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高校网络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上海高校网络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从国家已有网络素养相关法规、倡议、公约等的分析入手,鸟瞰大的社会环境,进而对上海高校提升网络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分析难点和缺陷。该法是对刑法的补充,又被称为“网络刑法”。从内容方面来看,我国网络立法存在失衡现象。此后,各省市、不少高校也纷纷提出文明上网的倡议。

上海高校网络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本章从国家已有网络素养相关法规、倡议、公约等的分析入手,鸟瞰大的社会环境,进而对上海高校提升网络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分析难点和缺陷。

(一)国家已有网络素养相关法规、倡议、公约的分析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种行为的存在,都需要法律道德规范对其加以指引和约束。网络空间有一定的虚拟性,但绝非纯粹的虚拟空间,每一个网络终端都是实实在在的人,是由现实社会的人构成的网络社会。像现实社会需要法律和道德规范加以管理和约束一样,网络社会同样需要。为了保障我国网络的顺利发展,构建良好的网络外部环境,国家已经制定和发布了一些信息网络方面法律、法规,倡议、公约等,对于规范互联网的管理、净化互联网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相对于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来说,网络法规仍然存在着力度不够、交叉重复、笼统含糊、效力低下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络的健康发展。

1.国家已有一些网络法规,但相对于发展迅速的互联网而言,仍显滞后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6年以来,我国关于网络的法规多达45个之多。主要的有1997年《刑法》的有关规定;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200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年《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国务院令第291号);2001年新修订的《著作权法》;2006年《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其中1997年修订的新《刑法》第285条至第287条分别就侵入计算机系统、故意制作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程序以及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其他犯罪行为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对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进行了规范,促进了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基于全社会对保障互联网的运行安全和信息安全问题的普遍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0年12月28日颁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该法是对刑法的补充,又被称为“网络刑法”。它的颁布对于兴利除弊,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对于加快我国国民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服务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2001年新修订的《著作权法》对网络侵权问题也作了相应的规定。

另外,国家安全部、公安部、信息产业部等部委分别就自己管辖范围内的有关事项制定了相应规定。如1996年国家安全部发布《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1997年公安部发布《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信息产业部2000年发布《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2004年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2006年发布《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办法》等,虽然这些行政法规在法律效力上处于法律之下,但是,对于规范互联网电子公告的发布、网络域名的管理、电子邮件服务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也将成为今后制定相关法律的基石。

然而相对于发展迅速的互联网而言,我国信息网络方面的法规仍显得相当滞后。从层次方面来看,目前我国网络立法力度不够,立法层次低,多停留在部门规章的层面上。绝大部分法规属于国务院及其信息产业部、公安部等相关部门颁布的行政法规、规章,而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只占很小比例,该层面上的网络立法还很薄弱。从内容方面来看,我国网络立法存在失衡现象。所涉及的内容多为信息系统网络安全方面,远远不能覆盖网络产生的各种法律现实问题,从而使许多重要而实际的网络问题缺乏法律引导和规范。正是由于网络立法内容宽泛、针对性较差等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网络的健康发展。从效力方面来看,目前我国网络立法集中在部门规定层次上,多数是针对本行业或本领域计算机网络中的安全和使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规范网络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法律效力方式来看,制裁手段较少,处罚力度较小,法律效力较弱。并且现有网络法规存在各自为政、交叉重复、资源浪费等弊病,导致其可操作性差,效力低。此外,对于网民自身所应该遵守的法律法规还比较欠缺。

网络法规所存在的力度不够、交叉重复、笼统含糊、效力低等问题,削弱了其作为规章制度对网民网上行为的约束和规范作用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网络的健康发展。

2.教育部门、实践与观念超前的高校已经推出网络文明使用倡议或公约,并将最终形成大学生共识的网络道德规范

在网络世界和网络交际中,如同现实社会一样,除了需要网络相关法律法规加以约束和管理外,同样需要一定的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网络行为。在网络立法尚不健全的今天,提倡网络道德尤其必要。

