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成果

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素养已是刻不容缓。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10年5月,已有9篇硕士学位论文以网络素养(质)为关键词,开展专题研究,其中3篇关注大学生,4篇关注中学生、中职中专生,2篇关注中小学教师。纵观国内学者对网络素养的研究可以发现,在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成果

对当今大学生来说,网络已经成为日常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认识、运用、辨别媒介,是每个大学生必须面对的课题。

在2011年4月3日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BBS上,出现了网民fcs发表的题为“搬家小心冒牌的搬家公司”的网帖:“毕业了,找了家搬家公司搬行李。在百度上搜出上海某知名搬场公司的400电话,叫了辆车,谈好了价钱。可是来了之后却说要另出很高的人工费,态度还很差,跟他们折腾一晚上,给他们加了好几十块钱才算搬过去了,搞得相当郁闷。我想正规的搬家公司不至于这样啊,于是上网搜了下,发现竟然是冒牌货。百度如此不靠谱啊。大家以后找搬家公司的时候一定小心,切勿上当!”

这条帖子只是当天BBS中成千上万发言中的一条,非常不起眼。然而,透过发帖者fcs的描述,我们可以得到许多饶有意味的信息。其一,网民fcs习惯于在网络上获取信息。要寻找一家搬家公司,不是传统的翻阅电信黄页、打114查号台查询,也不是向亲友、老师求助,而是从搜索引擎中获取信息。其二,网民fcs对网络信息的鉴别有所欠缺。在搜索引擎中得到诸多搬家公司的介绍,它们鱼龙混杂,一些假冒知名品牌搬场的小公司混迹其中,利用人们对网络的迷信,先抢到生意,然后在现场交易时“斩”一笔,而fcs并没有特别留意这一点,不幸上当。其三,网民fcs习惯了网络社区的生活,在获得有关经验教训之后,不是停留在自身,而是放到网上去提醒,防止更多的人上当受骗。

其实,大学生网民fcs搬家受骗的事例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带领我们认识大学生网络素养。在网络刚刚进入人们生活的时候,它是一项高科技,可望而不可即;如今,网络、电脑已在高校大面积普及,大学生所面临的境况不是要不要接触网络,而是如何接触网络,包括以何种心态面对网络、以何种手段使用网络等。可以说,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改变着他们的认知与思维方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关乎他们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深入研究大学生网络素养已是刻不容缓。

自2002年以来,国内学界开始较密切地关注网络素养、网络素质方面的研究,迄今公开发表在主流学术媒体的论文逾百篇,2007年以来发表的论文尤多。就关注人群对象而言,可以分为中小学生网络素养、大学生网络素养、中职生网络素养、高职生网络素养、中小学教师网络素养、高校思政教师网络素养、领导干部网络素养、新闻从业人员网络素养等,其中,对大学生(青少年)网络素养的关注约占半数。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10年5月,已有9篇硕士学位论文以网络素养(质)为关键词,开展专题研究,其中3篇关注大学生,4篇关注中学生、中职中专生,2篇关注中小学教师。纵观国内学者对网络素养的研究可以发现,在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一)当代大学生的总体特点

近些年,“80后”“90后”是人们聚焦的热点,作为国家未来希望的他们却经常出现在各种各样的负面新闻中,甚至被冠以“垮掉的一代”。2008年“90后”成为大学新生进入高等院校,如今已近四年,他们是怎样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的?表现出当代大学生怎样的总体特点?只有在了解他们的成长背景和性格特点的前提下,才能培养他们独立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健康的素质,使他们成为未来的希望。

1.追求个性解放,但孤独脆弱

当代大学生充满激情,追求时尚,追求另类,强调个性的发展,喜欢用与众不同的方法去获得社会的关注。他们热情、开放、充满活力,善于言谈。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热情、开放、能言善辩仅是在熟悉的人或者朋友面前,在陌生人面前他们表现得比较沉默,不善言辞,让人感觉比较清高。他们多为独生子女,是一个家庭的公主王子,但也注定是孤独的一代。从小没有兄弟姐妹和他们为伴,在追求个人个性的同时,常常忽略了与他人沟通。同时反过来容易被他人忽略、误解,时常会感到孤独,遇到挫折更显脆弱。由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进而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因为没有经历太大的挫折,缺乏应对经验,导致一步错步步错现象大频率地发生,甚至如同惊弓之鸟,在竞争的洪流中屡战屡败,进而产生自卑心理,个性张扬的外表下常常隐藏着孤独脆弱的心。

