上海的城市文化。

《玲珑》创刊号的封面女郎是上海“邮票大王”周今觉的女儿周淑蘅。此后的封面女郎既有来自女校的学生,也有来自各界的职业女性,大多是具有一定社会身份的名媛。此外,《玲珑》也很鼓励作者投稿时附上自己的照片,并和文章一起刊载。这种可见作者真面目的宣传策略,在当时也确实独树一帜,吸引了不少女性读者。

杂志的封面往往是杂志最直接的促销工具和宣传工具。凭借这第一眼的印象,读者往往能对杂志有最初的了解。封面最直观地展示了杂志的特征,也吸引了杂志的目标受众。封面女郎将女性的身体作为媒介的关注重点,这既是对女性的异化,也是对女性的另一种解放和提升。以女性的身体为摩登的秀场,使得女性摆脱了传统闺阁的束缚,获得了新的公共空间,而这一空间的主题就是“摩登女郎”。在现代性发展的社会大潮中,摩登是社会的主流,而迎合这一主流意识形态的女性形象,自然成为人人夸羡的“摩登女郎”。

(2)“摩登”女性

“摩登”作为外来词,是英文Modern的音译,最初传入中国时就带有强烈的西方印记。在近代中国,西化的“摩登”,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令人们引颈企盼的文化。在欧风美雨的浸淫之下,“摩登”象征着西方文明所展示的一切令人遐想的美好。在当时的中国,“摩登”被视为社会发展的追求目标。而衣着入时、作风洋派的时尚女性,常常被人们称为“摩登女郎”,以区别于中国传统标准下的女子。由于西风东渐,在当时的社会中,“摩登女郎”也成为不少女性竞相效仿的目标。

张爱玲说:“20世纪30年代,女学生们人手一册的《玲珑》杂志就是一面传授影星美容秘诀,一面教导‘美’了‘容’的女子怎样严密防范男子的进攻。”可见,当时《玲珑》的主要内容还是美容与情感。这其实也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对女子的定位——花瓶、尤物和情感动物。“摩登女郎”虽然有着洋派的皮囊,但骨子里依然传承着传统社会的女子形象。

《玲珑》提出的“都市摩登女性”,对女性的内在修养也有所强调。胡玉兰在《真正摩登女子》中指出,女子打扮时髦、会讲洋话、会跳交际舞并算不上真正“摩登”。一个女子要真正可以配称“摩登”,至少须具有下列条件:有相当学问(不一定要进过大学,但至少有中学程度,对于各种学科有相当的了解);在交际场中能酬对,态度大方,而不讨人厌;稍懂一点舞蹈;能管理家政:会管仆人、会烹饪、能缝纫(简单的工作,不需假手他人)。(《玲珑》第100期)

但配合《玲珑》的其他内容阅读就不难发现,《玲珑》杂志对女性的外在身体面貌更为强调。有研究者声称,《玲珑》是以“女性的身体为摩登的战场”。在这个以女性为主体的公共空间内,以女性身体建构公共空间的面貌。无疑,“摩登女性”的身体是这个公共空间的核心。

(3)健康的身体,摩登的美

在当时的流行观念中,对于女性身体美的阐释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具备“健康的身体”。这是因为经历清末以来“东亚病夫”之痛后,人们对体育运动有了更多的关注,体育的发展也与国家的富强或明或暗地拉上了关系。

西洋的体育运动项目自晚清传入中国,很快在中国得到了推广。新式学堂教育中,体育也成为重要的课程科目。李维清于1907年出版的《上海乡土志》第113页就指出:“国民有尚武之精神,而后国家有自强之基础,此体育会所以宜重也,晚清上海已有颇多的体育会,如沪学会、若群学会,均有附设体育部,此外又有体操研究会、舞蹈会、商余学会等,而南市、北市亦各有体育会。”

越来越多的女性在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洗礼之后,对于体育运动有了更为开放的接受心态。新文化运动之后,对女性解放的呼吁也强调:既要解放妇女的精神,也要解放妇女的身体。

《玲珑》曾刊登《摩登妇女的装饰》一文,文中提到摩登女性“真正的美观,还是在康健的身体和丰满的肌肉”(《玲珑》第110期)。而佩方的《新女性的两大训练》更指出,女性其中一项重要训练就是体力,文中说道:“无论我国的女子,怎样学时髦,穿高跟鞋,但总有弱不禁风的缺点。病态美是一向给我们独占有的称号。林黛玉式的女子是我们的耻辱。现代人如果没有刚强的体格,便不会有远大的目光和伟大的希望。”(《玲珑》第76期)

《玲珑》主张摩登女性应该从事运动,锻炼身体,以达至健美及更高的境界,由此使人联想到黎莉莉主演的电影《体育皇后》中所提倡的普及体育、反对市侩式锦标主义的电影信息。有趣的是,虽然黎莉莉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体育明星,但在1933年举办的中国全国运动大会中,黎莉莉亦穿起新制钉鞋练习起跑,其健美的身材和穿上钉鞋后的生气勃勃的姿态更为当时的女子体育运动带来了轰动的明星效应。(《玲珑》第117期)。黎莉莉可说是淋漓尽致地发挥了摩登女性的健美形象。

除了黎莉莉以外,真正为女子体育和女子健美带来热潮的是在当时有“美人鱼”之称的游泳健将杨秀琼。(《玲珑》第234期)

1933年10月,国民党主办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南京中央体育场揭幕。这次运动会第一次把女子五项游泳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各地女选手纷纷参赛。年仅15岁的杨秀琼作为香港队选手参加了比赛。由于第一次有女子参加游泳比赛,轰动一时,很多人抱着“看大姑娘洗澡”的心态跑来观看女子游泳。