早在2000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校学生就联合倡议大学生做文明网民,倡导文明上网,创造全新的网上生活方式,做有正义感、责任感、上进心的合格网民的先锋,进一步在全社会促成安全上网、文明上网的良好风气,号召大学生高举网络文明的大旗,促进网上健康文明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网络文明的良好氛围的形成,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的健康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2001年11月22日,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少工委、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北京向全社会联合发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这是截至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网络文明公约。公约大致内容为,“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公约针对性明确,较全面地概括了文明的网络行为,提倡青少年积极践行公约,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树立文明和谐的网络新风。《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青少年有了较为完备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这是我国青少年网络生活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对今后的网络使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各省市、不少高校也纷纷提出文明上网的倡议。如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向全国青少年发出《遵守公约,文明上网,营造健康的网络道德环境》倡议书;河南省教育厅发布《河南省大学生网络文明公约》;共青团青岛市委、青岛市学生联合会、青岛市少工委向青岛市青少年发布《践行网络文明公约担当网络文明先锋致全市青少年的倡议书》;南开大学向全校师生发布《文明用网倡议书》;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互联网宣传管理办公室于2007年4月5日举办“首都大学生网络文明行为论坛”,同时在论坛上发布十条首都大学生网络文明公约等。这些倡议和公约倡导自我约束、互助互爱的网络道德,提出建设绿色网络,健康上网,对于青少年文明上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将会为形成大学生共识的网络道德规范奠定基础。

构建良好的网络外部环境,营造和谐健康文明的上网环境氛围,需要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从法律规范、行政监督、媒体自律等方面入手,积极有效地维护网络信息传播的规范秩序,为网络受众提供一个规范净化、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同时也需要各高校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质。

(二)上海高校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现状分析

上海市共有66所高校,在校大学生数50多万人。随着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的发展,网络深入到教学、科研、生活、服务等各个领域,高校校园网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渠道,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对推动教育改革发展、促进思想文化交流、丰富师生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上海各高校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加强硬件建设,完善制度规范,深化教育引导,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学生网络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1.切实加强对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工作的组织领导

上海市教卫党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部署高校建立健全网络领导体制、管理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和网站管理,着力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成立“上海市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负责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同时,建立信息交互平台和信息收集平台,健全定期舆情研判制度,完善网络信息安全应急预案体系。2006年初,在复旦、交大、同济、松江大学城管委会等十余所高校宣传部和学生管理部门中建立“上海高校网络管理工作室”,要求将校园网络工作与维护高校稳定同部署、与安全文明校园建设同推进、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落实,形成互联互通、科学高效的工作格局,把“网络德育工程”写入《上海学校德育“十一五”发展规划》,在《上海市学校德育“十二五”规划》特别辟出“网络文化发展计划”,提出重点推进“易班”上海学生网络互动社区、上海大学生舆情中心、师生网络媒介素养培育等项目。上海拨出专项经费支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加强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督促检查,把工作成效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市教卫党委建立了与宣传文化管理部门、互联网行业主管和监管部门的联动机制,依托宣传、文化、广电、公安、安全、保密等部门,优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并成为上海市互联网舆论宣传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之一。不少高校积极构建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建立了党办、校办、宣传部、学工部、团委、网络中心、保卫处等部门组成的管理机构,健全网络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率先成立“网络宣传办公室”,提高了管理成效。

2.始终坚持积极利用和科学管理并重

2005年,教育部实施校园网BBS用户实名注册管理,有效遏止了网上有害信息的传播,为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是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各高校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基本上都建立了日常联系协调机制、舆情汇集和研判机制、快速反应机制、信息安全保护机制、网络监管机制,初步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校园网络管理新格局。二是疏堵结合更加有效。各高校坚持科学研判与艺术引导相结合,网上与网下工作相结合。具体做法是:第一,及时发现、删除和处理网上各种有害信息,防止有害信息的扩散和传播,营造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第二,增强工作艺术性,掌握好管理的松紧度,特别是对一些迷惑性强、似是而非的信息,避免一味删文,争取尽早公布事实真相,引导学生澄清是非,提高认识;第三,是技术防范更加主动,各高校及时整合社会力量,加快技术研发,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对高校BBS的有效管理。上海师范大学学生自主设计了BBS有害信息防御屏蔽系统,该系统通过甄别关键词等办法,多时段、跨板块监控并屏蔽有害信息,目前该系统已被其他高校广泛引用。

3.大力推进网上舆论引导工作

校园网络文化是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必须承担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责任。近年来,上海高校建成了近30个思想教育专题网站,形成了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主网站,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网上传播,回答师生员工关心的理论热点问题,增强理论宣传的吸引力、影响力。同时,积极加强网上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网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网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师生员工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此外,还依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资源,建立了一支高校网络特邀评论员队伍,在2005年“民间涉日游行”期间,这支队伍为形成高校稳定的网络舆论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网上舆论引导中,采取新闻网站、学生门户网站、校园BBS三位联动,形成正面信息覆盖和充分交流沟通的舆论引导模式。2006年初,在推进“廉洁教育进学校”工作中,通过遍布高校校园的“上海高校信息网络系统——电子显示屏”,组织开展了“诚心、勤俭——上海大学生原创短信大赛”,开辟了手机传播校园信息的舆论引导形式。在推进网上舆论引导的管理工作中,开通了“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网络信息交互系统”,用网管网,建立了一套高效、快速的网上舆论引导交互机制。在党的十七大召开期间,高校的网宣工作形成了“迎十七大,庆十七大网宣网评工作”的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网上主题活动,营造了积极、和谐、平稳的网络舆情环境。此外,在高校中坚持将校园主网站的信息权威优势转化为网上舆论引导强势,做到网上网下教育引导结合,形成了大量的网络舆论引导的好做法、好经验。

