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机制类型简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机制类型简介

时间:2023-1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来说,充分竞争是价格机制正常运行的标志。某种要素市场价格的涨跌影响该种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严重的比价失调还会迫使国家采用行政手段控制可能出现的市场与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机制类型简介

第二节 市场机制的类型

市场机制作为价格、竞争、供求、利率、工资等诸市场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制约体系,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利率机制、工资机制、汇率机制和风险机制等。

一、价格机制

(一)价格机制的含义

价格机制是指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与影响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商品供求关系——变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和作用。它是作用于商品市场的一种机制,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构成价格机制的相关要素有:

1.价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价值量的变动会直接引起价格水平的波动,从价值量的变化到价格水平的涨落,正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过程。

2.货币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高低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在现代纸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流通量的多少、货币流通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着价格水平的变化。

3.商品的供求状况

如果某种商品供过于求,卖者竞相出卖,价格就可能降到价值以下;反之,如果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买者竞相购买,价格就可能上升到价值以上。随着供求的不断变化,价格不停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同时,价格的涨落也反过来调节着供求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供应增加,需求减少;价格下降,供应减少,需求增加。即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的供应量呈同方向变动,同商品的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

4.竞争

价格与供求的相互作用都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竞争迫使生产者按市场价值组织自己的生产,迫使消费者按市场价值来购买。一般来说,充分竞争是价格机制正常运行的标志。

(二)价格机制的作用

价格机制是一种没有上级指令的工作系统,它的运转不需要人们用语言传达命令,价格是无声的语言、无色的指挥灯,它通过供求、竞争的联系,自发地发挥作用。人们把价格机制比喻为一架精巧的机器体系,尽管它存在着不完善之处,但却调节着数以万计的、关系复杂的问题。人们每天要消费难以计数的粮食、果品、肉类、蔬菜,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去购买电器、衣物、日用品。但是,每天有多少种不同的产品被多少个不同的生产者生产出来,又被多少个不同的批发商批发给多少个不同的零售商,再转卖给多少个收入、爱好各不相同的消费者?每天消费的大米、白面、蔬菜、鸡蛋又是经过多少道环节才到消费者手中?如此庞大而复杂的经济流程是如何进行的?这一切,都是在没有任何人设计、指导和计划下自行完成的,是市场机制这只神奇的“看不见的手”创造出来的。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机制有以下四大功能或作用:

1.传递经济信息

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根据自己独立的意志进行自主决策的。他们预先并不完全了解市场需求状况,而价格以自身变动的方向和幅度给生产者传递信息。价格上升表明需求增加,供给不足,给生产者传递增加生产的信息;价格下降表示需求减少,供给过剩,给生产者提供减少生产的信号。价格传递的信息是多方面的,一切影响供求变动因素的变化,都会在价格波动上得到反映。例如,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变动、消费者偏好的变化、社会人口数量及构成的变动、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技术水平变化、生产要素成本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等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需求和供给的变动,并通过价格波动反映出来。这些信息通过价格以外的途径去全面搜集、捕捉、分析是非常困难的,只有价格才能综合地传递这些信息。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他们恐怕不知道价格涨跌的原因,也不需要知道价格为什么涨跌,他们只要了解价格变化及变化趋势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就够了。

2.合理配置资源

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就是对各种有限资源按照社会生产的内在联系,进行各种用途的分配,并取得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以盈利最大化为目的,哪个部门商品价格上升,就意味着哪个部门的生产者可以获得较多的利润,社会资源就会流进哪个部门;反之,哪个部门商品价格下降,资源就会从哪个部门退出,流到市场价格高、利润高的部门中去。当某部门的资源投入过多、产品供过于求时,其市场价格就会下降,利润就会减少;反之,当某部门的资源投入过少、产品供不应求时,其市场价格就会上升,利润就会增加。资源在价格变动引导下在部门间的流进流出使得社会资源得到调整,最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提供生产动力,促使企业竞争

每个生产者和生产要素供给者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价格变化做出反应,这种供给对价格做出的反应表明价格能提供生产动力,并促使企业间展开竞争。一旦预期到某种商品价格看涨或发现某种商品价格开始上涨,生产者就会增加生产、扩大规模以赚取利润。当该种产品供给量增加并超过市场需求时,价格就开始下降,生产者为保证一定的利润,就不得不努力降低成本,采用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当该行业竞争激烈,供给量大量增加,价格继续下降时,生产该商品的部分生产者就会把资金抽出来投向别的行业。激烈的竞争使商品越来越丰富,最终达到要素或资源的合理配置。

