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密宗在西藏发展后的佛教流派简介

密宗在西藏发展后的佛教流派简介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从印度佛教进藏后佛教逐渐在吐蕃复兴,并发展成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11世纪开始藏传佛教陆续出现了各种支派。藏传佛教中这四个主要流派,都有着它们自己的特点与不同。噶举派是藏传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

密宗在西藏发展后的佛教流派简介

二、密宗西藏发展后的佛教流派

佛教传入西藏后,发展的历史分两个阶段,在藏文史籍中一般称“前弘期”和“后弘期”。7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约2百年是前弘期。当时佛教在吐蕃还是一种外来的宗教,刚到吐蕃时它与原有的苯教发生了很多的斗争,并在不断斗争中发展起来,其间曾一度占优势。尤其是赤松德赞从印度迎来寂护和莲花生两大师,建立桑耶寺和僧团组织期间,最终佛教在赞普的支持下取得了胜利。赤祖德赞时期还让僧人胜任大相,并规定了七户养僧一人的制度,让佛教得到进一步发展。

自从印度佛教进藏后佛教逐渐在吐蕃复兴,并发展成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公元10世纪初西藏进入封建社会,原割据一方的吐蕃权臣积极开展兴佛活动,以此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这让西藏的佛教再次得到复兴。这时兴起的佛教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都与前弘期的佛教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在佛教与苯教进行的长达300多年的斗争中,互相吸收与融合,还随着封建因素的增长形成了独特的地方色彩,形成了具有深奥佛教哲学思想的地方性佛教。至此藏传佛教终于形成,并且进入了被佛教称为“后弘期”的阶段。

11世纪开始藏传佛教陆续出现了各种支派。藏传佛教的派别差异不同于印度的小乘中的十八派是由其遵行的戒律不同来分派,它也有别于印度的大乘的因其主张的教义不同而分派。藏传佛教分派的原则是以不同师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据不同经典和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部因素而形成的众多派别,这是藏传佛教的特色。到了15世纪初格鲁派的形成标着着藏传佛教的派别分支的最终定型。在藏传佛教中主要有派别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后期的格鲁派。

藏传佛教中这四个主要流派,都有着它们自己的特点与不同。在藏语中“宁玛”的意思是“古”、“旧”,宁玛派以传承弘扬吐蕃时期译传的旧密咒为主,所以称为“旧”;其法统与吐蕃时期的佛教有直接传承关系,历史渊源早于后弘期出现的其他教派,所以称为“古”。 宁玛派是藏传佛教最古老的一个流派,早在11世纪时就已经形成的,到了14世纪它就已传播到不丹、尼泊尔;直到16、17世纪才有较具规模的寺院。后来在第五世达赖喇嘛的支持下得到更大的发展。

宁玛派的僧徒们可以分两大类,第一类称为阿巴,是专靠念经念咒在社会上活动的,他们不注重学习佛经,也无佛教理论。第二类是经典,也就是要有师徒或是父子间传授经文的。现在还保留的宁玛派著名的代表寺庙有西藏的多吉扎寺、敏珠林寺,四川的噶托、竹庆等寺。近代来印度、比利时、希腊、法国、美国等都建有宁玛派寺庙,并不断出版有关教义著作。宁玛派的传承主要分经典传承和伏藏传承两部分。伏藏为前弘期时,由莲花生等密教高僧埋藏的密教经典法门,到了后弘期时才发掘出来弘传于世。14世纪之后,宁玛派的经典传承很少在史载中出现,渐渐由伏藏传承取而代之。藏传佛教各宗派都有伏藏,但以宁玛派最为重视,它还有南藏、北藏之分,其中佛教中著名的《大圆满法》就是该派独有的特殊伏藏法。

宁玛派的教法中主要分为九乘三部。九乘为:声闻、独觉、菩萨等显教三乘;事续、行续、瑜伽续等外密三乘;摩诃瑜伽、阿鲁瑜伽、阿底瑜伽(最极瑜伽)等内无上三乘。其中的阿底瑜伽就是“大圆满法”。大圆满法主张人心本自清净,三身圆满,不假造作,本自现成,修习它的关键是消业净习,就可契证本性,圆满佛事。

“萨迦”在藏语意思是灰白色的土地。萨迦派对藏族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在萨迦派中有血统、法统两支传承。元代以后,萨迦派内中出现了俄尔、贡噶、察尔的3个支派。元代帝师达玛巴拉在北京召集藏、汉、印度、北庭各地的名僧,用梵文原本对勘藏汉文佛教大藏经典,历时3年后撰成了《至元法宝勘同总录》,《至元法宝勘同总录》的出现也为《藏文大藏经》的编定和刻印打下了基础。(www.xing528.com)

