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国文学史中的印象主义发展

德国文学史中的印象主义发展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印象主义由绘画蔓延到音乐和文学领域。在内容上,印象主义忽视了表现事物的本质,着力于细致地描绘瞬间印象与瞬间的心理感受。印象主义在哲学上受马赫主义的影响,即只信赖个人的经验与主观感觉,认为现实就是主观的印象与经验。印象主义强调心理分析,因此创作上还明显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德语文学中的印象主义代表作家一般公认是诗人李利恩克龙、戴默尔和道顿泰。奥地利印象主义的代表作家便是施尼茨勒。

德国文学史中的印象主义发展

印象主义源于19世纪70年代法国的绘画艺术,其形成的基础为唯美主义自然主义。在1874年巴黎的一次画展上展出了画家莫奈油画日出印象》,受到评论家的嘲讽,从此这一派画家就得到了“印象主义”的名称。印象主义绘画主张画家应跑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去,强调细致地观察描绘,捕捉景色给予人的光感。印象主义在绘画技法上特别注重运用色彩以表达物体在瞬间的光感效果,而不是描绘事物固有的形态特征,因此对象的轮廓往往是模糊的。从印象主义抓住局部和细节细致地表达对象和事物来看,它实质上是自然主义的引申和演变,两者的不同在于自然主义力求客观,而印象主义则已趋向主观,因为它再现的已不是客观的事物形态而是主观的印象了。正因为印象主义的“印象”已富主观色彩,因此文学上的印象主义着重于写人对事物和情境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分析,而心理感受和心理分析实质上便是个人的“印象”。

印象主义由绘画蔓延到音乐和文学领域。音乐中的印象主义成就最大的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拉威尔。印象主义音乐不重旋律而重配器和声,以渲染主观感受的印象。印象主义的创作特征(瞬间印象)决定了文学上的印象主义趋向于拾取小型题材,喜欢采用诗歌、短剧和速写这样一些文学样式,内容则强调抒写情绪、印象和气氛,文字上则特别注意遣词造句和词的音响效果。文学上的印象主义与自然主义存在着血缘关系,因此有的自然主义作家的作品也有印象主义特色,比如豪普特曼的早期小说《道口工蒂尔》就具有印象主义写作特征。不论是绘画、音乐或文学上的印象主义,由于它们注重用技巧表达客观事物给人的主观印象,因此在艺术形式的革新与突破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就,不过也不免带有一些唯美主义倾向。在内容上,印象主义忽视了表现事物的本质,着力于细致地描绘瞬间印象与瞬间的心理感受。印象主义在哲学上受马赫主义的影响,即只信赖个人的经验与主观感觉,认为现实就是主观的印象与经验。印象主义强调心理分析,因此创作上还明显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

德语文学中的印象主义代表作家一般公认是诗人李利恩克龙、戴默尔和道顿泰。20世纪初许多作家在创作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印象主义影响。除了上述三位作家外,有的评论家认为施拉夫是“最纯粹的印象主义典型”,有的认为豪普特曼、霍夫曼斯塔尔、霍尔茨托马斯·曼、里尔克等都受到这一创作方法的影响。但是印象主义和自然主义一样,由于不去表现事物的本质,所以虽可一时成为不满现实和逃避现实的文人的“象牙之塔”,让他们清高地“为艺术而艺术”,但最终还是较快地在文坛消失。在奥地利,印象主义比在德国影响更为深远,艺术成就与思想成就也比在德国为大。奥地利印象主义的代表作家便是施尼茨勒。

李利恩克龙(Detlev von Liliecron,1844~1909)是最主要的印象主义诗人。除写诗之外,他也写了在情调上模仿屠格涅夫和施托姆的中长篇小说和叙事诗,甚至还写了剧本,但是除诗之外,他的小说和剧本写得都不成功。李利恩克龙的诗主题比较广泛,有浪漫色彩的,有现实性叙事的,有取材中古历史的,有描写四季荒野景色、海滨风光的。总之,祖国、战争、自然、爱情是他的诗的主要主题,但死亡也是他的诗歌的重要内容,因为他同样受到“世纪末悲哀”的影响。他的作品渗透着感伤的悲观色彩,因为在世纪交替时代,他没有信仰,即不信神也不信人,他失去了精神支柱,这就产生了寂寞情绪。这种寂寞情绪一方面是他所渴望的,另一方面又使他在情绪上惶惶不安。