4.影响收入分配和收入水平

在市场经济中,一个人收入的多少取决于他拥有的生产要素的量以及这些要素的市场价格。某种要素市场价格的涨跌影响该种要素所有者的收入。所有要素市场价格都平衡地或同比例地涨落,一般不会影响到人们的相对收入;而各种要素市场价格非平衡或不同比例的变动,会引起人们相对收入的变化。物价总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人们的收入分配。以物价上涨为例,物价上涨会减少债权人、工薪阶层、现金持有者、出租人、退休金领取者、固定收入阶层和抚恤金领取者的实际收入,而相对地增加债务人、雇主、持有黄金者、不动产和实物拥有者、承租承包者的实际收入。所以,价格变动引起人们相对收入水平的变化,从而起着利益重新分配的作用。

(三)价格机制正常运行的基础——价格结构

合理的价格结构是价格机制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价格机制的作用程度和作用效果,受到现存的价格结构基础的严格约束。正是现存的价格结构,规定了价格变动的方向和结果。价格结构一般指比价结构、差价结构。

1.比价结构

比价结构是同一时期内在同一市场的各种商品之间的价格比例,它体现了商品与商品之间的交换关系。比价不合理,常常会引起生产的变动和资源在部门、行业间的频繁流动。严重的比价失调还会迫使国家采用行政手段控制可能出现的市场与生产失衡,从而使价格机制失去正常发挥作用的基础。因此,国家总是力图维护比价结构的合理化。相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商品比价有工业产品的比价、农业产品的比价和工农业产品的比价。对工业产品的比价主要应该处理好原料、燃料与加工产品的比价,它们之间具有连锁传递的关系。要处理好可以相互替代物品的比价,节约短缺资源,充分利用丰裕资源,以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农产品比价中,特别要注意粮食与经济作物、粮食与畜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以防止生产与市场供给的大幅度波动,因为农业生产具有恢复较慢的性质。工农业产品比价指农产品的销售价格与工业品零售价格之间的关系,通常以农产品收购和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之间的比例来代表。

2.差价结构

差价结构是由不同的购销环节、购销地区、购销季节和商品质量不同引起的价格差额的比例。购销差价的大小关系到商业企业的盈利,也是商业企业正常经营和适度发展的基本条件;地区差价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商品流向的合理与否;季节差价影响商品供给与需求在时间上的均衡性;质量差价对于满足社会上不同层次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意义。差价结构不合理也会影响价格对商品价值的反常偏离,导致价格机制对生产和消费的逆调节。

价格结构的状况,将直接影响价格水平的变化,并影响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合理的价格结构配之以价格机制相关要素的合理组合,会使价格机制对生产和消费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不合理的价格结构,则会使价格机制产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如因经济发展和结构性摩擦要求发行较多的货币,则可能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推动物价的飞涨,而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不合理的价格结构并不能得到应有的改善。在这个过程中,价格机制作用的结果,可能正好是经济结构失衡状况的进一步加剧。可见,从价格结构到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机制的积极作用受许多条件的约束。

二、供求机制

(一)供求机制的含义

供求机制就是市场上商品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对立运动及其与各相关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制约关系。供求之间的对立运动及其相互制约关系主要是通过三种形式表现出来的,这就是供求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关系和时空关系。

1.供求之间的数量关系

供求之间的数量关系即商品的供应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动。供求之间的数量关系无非表现为供不应求、供过于求、供求大体一致三个方面。影响商品供给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有:

(1)商品本身的价格。商品生产者的目标是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的上升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因此,价格上升,供给会增加;价格下降,供给减少。

(2)相关产品的价格。两种产品之间的相关性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互补,即需要将两种产品结合起来才能满足某种需求,照相机和胶卷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一例;另一种是替代,即满足某种需求可以任选一种产品。当某种产品的替代品价格上升时,这种产品的生产者就会转向其替代品的生产,从而减少了这种产品的供给量;某种产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时,该产品也会随之涨价,从而增加了这种产品的供给量。

(3)技术水平的变化。技术水平的提高会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生产者有可能以更低的成本来生产商品,从而使供给增加。

(4)生产要素的价格。资本、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会使产品的生产成本增加,从而减少供给;相反,要素价格的下降会使成本下降,增加供给。