杨秀琼在50米自由泳、100米仰泳、100米自由泳、200米俯泳和女子200米接力赛中共取得五块金牌。一个芳龄15岁的少女囊括全运女子游泳全部金牌,并打破女子游泳全部全国纪录,确是空前绝后之举。杨秀琼就此一鸣惊人,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新闻人物。

很多观赛的达官显贵都被杨秀琼所吸引。当时在场观看的蒋介石夫人宋美龄非常喜欢杨秀琼,认她为干女儿,还特意送给她一辆美国紫竹牌小轿车,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此外,当时国民党政府行政院秘书长褚民谊在运动会中担任总指挥,也对杨秀琼青睐有加,亲自给她颁发奖品,并亲自为她驾驶马车,行驶在南京街头。

当时的媒体也纷纷以大量篇幅报道这个天才少女的成绩,当年她年仅15岁,体格健壮,面容秀丽,在游泳池中神采飞扬,人们亲切地送给她“美人鱼”的雅号。此后,杨秀琼可谓红透全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国民少女”。很多报刊都用大量篇幅刊载了杨秀琼的照片。有关她的活动消息和各式照片,几乎天天可以在报刊上看到,各大画报更是将她当做最时髦的封面女郎。

杨秀琼的美正是一种健康的美,摩登的美。南京记者描写她:“风度雍容华贵,双眸明亮,性格爽朗,身躯健壮,远望如希腊女战士。”可以说,她美丽健壮的身影在泳池边的形象给当时的女性美注入了新的“健康”观。

在30年代的媒体话语中,运动型女性无疑用自己健美的身体树立了一个摩登女性的新形象,并在当时的社会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二)中国女性报纸的办报模式分析[9]

根据傅宁的研究,目前我国出版发行的女性报刊共10种,其中日报两种:《中国妇女报》和山东济南《都市女报》,其余为周报,包括湖南长沙《今日女报》、重庆《新女报》、西安《当代女报》、大连《现代女报》、太原《山西妇女报》、南昌《妇女之声报》、长春《时尚女报》和《家庭主妇报》。

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历史新时期。商品的流通必然包含着信息的流通,占有巨大市场份额的女性消费品的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需要借助于广告来开拓各自的市场,促进生产和销售,广告主们希望通过一种载体将其商品信息诉诸具有巨大消费能力的女性。以往的女性机关报明显不能完全胜任这一角色。因此,报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产物——女性生活服务类报纸应运而生。

生活服务类报纸的出现打破了女性机关报的一元构架,并以其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和全新的办报理念,刷新了女性报纸的办报思路,构建了自己的市场优势,并占据了市场十分之六七的份额。生活服务类报纸在对市场环境和市场机遇的多方考量下,多以20~40岁女性为目标读者群。经费基本自给自足,办报方针上以为女性提供资讯为主;报道内容按读者需要来组织;办报人才引入竞争机制;分配多少按贡献大小来定;发行方法完全走向市场。很少有公费订购,而是靠读者自愿自费订购,有的靠自己的发行网络发行,靠广大群众对报纸的亲近、信赖、喜爱而获得市场;发行范围虽说是全国各地,但多集中在报纸的原生地。生活服务类女性报纸的办报模式有三种:机关报子报型、机关报市场化型和投资主体型,这些女报虽然和机关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大都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和全新的办报理念上路。从报纸定位到语言风格、从办报方针到办报手段,从报道内容到经营管理都有一个系统的设定。

女性报纸的定位形成了迥然不同的两大系统:机关报和市场报。在生存的压力下,机关报也不得不考虑市场,但又不能像市场报那样轻装上阵,必须肩负政策上传下达、维持妇联系统网络畅通等责任。相比之下,生活服务类女性报纸不受过多束缚,根据报纸核心受众的细分,选准侧重点就可以进行市场化运作。但综合考察,女性报纸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主推女性新闻——靠新闻性冲击市场,尽可能地全面报道女性关心的新闻,以吸引和抓住读者。女性报纸新闻版面的数量一般在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之间,根据定位,数量上有所增减。表现形式轻松灵活,除了机关报有时以消息、言论传达、阐释党的方针政策外,大量的则是寓理于事,通过多种形式、多种角度,多侧面地报道与女性息息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尽力做到全方位地为女性服务。如《都市女报》,作为女性日报,新闻居于主导地位:一版封面,二版新闻超市,“天下事,不可不知”、“便利事,服务生活”、“画中事,浮光掠影”;三四版新闻看点;五版新闻关注;六版新闻热线;七版新闻城记。在新闻事件的选择上,机关报重视指导性,对于生活服务类女性报纸,“实用”和“服务”则是各个版面的主题词。

但是不论哪种女报,在新闻事件的选择上,都坚持了女性视角。凡是涉及女性的,凡是和女性生活密切相关的,凡是女性可能关心的新闻,都进入了编辑的视野。如一个事件的爆发,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政策的出台,首先考虑到它对女性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找准落地点,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

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都市女报》以“战争中妇女与儿童命运”为着陆点,作出硬性规定,不侧重报道战争进展情况,在报纸上不准出现坦克和枪炮的图片。战争爆发当天正好是世界睡眠日,报纸选了一张一个伊拉克女孩在机场候机大厅准备逃离战争发生地的照片作为封面。头版大题目是“伊拉克惊扰世界,世界睡眠日今夜无眠”。第二天,女报的封面被搜狐网站评为全国十大最具特色的报纸封面。

发挥专刊优势——分门别类设置实用性强的专刊满足女性的日常生活需要,以留住和稳定读者。女性报纸在版面上一直是按照新闻、生活专刊、文化副刊三大类进行划分的。生活专刊根据女性读者的生活需求,将版面分为女性职场、健身健康、家庭生活、服装化妆几大门类,时尚与实用并重,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前沿资讯和服务信息,以一天大致一个主题的形式出现。如《中国妇女报》周一医药健康,周二社会法制,周三成长教育,周四生命生活,周五经济女性,周六婚恋家园。