1244年起,萨迦班智达应蒙古皇子阔端的邀请,赴往盗凉州与他会谈,这为元朝统一西藏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国师、帝师,领总制院事管理着西藏地方政教事务。1267年西藏建立萨迦派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权,当时在元中央王朝的支持下,萨迦派势力大增,其寺院及势力波及到康区和安多各地,这对对元朝皇室亦有重大影响。现在位于四川德格的贡钦寺,青海玉树的结古寺、称多县的示藏寺,西藏林周的那烂陀寺,今锡金境内的结蔡寺都是萨迦派的重要寺院。

随着快速的发展萨迦派内部的矛盾也逐渐发展,1324念萨迦寺分成了细脱、仁钦岗、拉康、都却4个拉章,他们各自有自己的领地与信仰的群众。到了1351年,萨迦派在西藏的掌权地位被帕竹噶举派的大司徒绛曲坚赞取代,从此萨迦派的势力日渐衰落。明成祖时期,萨迦派仅保有萨迦附近一小片领地,其首领称萨迦法王。明朝中期,其他的3个拉章传承断绝,在都却拉章还分出了彭措颇章和卓玛颇章两个支派,并延续至今。因为在萨迦派中是采用款氏家族世代相传的传承方法,所以现在萨迦法王就是由两房的长子轮流担任。历史上其他的的代表人物还有萨迦五祖,初祖贡噶宁波、二祖索南孜摩、三祖扎巴坚赞、四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五祖八思巴.洛追坚赞。

“噶举”在藏语中的意思是 “口授传承”,就是其传承的金刚持佛都是亲口所授的密咒教义。他的创立者先后有两人,一个是琼布朗觉巴,另一个是玛尔巴译师。噶举派是藏传佛教支派最多的教派。在噶举派众多的教派中,最大的两个传承是达波噶举和香巴噶举。达波噶举系统的创始人是达波拉结,但渊源却可以追溯到他的老师米拉日巴时期。1121年达波拉结在达布建冈布,收徒传法,他融汇了噶当派的《道次第》和米拉的《大手印》教授,写成了《道次第解脱庄严论》,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规,形成了“达布噶举派”。后来达波拉结的众多门徒发展出更多的支系,他们遍布于藏区等地,至今未衰,并有“四系八支”的称号。现在西藏的墨竹工卡的止贡寺、四川德格的八邦寺都是噶举派主要的寺院。

“格鲁”一词在汉语中的意思为“善规”,它是指该派倡导僧人要严守戒律。又因该派认为其教理源于噶当派,所以也称为新噶当派。格鲁派的祖师是宗喀巴大师。宗喀巴大师于1402年和1406分别年写成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为创立格鲁派奠定了理论基础。1409年的正月,宗喀巴大师在拉萨大昭寺首次举行祈愿大法会,同年又在拉萨东北兴建甘丹寺并自任住持,这一系列的措施都是格鲁派正式形成的标志。

格鲁派势力逐步扩大后,在西藏修建了以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等为代表的寺院。清代时期格鲁派寺院有了很大的发展,除了在拉萨的三大寺外,其外的著名寺院还有扎什伦布寺、昌都寺,青海塔尔寺、隆务寺、佑宁寺,甘肃拉卜楞寺、卓尼寺,四川格尔底寺、甘孜寺,云南中甸的格丹松赞林寺,北京雍和宫,他们都是格鲁派的著名大寺院。格鲁派寺院内部的组织严密,在较大的寺院中一般都分有寺院、札仓、康村三级,而且各自有管理的组织,执事的人员也要实行任期制各司其责,而重要事务则会商决定。在格鲁派所有的寺院里都有系统的佛教教育体系和学位制度,规定显密并重,先显后密,注重戒、定、慧三学并习的学经程序。同时格鲁派寺院还重视文法、修辞、工巧、医药、历算等方面的学科。格鲁派重视教学的制度对藏族思想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由于格鲁派是具有鲜明特点的藏传佛教之一,并且它又有严密的管理制度,因而很快后来居上,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派别之一。格鲁派走向兴盛的转折点是采用了活佛转世制度,在清代格鲁派就形成达赖、班禅、章嘉活佛(内蒙古)、哲布尊丹巴(外蒙古)四大活佛的转世系统,并且这种活佛转世的制度流传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