(5)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即生产者对未来经济走势、产品价格变化及销售等做出的估计。如果预期是乐观的,则产品的供给增加;反之,产品的供给会减少。

引起需求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有:

(1)产品本身的价格。一般来说,产品本身的价格越高,需求越少;价格越低,需求越多。

(2)相关产品的价格。产品本身的价格不变,但与它相关的其他产品的价格变化也会影响对这种产品的需求量。一种产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会使本产品的需求量下降,如录音机价格的上升会使磁带的需求量减少;一种产品的替代品价格的上升,会使该产品的需求量上升,如当面粉的价格上升时,大米的需求量会增加。

(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在一般情况下,消费者收入增加,需求量上升;收入下降,需求减少。

(4)消费者的偏好。一种产品的价格不变,但消费者对这种产品的偏好程度变大或变小,这种产品的需求量会相应增加或减少。

(5)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包括对收入水平、产品价格的预期。如果消费者预期未来产品的价格会上升,则可能增加当前购买;如果预期价格下降,则可能减少当前购买,以等待产品价格的进一步下降。如果消费者对自己未来的收入水平有一个乐观的预期,当期消费就会增加;反之,会下降。

(6)人口的数量与结构。人口数量的增加或减少会使需求量相应增加或减少。人口结构主要影响需求结构,一个年轻的人口构成会增加对时装以及一些炫耀性商品的需求,而会减少对药品保健品的需求。

2.供求之间的结构关系

供求之间的结构关系,主要指供给的构成与需求的构成及其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决定这一关系的重要原因,一是由社会分工形成的商品生产各部门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这一联系在客观上决定了商品种类在市场供求中必须保持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而且这一关系将随着生产结构的不断调整而不断改变。二是由人们的消费结构如衣、食、住、行、用等对商品种类提出的客观要求,而这一要求将随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改变。实际上决定供求结构变动的原因不外乎这两个方面。从总体上看,供给结构一定要适应消费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动最终导致供给结构的变动。从宏观市场看,供求结构则表现为不同产业及不同行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实际上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伴随着供求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供求结构的矛盾往往大于供求总量的矛盾。因为社会资金、生产资料以及劳动者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进行转移需要经过多次自发的反复调整,而且每一次调整又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经济的阵痛。

3.供求之间的时空关系

供求之间的时空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供给首先受到时间的限制,也即供给一定量的商品,要受生产可供支配的时间的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内只能供给一定量的商品;需求也是同样,因为消费一定量的商品也需要有一过程,任何一个消费者不可能一下子把市场供给的商品全部消费掉。所以供求只能是一定时间内的供求。同样的道理,供求由于受自然地理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供求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跨度。交通运输条件越好,这种空间跨度就越小。由于供求之间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因而供求之间的变动就具有空间变动的性质。另一方面,供求之间存在着时间差和空间差。这主要是指供求双方的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会保持严格的同步关系,亦即在同一时间和同一空间内不可能有一定量的供给就会出现一定量的需求,反之亦然。实际上这种供求之间存在的时间差和空间差,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存在。特别是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总是要打破原有的供求平衡关系。因为一种新产品投产,不可能一下子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要实现供求一致,必须经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跨度。

供求之间的对立运动,主要通过以上三种形式表现出来,并且在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商品供求趋于平衡。

(二)供求机制的作用

供求机制的基本作用是促使市场均衡。市场均衡就是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相一致或相协调,市场均衡是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西方经济学中“均衡”是指经济运动或市场运动中各种力量处于暂时稳定的状态。所以,均衡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而非均衡则是经常的、绝对的。由于均衡总是有条件的,当这种条件发生变化时,均衡就不存在了。市场供求的对立运动,总是处于一种均衡的破坏和另一种均衡的建立过程中,所以从动态角度看,市场均衡是一个不间断的供求矛盾运动的过程。

当供给量与需求量处于均衡状态时,商品的生产量为均衡产量,商品的市场价格为均衡价格。一般来说,全面的市场均衡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条件,所以均衡价格通常是生产价格。要使市场供求经常处于均衡状态,必须具备以下前提条件:

(1)生产者必须准确预测每种可能的价格条件下的市场需求量;

(2)资源、生产要素能在市场上自由流动,可以无障碍地进入任何生产部门;

(3)要有完备的市场体系和完善的市场机制;