最近报业市场的走势又发生了新的变化,综合类报纸越来越多地将竞争注意力放在了新闻上面,逐渐减少了专刊版面的设置,弱化了专刊版面的功能,这就无意中给女性报纸腾出了发展的空间。而这恰好是女性媒介的强项。专刊的运作对于女性报纸来说不存在太多定位上的困惑,关键是能不能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

加强副刊功能——考虑到女性读者兴趣阅读和文化阅读的需求,女性报纸都非常重视文化副刊。和综合类报纸相比,文化类副刊版面所占的比例都是比较大的,设有散文、小品文、诗歌、影评、读书天地等专版。为满足女性感情宣泄的需要,女性报纸大都有倾诉版,一般都是一周一个版左右。经受众调查发现,在女性读者中,倾诉版的阅读率一直居高不下。

除了常规型的副刊,女性报纸还经常根据母亲节、三八妇女节、护士节、教师节等不同的节日,周密策划,利用版面优势推出特刊,这些都不是综合性报纸能够轻易做到的。

借助杂志优点——女性报纸不仅借力于机关报、晚报,还借力于杂志,将杂志的运作经验移植过来。报纸融入了杂志封面的强视觉传播优势;另外,报纸的加厚、装订、彩印以及专刊的出现等等,都是报纸杂志化的表现。此外,连载电视剧、刊登大幅图片,是将电视媒体的运作经验移植了过来;在新闻中提供背景及相关信息链接,是移植了互联网的模式。

女性报纸大多为多版厚报,从10版左右到40多版不等。“厚报”解决了信息量与广告量之间的矛盾。为方便读者阅读,采用“设置导读”和“版面分叠”的办法。头版基本上只有“导读+图片+广告”,类似杂志的封面,色彩绚丽、明快,形式抢眼,方便读者阅读是归宿。另外根据新闻传播的重要性,阅读效果随版位后移,呈递减的有序原则,有机构建版组群,讲究新闻信息的告知性、可读性、休闲性和服务性。

突出地域特色——女性在生存意识的驱使下,对自己周围生活环境的认同意识越来越强烈,她们非常想知道自己周边已经发生了什么和正在发生什么,这就越来越依靠女性报纸地区性或区域性信息传播的数量和质量。

就女性报纸来说,本地化原创的、独家的报道是竞争力的“核心”。贴近本地生活、挖掘地方特色等相关内容,加强报纸在当地的接近性和渗透力也是赢得广告客户的一个途径,这也是平面媒体跟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竞争的优势所在。

除《中国妇女报》外,报纸所在区域基本是各女性报纸的主攻方向,报纸的诉求对象主要是报纸原生地的居民,报纸的发行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区域,现实也证明了它的可行性、合理性,所以新闻要突出接近性。为此,有些新闻降格使用,距离远的新闻即使更具新闻价值,也要让位于本地新闻。女性报纸做足本地特色,做好本地新闻,就像是经营一个菜系一样,粤菜、鲁菜、川菜、东北菜,各有各的味儿,以适应本地女性爱好为旨归,对本地区实行密集覆盖。

概括起来,女性报纸根据办报模式和经营模式可分为两类三种。两类是政策指导类和生活服务类,三种办报模式是机关报模式,以提供新闻资讯为主的模式和以提供时尚消费为主的模式;三种赢利模式是:以发行为主、以广告为主和多种经营模式。这是根据报纸的侧重点划分出来的,是一种低层次的分类方法,因为没有一份女性报纸是专攻一种、不及其他的。这些不同办报模式产生的原因与报纸所处的经济环境、报业环境、人口构成等因素以及报纸本身的特点有关。日报拼的就是新闻,特别是与女性生活相关的动态新闻的提供。有的报纸创刊地都市化程度高,城市人口所占数额大,消费能力较强,可能就会侧重于时尚消费。有的报纸所在地城市人口数量相比之下较少,如长沙只有200万城市人口,周边围绕着数千万人口的农村,除了城市生活的时尚追求,对农村女性生活的观照也是报纸的责任。不同的办报模式决定了女性报纸不同的赢利模式。

(三)当代女性时尚杂志——以《时尚》《瑞丽》为例

1.时尚是什么?

时尚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谁也说不清道不明,但它却是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种流行的“风尚”。中国自古就有“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等时尚风行。

《现代汉语词典》对“时尚”从文字学角度简单地解释为:“当时的风尚”。这是“时尚”的字面含义。随着社会观念的发展,综合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解,我们可以把“时尚”定义为某一特定时期流行的行为方式或者生活方式。

在社会学领域,有关时尚的研究理论主要有三种[10]

一是齐美尔的“阶级分野论”。他认为,时尚是社会精英阶层为了与其他阶层相区别而塑造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同化和异化”。一些掌握话语权的精英阶层为了区别于大众,制造了“时尚”生活方式,当这种“时尚”被其他人羡慕且追随时,这些人又会为了差别而不断地寻求新的变换,这样又会引起新一轮对时尚的追逐。当其他阶层的模仿导致这些时尚符号丧失了阶层区分功能时,精英阶层进一步创造新的时尚,以继续保持自身的优越感。而新的时尚又导致其他阶层新一轮的模仿。如此周而复始就形成了时尚。因此,时尚是不断变动的,也满足了人们对差异性、个性化的要求。

二是布鲁默的“集体选择论”。布鲁默指出,齐美尔的理论只能解释“自上而下”的时尚现象(即下层模仿上层),不能解释“自下而上”的时尚现象(即上层模仿下层)。因此他认为,时尚是一种基于集体趣味基础上的集体选择。由于趣味体现出不断变动的特征,时尚也因此呈现动态和流动的特性。