4.积极开展文明上网宣传教育

按照上海市委宣传部、市网宣办的工作部署,上海市教卫党委积极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求高校持续开展文明上网教育宣传活动,以此为抓手,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2007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网宣办通过BBS向全市的大学生发出“文明上网、上文明网,自觉抵制不良网站的侵蚀”的倡议,各高校BBS纷纷转帖,并开展了讨论。各高校采取多种形式,把网络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上行为与社会责任、网络文明与社会文明、网络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调查显示,各高校普遍在计算机类必修课程中增加文明上网教育内容;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宣传网络安全知识;制定学生上网手册规范学生网上行为。通过建立网络辅导员队伍,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觉抵制网上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

5.努力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品牌(www.xing528.com)

近年来,上海高校实施分层教育,着力建设四大校园学生网站体系,推进红色(主旋律网站)、蓝色(服务性网站)、绿色(娱乐性网站)、青色(沟通、交流性网站)网站建设,进一步增强网上思想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同时,大力推进建设E-CLASS,组织网上学生虚拟集体。E-CLASS,即学生班级、学院、社团、创业团队和勤工助学实体等网上虚拟集体。这种网上集体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班级主页,成员仅限于校内学生,以实名制方式登记注册,可以发通知、讨论集体活动、投票等,开辟了一条在完全学分制下“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班”的网络虚拟集体建设的新思路。上海还通过推动“上海大学生在线”网站建设,打造吸引凝聚学生和教育服务学生的校园网络文化龙头阵地。2007年1月网站开办以来,形成了20多个栏目板块和栏目频道,网站日点击率逐步提高。调查显示,上海高校高度重视门户网站的建设,把门户网站视为提升高校软实力的重要窗口,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校园学生网站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各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增强吸引力、提高点击率,形成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为一体的“信息超市”。高校BBS是沟通信息、了解舆情、化解矛盾的重要载体,各高校坚持学校主管、用户实名注册、加强监管,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基本做到管得住、搞得活。近年来,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勃兴,校园网络文化形态不断更新,出现了博客、QQ群、ECLASS、手机网络等网络文化新产品。

6.着力增强校园网络文化服务功能

一方面,网络服务功能全面覆盖校园生活。高校校园选课系统、网上课堂、电子书包、心理健康咨询、就业指导、职业发展在线等网络平台,涵盖学生从入校到离校的全过程。学生可以通过点击相应校园网址,获取各阶段需要的学习生活指导信息。网上课堂、电子教学库等提供了全新的教学辅助方式,丰富了教学手段,增强了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海量服务资源全方位满足师生需求。高校不断完善图书馆电子文献系统,方便师生查询所需参考文献。校内师生可通过BBS,获取包括校园新闻、时事信息、生活服务及影视娱乐等在内的众多信息资源。校园师生小到“到哪里购买参考书”,大到“最近很焦虑怎么办”,都可以在校园网上找到答案。求职季节,网上会出现很多“面经”文章,网友纷纷传授面试经验;考研月份,备考学生在网上可查询众多报考信息和参考资讯。不少师生还自发地通过网络为他人服务,营造了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7.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的作用

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主动出击,在校园网BBS上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网语权的“大佬”级网友。这些网友平时在BBS上具有较高的权威,在关键时刻,他们的言论能起到舆论引导的关键性作用,为校园网的舆论稳定营造了良好的基础。上海师范大学在全国高校首创了大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的BBS管理体制,大学生以学生干部的身份、以学生管理组织的形式,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通过BBS开展管理和教育工作,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社会影响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如“BBS奖学金”、“E教授讲堂”等。目前,上海各高校纷纷效仿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的做法,积极探索大学生管理校园网BBS的新模式。松江大学城在园区内整合无序网络资源,把原来13家学生自办网站通过收购的方式整合成由大学城管委会指导的“新松江大学城论坛”网站,网友不仅没有流失,而且人气更旺、管理更有力,使大学城网络舆论趋于良性发展。

(三)从教材看上海高校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工作的难点与对策

应该看到,互联网是一种新生的事物,而且其技术手段和应用方式处于急速的变化之中,在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

