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理人激励机制研究:CSR的国际关注及其影响

经理人激励机制研究:CSR的国际关注及其影响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包括联合国、世界银行、OECD、欧盟、世界经济论坛的许多重要国际组织以及学术机构对CSR予以高度关注,并给出了定义。CSR已成为对一流企业的公认标准。④经理人的贡献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引发了经理人的财务舞弊、财务操纵行为。⑤企业为争夺优秀的经营管理人员付出高昂的成本。

经理人激励机制研究:CSR的国际关注及其影响

第一章 导 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经理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备受利益相关者的关注。美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权威研究组织Corporate Library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03年以来,美国企业CEO的薪酬平均增长15%,大企业的增幅更是高达22%,尽管社会呼吁对企业CEO的收入加以约束,但他们去年收益总水平平均上涨9. 5%。美国企业CEO的报酬与公司业绩的关联度很小,好像任何想要制约企业高管人员报酬的机会都已消失殆尽。2005年9月,由GRI (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发起的、欧洲最大的通讯咨询网络Pleon发布的2005年全球利益相关者调查报告显示,全球58个国家的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社会责任CSR (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表达了积极看法,其中58%~62%的利益相关者认为,公司的主要社会责任在于管理人权、生态和能源相关的公司运营、员工健康和安全、气候保护以及环保等有关活动,而这些问题恰恰被公司放在次要位置。并且,全球公司的股东投资者开始积极关注利益相关者的看法,比如英联邦国家的公司开始注重“社会许可生产”的看法,而欧洲大陆的公司更多地被“比竞争更要好”的经营理念所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劳工组织、消费者团体、人权组织和环保组织等非政府组织发动了CSR运动发达国家的非政府和政府纷纷制定企业责任的法律法规英国《Hample报告》( 1998)、《OECD公司治理原则》( 1999)、《美国商业圆桌会议公司治理声明》都把利益相关者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世界企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WBCSD)认为,企业社会绩效的主要内容涉及人权、员工权益、环保、社区参与、供应商关系、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等方面。包括联合国、世界银行、OECD、欧盟、世界经济论坛的许多重要国际组织以及学术机构对CSR予以高度关注,并给出了定义。尽管对CSR有多种表述,但是其基本内涵和外延一致,即CSR是指企业在追求营利的同时,要承担社会责任,发展要合乎社会道德规范,要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劳动者的权益和环境保护,以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CSR已成为对一流企业的公认标准。从国际社会责任组织的SA8000,到“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Deminor指数”,到英国的Footsie for Good、澳大利亚的Reputex等,国际社会越来越看重CSR,并加以量化来付诸实施。社会责任国际( SAI)制定的社会责任认证标准SA8000已经成为欧美国家商品进口的“通行证”。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SA8000,SA8000劳动保障、人权保障和管理系统三个方面,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了一系列最低要求,其中,雇员利益是CSR中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内容和侧重点。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导致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兴起,利益相关者的治理对经理人的影响日益加大。

西方国家企业的管理实践证明,激励机制在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与实现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激励机制不仅取决于现代企业的目标、性质及其制度的演化,还取决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近年来,全球竞争日益加剧,过度关注股东价值的行为损害了企业其他相关者的利益,比如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和责任心明显下降。另外,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加剧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作为知识载体人力资本成为企业价值增值的源泉,收益共享的激励机制促使利益相关者共同发展,为股东以及利益相关者带来了更高的回报,仅仅维护股东的利益是不够的。同时,经理人在企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对公司经营决策有很大决定权,肩负着多种职能但又难以监督,其行为和业绩难以评价,不对他们的价值贡献进行科学的评价,就无法确认他们的贡献,无法使激励机制成为有效的战略管理工具。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激励经理人来创造价值,经理人的激励问题不只是股东或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更是利益相关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利益相关者的激励问题自然成为各国现代企业亟待破解的课题。