三是坎贝尔的“体验周期论”。他认为时尚是现代浪漫伦理的体现,是人们追求新奇体验的结果。而任何新奇感都有其生命周期,一开始是新奇的,很快就会变得不那么新奇,最后则变得令人厌倦。因此,新的时尚取代旧的时尚就成为必然的规律。

时尚杂志并不存在于期刊的分类中。新闻出版总署将期刊分为综合类、哲学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技术类、文化教育类、文学艺术类、少儿读物类、画刊类。美国的期刊则分为消费类(consumer magazine)和商业类(business magazine)

时尚杂志的名字时常见诸媒介。约定俗成,传媒和读者都能理解并接受这个称呼。聪慧报刊资讯网将期刊分为行业类、时尚类、计算机类、经济类、生活服务类、社会新闻类、对象类、文化类、影视类、体育类。

女性时尚杂志以白领女性为读者对象,是最典型的时尚类杂志,也属女性杂志的一种。我国目前约有近百种女性杂志,按内容和售价定位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走低成本平民路线,以《知音》为代表,定价普遍在5元以下,约有30种。这类杂志的特点是图片较少,基本不采用彩色印刷,以讲述生活故事为主,主要依靠发行赢利。

第二类是中价位女性杂志,以《女友》为代表,定价一般在5~15元之间,约有20多种。这类杂志基本为彩印出版,内容充实,较为注重品位,图片较多,但仍以文字为主,其利润为发行收入与广告收入并重。

第三种走的是高档精品白领路线,以《世界时装之苑》为代表,定价一般在15元以上,约有40多种。这类杂志采用全铜版纸印刷,十分精美,图片与文字的比例约为7∶3(或6∶4),广告多而且档次较高,因为低于成本出售,一般会限量发行,主要靠广告收入赢利。这些高端女性杂志与部分中等价位的女性杂志在内容上都比较注重格调,反映最新时尚流行资讯,侧重都市情感生活、美容、着装、健康等。

如果对这些女性时尚杂志做简单的勾勒,可以总结出这样几个关键词:

A.以高收入且具有一定教育水平的女性为主要诉求对象,即大多为“白领”阶层;

B.主要着眼于城市生活,涉及美容、服装、健康、旅游、消费等与现代都市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

C.形式外观:“进口铜版纸彩色印刷+流行大开本模式+大量的精美图片+大量高端广告”。

2.时尚杂志的历史沿革[11]

17世纪,在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的大力倡导下,法国的时尚产业异常发达,形成了奢侈华美的凡尔赛风格。巴黎因此在与荷兰、意大利的商业竞争中赢得优势,成为世界时尚中心,这种优势一直延续至20世纪中叶。与此同时,在宫廷贵妇与贵族子弟之间流行着一种小册子,用以介绍沙龙文艺、裁缝铺子及服装首饰的最新流行款式等。这种传播流行时尚信息的小册子即是最初的时尚杂志的雏形。

到了19世纪,杂志作为一种介于书报之间的媒介形式,以其灵活性强、出版周期短、便于携带、易于传播,及其运转周期与季节变化相契合等特点,迅速成为时尚传播的绝佳载体。时尚杂志随着19世纪书报业的发达而蓬勃发展起来。然而,真正的第一本现代意义上的时尚杂志并不是诞生在引领世界时尚将近四个世纪的巴黎,而是诞生于现代出版业更为发达的美国。

(1)《哈泼时尚》(Harper’s Bazaar)

1867年,世界上第一本现代时尚杂志——《哈泼时尚》在美国问世。这本备受世人推崇的时尚杂志以内敛、高修养和知性的时尚审美风格著称于世。该杂志主要以知识女性为目标读者,标榜为“具有思辨、反省能力的刊物,在传播时尚美学的同时,旨在提高衣着文化的深度和广度”[12]。发展至今,《哈泼时尚》已经拥有包括美国(原版)、英国、拉丁美洲、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地区在内的多个版本。其出版机构Bazaar也是世界三大出版机构之一,它旗下的《玛丽嘉》(Marie Calire)也是知名的时尚杂志。

(2)《大都会》(Cosmopolitan)

这是一本老牌杂志,1886年创刊于美国。当年以大胆有趣、号召“大都会女郎”的风格出道,不过现今在同类杂志中风格并不突出。1996年创办集销售、推广、展销、时尚秀于一身的Cosmopolitan show,在时尚界享有“最佳市场及销售活动”美誉。(www.xing528.com)

(3)《时尚》(Vogue)

Vogue于1892年诞生于美国,杂志标题取法语“时尚”之意。这本美国老牌时尚杂志号称“时尚之前,Vogue之中”,其读者群主要为都市中产阶级女性,内容广泛,包括时装、化妆、美容、健康、娱乐和艺术等方面。该杂志最令人称道的是它的摄影。一直以来,文化评论家们都认为Vogue至今115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时尚摄影的历史。支撑Vogue领导时尚影像潮流并居于核心地位的奥妙就在于那些世界上最优秀的摄影师,比如赫尔穆特·牛顿——这位被称为“欲望摄影师”的大师长年与Vogue合作。目前拥有包括美国(原版)、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新加坡及中国台湾地区等10多个版本。

(4)L’Officiel

20世纪初叶,欧洲诞生了第一本现代时尚杂志——L’Officiel,它的出现比美国的《哈泼时尚》晚了将近50年。这本1921年创刊于法国的时尚杂志经常涉及以巴黎为主的法国上层社会关注的话题,比如高级女装、美容化妆、欧洲经典的文化艺术活动和贵族沙龙文化。它传承了巴黎的古典时尚传统,风格高雅华贵,飘散着浓浓的优雅艺术气息。