(4)企业成为具有自我约束功能的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

三、竞争机制

(一)竞争机制的含义

竞争是市场主体之间为取得经济利益而进行的争夺。竞争机制,是指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生产要素流动与组合以及市场成果分配诸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和运动趋向。只有竞争才能保证价格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

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伴侣,只要有商品经济就会有竞争,不仅商品市场中有竞争,各种市场上都有竞争。马克思说过,对商品生产者来说,他们“不承认任何别的权威,只承认竞争的权威”[1]。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平均利润规律和供求规律等,都是通过竞争而得以实现和贯彻的。马克思说:“竞争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2](www.xing528.com)

现代市场经济中竞争的类型很多,从竞争的范围上可分为部门内部的竞争和部门之间的竞争。部门内部竞争的结果是使商品的各种不同的个别价值形成一个相同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是使不同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按市场的主体结构和竞争的基本形式可划分为自由竞争和垄断竞争。从市场竞争主体的地位来看,竞争可分为卖方之间的竞争、买方之间的竞争和买卖双方之间的竞争。竞争的内容主要有:争夺销售市场、争夺资金来源、争用先进技术、争购所需产品、争取有用人才等。竞争的主要手段是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价格手段是各竞争主体普遍而又经常采用的一种手段,即在竞争性的市场上,通过降价来夺取市场,在垄断性的市场上通过提价来获取利润。非价格竞争手段,包括提高商品质量,改进商品的款式、外观和包装,加强销售服务和售后服务工作,采用包括广告、展销、导购等在内的各种促销方式。

(二)竞争机制的作用

1.市场竞争是形成企业活力和动力的重要因素

由于优胜劣汰是竞争的根本法则,市场竞争者要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维护和扩大自己的市场地位,必须依靠其产品的价格和质量争夺消费者,这就迫使他们不断采用先进的生产方法,节约使用生产资料,改进劳动组织,引进高效率机械设备,进行技术革新等。因此竞争不仅推动企业以低廉的商品价格向市场提供更好的产品,而且还推动企业自身的创新和技术进步。

2.竞争保证了价格机制内在调节作用的发挥

充分有效的市场竞争是价格机制发挥联系市场、调节供求、促进资源配置作用的前提。如果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或受到人为的妨碍,价格不能自由涨落,市场就会被扭曲,价格既不能调节供求,又不能反映供求,就起不到促进社会生产和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

3.竞争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格局,促进了资源的合理流动

竞争是效率的竞争,企业的效率越高,产品的价格就越低,越受消费者的欢迎,企业的销售和盈利也就越多,职工的各种收入也就会增加。企业获利越多,就越有条件发展,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反之,企业效率就越低,越不受消费者的欢迎,必然导致企业收入减少,造成亏损甚至倒闭,资源会流向效率较高的企业。所以竞争的优胜劣汰法则,是一种奖励效率、惩罚无效率的最有效的手段。

4.竞争促进了生产,扩大了消费者的选择自由

竞争使众多生产同类产品的经济主体进入市场,争相为市场提供优良的产品,扩大了消费者选择商品的自由度。参与市场竞争的生产者越多,消费者的选择自由度就越大。反之,如果竞争者极少,消费者便无多大的消费选择自由,其实际福利增加的幅度就会放慢甚至减少。

总之,市场机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调节资源配置的作用,都是通过竞争机制来实现的。竞争可以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促使各企业的资金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流动。如果没有竞争或缺乏竞争,占据垄断市场地位的少数企业就会靠牺牲其他市场参与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牟取垄断利润,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和福利水平也就会因此而降低。经济学家常讲“一个竞争者胜过一打物价监督员”,竞争能降低商品市场价格、增加商品功能和品种,促使厂商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正由于此,市场经济中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经济、法规、行政等各种手段促进竞争,让所有市场主体都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

四、利率机制

(一)利率机制的含义

利率即利息率,是企业因使用贷款而付给银行的一部分利润。利率最高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否则企业贷款就毫无意义。最低不能等于零,如果等于零,银行贷出资本就毫无意义,利率只能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进行变动。资本市场上的利率包括银行信贷利率、股票债券利率以及贴现率等。利率机制是作用于资本市场的一种机制,它是指利率变动和货币资本供求变动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在资本市场上,一方面利率变动引起资本供求关系变动,即利率上升,资本供应增加,需求减少;利率下降,资本需求增加,供应减少。另一方面,供求关系变动引起利率变动,即资本供过于求,利率下降,抑制资本供给,刺激资本需求;供不应求则利率上升,刺激资本供给,抑制资本需求,最终致使资本供求平衡。以上所述见图2-2。

img2

图2-2 利率变动与资本供求变动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二)利率机制的作用

利率机制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1.促进企业追求资本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利息是企业成本的一部分,利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企业必须节约资金使用,慎重选择投资项目和投资规模,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引导资本合理流动