2011年3月至5月,课题组选取8所富有代表性的高校,分别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交流座谈等形式,对上海高校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相关教材内容建设情况展开了调研。结果发现,半数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素养问题非常重视,绝大多数高校进行了尝试性探索或较为系统有效地开展了引导工作,涌现出新生入学教育、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学生社团推动、制定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等开展网络文明教育的形式。

通过调研发现,上海高校在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的建设上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各高校对网络素养的认识不太科学,注重网络道德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网络技能。二是各高校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载体不够多样,几乎没有高校为此专门编写教材,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三是各高校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职责归属不明确。从高校实际来看,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既是学生部门、教务部门的主要任务,又与宣传部、相关院系的中心工作密切相连,但个别高校将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重担交与宣传部门,没有把握完整网络素养的内涵,在日常工作中难免捉襟见肘。

从表面上看,改进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内容的建设,主要就是选好教材、写好教材、用好教材;但从更深的层面来看,改进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内容的建设却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把素养教材放在一个更广的意义上来考虑。

1.转变认识观念,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要性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对一个问题的认识直接决定了后续的行动是否科学有效。目前,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及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程度上都与各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素养问题的认识不太科学有关。要想切实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内容建设的质量,需在观念认识上做好两点转变。

一是群策群力,形成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建设的合力。大学生网络素养是涵盖网络基础知识、技术应用能力、网络行为规范、网络文明礼仪、网络安全管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概念,此工作与学工部门、宣传部门、网络技术部门、教务部门、相关专业院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需要尽可能挖掘各相关部门的特色优势,始终保持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从不同侧面共同做好教材的建设工作。

二是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建设的重要性。网络素养既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能力项目之一,也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期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做重要讲话,提到“希望同学们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出了很高的期望。网络素养既包括文化知识,又涵盖品德修养,各高校应该站在新时期一流人才培养的高度,加深认识、狠下功夫,切实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及内容建设。

2.创新教材形式,增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及内容的教育性

一本好的教材,就像一位好的老师,能对人起到循循善诱的作用。从现状看,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整体状况不太乐观,部分程度上也与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及内容的教育性不强有关。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材应是多样化的,形式也应丰富多彩,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创新教材科目形式。结合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内涵,各高校在现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教材的基础上,要在教材中适当增加“网络技术前沿动态”“道德与自律”“网络安全与网络诚信”“素养与成才”“网络礼仪与规范”“网络文明用语”等相关内容,全方面提升大学生网络综合素养。

创新教材教学形式。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高,一方面需要通过常规的教学形式来支撑,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喜闻乐见的活动来丰富。具体来说,在大学生网络素养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各高校要逐步实现“课堂教学与讲座报告相结合”、“课上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入学毕业专题教育与日常班会主题生活相结合”、“教育理念宣传与文化活动开展相结合”,提升教材教学的实践性。

创新教材编写形式。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目前高校尚未有一本专门用于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材,为此,各高校在购买教材的同时,也可以不断自行编写教材。在具体编写过程中,各高校要创新形式,包括“集体购买与自主编写”、“教师主编与学生自编”、“专业教材与通俗读本”,编写专门教材,逐渐提升教学教材的针对性。

3.加大理论研究,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及内容的科学性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既是实务性教育工作,又包含较高的理论研究成分。为此,各高校需要不断加大理论研究力度,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及内容的科学性,保持对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工作的持续引领。

加大规律研究,增加教材章节内容。调查发现,高校教材中涉及网络素养的内容整体偏少,其中,37%的高校教材中仅有一章的一个小节。为此,各高校需要专门组织力量,加大对网络素养教育规律的研究,根据网络素养教育工作需要,并结合大学生思想成长的特点,增加典型案例、网络新知识等,补充相关章节,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加大教学研究,增加教材的实践教学学时。调查结果显示,75%的高校用于网络素养教育教学的总学时仅为2~10学时,这从网络素养的内涵教学来讲是远远不够的。但实施过程中,也不一定单纯借助课堂教学的形式,而是需要加大教学研究力度,认真编写教案,开展成果观摩、观看电影、社会实践、主题活动等,加大实践教育学时数量。

加大调查研究,提升教材战略导向。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的更新换代异常迅速,对新知识的需求也日益强烈。然而,教材的编写总是有一个周期,但教材完成后,很多的内容都是过去时,教学的针对性有待提高。为此,各高校要组织专门的队伍,加大对教材设计的前瞻研究力度,并同时借助“主题调查分析报告”、“专题深度研究报告”、“专项发展趋势报告”等形式,始终保持大学生网络素养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导向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