(5)《君子》(Esquire)

1933年创刊于美国,这位“君子”一直对外宣称自己只和成熟男性打交道,并且对封面比基尼女郎不感兴趣。70多年来强调成熟、优雅和高尚的风格,虽然在今天日新月异的时尚市场上如此坚持略显老套,但其影响地位也确实令其他名不见经传的小杂志望尘莫及。

(6)Elle

1945年诞生于法国的Elle距今只有60多年的历史,却在这并不算长的时间里,一跃成为与Vogue和《哈泼时尚》齐名的时尚媒体,并且是目前为止地区版本数最多的时尚杂志。法文中“Elle”即为“女性”之意,倡导女性柔美化特征,风格较Vogue更加平易近人,比较关注和贴近大众少女的时尚需求和品位,并且重视服饰产业的市场操作,实现时尚精神的倡导。在精彩纷呈的时尚文化中,Elle以其敏锐的时尚触觉、专业务实的时尚理念迅速崛起于世界时尚媒体之林。其中文版是目前中国时尚杂志市场的领军期刊,目前拥有包括法国(原版)、英国、德国、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中国内地在内的近30种版本,是法国桦榭集团的顶梁柱。

(7)GQ

GQ于1952年在美国创刊。该杂志的内容分类包括时尚、美食、旅游、健身及两性关系,注重休闲娱乐和产品资讯。由于注重男人的生活质量问题,因此杂志的很多视角集中在对本土和国际时尚的关注上。其中,性的内容也是生活质量的一个方面,但GQ的诉求更多还在于“时尚”,因此在GQ中,两性关系的内容比例被严格控制在10%左右。

(8)《流行通讯》

《流行通讯》于1966年诞生于日本。该杂志从诞生之日起就以前卫、青春、另类、时尚的风格独树一帜。在其四十余年的发展中,一直是日本乃至亚洲最具前卫意识的流行杂志。《流行通讯》最初以日本著名时装设计师森英惠的名字命名——《森英惠流行通讯》,后更名为《流行通讯》。该刊以时装为主要内容,同时全面展示社会时尚风气、生活方式的各个层面,提供全面的时尚情报和资讯,跟踪全球时尚人士和时尚现象。《流行通讯》一直以来都被看做是走在潮流尖端的流行文化杂志,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流露出大胆前卫和冒险的时代精神与时尚精髓,多年来一直是时尚爱好者寻找灵感的源泉。

(9)W

w于1972年在美国创刊。这本杂志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时尚杂志界口碑极佳的老牌高端杂志。其2005年6月号居然用60页篇幅刊登了布拉德·皮特和安吉丽娜·朱丽的“亲密生活照”——这组照片以图片形式展现了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家庭光鲜与阴暗的双面性,皮特与朱丽在画面上扮演一对夫妻,以表情和肢体语言无声讲述着这个虚构家庭中的故事。与此对应的专题文字解释却只有2页——可见其捕捉时尚风潮脉络之敏锐。

(10)《费加罗夫人》(Figaro Madame)

1980年,《费加罗夫人》创刊于法国,与1933年创刊于美国的《君子》气质颇为相似,都强调高雅持重的仪表,看重“时尚中的智慧”,有实力雄厚的费加罗报团在其后作为支撑,内容除时装外还涉及美容、烹调、养生之道等等。

(11)i-D

1980年,创刊于英国。大写的字母D强调杂志对设计的关注,而小写字母i则暗示杂志“我行我素”的风格。创办人特里·琼斯希望这份杂志能够在主流之外为时尚界和关注时尚的人带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多的声音:“时尚不仅仅是衣着,它还是我们身边的文化,是音乐、电影、文学、艺术和食品等这些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东西。”源自生活的灵感,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创新的思想,异子传统的表现手段,出色的摄影和富于个性的版面设计,使得i-D在诸多时尚杂志中独树一帜。

(12)BRUTUS

1980年,日本诞生了一本名为BRUTUS的时尚杂志。在BRUTUS的创刊号中,它很快撇清了自己中年杂志的定位,强调自身是无时代的男性杂志,提倡“身为男人”所应该追求的生活方式,并声明BRUTUS是为所有的男性而编的一本杂志。其特点是:每期都在一个大的主题下运作,每期都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核心主题。

(13)《男人帮》(FHM)

FHM全称是For Him Magazine,1985年创刊于英国,该杂志定位为软性情色杂志,每年一届的全球100大性感美女评选和全球性现状调查报告都是FHM的保留栏目。近年来EMAP集团旗下的《男人帮》以其迅速直接的风格吸引了大批中国的年轻男性读者。

(14)《玛丽嘉儿》(Marie Claire)

《玛丽嘉儿》于1998年诞生在法国,该杂志曾为贝克汉姆打破了14年不用男性做封面的传统。《玛丽嘉儿》如今被认为是主流女性时尚杂志市场上最狂野的杂志。

纵观时尚杂志百年历史,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转折点,二战之前的时尚杂志发展较为传统,讲求杂志的知性和风格的贵族化;二战后诞生的时尚杂志并不遵循稳健的时尚杂志发展老路,而是追求另类色彩,在对待“性”问题上也呈现出更加开放的姿态。

3.中国女性时尚杂志的历史发展[13]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并没有产生过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时尚杂志。但早在欧美时尚杂志蓬勃兴起的时候,在素有“小巴黎”之称的上海就已经出现了女性时尚杂志的萌芽。1926年,伴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起步,上海良友图书印刷有限公司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份大型画报——《良友画报》。该刊内容丰富,广泛涉及商业、政治、文学、电影、戏剧、妇女活动等,采用大幅明星照片作为封面,定期介绍流行服饰或发式,设专栏对欧美流行电影、明星进行评介等等。