在转型经济当中,伴随着我国产权制度改革和内部契约制度的变迁,国有企业形成“行政干预下的经营者控制型”治理结构,公司所有者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健全的激励机制来促使经理人完成所有者的目标(杨瑞龙、周业安,1998)。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借鉴英美国家的发展经验,逐步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同时通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来改善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认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起最直接推动作用的是与利润直接挂钩的奖励制度,其核心是如何解决股东和经理在利益上的冲突产生了委托代理问题。对我国上市公司而言,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采取双重的委托代理机制即控制股东与经营者、中小股东与控制股东(中小股东的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机制设计将更有效(冯根福,2004)。利益相关者的治理滞后于股东激励机制的建设,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经理人激励机制成为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最为薄弱的环节,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①国有企业治理效率低下。②债权人和员工等主要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治理的效果不理想。③薪酬发放与公司业绩不相称,薪酬激励失效,经理人的工作积极性下降。④经理人的贡献得不到应有的承认,引发了经理人的财务舞弊、财务操纵行为。⑤企业为争夺优秀的经营管理人员付出高昂的成本。上述问题导致企业运营效率不高,业绩增长乏力,甚至触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极大地损害了包括广大投资者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动摇了证券市场的基石,破坏了国民经济的细胞。而且,我国企业不同于西方企业,员工、政府等利益相关者一直对我国企业有着重要影响,他们对我国企业的改制和发展、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不少企业习惯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快速增长,引发企业以利益相关者为代价的社会责任缺失问题,如以劣质的品质或垄断价格来侵害消费者的利益,牺牲员工的利益,逃废银行债务,污染环境等等,这些行为给社会带来了损失。

因此,经理人激励是现代管理研究的核心问题,公司及其利益相关者亟待研究和建立利益相关者的激励机制。从短期看,完善经理人的激励机制,有利于理顺利益分配关系,调动经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公司业绩;长远来看,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可持续竞争力,为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对保护广大股东的投资热情、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乃至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对象和范围

(一)研究对象

真正意义上的经理人激励问题源于控制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所导致的所有者和经理人的利益分歧( Berle和Means,1932)。企业需要社会化的投资者和职业化的经理人,导致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从而产生股东利益和经理人的利益分歧,为实现股东价值最大的目标,股东往往根据经理人的绩效来设计激励机制,使经理人利益与股东利益相一致,来最大程度地降低代理成本( Jenson和 Mecking,1976)。当代理人的行为不可观察时,就产生了非对称信息下的激励问题。管理学的激励理论从行为科学的角度出发,在经验总结和学科归纳的基础上形成,认为激励是利用人力资源来实现组织目标( Mondy,1998)。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激励与动机有关,个体通过高水平的努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愿望,而这种努力又能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罗宾斯,1996)。现代激励理论则是在理性人、自由交易、自愿选择、信息不完全及决策分散化条件下,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数学模型来设计机制达到既定目标(拉丰,2002)。可见,企业发展需要动力机制来推动,这就是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的本质是如何在既定行为假定下,设计最优的报酬合同,来诱导经理人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二)研究范围

1.信息不对称下的经理人激励机制是本书研究的出发点

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动力问题。在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中,激励是如何通过激发个体的高水平努力来实现组织部门的问题,经理人激励的是企业激励问题的逻辑起点。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目标不一致是激励产生的根本原因。那些掌握公司控制权或对公司有决定影响的股东、代表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董事会应该是经理人的激励主体,他们最有权决定经理人的报酬,也有动力去激励经理人,但是由于经理人对企业经营有重要影响,即使董事尤其是外部董事(比如政府派驻公司的董事,持有公司相当股份的机构投资者的代表等)有责任去监督CEO的报酬,他们也常常缺乏足够的信息去做好这些事情或信息成本太高,信息不对称成为激励和监督经理人的主要障碍。因此,无论是单个股东或者多个利益相关者的联盟,他们要想有效地激励经理人,必须首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2.利益相关者的激励机制问题是本书研究的核心

利益相关者设计激励机制是为了在尽量保护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前提下,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在股东利益至上的条件下,所有者认为任何偏离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经理人行为都是不利的。但是,股东不是唯一的剩余受益者,其他相关利益者也获取剩余收益;单靠股东来激励经理人会面临信息来源有限、信息质量不高以及信息获取成本高等问题。各国公司的实践证明,利益相关者与公司的利益密切相关,没有利益相关者的激励,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很难实现。股东激励可以通过比较成熟的委托代理模型来解释和分析,相比之下,利益相关者模式还没有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分析框架和模型方法,这种模式能否协调多个委托人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能否提高激励效率?如何来检验效率改进等都是亟待研究的、更为深层次的问题。

