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手中的钱如何变没了-货币与通货全图解

手中的钱如何变没了-货币与通货全图解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14章手中的钱是如何变没了——货币与通货货币和通货膨胀:钱多了注定了不值钱一、通货膨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有一个小偷去别人家里偷东西,看见一个筐里装满了钱,他把钱倒了出来,把筐拿走了。在这样巨大的经济危机之中,德国人民遭受了极大的苦难。图14-1广义货币供给在中国的高增长可以说,通货膨胀和货币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极端的情形下会形成恶性通货膨胀。

手中的钱如何变没了-货币与通货全图解

第14章 手中的钱是如何变没了——货币与通货

货币和通货膨胀:钱多了注定了不值钱

一、通货膨胀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有一个小偷去别人家里偷东西,看见一个筐里装满了钱,他把钱倒了出来,把筐拿走了。

在1923年的德国街头上,一些儿童用大捆大捆的纸币马克玩堆积木的游戏;一位正在煮饭的家庭妇女,她烧的不是煤,而是本应该用来买煤的纸币……你肯定感到难以置信。但事实确实如此——当时的德国,正处在人类历史上最疯狂的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到了今天看来几乎无法相信的程度:年初1马克还能换2.38美元,到了夏天1美元能换4万亿马克!一份报纸从0.3马克涨到7 000万马克!

当时的德国人民经受了可怕的梦魇。工人和教师一领到工资就要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到商店购买面包和饼干,跑得慢一点,面包和饼干的价格就会上涨一大截。因为物价上涨的速度实在是太疯狂了!老人们积攒了一辈子的积蓄顷刻间化为乌有,工人罢工,农民罢产。在这样巨大的经济危机之中,德国人民遭受了极大的苦难。没有工作、没有粮食,走投无路。德国人民对外国帝国主义、对本国政府极为不满,德国各地,斗争、骚乱不断发生,国家处于严重的动荡之中。

这就是传说中的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的现象,通俗地说就是流通中的钱多了,钱多了就不值钱,物价上涨了,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了。

二、货币流通与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储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储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如图14-1所示。

图14-1 广义货币供给在中国的高增长

可以说,通货膨胀和货币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曾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无一例外都是货币现象。”

事实上,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货币供给增长率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高通货膨胀率的国家往往有很高的货币增长率。例如,白俄罗斯、巴西、罗马尼亚等国在1992—2002年都出现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而它们的货币增长率同样很高;反之,英国和美国同期的通货膨胀率和货币增长率都较低。

恶性通货膨胀:谁来为消失的财富埋单

一、恶性通货膨胀

对低阶层者而言,通货膨胀通常会提高由经济活动之前的贴现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通货膨胀通常开始于政府提高货币供给政策。政府对通货膨胀所能进行的影响是对停滞的资金课税。通货膨胀升高时,政府提高对停滞资金的税负以刺激消费与借支,提高了资金的流动速度,增强了通货膨胀,形成恶性循环。在极端的情形下会形成恶性通货膨胀。

在经济学上,恶性通货膨胀是一种不能控制的通货膨胀,在物价很快地上涨的情况下,就使货币失去价值。恶性通货膨胀没有一个普遍公认的标准界定。一般界定为每月通货膨胀50%或更多,但很多时候会采取宽松界定,使用的比率会更低。多数的经济学家认为的定义为“一个没有任何平衡趋势的通货膨胀循环”。当越来越多的通胀现象随着周期反复发生就会产生恶性循环。有关恶性通胀的起因虽有很多争议,可是当货币供给有异常的增加或钱币大幅度的贬值,且常与战争(或战后)、经济萧条及政治社会动荡联系在一起时,恶性通胀便日益明显。

1945年8月至1948年8月,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法币的发行量从5 000亿元激增至660万亿元,增长1 320倍。1948年8月,又停止法币,发行“金圆券”,原有的法币,按照1∶300万收兑,这就是说,300万法币只能换1元金圆券。并且声称,金圆券发行以20亿元为限。事实上,从1948年8月发行金圆券以来不到1年里,其发行额超过了原来限额的几万倍。当时曾出现了类似“天方夜谭”的一幕:印钞厂昼夜不停地赶印纸币,仍然供不应求,情急之下只好赶到美国、英国大量印刷。据报道,截至1949年5月,国民政府的货币发行额比1937年6月增加了1 445亿倍,而全国物价上涨85 000亿倍。有人根据国民政府的物价统计,对100元“法币”购买力做过这样一个对比计算:

1937年可买两头黄牛。

1938年可买1头黄牛。

1939年可买1头猪。

1941年可买1袋面粉

1943年可买1只鸡。

1945年可买两个鸡蛋。

1946年可买16.7%香皂。

1947年可买1粒煤球

1948年可买0.002416两大米

1949年可买1粒米的2.45‰。

那么,那些价值哪里去了呢?被掠夺走了。被谁掠夺走了呢?被控制银行的四大家族蒋介石陈果夫宋子文、孔祥熙掠夺走了。这四大家族在1927年并不富有,但在此后特别是在20世纪40年代进行反革命内战的过程中,他们掠夺了高达200亿美元的民脂民膏(那时的200亿美元约相当于现在的4 000亿美元)。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占旧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80%,全部官僚资本约占全国工业资本的66%左右,占全国煤矿、交通运输等固定资产的80%。除了增加赋税、大量举债、收受贿赂等方法外,利用银行滥发纸币,制造通货膨胀是一个重要的掠夺方法。正如列宁所说:“滥发纸币就是鼓励投机,让资本家靠投机而大发横财。”

二、谁为消失的财富埋单

1.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在通常情况下,借贷的债务契约都是根据签约时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名义利息率,所以当发生了未预期的通货膨胀之后,债务契约无法更改,从而就使实际利息率下降,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其结果是对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债权人不愿意发放贷款。贷款的减少会影响投资,最后使投资减少。

2.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这是因为,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工资增长率不能迅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从而即使在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实际工资也会下降。实际工资下降会使利润增加。利润的增加有利于刺激投资,这正是一些经济学家主张以温和的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发展的理由。

3.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

由于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名义工资总会有所增加(尽管并不一定能保持原有的实际工资水平),随着名义工资的提高,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增加了,有许多人进入了更高的纳税等级,这样就使得政府的税收增加。但公众纳税数额增加,实际收入却减少了。政府由这种通货膨胀中所得到的税收称为“通货膨胀税”。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实际上是政府对公众的掠夺。这种通货膨胀税的存在,既不利于储蓄的增加,也影响了私人与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通货紧缩:物价过低并非是好事

一、什么是通货紧缩

2008年,钢材价格,从6 000元每吨的高位迅速回落到3 000元每吨,继续下行;某品牌1.5的电缆线前几天是90多元一捆,过了几天就只要70元了;猪肉的出栏价年初还是9元500克,很快也滑到了5元500克左右。

很多人会认为,这不是正代表着抑制通货膨胀的目标得到了实现吗?这是好事啊。其实不然,这就是通货紧缩,整体物价水平下降,是一个与通货膨胀相反的概念。

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领域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而引起的货币升值,从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跌现象。通货紧缩,包括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它是由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购买能力下降,影响物价下跌所造成的;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与经济衰退

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上升,影响物价下跌,造成通货紧缩。依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的定义:“价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货紧缩。”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物价指数(CPI)连跌两季,即表示已出现为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价格不能停顿的持续下跌,而且全部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

二、通货紧缩的害处(www.xing528.com)

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短期和长期之分。适度的短期通货紧缩有利于经济的增长。通货紧缩将促使长期利率下降,有利于企业投资改善设备,提高生产率。在适度通货紧缩状态下,经济扩张的时间可以延长而不会威胁经济的稳定。而且,如果通货紧缩是与技术进步、效益提高相联系的,则物价水平的下降与经济增长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和经济衰退。因为物价的持续下降会使生产者的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继而减少生产或停产;同时使债务人受损,继而影响生产和投资;生产投资减少会导致失业增加、居民收入减少,加剧总需求不足。

通货紧缩是比通货膨胀更危险的敌人,通货紧缩通常被认为是经济衰退的先兆,严重的通货紧缩将会造成经济的大萧条,使经济发展倒退几十年,并且在较长时间内难以复苏。难怪日本经济学家把曾经发生在日本的一场通货紧缩称为“可怕的通货紧缩幽灵”。很多经济学家由此得出一个结论:通货紧缩对经济所造成的损害要比通货膨胀大得多。