李利恩克龙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曾经当过普鲁士军官,参加过1866年和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1875年退伍,1887年始投身文学创作。他既写过歌颂战争的诗,也写过同情穷人的诗,而寂寞和寂寞所造成的心绪不宁则是他的作品的基调。在艺术上,李利恩克龙讲究选材用词。印象主义者捕捉瞬间印象,描绘一系列瞬间的听觉和视觉印象的创作特色,在他写的著名诗篇《军乐队来了》(Die Musik kommt)中反映得最明显。这首诗描写一支军乐队从远处过来,人们未见队伍,但已闻军乐之声。这乐队由远而近,终于让人看清队伍中有各种乐器以及吹奏乐器的军人和其他近卫兵,整个军乐队的后面是一队少女。这支军乐队在人们面前经过,并渐渐远去,军乐声也因远而变轻。最后,这远处的军乐声轻得使人以为是近处彩蝶的飞翔。这首诗完全通过军乐队由远而近,再由近而远,描绘它给人的视觉与听觉印象,显示了作者的语言技巧,体现了印象主义的创作特色。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印象主义者是多么重视语言的音乐性,简直把文字当做绘画艺术中的油彩和颜色来加以运用。这里我们摘录该诗的开头和结尾两节,就能体会作者语言技巧的不凡,读这首诗时,读者会很自然地想起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拉威尔的鲍列洛舞曲。

Klingling,bumbum und tschingdada,
Zieht im Triumph der Perserschar?
Und um die Ecke brausend bricht't
Wie Tubaton des Weltgerichts,
Voran der Schellenträger...
Klingling,tschingtsching und Paukenkrach,
Noch aus der Ferne tönt es schwach;
Ganz leise bumbumbumbum tsching;
Zog da ein bunter Schmetterling,
Tschingtsching,bun,um die Ecke?

克玲玲,崩崩,钦达达。
波斯国王凯旋回家
街角上传来嘈杂的音响,
如同末日审判的喇叭声,
举着铃棒的指挥走在最前面……
克玲玲,钦钦,还有铜鼓声,

远方传来的已是微弱的音,
非常轻的崩崩崩崩钦;
难道是一只彩蝶
钦钦崩,在那街角飞行?

戴默尔(Richard Dehmel,1863~1920)被有的文学史家划入象征主义作家之列,但多数人把他看做印象主义诗人和表现主义的先驱。他的作品的主题是写“爱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是写“情欲的力量”。戴默尔是李利恩克龙的挚友,大学时代攻读的是自然科学和哲学,23岁开始写诗。他一生有过多次爱情的经历,先后与多个女子相恋,他的一些诗和诗体小说《女人和世界》(Weib und Welt)都是描写他自己的情感和亲身体验。1914年他志愿参战,以少尉身份在西线作战。他这样做当然是受到当时沙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戴默尔一开始创作时,在形式上受古典作家,特别是莱瑙的影响,后来就有了自己的风格。90年代,他在废除“社会主义者法令”前后的作品受时代的影响,在思想内容上表现出对于劳动者的同情,描写了穷人的苦难和饥饿以及劳动的沉重。这些诗中最著名的是《工人》(Der Arbeitsmann)。全诗三段,现抄录与汉译如下:

Wir haben ein Bett,wir haben ein Kind,
Mein Weib!
Wir haben auch Arbeit und gar zu zweit,
Und haben die Sonne und Regen und Wind.
Und uns fehlt nur eine Kleinigkeit,
Und so frei zu sein,wie die Vögel sind:
Nur Zeit.

Wenn wir sonntags durch die Felder gehn,
Mein Kind,
Und über die Aehren weit und breit,
Das blaue Schwalbenvolk blitzen sehn,
Oh,dann fehlt uns nicht das bißchen Kleid,
Um so schön zu sein,wie die Vögel sind:
Nur Zeit.