2.思想求新解放,但容易迷茫

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大环境是复杂多样的。从国际层面来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的不同文化价值观都开始不断涌入中国。当代大学生处在相对自由、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尤其是网络的助推,使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思维活跃、创造性强。他们一方面更加具有国际视野,关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具有比较宽容的心态,尊重社会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会受到一些思潮的影响,在价值判断上产生迷茫。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优越的环境。相对前几代稳定了许多,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起大落的经济波动,但是追求物质生活、拜金主义等思潮在社会蔓延,这也使得“90后”大学生无论从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受到一定的腐蚀,容易迷茫。

3.竞争成熟过早,但坚持自我

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导致很多大学生无论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过早成熟,在独立健全人格还未建立、健康全面心理素质还未养成时就投身到社会竞争中,在名利和成功中迷失自我。在学校里,他们用成绩竞争;走向社会,他们用工资竞争。竞争的残酷让我们失去了面对现实的勇气。中考高考两场大战,成就了中国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竞争,使他们失去了快乐,他们为成熟而丢掉了幸福。但与此同时,网络广泛应用和教育民主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模式发生了改变。学生们掌握大量信息资源,接触领域更加多元化,对待事物和人都有不同的见解。他们厌恶“填鸭”式的应试教育,喜欢抒发自己独立的想法,通过实践去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在迷茫过后,经过思索,他们可能依然选择坚持自我,敢于表达自我。成功的定义变得多元化,他们更敢于追随自我内心的愿望,活出自己的精彩,诠释另一种成功。

4.责任意识薄弱,但关键时刻凸显

自私,缺乏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别人甚至父母,只关心自己进行高端消费,这是很多人对当代大学生的评价。但同时我们应看到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背景,他们没有经历最艰苦的生活,无法体会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缺乏强烈的爱国情怀。他们很少或不需要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发展,除了父母、老师教育自己要好好学习以外,没有人告诉他们还需要关注学习以外的事情,因此,他们就明显对国家、对社会关注不够,责任感不强。但这恰恰也是教育的缺失,有时甚至是过分宣传,过犹不及。当过多的形式主义的宣传一次次轰炸他们时,他们便会产生逆反心理。但关键时刻,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比如“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很多大学生争先恐后地捐钱、献血;上海世博会举办时,他们踊跃参与志愿者服务,等等。他们同样渴望承担自己的责任,只是想用他们喜欢的主动的方式。

(二)大学生的网络观

“网络”一词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的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纳戴尔和巴尼斯等人用来分析社会结构和文化体系如何规定人类行为所运用的概念,其原意指社会群体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和群体与其成员之间复杂的网状联系。在当今的语境下,“网络”很多时候是指互联网或者因特网。互联网是全球公有,使用TCP/IP通信协议的一个计算机系统。

伴随着网络的兴起和发展,互联网通过计算机、光缆和现成的电话通信线路将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用户联为一体,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球村”。高等院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阵地。最近几年,学校成为各种文化和思想萌芽、碰撞的重要场所,尤其是在网络建设较为完善的高校,校园网络已成为其新闻传播的重要和独特的媒体。

网络传播较传统传播方式有巨大的优越性。它具有广泛性、开放性、参与性、综合性、即时性、交互性、虚拟性、平民化、多元化等特点,更加符合信息传播的发展方向。它提供了全新的交流模式,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网络观。

概而言之,大学生网络观就是大学生对网络作用、重要性的主观判断,以及网络对大学生行为产生的客观影响。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交往行为和消费行为,丰富了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发展了大学生的虚拟群体行为。网络传播在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网络传播中造成了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给大学生的思想阵地、文明道德意识、身心健康等带来了强烈冲击,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网络道德行为的冲击尤其引人注目。