利率提供了在全社会范围内分配社会资金的选择条件,不同的项目、不同的部门采取差别利率可以诱导资金流向。效益高的部门和企业,可以为其提供更优的资金使用条件,使资本流入这些单位;效益差的企业现有的资金还有可能被抽走。所以利率机制可以引导资金向效益好的部门集中,以实现其合理流动。

3.调节宏观经济总量

利率水平能够和价格水平相配合,共同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从而使二者趋于一致。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利率会上升,高利率会抑制投资和消费而刺激储蓄,这时总需求减少,进而导致总需求和总供给趋向一致。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利率会下降,投资会增加,消费也会增加而储蓄会减少,从而总需求会上升,进而导致总需求和总供给趋向一致。

(三)利率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

利率机制充分发挥作用,需要一系列的经济条件,最重要的是放开利率,实现利率的市场化,使利率同资本的供求紧密联系,使利率能随供求关系的变动而调整。

1.放开的市场利率

市场利率一方面要同资金供求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同价格紧密联系。放开利率意味着:一方面,利率要根据资金供求的变化而调整,只有这样利率才能发挥调节资金供求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率总水平必须随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而趋向性地变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总需求。

2.借贷双方对利率有高度灵敏的反应

利率机制是通过利率的升降影响信贷资金的供求而实现调节作用的,所以,信贷资金的供给(银行)和需求(企业)能否对利率变动做出及时和灵敏的反应,是利率机制能否奏效的关键。这就要求:(1)专业银行必须企业化。只有在银行企业化的条件下,利率的变动才会直接涉及银行自身的利益,使银行能够对利率的微小变化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2)利息成为企业的重要投入,同时,信贷利率要具有风险性约束,到时必须还本付息。这样,企业就会特别注意市场需求变化和利率变动情况,在考察利率这个利益机制作用的基础上从事经营活动。

五、工资机制

(一)工资机制的含义

工资机制是指工资变动与劳动力供求变动之间相互制约的联系和作用,它是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工资机制和商品市场上的价格机制、金融市场上的信贷利率机制一起作用,共同在运行中调节社会生产活动。工资机制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同一职工在同一企业中的工资水平具有不可逆性,即只能升不能降,至少名义工资不能降;二是劳动力的流动除了受工资变动的影响外,还受多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如政治地位、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

(二)工资机制的作用

工资机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如下。

1.刺激经济发展

这种刺激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促使劳动者努力工作,因为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就越多;另一方面可促使企业高效率地使用活劳动,因为活劳动的工资要进入产品成本,企业节约使用活劳动,可减少工资支出,进而减少成本,从而使自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协调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

工资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资机制以自己的增长幅度的变动反映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状况,特别是工资机制本身可以约束消费膨胀,所以,它也是控制总需求进而协调总供给与总需求矛盾的重要机制。

3.引导劳动力合理流动

工资机制的这个功能,是通过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以及各地区之间的差别工资实现的。当某一部门、行业或企业、地区的生产供不应求,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投入生产时,这一部门、行业或企业、地区的工资水平因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而上升,工资水平的上升会将更多的劳动力吸引到这一部门、行业或企业、地区,从而使劳动力按照生产的需要得到合理分配。相反,当某一部门、行业或企业、地区的生产超过社会需要,需要缩减生产和排出劳动力时,这一部门、行业或企业、地区的工资水平因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而下降,工资水平的下降会使劳动力离开这一部门、行业或企业、地区,流向工资水平高的、对劳动力有较大需求的部门、行业或企业、地区。总之,社会运用工资机制使劳动力流向效率高和效益好的部门、地区、企业、行业等。

工资机制发挥作用需要劳动力市场的开放和完善,需要劳动力自由流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工资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因为工资机制的作用是通过劳动力在工资信号的指导下自由流动而实现的,如果劳动力不能流动,工资机制的作用就无从发挥。