Nur Zeit!Wir wittern Gewitterwind,
Wir Volk.
Uns fehlt ja nichts,
Mein Weib,mein Kind,
Als all das,was durch uns gedeiht,
Um so kühn zu sein,wie die Vögel sind.
Nur Zeit!

我们有一张床,我们有一个孩子,
我的妻子!
我们也有工作,甚至两人各有一份,
我们有雨有风有太阳
我们只缺少一样很小的东西,
让我们如小鸟一样自由:
缺少的只是时间。

要是星期天到田野散步
我的孩子,
在一片辽阔的麦穗之上,
看见一群蓝色的燕子在飞翔,
哦,我们并不缺少衣裳,
可以打扮得如小鸟一样漂亮:
缺少的只是时间。

只是时间!我们闻到暴风雨的气息,
我们人民。
我们不缺少什么东西,
我的妻子,我的孩子,
除了我们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
为了像小鸟一样大胆。
缺少的只是时间!

这首诗同情工人没有时间享受生活,而繁重劳动使他们疲于奔命。这首诗没有写出工人所受的压迫,在思想深度上还远不及海涅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戴默尔的这类诗还有《一个穷人的梦》(Traum eines Armen)、《收获歌》(Erntlied)等。

戴默尔不久渐渐开始了诗风的转变,后期作品的主要内容则是写情欲的欢乐、冲动和激情,在思想上受尼采的影响,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生根于尼采和李利恩克龙之间。”“尼采”指的是思想意识,“李利恩克龙”指的是表现形式。戴默尔的诗富于节奏,形式多样,他晚年的诗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归于宁静,似乎感到自己在匆匆尘世徒然追求,于是万念俱灰,但求内心宁静。这方面的代表作有《有些夜晚》(Manche Nacht)和《静静的夜》(Die stille Nacht)。在《有些夜晚》一诗中,作者甚至歌颂黑夜,因为只有在黑夜里人要求得到的宁静才得实现。作者这样写道:

Wenn die Felder sich verdunkeln,
Fühl'ich,wird mein Augen heller.

当原野变得阴暗时,
我感到,我的眼睛更加明亮。

当黑夜将要过去,作者面对曙光熹微突然间觉得不胜惊惶,简直害怕光明的到来!

道顿泰(Max Dautnendey,1867~1918)也是典型的印象主义诗人,他的作品的题材大多是大自然、异国风光,此外便是爱情。他主张文字技巧应该使读者获得这样的印象,即“听得到颜色”和“看得到声音”,印象主义者注重的只是感官印象,这就注定了它在内容上会缺乏深度。他的诗歌常表达绚丽的色彩,他还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漫游过的亚洲的异国风光。他不仅到过日本、印度、爪哇、锡兰,还到过中国。他在旅途中获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给妻子的信中表达了他这时的心情:“已倦于渴望,倦于期待,倦于思乡。”1918年他在爪哇死于疟疾。道顿泰的诗歌创作比较脱离社会,有唯美主义倾向,比如《在花丛中》(Drinnen im Strauß)描绘了人们在月色下花丛中的相会,但这首诗文字技巧颇高。晚年他也写了在异乡思念祖国的诗篇,如1916年在爪哇写的《在清晨》(In der Frühe)便是著名的一首。