从网民的结构来看,年轻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用户。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历次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是网民中的重要乃至最大的群体,网络介入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在网民的职业结构中,学生所占比例最大,达到25.1%。

然而,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性格上有冲动、易兴奋的特点,生活阅历尚浅,对网络上复杂多样的信息缺乏判断真假、辨别对错的能力,相反容易被网络上富有诱惑性、煽动性的虚假信息或不良信息所吸引。网络导致了各种各样非秩序化、无政府主义、病态的网络问题,有的大学生因为沉迷网络而心理空虚,产生暴力倾向。长期上网者脱离社会、家庭,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个别大学生因此而形成了人际交往障碍。在网络的冲击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在道德生活中显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道德判断力下降,青少年对国家、民族的概念逐渐变得模糊,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趋于淡化。

当然,因网络的负面作用而拒绝使用网络是不可取的,阻止网络的发展更是螳臂当车。网络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其影响无论积极还是消极也都不容回避。作为高校所要做的不是封堵大学生使用网络,而是让大学生们知道如何正确地对待和有效地使用网络媒介,能对自己的网络接触行为进行合理的评价和科学的管理。在这个意义上,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不可或缺。

(三)网络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养”本义为有学识、有教养、有文化以及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其基本涵义是指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一般认为,大学生综合素养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心理素养、艺术素养等。自从互联网走进人类社会以来,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方式以及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信息成为人们处理社会事务、开展自主学习、享受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资源,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工具。特别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介入网络的程度不断深入,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素养水平的高低也成为评价现代人才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为信息时代网络的主要使用群体——大学生,他们的网络素养程度已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网络素养日益成为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素养的培养也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主要方面之一。

网络素养是一种能够反应网络时代人们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网络为自身服务的一种综合能力,不仅包括利用网络资源识别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以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批判思辨的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规范意识,将网络资源用于帮助解决自身实际问题和为自身成长发展服务的能力。因此可以说,网络素养不仅是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基础,更是大学生适应网络社会与自主学习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与基本条件。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其综合素养的整体水平。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校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逐步转变成以学生为主导的自学模式。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还要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资料,拓展知识结构,丰富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而互联网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而广阔的信息资源空间。在课堂教学之外,网络已成为学生知识获取的重要渠道。互联网信息的共享性便利了大学生从网络中获取更多的文化知识。强大的检索技术可以简便、快速地使大学生从浩如烟海的数据中找到所需要信息,无论文学哲学、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知识,都可以从网络上方便获取;无论是电子版信息还是音频素材、视频素材,都可以从网络上轻松找到;而且还可以发布观点、参加讨论,进行即时互动交流。应该说,网络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库,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能够正确使用并充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对于其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知识储备、人文素养,促进自身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网络世界充斥的信息菁芜并存、良莠不齐,网络自身的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也容易导致网络成瘾、网络交往障碍、网络道德失范等现象的发生。对于频繁触网、日常学习和生活对网络依赖性很大的大学生来说,是否能够正确使用和充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资源,则有赖于网络素养的高低。大学生只有具有较高的网络素养,才会具有主动、积极地使用网络来解决工作、学习及生活中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才不会在浩瀚的网络信息资源中被淹没。大学生应能快速和准确地找到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降低获取知识信息的盲目性,能利用网络信息帮助解决自身特定的问题;能够在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中进行有效甄别,并能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自觉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反之,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网络素养,势必会受到网络中的负面因素的影响,不利于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健康成长和发展,进而影响到良好的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培育。

因此,作为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将其真正视作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而予以加强。作为当代大学生,则要有意识地掌握相关的网络技术,提升正确和有效使用网络服务自身健康发展的能力,通过提升网络素养,使网络成为个体发展的有力工具,而不是沦落为网络的牺牲品。