六、汇率机制

(一)汇率机制的含义

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金融资产,包括外国货币、外币支付凭证(票据、银行存款凭证等)和外币有价证券(债券、股票等)。由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就称为汇率或汇价。汇率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管理外汇和汇率过程中所遵循的一套原则、方式和方法的总和。目前,世界各国的汇率制度主要有两种,即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固定汇率制是货币当局把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加以基本固定,把波动幅度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浮动汇率制是指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不由货币当局规定,而是由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自发决定。浮动汇率制又可分为自由浮动汇率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两种。自由浮动汇率制是指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很少干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是货币当局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使汇率向有利于本国的方向浮动,或维持在对本国有利的水平上。汇率机制即指汇率与影响汇率的主要因素——外汇供求的关系。

(二)汇率机制的作用

汇率变动对一国国际收支和经济增长会产生直接影响。它的变动可以转变国内商品与进口商品的需求导向;可以改变内向型企业和外向型企业之间的资金分配;可以改变名义资产的价值,还可能使价格、工资和消费水平发生变动。

1.调节进出口贸易

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如果本国货币对外贬值,即汇率下跌,可以降低出口商品以外币计算的价格,增强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或者使出口所得的以本币计算的利润额增加,因而可以推动本国的出口;同时,汇率下跌还会增加进口成本,提高进口商品以本币计算的价格,减少进口利润,由此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相反,如果本国货币升值,即汇率上升,则将使出口减少,进口增加。

2.调节资金的流入和流出

国际间流动的资本,是以牟取利润或逃避风险为目的。如果本国货币对外贬值,即汇率下跌,在人们预期汇率不再继续下跌的情况下,资金流入将会增加,资金流出将会减少。如果本国货币对外升值,即汇率上升,在人们预期汇率不会再继续上升的条件下,资金流出将会增加,资金流入将会减少。此外,对于引进外资的国家来说,其汇率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外资折算为本币后的实际投资额和投资所占比重,影响外资在进行基建,购置设备、原材料及发放工资时的实际购买力,从而也应影响利润汇出时资金的实际获利水平。

3.影响国内物价水平从而起到调节国内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

汇率的变动会直接引起物价变动。当汇率下跌时,会使进口消费品和进口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并带动国内同类商品和有关产品的价格上升。同时,汇率下跌时,由于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也会相应地减少国内市场的供给而使需求相应地增加,从而引起价格上升。相反,当汇率上升时,价格就会下跌。价格是市场供求的晴雨表,是经济活动的指示器。价格受汇率的变动影响而变动,必然会引起国内经济的一系列反应。

七、风险机制

(一)风险机制的含义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一个经济主体都面临着盈利、亏损、破产的可能性,都必须承担相应的利益风险。企业一旦有了利益的风险,就有了生产适销对路、价廉物美商品的动力。风险机制是市场活动与盈利、亏损和破产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是一种不确定性以及由此引起的对市场主体行为的一种约束关系和约束过程。正是有了风险机制的存在,各经济主体才会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按照市场需要安排经营活动。

(二)风险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

1.硬化企业的预算约束

预算约束就是以预期收入控制支出。在预算约束硬化的条件下,企业的经济行为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扩大投资规模还是缩小投资规模,哪些钱该花,哪些钱不该花,企业都会考虑是否具有风险。因此,硬预算约束是风险机制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条件。在软预算约束条件下,风险机制是无法起作用的。因为,在软预算约束条件下,企业财务活动不以量入定出为原则,收支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当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而出现亏损时,国家就会伸出援助之手,使企业的亏损通过减免税赋、增加补贴、调整产出任务、调整价格等方式得到补偿。结果使企业在利益上不承担任何风险,风险机制不会对企业有任何作用,企业不会真正在决策和经营活动上对风险作出反应。

2.完善企业破产制度

破产是风险机制最高层次的作用形式,因而也是风险机制运行的最关键条件。在商品经济中,经营是风险性行为,对因经营不善造成资不抵债的企业实施破产,是风险机制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同生命体的一切行为机制一样,企业经营也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利益和财产,在一定外部环境条件下,企业进行经营是追求利益和财产的增加。利益和财产是两个相关联的因素,利益凭财产而获得,财产则靠利益的增减而变动。因此,风险以利益和财产增加的诱惑力与破产的压力作用于企业,从而督促和鞭策企业努力改善经营管理,更新技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