奥地利的印象主义作家最主要的是施尼茨勒(Arthur Schnitzler,1862~1931)。施尼茨勒的父亲是犹太人,是一位当时十分著名的内科大夫和医学教授。施尼茨勒自己也是精神病医生,他与奥地利的著名剧作家霍夫曼斯塔尔是好朋友。施尼茨勒后来弃医从文。这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有趣现象,即许多著名作家早先都曾学过医。施尼茨勒与著名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交往甚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对施尼茨勒的创作有决定性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施尼茨勒用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弗洛伊德的学说,也可以说把他的学说加以文学化了。弗洛伊德是心理分析理论和实践的奠基人。他在治疗病人歇斯底里症的过程中运用并发展了他的心理分析治疗方法。在运用这一治疗方法时,他得出了一些关于人的本能和欲念方面的结论,归纳起来可表述为以下数点:(1)人的一切行为是受潜意识的欲念驱使和支配的。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多种欲念(本能)中最中心的欲念是性的欲念(即性本能——力必多)。(2)弗洛伊德又认为,人的这种最中心欲念却受到了社会常规、习惯和禁忌的压制。根据弗洛伊德的看法,经受了过分的压制后,就会产生人在精神上有缺憾的发展。(3)这种有缺憾的发展会导致神经机能疾病的发生。(4)要避免这种神经机能疾病的发生,弗洛伊德认为,只有通过人的精神升华。弗洛伊德根据人的心理层次及其内外表现,把人分为三个“我”,即本我、自我、超我。本我者即潜在的“真我”;“自我”者即适应社会现实所限制的外在表现出来的“我”——人人看见的“我”;“超我”者即自身对本我——真我的约束和超越。弗洛伊德用他的这些结论广泛地解释人类社会的文化社会学宗教等各领域的现象。他的理论影响到人类学、心理学、心理治疗、精神病学等的发展,也影响到文学、艺术和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文学上对当时的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作家都有过很大作用。除施尼茨勒外,另一位奥地利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不少小说可以说是对弗洛伊德的学说用文学作品加以图解。(www.xing528.com)

施尼茨勒的创作不论内容或形式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斯蒂芬·茨威格说,要了解世纪之交的维也纳和奥地利的人情风貌、时代思想,就只能去读施尼茨勒。托马斯·曼对施尼茨勒也十分推崇与钦佩,认为不能因为施尼茨勒的印象主义表现手法而贬低他的作品的内容和意义。约瑟夫·罗特说,施尼茨勒代表了一个国家,代表了一个时代,代表了一个王朝。从艺术形式来分析,施尼茨勒在德语文学中是第一个采用“内心独白”的作家,比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早20年。当然,毕希纳的小说《伦茨》也用过这种手法,但那还不是典型的“内心独白”。施尼茨勒对环境、人物心理和事物给人的瞬间印象均有极为深刻的观察,并能细致表达,所以文学史家一般把他归入印象主义作家之列。他的作品的内容诚如他自己所说,大多写两个方面,即爱情和死亡。他用这两方面的题材反映了世纪之交奥地利“高等”社会里的低等道德、虚伪的荣誉心理、假惺惺的“爱情”和男女关系的混乱,还写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空虚,内心的寂寞,对前途的悲观与信念的丧失,所以他的作品常以主人公自杀结束。总之,施尼茨勒描绘了一个世纪末的颓废的社会,我们可以说他是世纪之交奥地利社会的批判者。由于施尼茨勒脱离了社会革命,这就注定了他的作品必然具有感伤、忧郁和悲观的色彩。

施尼茨勒既写中短篇小说,也写剧本,他偏爱用短小的形式(如中短篇,独幕剧),因为这些文学样式易于集中表达人的瞬间心理。他的早期剧本几乎是对话化的小说,而他的小说则又富于跌宕起伏的戏剧性。

施尼茨勒第一部成功的作品是1895年写的三幕剧《轻浮的爱》(Liebelei,1895),它由松散的对话组成,剧中女主人公克丽斯蒂娜(Christine)的形象已成了“甜姐儿”的典型,“甜姐儿”从此成为一个固定的概念。克丽斯蒂娜是维也纳剧院音乐师的女儿,她天真单纯,自从结识了某青年军官后,对他一往情深,但是这个军官对爱情并不忠贞,他视妇女为玩物,追求的是“瞬间幸福”,只是把克丽斯蒂娜当做逃避单调生活的工具。在与“甜姐儿”相恋的同时,这个军官还与一位有夫之妇有暧昧关系。这个军官给她的情书最终被她丈夫发觉,丈夫向军官提出决斗,在决斗中中弹身亡。克丽斯蒂娜得知军官身亡,发觉自己不过是他的消遣品后,一方面感到人格受了侮辱;另一方面对人生和爱情感到非常失望,最后跳窗自杀。