货币升值:人民币升值是好事,还是坏事

一、货币升值

据《消费导刊》报道,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人民币钉住美元汇率制。因此,在近10年里人民币长期处于升值状态。1996年人民币平均汇率为8.3143,到2003年为8.2770(国家统计局,2004)。从2001年开始连续3年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在8.2770。自2006年开始,人民币再一次面临升值压力

人民币升值实际上指的是人民币兑换外币的比率增加。这里我们要先明白汇率的概念。汇率指的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根据这个道理,倘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1∶8,1美元可以换8元的人民币;当汇率上升为1∶7时,1美元只能换7元的人民币。这样人民币相对于美元来说,就是升值了。如果这时你拿人民币购买美国的东西,就比以前花的钱少了。因为人民币更“值钱”了。

2008年,福建的蓝老板决定为自己购买一辆进口新车——一款留意很久的凯迪拉克。在做这笔生意时,蓝老板可谓是打精了小算盘,他说:“我浏览了不少国外专业网站,美国那边经销商的报价为37 140美元,如果按以前的汇率8.3换算,要308 262元人民币;但我买时的汇率是7.35,只花了272 979元人民币,节省了35 000多元。”

刚刚拿到新车的蓝老板对新座驾非常满意。他准备等到人民币再次升值后,为家里再添置一辆新车。

这个例子让我们认清了人民币升值的含义。同时,我们看到,人民币升值极大地提高了国内人民的国际购买能力。对于像蓝老板这样的消费者来说,现在买外国的商品等于是在打八八折,让百姓十分受惠。

同样的,对于进口商来说,他们进购商品也将会比以前更加便利,进口商品和进口原料便宜了,国内的一些加工产品也会变得更低价。于是,人们的购买力增加,从而拉动内需,促进了消费。难道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都是好处?

2008年的搜狐财经报道:江苏省盛泽镇——原为中国四大丝绸之都之一,拥有数万台国内外领先的生产设备,全镇每年生产各种纺织品60亿米。但因人民币升值,停产了将近几百家企业。纺织协会的有关人员介绍,目前停产的中小企业约占整个中小企业数量的33%。令人悲痛的是,吴江的纺织企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人民币升值,造成当地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极大地压缩。

按照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统计,仅2007年1年,全国纺织企业蒙受的经济损失就在1 500亿元以上,远远超过企业获得的利润,51%的企业陷入亏损边缘,纺织企业的形势堪忧。

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效果,不能仅仅用利或弊一方面来概括。它们是相辅相成的,都不可能被回避。因此,当有人片面地提出人民币升值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利时,大家不妨静下来想想,说法是否准确。它对进口商有利,却会损害出口商和劳动力出口群体的利益。一次人民币的升值,将会对出口贸易造成巨大的打击,若再加上金融危机,会造成严重的失业问题。而我国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也被人民币升值所抵消,劳务输出受到极大影响。

二、人民币升值的正面效应

(1)有利于推进汇率制度乃至金融体系的改革。

(2)有利于解决对外贸易的不平衡问题。由于实行单一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使我国产品始终保持着廉价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3)有利于降低进口商品价格和以进口原材料为主的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

(4)有利于降低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成本。

(5)有利于促使国内企业努力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我国的企业长期以低价占领国际市场,让外国进口商渔翁得利。升值后如提价,可能失去市场;不提价,可能增加亏损,因此只能提高生产率和科技含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竞争力。

(6)有利于减少国外资金对国内的购房需求,减少房地产泡沫。

三、人民币升值的负面效应

(1)将导致海外游客在内地旅游的花费增加,可能使他们转往其他国家或地区旅游。

(2)将造成某些领域的生产相对过剩。如食品、服装、文化用品等出口商品有40%~60%转移到国内市场,必然造成产品在一定时期内供过于求。

(3)将在一定时期内降低企业的盈利空间,使竞争力和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下降,导致出口减少。

(4)将增加外商在华投资的成本,利用外资可能会呈现逐渐下降局面。

(5)将加剧某些国内领域的竞争。一些出口产品的生产厂家会加入国内市场竞争的行列,使本已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惨烈。

(6)将加剧就业压力,特别是会导致许多农民工失去工作。

货币贬值:调节进出口的经济手段

一、货币贬值

讪滴戌村位于泰国北部阳光明媚的平原上,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该村村民便开始自行印制货币了。当时,由于大量热钱涌向国外,泰国货币——泰铢急剧贬值。当地村民无奈之下,便通过自行印制货币以求自保,这种山寨货币上的图案是当地儿童绘制的水牛和寺院。在村子里的集市上,许多村民都用当地货币购买日用品,如新鲜蔬菜、猪肉、水果。而这种货币的流通范围还在不断地扩大,甚至连附近的碾米厂也开始收这种钱。

其实,导致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泰国的法定货币泰铢不断贬值,导致当地村民不愿意使用本国货币。那么,什么是货币贬值呢?