3.本书侧重研究盈利性企业的激励机制设计

不同性质或类型企业的激励机制不尽相同。如果从资源配置的方式来看,激励与约束机制划分为盈利组织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和公共部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前者是本书研究的重点。盈利性企业指的是那些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并符合社会经济效益要求来运营的企业。激励机制是盈利性企业创造财富的动力。非盈利性企业指的是那些追求企业盈利最大化并不符合社会经济利益最大化方向的企业,要使这些企业的运作符合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必须对这些企业以其他的一些标准来衡量。对于非盈利性企业,要克服市场势力、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带来的市场失灵,政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规制和政府采购中的激励设计主要针对公共部门,但是激励设计的目标是社会福利最大化,不是公司价值最大化。本书把经理人与公司利益相关者在创造公司财富中的矛盾作为焦点,只研究盈利性企业的激励机制设计问题。

4.本书在激励与约束的对立统一中侧重研究激励问题

激励与约束存在着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激励目的是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而约束的目的在于保证人们的行动方向不会偏离组织目标。激励可以强化经理人向企业目标努力,不能完全保证经理人向企业目标努力,尤其是多个利益相关者参与时更是如此。这是就需要约束机制来防止经理人的过度激励或激励偏离问题。约束机制是根据经营业绩及对约束客体(企业经理人或内部控制人)各种行为的监察结果,约束主体(企业所有者或市场)对约束客体做出客观、适时、公正的奖惩决定。约束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对权力的约束,建立较完善的监督机制,对渎职者采取惩罚措施。虽然激励与约束问题同时并存,但是激励机制的构建是一个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本书假定利益相关者内生于公司价值的实现,研究目标就是利益相关者对经理人的财务激励失效问题,图1-1是经典问题的研究思路,图1-2是本书的研究思路。

图1-1 信息不对称下的股东激励机制的失效(www.xing528.com)

图1-2 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经理人激励机制

三、主要研究方法

本书采取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描述性研究和规范性研究相结合、比较研究和系统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一)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

通过实践研究归纳出理论问题,通过理论研究分析实际问题,再通过实证研究和提出对策来解决问题。本书的理论研究主要是提出了激励机制设计的基本框架,对基本激励模型进行了扩展,对非对称信息下的多个利益相关者的激励问题进行了博弈分析,对激励合约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剖析,对非对称信息下的业绩评价机制进行了探讨,为实证研究提出了理论假设。本书的实证研究主要针对激励合约的显示信号进行了评价,针对激励合约内生因素、利益相关者的治理因素和风险分担因素的作用提出假设,进行了上市公司实证探究。

(二)坚持描述性研究和规范性研究相结合

描述分析是通过现象的描述和解释来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研究则通过理性判断和推理来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本书综合这两类研究方法,提出非对称信息下的利益相关者的激励机制应该如何设计,提出非对称信息下的激励合约应该如何选择,提出非对称信息下的业绩评价应该如何进行,在此基础上,本书通过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经理人薪酬以及公司治理等进行了描述分析,为激励机制的再设计提供了客观依据。

(三)坚持比较研究和系统研究相结合

本书的比较研究是在相似的系统之下进行的,同时系统研究要求必须对对应因素进行比较和分析。本书从股东价值模型和利益相关者模型入手,对激励机制设计的国内外研究思路进行对比,对股东的单一主体激励和利益相关者的多主体激励进行对比分析,对非对称信息下的利益相关者的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进行了分析,对博弈参与人的互补关系和替代关系对激励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我国相关研究的欠缺和不足。激励机制的设计是个系统工程,既要区分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又要对激励合约设计的各层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剖析。

四、本书结构安排

第一章针对经理人激励失效问题,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激励问题,在回顾和评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介绍了本书的总体结构安排。

第二章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与评析,通过总结已有的文献,为本书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文献综述的内容包括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利益相关者绩效、激励效应的检验等内容。

第三章从激励主体的选择以及激励主体的关系入手,对比分析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机制以及效率,建立了利益相关者的多主体激励的相机抉择激励模型。

第四章提出机制设计的核心在于激励合约的设计,从激励合约的目标设计出发,分析了主要利益相关者的激励合约,并将利益相关者的治理特征加入模型进行规范分析,并对这些因素的激励机制作了详细介绍。

第五章通过信息披露、信息传递和信号甄别的研究,提出非对称信息下的业绩评价机制,建立了非对称信息下利益相关者对经理人的业绩评价模型,应通过我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加以验证。

第六章针对现有实证研究的不足,围绕我国上市公司薪酬激励效果是否显著的命题,提出主要研究假设,对经理人收益、公司价值、利益相关者治理、风险分担进行重新界定,将它们加入计量模型,对利益相关者的激励效应进行实证验证。

第七章对全书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概括,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全书研究框架见图1-3。

图1-3 全书研究框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