(四)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内容构成

对于大学生网络素养,国内学者已有较多的研究,主要从两个层面切入:一是媒介素养层面,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大学生在这方面的认知使用成为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们一般认为,“网络素养”的概念由已在国际上广泛倡导的“媒介素养”概念发展而来。如于翠玲、刘斌主编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概论》中,“互联网”单列一章,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相并列;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层面,随着网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影响的日益加深,思政教育需要延伸到网络世界,以求更具针对性。课题组认为,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一种新技术形态对人本身的作用,必须全面地、综合地加以考量,以期通过各种教育途径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兼及媒介素养层面。

言及“网络素养”所涉及的范畴,国外有学者称为“信息素养”、“计算机素养”等,国内有学者表述为“网络素质”,其内涵有很多重复,也略有区别。本书只取“网络素养”的表述。

国内学者对网络素养的内涵意义已有较多的研究。中国社科院学者卜卫认为,计算机时代的媒介素养或网络素养是指,一个人要有判断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四川大学学者陈华明认为,网络素养的内涵就是在了解网络知识的基础上,理性地运用网络信息为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服务。郑春晔认为,网络素养主要是指网络受众利用网络接受和传播信息以及在网络生活过程中应具备的素质和修养。贝静红认为,网络素养的内涵就是在了解网络知识的基础上,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网络、理性地使用网络信息为个人发展服务的一种综合能力。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中心课题组认为,网络素养指网络用户在了解网络知识的基础上,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网络为自身服务的一种综合能力。张家萍在硕士学位论文中认为,网络素养是个体在网络社会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工作、交流和发展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一个由信息技术、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有机结合的能力系统。(www.xing528.com)

在网络素养的内容构成方面,学者们同样有多方面的研究。一般而言,网络素养的内涵包括网络知识、网络意识、网络技能和网络道德四个层面。网络意识指个体对网络的敏感度;网络知识指对网络的了解和对网络、信息工具方面知识的掌握;网络能力指个体对网络的使用以及利用网络获取、分析、加工、评价信息并创造新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网络道德指个体在利用网络获取、利用、加工和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有学者认为,对网络媒介的认知能力是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基础,对网络信息的发现和处理能力是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关键,对网络接触行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是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核心,网络道德素养是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根本,网络安全意识是大学生网络素养的保障。

本课题组以培育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实践作为指针归向,认为大学生网络素养具有这样的内涵:大学生网络素养是大学生运用网络技术、识别选择信息、利用网络平台、创造网络信息、在网络世界自我保护与自我管理约束并展开批判思辨的能力水平,以及由此体现的与网络相互融合作用的综合素养。

1.网络技术素养

这反映的是大学生对互联网基础知识与基本服务的了解情况。如果缺少对这些内容的基本把握,也就谈不到网络素养。基础知识如什么是局域网,宽带与拨号上网如何操作,浏览器的特征,网络信息的生产过程,等等。互联网基本服务包括搜索、购物、博客、邮箱、即时聊天工具(如QQ、MSN)等。了解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是大学生进行网上活动的基本前提。

2.识别选择信息的素养

互联网的一大特点是存在海量的信息,但它并不能代替人们自身的思考。如何从汪洋大海中索取需要的那一瓢水,体现出大学生识别选择信息的素养。大学生要学会发现信息对自己或社会的意义,从浩瀚的网络信息中选择、接受、处理各种信息,区分信息的良莠。搜索引擎具备呈现与遮蔽的双重功能,出于特殊需要,会把利益相关方的信息放置于显要位置,而把另一些信息刻意放在不明显的位置。又如在日本海啸发生后,“抢购食盐”成为风潮,大学生是否有辨别这些信息的能力?是否会通过权威部门网站(如政府网站、核电站专业论坛、科普网站等)获得准确信息?此外,能否熟练使用“中国知网”等专业数据库,服务于大学阶段的论文写作、科学研究,也是大学生识别选择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3.自我管理约束的素养