这部作品除了揭露当时军官们的道德败坏之外,在一定程度上也批评了把婚姻当做获利手段的社会现象。例如在第二幕中,克丽斯蒂娜的邻居织袜工人向克丽斯蒂娜介绍她的堂兄作对象时,只着眼于介绍她堂兄的工资收入,有个固定工作,总之,只着眼于“物质”。施尼茨勒和霍夫曼斯塔尔是20世纪初奥地利最出名的两位剧作家,施尼茨勒也以这部作品开始扬名剧坛。自1911年以来这部剧本六次被摄成电影,最后一次是1958年,由意大利和法国合拍,片名即为《克丽斯蒂娜》。

施尼茨勒随后写了《不受法律保护的人》(Freiwild,1896)和《遗嘱》(Vermächtnis,1898)。这两部剧本在对社会的批评方面都进了一步,它们揭露了为虚伪的“荣誉”而决斗这种在当时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同时对私生子和私生子的母亲表示了同情。

1896~1897年作者写成了由十段对话组成的喜剧《轮舞》(Reigen,1900)。这十段对话可以只演出其中一部分,也可以演出全部。《轮舞》在西方很受欢迎,认为可列入世界文学名著之列,至今已被多次搬上银幕。《轮舞》并不是讲跳舞,而是揭露当时维也纳男女关系的混乱和社会道德的败坏。它用十段对话(实际上是十个小独幕剧)表现了十对男女关系,每一段对话结束时,舞台灯光熄灭作为暗示。这十对男女关系相互关联,形成一条“圆形的链条”,即:一个妓女与一个士兵有关系,这个士兵又与一个青年女仆有关系,青年女仆又与一个年轻的绅士有关系,绅士又与另一位有丈夫的少妇有关系等等(每一对“关系”构成一场或一幕)。“轮舞”的最后一环是一位伯爵又与第一个对话里的妓女有关系。这部喜剧用这样的“轮舞”接触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由底层到高层。它在揭露社会道德败坏的同时,又落入了色情泥坑之嫌,因此一度被要求禁演。20年代通货膨胀时期,剧院企图利用这一剧本来招徕观众,维持剧院收入,但施尼茨勒自己出面阻止了剧本上演。可见,他的创作态度本是严肃的。剧本中出场的人物没有姓名,只有身份,作者的目的在于说明,这些人都代表着一定的阶层。此剧曾被拍成电影。

施尼茨勒的中篇小说《古斯特少尉》(Leutnant Gustl,1901)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典型的施尼茨勒的作品。小说主人公少尉古斯特是法朗兹-约瑟夫时代典型的奥地利军官。他心胸狭隘,自以为是,有强烈的虚荣心和荣誉感,同时又十分胆怯。有一次他偶然去出席一场音乐会,在音乐厅的衣帽间又偶然地被一个身强体胖的面包师挤撞了一下,面包师粗声粗气地骂了他一声“笨东西”,由于对方是个结实的汉子,少尉一时不知如何应付这突如其来的侮辱。但古斯特深感自己在众人面前出了丑,荣誉受到损伤。作为一个军官他不能向面包师要求决斗,可是又感到深受侮辱,为了保全面子,他认为只有自杀雪耻这一条路。少尉内心的思想斗争驱使他深更半夜到维也纳近郊去散心,他的心情如同一头被追赶的野兽一般。次日清晨,他已感到精疲力竭,于是走进一家咖啡馆,无意间却从服务员那里得知,那位面包师昨夜突然中风暴死。这时少尉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内心复归平静,感到他的军官荣誉从此得到保全,他已经从耻辱中解脱出来,于是他十分平静地回到家里准备好好地睡上一觉。作品通过一个身穿庄严军服的少尉,茫茫不知所措地在街上踯躅徘徊的情景,给人以非常可笑的形象,从而揭露与嘲讽当时盛行的虚伪空虚的荣誉感和军官们的可笑思想。整部作品全是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描写的是他自己的不愉快的经历,以及这一经历在他心里造成的波澜——旋涡一般的思想斗争。今天人们只有从当时奥地利军队的精神世界出发才能理解这个故事。这篇小说显示了作者是一个心理描写的能手。

施尼茨勒在1924年发表的《埃尔塞小姐》(Fräulein Else)中继续运用内心独白这一形式。当时,这种手法在德语文学中远不如英国文学普遍。

五幕剧《贝恩哈迪教授》(Professor Bernhard,1912)首演于柏林,可是在诗人的故乡奥地利却遭到禁演,理由是“为了保护公众的利益”。一直到1920年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覆灭后它才得以演出。剧本的情节是杜撰的,却显然针对现实,而且反映了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