货币贬值是指单位货币所含有的价值或所代表的价值的下降,即单位货币价格下降。从国内角度看,货币贬值在金属货币制度下是指减少本国货币的法定含金属量,降低其对金属的比价,以降低本国货币价值的措施;货币贬值在现代纸币制度下是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超过所需要的货币需求量,即货币膨胀时,纸币价值下降。从国际角度看,货币价值表示为与外国货币的兑换能力,它具体反映在汇率的变动上,这时货币贬值就是指一单位本国货币兑换外国货币能力的降低,本国货币对外汇价的下降。

由于货币贬值在一定条件下能刺激生产,并且能降低本国商品在国外的价格,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减少进口,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把它作为反经济危机、刺激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

二、贬值能否刺激经济

实际上,一种货币大幅度贬值是不是真的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贬值是否能促进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好转?恐怕答案未必是肯定的。有效贬值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两个国家、两种货币,即只有本国与外国、本币与外币,本币贬值即是外币升值。现实情况却是,目前全球有两百多个经济体,出于主权的考虑,几乎每个经济体都有自己的货币,因此,一种货币面对的不是一种外币而是多种外币。外国也是一个集合概念、一个国家的外国,同时也是他国的外国,每个国家面对的是一个共同的而不是分割的国际市场,况且出口市场也并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进口国还会设置很多进口限制措施。国家之间不仅存在贸易伙伴关系,还存在出口竞争。

为简便起见,假设某一商品的国际市场只有a、b两个供应国即出口国(为出口竞争关系),其他国家均为需求国即进口国,a、b各占市场份额50%。a国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为改善其逆差状况,采用货币贬值政策,a国的货币贬值有效,增加了出口,而扩大的份额正是b国丧失的份额。b国不甘心份额的减少,也采取贬值措施争回失去的份额。由此开始产生一轮又一轮的恶性贬值竞争,形成“贬值陷阱”。

首先,从单个国家来看,a、b两国的每一轮货币贬值都是有效的。第一轮贬值中,a国货币贬值10%,市场份额由50%增加到75%,出口需求弹性为2.5[(75%-50%)÷10%],b国的贬值同样也是有效的,b国货币贬值10%后市场份额由剩下的25%恢复到50%,弹性也是2.5,第二轮贬值同样具有弹性,且同样有效,如此可以循环往复。

其次,从总体而言,贬值却是无效的。经过两轮甚至多轮贬值,市场份额又回到初始状态,仍然是50%对50%。结论是,这种贬值对改善一国的国际收支无效,它实际上会恶化一国的国际收支,并通过联动效应恶化所有参与恶性贬值竞争国的国际收支。经过两轮贬值后,两种货币的汇率比初始期均贬值19%(100%-90%×90%),而市场份额却保持不变,即出口量保持不变,意味着两个国家的出口收入均下降19%。这种从单独一次来看贬值有效,而从总体来看贬值无效的现象,可称为贬值陷阱。

贬值陷阱是一个怪圈,因为从每一轮贬值来看,好似效果都很明显,刺激了各国运用货币贬值政策来解决国际收支问题的偏好,而将效果不明显归咎于贬值力度不够,从而更加大幅度贬值。然而,这种货币贬值的结果却使国际收支状况更加恶化,是无效的,而且连带其他国家共同陷入国际收支失衡泥潭。

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某个国家的货币贬值还有可能引发周边国家的货币连锁贬值。果真如此的话,这会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轮番恶化,不仅无法刺激本国出口,反而将国内资源补贴给了国外消费者。贬值即便可以产生短期效应,但对于长期效应而言,无疑是泼了一瓢冷水。此外,货币贬值会刺激资金外流,一旦外资形成货币贬值预期,将会大规模流出,从而导致资本市场更加动荡,不利于经济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