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更紧密融合的语境转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实现更紧密融合的语境转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间:2023-1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理论的合理“话语化”:实现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的更紧密衔接、融合与统一从话语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是有差别的。这本教材被普遍认为是目前最好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体现了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世界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实现更紧密融合的语境转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理论的合理“话语化”:实现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的更紧密衔接、融合与统一

从话语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是有差别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经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创造所形成,又经他们初步阐发,后继者不断深化研究总结出来的科学思想形式。这个理论体系最直接的文献学根据在于马克思、恩格斯留下来的大量文本,还有一百六十多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基础的印证。无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初步阐发还是后继者的总结与提炼,都是以以上二者为基本根据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虽然有历史时间的间距、地域文化传统的接受背景和实践过程中的选择等因素的作用,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理论体系的客观性是获得全世界公认的,它绝不是幽灵式存在。正如列宁所述:马克思的理论是客观真理这是为马克思主义者所同意的见解,[1]“马克思的观点极其彻底而严整,这是马克思的对手也承认的”,[2]“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3]

教材体系是理论体系转化而来的,二者的差别也是客观存在的。教材体系直接是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与教育,因此它是对理论体系的再加工,即再选择、再组织、再叙述而成的,它不再是个别领袖人物、少数学者和专家的个人意志的产物,而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集体话语模式,特别具有官方的意识形态色彩或者理论的偏好。因此,可以说教材体系体现了理论的体系性、科学性(即科学的底色),但也具有政治性和实践性(经验的色彩),科学和经验的色彩往往交织在一起,它是各种思想意志“合力”的结果,具有集体的权威性和广泛的代表性。从理论体系到教材体系的转化本身就是传播、宣传、教育的必须环节,亦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逻辑要求,因此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但这一转化带来的差别也值得反思和重视。理论体系往往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学术性、思想性、开放性等特征,而这恰恰是教材体系难以承继的,因为教材体系的功能是大众化的、教育性的、宣传性的,而理论体系要体现的是科学性、思想性、学术性、文化性等功能,因此“走样”是必需的、必要的,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但这种“走样”必须有限度,二者的差别应该在不至于上升到矛盾的范围,这就需要有合理的“度”,而这个“度”的把握可能颇具争议和操作困难,很容易导致二者的紧张甚至对立。以最新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教材体系突出了“整体世界观”,但基本的内容构成仍然是传统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结构,在理论表述和整体联系上有了较重要的改进。这本教材被普遍认为是目前最好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体现了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世界观教育的基本原则。但是,到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它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学界的总结和表述有“十二条说”、“十三条说”等[4],而且表述的逻辑也是开放的,基本上突破了传统的“三个组成部分说”。客观地看,理论体系的探讨和教材体系的现有编排都具有各自的合理性,简单地批判教材守旧是对教材功能的某种漠视,要求二者完全一致不仅不可能而且不应该也不必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科书,它既不同于学术专著,也不同于专业教科书,其基本要求是通过学习使青年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5]可见,教材体系贯彻了大众化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由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的转化是大众化的理论环节的基本方面。

教学体系是教师面对教材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和艺术形成的理论讲述体系,这个体系是经过了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直接对教材体系的理解、加工和创造性表述转化而成的,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和教学实践特色。因此,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过程是大众化教育的直接实现,不仅二者需要差别,事实上也构成差别。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基本内容理解为三个组成部分:世界是什么?资本主义是什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什么?这可以视为是一种基本的教学体系。教材体系能否转化为恰当的教学体系直接影响到教学实效,在理论上就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关系问题。针对教材的各类理论培训、各类教学研讨会和学校教师的集体备课和自行备课,都是为了形成有效的教学体系而实施的具体办法。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不像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那样具有组织性即直接由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名义进行具体实施,它主要是由学校和教研室以及教师个人来把握的,因而难免参差不齐和缺乏有效评价机制,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之间的矛盾也是十分突出的。(www.xing528.com)

综上,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是一个相互转换的话语链条,犹如一条河流的上、中、下游,也需要相互衔接和贯通,相互转化是动力机制和依次的方向及目标,内在矛盾如能处于差别的状态,则是一种良性运行的轨道,这一差别越纯粹越能显示出这一转化运动越健康,也是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变形、不走样的重要机制。防止这一差别走向对立,实现这三个环节的畅通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良性运动的基本保证。

总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的命题本身,命题背后隐蔽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教学和理论学术研究等领域长期以来积累的各种矛盾,实际地分析和解决这些矛盾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务之急。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三个环节是一项难度较大的系统化理论工程,需要具体操作和实施,关键在于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