网络已经在极大程度上介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大学生在进行网上活动时,有必要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这种自我管理约束的能力构成了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网络事件的炒作中,大学生应拒当“水军”,远离不当的人肉搜索。严格控制上网时间是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要合理安排上网时间,避免过度、过量地使用网络,尤其不能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等而无法自拔,造成浪费钱财、荒废学业、危害家庭和社会。网络社会构筑起了一个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的相互联系的空间,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思想沟通、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但它并不能代替现实的交往。大学生不能因上网而疏离现实世界,造成人际关系能力缺陷,更要尽力避免“网络成瘾症”、“网络孤独症”。

4.利用网络平台的素养

网络世界看似广袤无边,实则是由一个个的平台构成的,每个平台都具有特定的功能,大学生能否利用好网络平台,服务于自身的学习和生活,乃至创造出新的价值,体现出个人网络素养的高低。例如在利用网络购物之外,能否开办网店进行创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自身读书期间的经济压力?能否建设独立网站,通过独到的言论、新颖的内容等赢得社会关注?可以说,开展电子商务、设计网站体现了较高的利用网络平台的素养。大学生要学会利用网络媒介的优势和特点,创造性地制作、传播符合自己所处文化价值体系的信息内容,丰富充实网络的信息空间,成为新的思想、观点、见解、知识、成果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不少大学生开设了个人空间、博客、微博,借助网络扩大文化创作的影响力,甚至以此求职、维权。如果大学生能通过个人的智慧,为网民带去学习上的指点、生活上的便利,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信息的素养。如每到春运和节假日,不少大学生把自己的“购票秘笈”贴到网上社区,为他人购票出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5.自我保护的素养

网络是一个光怪陆离、菁芜并存的世界。在表面的欢歌笑语背后,网上充斥着一个个陷阱,一不小心就会跌落其中。上网时加强自我保护是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内容。如在进行发帖、聊天等活动时,是否会泄漏个人(包括自身和他人)的私密信息?银行、旅游、搬场等服务类网站常常遭遇“李鬼”,诱骗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从而窃取财物,或者通过伪装假冒正牌网站与用户达成交易,以次充好。另外,一些不法公司把“中奖”通知、木马病毒等发送到用户邮件,伺机行骗。随着时间的推移,网上陷阱的花样不断翻新,让人防不胜防。大学生需要练就一双“慧眼”,加强网上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对有害内容形成免疫力,防止遭受财物和精神上的损失。

6.批判思辨的素养

网络具有反映现实和构建现实的双重功能,法律法规和道德是大学生上网的红线。要对网络有一种怀疑的精神、批判的意识,做网络的主人,而不是被网络所奴役。“艳照门”、“喂奶门”之类的事件频频发生,大学生要冷静地做到不下载、不传播。对于网上色情、赌博、毒品、暴力、迷信、意识形态渗透等内容要自觉抵制,是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应有之义。识别并排斥低俗炒作的内容,尤其对政治敏感内容不信谣、不传谣。互联网构成了一种无所不包的“拟态环境”,大学生务必对此形成明确思辨,加以合理的批判。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是媒介素养的重要内容,对互联网内容的批判性接受也是网络素养的题中应有之义。大学生要对网络的快节奏、大容量保持警惕,不要因为网上的“快阅读”而养成“浅思考”的习惯。

综合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来看,第1、第2、第4种素养侧重于大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扶助个人成长,另三种素养侧重于大学生提高分辨能力、遵循法律道德,它们在层次上存在由低到高的关系。就培育大学生网络素养而言,这六方面素养可谓一种操作的指南,在实践中做到既提纲挈领,又有的放矢。

(五)学者关于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构想建议

“网络素养”概念的出现已有十余年,但它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只是近四五年的事。不少高校已开展关于培育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探索。

有关高校提出,在网络素养教育师资的培训方面,应该提高认识,有意识地对教师开展网络素养培训。在网络素养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方面,可依托“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增加网络素养教育方面的内容,或开设有关选修课。在网络素养教育与校园网建设相结合方面,要充分利用新闻网、BBS论坛、专题网站等载体,宣传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并加强对不良网上行为的监管监控。在网络素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方面,要在社团活动、辩论赛、迎新晚会、课题研讨等网下活动中大力宣扬网络道德。此外,还有高校提出建立网络素养教育导师制,聘请有一定的计算机背景和熟悉德育或班主任工作的、有经验和资格的教师担任导师,对少数网络素养有明显缺陷,特别是网络道德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营造良好的学校网络素养教育氛围。