最具当代女性时尚杂志雏形的当属良友出版公司于1927年出版的《现代妇女》(1928年更名为《今代妇女》,后更名为《妇女画报》。在《今代妇女》的“征稿条例”中有这样的描述:“本志乃属妇女家庭之刊物,图文并重,每期需稿甚多。照片方面,如妇女生活、女界名人介绍、家庭儿童等;图画方面,如妇女时装,房屋装饰、漫画,以及富有兴味之黑白书画等;文字方面,如关于妇女问题探讨之论文,中外女界名人传记,家庭日常生活之研究,以及文艺作品如散文、小品、诗歌、小说等等……俱极欢迎。”由此可以看出,单就内容而言,当时的《今代妇女》已初具如今时尚杂志的种种特点。该刊于1931年停刊。

1931年创刊于上海的《玲珑》是30年代最具时尚杂志特征的女性刊物。这本杂志报道好莱坞以及上海电影明星的新闻,刊载最新的潮流时尚装扮,在当时广为流行。现在看来,这本杂志非常能够体现那个时代上海摩登女郎的气质。由于战争原因,1937年《玲珑》停刊。

总的来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杂志以综合类居多。这些杂志大多采用美女作为封面,推介女性现代装扮,并且把时政、文化、影视、文艺等杂糅在一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女性时尚杂志最早的面貌。这些杂志对妇女的塑造,尽管从外观上来讲具有很强的展示性,但毕竟为当时女性进入公共视界提供了展示空间,具有较强的进步意义。这些杂志大多在抗战前后停刊,最晚停刊的是《良友画报》,其一直坚持出版到1945年抗战结束。

如果说《今代妇女》是中国女性时尚杂志的萌芽,那么在《今代妇女》停刊后的几十年里,由于战乱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左”的思潮的影响,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女性时尚杂志的发展都处于停滞状态。在将近50年的时间里,我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时尚杂志。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氛围变得较为宽松,书报产业渐渐开始复兴。1980年2月,中国内地最早的一份关于时尚潮流信息的期刊读物《时装》诞生,可称之为中国本土的第一本时尚类杂志。它是一本专业性比较强的时装杂志,据称在上个世纪80年代其发行量最大时曾经达到每月80万册。

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内地诞生了第一本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时尚杂志。1988年,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译文出版社与法国最大的桦榭菲力柏契集团通过版权合作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时尚杂志《世界时装之苑》,开创了中国时尚杂志的先河,通过服装与时尚的结合,“中国时尚杂志”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

1993年8月,中国旅游报与美国赫斯特出版集团旗下的《大都会》杂志合作的《时尚Cosmopolitan》创刊,杂志不单纯介绍国外时尚潮流,而是提出“国际视野、本土意识”的口号,把时尚往本地人能效仿的方向上引导。

1995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引进日本《主妇之友》版权,推出了《瑞丽》杂志。与《世界时装之苑》和《时尚》的欧美风格不同,来自日本的《瑞丽》是完全的东方风格。日本人在服装搭配方面注重周详实用的风格,同时,日本人的肤色、身材以及审美趋向在许多方面与中国女性接近,这应该是《瑞丽》目前与前二者在中国时尚杂志市场上三分天下的重要原因。

其后,《好How》,《风采Frend s》,《世界都市I Look》,《虹Madame Figaro》,《优雅Grace》,《格调Good》、《都市主妇Lady》等一批杂志纷纷崛起,中国时尚杂志主体文化与商业意识逐步形成。现在,占据时尚杂志优势地位的是《时尚》、《世界时装之苑》和《瑞丽》。它们经过多年经验的积累,又有相对优势的国际资源,已经形成了自身的品牌群。

4.时尚杂志的社会意义

作为新兴媒体的女性类时尚杂志,该如何寻求它们的责任?作为为女性服务的杂志更应该具有一种女性意识,这种意识不是对男人充满仇恨要把他们打倒在地,也不是以金钱的方式去奴役男人,更不是靠出卖女性的性特征去吸引男性的注意,而是真正平等地做到爱男性也爱女性自身,在尊重女人的同时也尊重男人。唤醒女性自身的追求平等的意识绝不是靠献媚得来的。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各类画报封面上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女性形象分别是“女解放军”、“女机床工人”、“女拖拉机手”、“女火车司机”、“女教师”、“女医生”……她们不施粉黛,风采自得,在她们身上散发着年轻共和国蒸蒸日上的气息。中国妇女解放与民族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在中国,妇女解放的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而非西方的女性主义,是基于“阶级”的阵线,而非“性别”的划线,这使得中国女性解放运动在最初就获得了比其他国家和地区女性解放运动更广阔的视野、更博大的胸怀和更高的起点[14]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商品经济价值观替代了革命和社会主义理想。在一个物质前所未有丰饶富足的时代,在女人盛装华丽的外表下,女性文化被贴上了暧昧的“女人味儿”标签,女人对化妆技巧的关注远远超出了对外部公共事务的兴趣,女人不断后退,消失在公共视阈之外,消失在男人主导的世界里。女性再次不可避免地沦落为波伏娃所论证过的“她在男人面前不是主体,而是荒谬地带有主观性的客体,她把自己即当做自我的他者命运”。而女性时尚杂志不可避免地充当了那个诱使女性“将自己的身体变成消费品”的角色。

(1)时尚杂志与消费主义[15]

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消费行为已经成为一种强制性的、非理性的行为。购买最新发明的玩意儿、市场上最新式的任何东西,是每个人的“梦想”,而真正的“实用”,相形之下倒是次要的了。所以我们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购物狂。因此,消费主义所缔造的这个物质极其丰盛的世界是不真实的,它代表的只是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激情。