施尼茨勒是犹太人,这部剧本的主旨是反对奥地利对犹太人的歧视。故事叙述的是一家医院犹太人院长的遭遇,而施尼茨勒的父亲既是医生、教授,又是维也纳一家医院的创建人和院长,所以这一剧本与作者自己的生活关系很密切。

剧中的贝恩哈迪教授医术高明,享有盛誉,他多年来为创建医院和一家私人研究所所作出的卓越功绩也一向为大众所公认。可是他却遭到了一个事件沉重的精神打击,事件的背后实质上隐藏着对犹太人的排斥。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有一次一位护士请神父给一个垂死并已昏迷的病人进行宗教性的谈话,这位病人已经被死神折磨了好几个礼拜,此时正处于最后的回光返照状态,因此贝恩哈迪拒绝神父前来,竭力主张让病人保持梦幻式的欢欣状态,使其内心平静直至死亡,因为他不忍心让一个即将死亡的人再操心此岸的一切。贝恩哈迪这样做完全是出于人道的考虑,但是副院长是个虚荣心和报复心都很重的人,他故意把贝恩哈迪出于人道的考虑歪曲为“损害宗教情感”,又因为贝恩哈迪是犹太人,他就想借此把这件事搞成政治事件。为了使维也纳的天主教居民满意,当局决定对贝恩哈迪提起诉讼。贝恩哈迪本来完全可以避免指控,如果他避免得罪副院长的话。原来副院长希望贝恩哈迪支持他在研究所调整人选时出任所长,可是贝恩哈迪从事业需要出发却支持了犹太籍博士,这一支持又被人视为贝恩哈迪有严重的反天主教立场。在诉讼之前,贝恩哈迪愤怒地辞去了院长职务,后来他以“妨害宗教”罪被判刑两个月。代表教会一方的神职人员在与贝恩哈迪私下谈话时也对他表示同情,承认作为医生他必须这样做。诉讼的结果只说明这样的法律判决不合人情。作品结尾时,舆论都同情贝恩哈迪,贝恩哈迪的敌对者只是自毁名誉。一向以谨慎出名的报纸也评论说,贝恩哈迪是政治阴谋的牺牲品,这个案件是医学界的德雷福斯冤案。两个月后,教授获释,受到了大学生自发的热烈欢迎,王子也指名叫贝恩哈迪为他治病,取消了勒令他停职的命令。剧本最后以贝恩哈迪取得道义上的胜利为结局。因为这个剧本反对对犹太人的种族歧视,所以施尼茨勒的作品在1933~1945年的德国当然都被列为禁书。

五幕剧《遥远的国度》(Das weite Land,1911)是作者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发表当年,同时有九个城市演出这个剧本。剧情写一个多角恋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许多人的心灵空虚和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剧本主人公是一个工厂主,他的朋友是个有才华的钢琴艺术家,却爱上了工厂主的妻子,但工厂主妻子并不理睬他的追求,艺术家便绝望地自杀了。工厂主一度怀疑妻子不贞,不过他自己也并不是正人君子。一次他外出旅行时,在旅馆里结识了年轻貌美的女郎,便与她同居了。与此同时他留在家里的妻子也与一位候补士官打得火热。工厂主回家后,得知妻子和别人的暧昧关系,便借故与士官决斗,并在决斗中把他打死。剧本以候补士官之死结束。这一作品出场的人物几乎个个心灵空虚,对人生全抱着轻率的玩世不恭的态度,他们外表都文质彬彬,内心却腐朽不堪,他们最害怕的莫过于真正地认识自己。由于他们都不理解人生的意义,因此谋杀、自杀、玩世不恭便成了他们生活中必然的结局。生活如演戏,人生如游戏,是剧本的主线,也是这个剧本要反映的世纪末奥地利的颓废现实。印象主义文学因其内容与形式受到局限,因此作为流派,它没有长久的生命力,不久便为别的流派所代替,但作为一种技巧,它至今还是有价值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