大学是大学生科学文化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主阵地,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少学者对高校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出了建议方案。

1.开设网络素养教育课程

目前,学生掌握网络知识和技术主要依靠自我学习实践、同学朋友之间的传播,学校教育相对欠缺。根据不同的学期和专业,可以考虑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常规课程体系,开设公共必修课,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加以呈现。如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加入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法律法规的内容,教育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此外,课程应涵盖计算机网络基础、新闻传播学等多方面知识,培养学生对网络产生系统的、科学的、理性的认识,能对网络信息进行客观的分析、判断和评价,并批判地接收;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减少对网络的依赖,从根本上防止网络成瘾症的出现。

2.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载体

依托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做好课堂以外的网络素养教育工作。在开展共青团活动、学生会活动、社团活动中作必要的引导工作,组织学生开展网络技能大赛、网络知识竞赛、网络信息咨询,举行网上科技知识问答、网上新闻调查、个人网页的交流和评比、网络文学征集、网络修身计划、网络课程建设等有益的活动,在鼓励学生参与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将网络素养教育内容融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网络知识,提高对各类网络信息的解读能力,学会健康用网。

3.完善学校思政网站

要建立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辟网上党校、团校等,方便大学生查找、下载思想教育的信息;开辟网上论坛,把握网上动态,掌握网上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对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开展讨论,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开设网上心理咨询热线,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的开发力度,通过制作、传播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教育软件,让中华民族古老而璀璨的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网民进行熏陶。另外,开设专题网站、主题论坛、在线学习小组等,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师生可以畅所欲言,真正发挥网络的互动功能。

4.加强校园网络管理

现在的学生宿舍基本都能方便地接入互联网,学校的网络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在IP地址管理、不良网站屏蔽、论坛实名制,甚至网络接入时间上的管理。首先,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制定网络使用规章制度和网络行为准则,加强对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加强对免费个人主页及其链接的审查,落实实名注册登记,实行版主负责制,建立上网用户日志记录留存制度和电子公告服务信息巡查制度,通过审查、监控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其次,做好网上舆情分析工作,加强对网上舆情的研究,形成统一协调、反应灵敏、高效畅通的网上舆情收集反应回馈机制,化解潜在的矛盾和隐患,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再次,构筑“防火墙”和“过滤网”,封堵有害信息,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5.充分依靠家庭的力量

家庭教育往往是一个人习惯养成的起点,是大学生最直接、最初、最传统的社会化方式的主要途径。家庭及家庭以其血缘、地缘和亲缘形成的社会网络,对大学生网民个体社会化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家长在计算机技术方面有可能不如孩子,但在网络道德素养、网络接触行为和自我控制能力、网络安全意识等方面,家长一般都有更为成熟的观念和认识,而这些也是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要方面。家长在这些方面的影响和教育作用是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因此,家长应尽可能地学会使用网络,借助现代传输方式加强沟通与联系,与孩子一起提高网络素养。

6.优化社会各界环境

大学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合作,整顿校园周边的网络环境,制裁和打击“黑网吧”。制定和完善地方法规,严厉打击网络犯罪行为,规范网络产业经营秩序,建立网络系统的监督管理机构。如2011年3月下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通报:62家传播淫秽色情的违法违规网站被依法查处关闭,得到了社会的好评。要倡导网络媒介、网络运营商加强行业自律,把国家和公众利益放在首位,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传播健康的网络文化。此外,要构建有效的安全体系,加强技术研发,如网络防病毒技术、防火墙技术、加密与认证技术、远程监控技术等,培养这方面的专门人才,从技术上为网络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应该注意到,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网上环境处于快速的变化过程之中。网络素养是一个新兴的课题,对大学生群体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应根据国情不断摸索,与时俱进,这个过程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