在今天,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鼓励无止境的物质占有,通过各种媒体广告传播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广告模糊了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和欲望之间的界限,不断刺激和引导人们消费,完全以生产者的利益为导向和目标,而不是出于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时尚类杂志用新奇的、响亮的、花样翻新的语言吸引读者,人为制造出某种需要,不断唤起读者的购买欲望,从而引导读者认同它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把自己打扮成杂志图片所展示的模样。

《瑞丽》杂志号召读者做“时尚先锋”。而对于所谓“时尚先锋”来说,“卡永远不够刷,衣服永远不嫌多”,“呕心沥血倾空钱包却精心打扮成最不经意的样子”,“不惜代价买买买,就是为了成为春天最美的风景”……在极力唤起读者认同的同时,杂志还对不能认同的人稍加嘲弄:“不惜一掷千金用大半个月薪水换来一条CK七分裤,想想男人的赞叹如潮和女人的艳羡眼光,减掉区区十几张钞票算什么?别以为会花钱的家伙就败家,我们鄙视那些钱赚得再多也不会用的人,说白了那是不懂得生活。”《瑞丽》反复向读者灌输这样一个人生信条:生活的意义在于消费。有钱不消费是不懂得生活,理应受到鄙视;没有钱消费则意味着贫穷,而贫穷是丑陋的。

的确,白领阶层的生活准则与时尚杂志的消费特性基本上达成吻合。只有白领能将消费中的文化和情调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只有他们会迷恋时尚杂志所营造的氛围。在这里,时尚杂志似乎描绘了白领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实际上,这并非是白领真实的生活内容,时尚杂志回避了他们工作的艰辛和尴尬的处境,更不去触及他们的内心深处。

浏览《瑞丽》杂志,我们会不断发现这样的字眼:“……是今年的大热”;“……正受明星宠爱”;“……即将风靡”;“把需要忘记的和必须过气的统统扔进回收站”;“白色七分裤你绝对需要一条!如果还穿去年那条试图蒙混过关,就太老土了。今天的白色七分裤可是全新升级版,不能不看哟”;“每时每刻,我们按照一本叫做《格调》的书指导自己的生活,然后又按照一本叫做《恶俗》的书把自己检点一遍,并且乐此不疲。关键是,我们要在这一段时间内卓然领先”;“即刻赶赴,披挂上最IN的衣裙投奔时尚海洋,感受最前沿”;“立刻,轰轰烈烈奔赴时尚大潮”……

时尚的概念来自西方。而西方社会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思想精神领域偶像坍塌,时间观念、价值坐标被重新设定。最早为“现代性”作出描述的波德莱尔认为,脱离开瞬间,一切永恒都是虚假和毫无意义的。“瞬间”是未来最可靠的历史本身。现代性的特点在于转瞬即逝、昙花一现和过眼烟云。相对于传统价值观对“过去”的推崇和强调,现代性寄希望于“现在”和“未来”。“现在性”这种对“当下”的强调,与时尚尊崇“为变化而变化”的逻辑暗合。“时尚”一词在中文中最浅白的解释是当下所崇尚的。对“现在”的强调也是对“变化”的强调。

作为一本在市场上获得空前成功的时尚消费杂志,《瑞丽》以每月四本的速度急速推向流行市场。《瑞丽》杂志的流行时间锁定在“当下”,或者即刻到来的“将来”。它不停地冻结我们的日常穿衣经验,人为地把它划分为“过气”与“时兴”。“现在”的价值被无限放大,凸显而出,这与现代价值观中对“现在”的强调不谋而合。

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公共领域还是在家庭这一私人领域,时尚杂志所推崇的现代生活方式,实际上都是一种现代消费方式,这充分体现了时尚类杂志倡导消费文化的宗旨。而在时尚类杂志所传播的消费文化中,消费许诺给了现代女性以解放、自由、个性。于是,“女性解放”一个如此严肃而沉重的话题,被转化成了轻松的、时尚的、消费的话题,消费成了促使女性自我实现的手段,而女性的现代意识则成了消费的动力。在时尚杂志所建构的价值观念中,二者已经合而为一。

(2)时尚杂志与女性身体[16]

现代人的审美标准正在遭受完美的电脑处理过的照片的挑战,现代人正成为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完美丽人”的受害者。

然而,女性时尚杂志正是承担了这种确立和传播美的标准和功能,并为普通女性达到这个美的标准提供了一系列身体规训的方法。除提供这样一系列美学标准之外,各种各样的“身体训练法宝”和“完美攻略手册”也应运而生。《瑞丽》杂志为读者提供了大量有效接近这些美丽标准的技巧性守则:“美丽魔法——破解打造完美形象的魔力咒语”;“暖春完美肌肤计划”;“瘦身最新情报”;“短袖个性——瘦臂书”……从这些“身体训练法宝”和“完美攻略手册”,我们可以了解到,大腿、胸、小臂和臀部是身体(特别是女性)塑形的重点部位。构成矛盾的是,同样作为身体系统的一部分,对于胸部、臀部和大腿、小臂,杂志给出的塑形标准与女性真实生活现实有很大差距。胸部和臀部完全依据“性”的标准,要求女性性特征强烈凸显;而大腿小臂却必须符合“苗条”的标准(其实所谓苗条的标准也是“性”的标准,因为在男性看来,纤细和瘦弱也同样是女性的身体特征)。为了达到这些形体标准的社会建构,女性必须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严格的自我规训,严格控制饮食并进行有计划的体育锻炼。除此之外,胸部和臀部可以通过注射硅胶而隆起和上翘,大腿和小臂上的脂肪则可以通过整形手术被抽取。时尚杂志特别为此提供了大量实用的参考信息。[17]

总之,“在现代化科技的推波助澜下,女人的身体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知识,不再为女人所能够控制,只有美容健身专家及妇科医师才拥有这方面的知识。在这个知识越来越专业化、科技化的时代,女人的身体虽然成为一门女人无法控制的科学,但女人却必须经历各式各样的自虐仪式,去装饰自己成为待价而沽的后现代白雪公主”[18]

由此可见,身体早已不再是生物学上的物质单位,而是一个具有社会生命和文化生命的基本单位;身体已经不再是一个完成式的生物实体,而是一个有待完成的社会文化建构。为了适应社会公共生活,人必须掌握一套完整的身体规训手段,通过一系列的严格训练(运动、节食),把身体的重量和轮廓严格保持在一定的规范内。于是,身体不再只是个人拥有的肉身,而且是一个重要的生产和流通符号,更是一个人人“购买”和“使用”的消费品。[19]

(3)时尚杂志与受众阶层[20]

现代都市时尚杂志的目标受众是拥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和文化资本的白领阶层,他们的消费能力和独特的消费口味是时尚杂志定位的经纬线。这样构筑起来的一个世界,是排他的和封闭的。消费是媒介和其受众共用的唯一语言,没有能力消费的下层群体的品位是不能进入时尚杂志的视野的。

媒介与受众的合谋是都市时尚杂志典型的运作手法。以《瑞丽》为代表的时尚传媒把广大受众当做能带来利润的特殊商品,费尽心思就是为了抓住最有消费能力的女性白领受众(包括其身前身后的男性),充分地迎合他们的口味和生活方式,将他们聚集在自己的麾下,再出售给广告商获利。在媒介吸引和迎合受众的过程中,媒介的立场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影响,受众的品位和观点左右了媒介的定位和价值取向,媒介实际上和受众共享了话语权。这样一来,媒介就和受众完成了合谋。受众成了媒介用来赚钱的招牌,而媒介又为受众提供了一个活动场所,让他们进行价值诉求和观点扩张,使其通过在文化和经济消费市场的圈地运动来建立自己排他自足的封闭型小社区,将异己排除在外。

近十几年来白领阶层迅速崛起,他们中蕴藏着巨大的消费实力,这使得他们成为广告商和媒体追逐的目标。白领阶层在我们社会人口之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是报刊上关于他们的报道却铺天盖地。由此他们通过媒体来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进行广泛扩张,以期获得一种社会认同和优势地位。这种合谋显然是成功了,当今几乎所有的时尚主张和人生设计都被披上了白领阶层迷人炫目的外衣。消费主义不仅成为白领阶层的身份标识,而且由于媒体对他们的追捧和神化,迎合了当今社会人们对富足无忧的物质生活的憧憬,消费主义也对其他的社会群体产生着巨大的吸引作用。消费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几乎就等于幸福。于是,人们孜孜以求的就是挣钱、消费、再挣钱、再消费……一旦社会陷入物质消费的泥潭,各种社会问题也就接踵而至了。

这些时尚杂志用绚丽缥渺的神话引诱大众的欲望,并虚假地满足大众对财富和身份的向往。它掩盖了社会的真实面目,使大众陷入幻想和现实的尴尬境地中:他们迫切地希望成为新富人,但其生活却依然平淡和毫无起色,此时,贫穷成为一个可怕的事实。它所制造的欲望冲动充斥于社会的每一角落。将时尚杂志提供的生活方式误以为是好的、唯一的、唾手可得的生活方式,正是大众被欺骗、被塑造成精神上的单面人的重大原因。

【注释】

[1]曹晋、吴娟:《“传媒与社会性别研究”现状述评》,转自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网http://www.tjnu.edu.cn/women/chinas/xuezhewenku/caojin/caojin001.htm.

[2]王淑贤:《〈行动纲领〉中12个重大领域简介》,《妇女研究论丛》1996年第2期。

[3]张敬婕:《和谐传播语境下以电视为代表的女性媒介的突围战略》,载于《东南传播》2008年第7期。

[4]曹晋:《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理论与实例》,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75页。

[5]刘利群:《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页。

[6]凌菁:《女性文化建构中的女性媒介建设》,《求索》2005年第10期。

[7]潘璇:《上海〈女学报〉缘起》,载《女学报》第2期,1998年8月3日。

[8]资料来源:李康化:《〈妇女杂志〉和〈玲珑〉》,http://www.pubhistory.com/img/text/1/1161.htm.

[9]主要借鉴傅宁:《中国女性报纸市场战略分析》,《中国媒介与女性研究报告(2005~2006)》,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2~67页。

[10]张水菊:《“时尚杂志”研究》,兰州大学传播学专业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1]本节综合参考侯虹斌、阐牧野:《中国时尚杂志工业简史》http://blog.sina.com.cn/u/49cefif00/0007x2,2005-07-20;高娟:《中国时尚杂志研究》,河南大学新闻学专业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2]侯虹斌、阐牧野:《中国时尚杂志工业简史》,参见http://www.blog.sina.com.cn/u/49cefif00/0007x2.2005-07-20.

[13]参见高娟:《中国时尚杂志研究》,河南大学新闻学专业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4]李小江:《女性?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http://www.home.soufun.com/blog,2006-08-12.

[15]参见高娟:《中国时尚杂志研究》,河南大学新闻学专业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6]参见王静:《时尚杂志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文艺学专业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7]参见王静:《时尚杂志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文艺学专业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8]张淑丽:解构与建构之后:女性杂志、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研究》,台湾《中外文学》第23卷第2期,第110~125页,1994年7月。

[19]参见王静:《时尚杂志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文艺学专业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20]参见高娟:《中国时尚杂志研究》,河南大学新闻学专业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