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儿腹痛的发病因素和症状

小儿腹痛的发病因素和症状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腹痛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脐之两旁及耻骨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的病证,若是痛在胁肋曰胁痛;痛在脐上则曰胃痛,故又当别论。本节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是指无外科急腹症指征的小儿腹痛。这类腹痛以感受寒邪,乳食积滞,脏气虚冷,气滞血瘀为发病因素。小儿腹痛的病因,多由于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脏腑虚冷,跌仆损伤等原因引起。上述各证均有腹部疼痛为主的症状。

小儿腹痛的发病因素和症状

第六节 腹 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脐之两旁及耻骨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的病证,若是痛在胁肋曰胁痛;痛在脐上则曰胃痛,故又当别论。所以腹痛涉及的疾病范围很广,许多内、外科疾病均可出现腹痛的症状。本节所讨论的内容主要是指无外科急腹症指征的小儿腹痛。这类腹痛以感受寒邪,乳食积滞,脏气虚冷,气滞血瘀为发病因素。若因蛔虫扰动而致腹痛者,属蛔虫痛范围。

一、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引起小儿腹痛的原因,以感受寒邪、乳食积滞、热结胃肠、脏腑虚冷、气滞血瘀为常见。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六腑及经脉。脾喜运而恶滞,肝喜调达而恶抑郁,六腑以通为用,经脉以流为畅,若肝、脾、六腑、经脉受邪,则可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郁阻不通,经脉滞涩不畅而发生腹痛。

小儿腹痛的病因,多由于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脏腑虚冷,跌仆损伤等原因引起。腹痛的病理变化,主要由于上述各种原因,导致腹内脏腑气机壅塞,经脉失调,以致经络不通,气血不畅,不通则痛,形成腹痛。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①病史:因小儿腹痛病因复杂,应详细向家长及病儿询问有关发病年龄,腹痛的发生、发展、变化情况;详细了解腹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诱发因素以及伴随症状等,以利及时明确诊断。

发病年龄:不同年龄小儿的常见腹痛原因有所不同,如新生儿期肠痉挛最为多见,也可见于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婴儿期多由肠炎、肠套叠、嵌顿疝所致;幼儿及儿童期则以再发性腹痛、胃炎及溃疡病、蛔虫病等为多见。

发病情况:起病急骤,疼痛剧烈、部位固定,病程短或阵发性加重者,常为外科疾病所致,如肠套叠、肠梗阻食物中毒等;起病缓慢,病程长而疼痛持续,能够耐受者,多由内科疾病引起,如慢性胃炎、溃疡病等。

腹痛性质及伴随症状:轻度钝痛或隐痛,短期内减弱或消失者,多为内科性疾病。有以下情况者多考虑外科性疾病:a.急骤起病、剧痛,特别是疼痛持续超过3小时者。b.先腹痛,后发热者。c.先腹痛后频繁呕吐,但无腹泻,尤其伴有便秘、肛门不排气、腹胀等更提示肠梗阻可能。d.有压痛及腹肌紧张。e.摸到包块。

②体征:体检时,除注意神志、面色、脉搏、呼吸、血压体温、皮肤,以及咽、胸、神经、脊柱等方面的情况外,尤其要注意腹部的检查。

③实验室检查

a.血、尿、粪常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逐渐下降,需警惕有内脏出血;白细胞升高为炎症的表现;尿内有多量红细胞提示有泌尿系结石,白细胞、脓细胞提示有泌尿系感染;粪便有黏液、脓细胞、巨噬细胞时多为痢疾结肠炎

b.X线:肠梗阻时肠内有梯形液平面,肠内充气较多;腹膜炎时肠间隙加宽;钡灌肠或肠腔充气见有杯形气影或缺损时,为肠套叠表现;腹腔内见有膈下游离气体时,应考虑胃肠穿孔。

④再发性腹痛:又称肠痉挛或肠绞痛,是由肠壁平滑肌突发强烈收缩引起的阵发性腹痛,在小儿急性腹痛中最为常见,且常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暴饮暴食、局部受凉、奶中糖分含量较高、便秘、哭闹等因素均可诱发。其临床特点有:a.腹痛突然发作,持续时间不一,多能自行缓解,发作间歇一切正常。b.腹痛以脐周为主,但腹部柔软,无固定压痛。c.无伴随的病灶器官症状,如发热、吐泻、咳喘、尿急、尿痛等,无全身阳性体征。d.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每次发作症状相似,疼痛轻重程度不等。

(2)鉴别诊断:小儿腹痛应与胃脘痛、蛔虫痛、肠痈痛相鉴别。上述各证均有腹部疼痛为主的症状。但发病的部位,伴随的症状均有所不同。

胃脘痛: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常伴有嗳气,泛酸等症。

蛔虫痛:以脐周隐痛,或绞痛剧烈为主的症状。但其痛喜揉喜按,按之痛减,时作时止,并有大便下虫史。

肠痈痛:起病先是全腹痛,或伴发热,呕吐之症。以后迅速局限在右下腹部疼痛,痛喜缩脚,并以麦氏点压痛为特点。

而小儿腹痛,则系讨论胃脘以下,脐之两旁及耻骨以上部位的单纯腹部疼痛的病证而言,与胃脘痛、蛔虫痛、肠痈痛有明显的区别。

2.辨证思维

(1)辨别腹痛真伪:小儿腹痛,往往具有发作性,故表现为突然哭闹不安,时急时缓,双眉频蹙、弯腰捧腹,或呻吟不已,面色苍白,或屏气汗出等者多为腹痛。

(2)辨腹痛部位与脏腑的关系:腹痛多属脾胃、大肠小肠的病症,以胃部疾患、积滞疼痛多见;脐腹痛多为小肠病症,以再发性腹痛、虫积多见;小腹痛多见于膀胱病症;少腹痛多见于肝经、大肠病症。

(3)辨寒、热、虚、实:新病暴痛属实;久病隐痛,时作时止属虚。腹痛坚满拒按属实;腹软喜温喜按属虚。得食痛甚属实;进食暂缓属虚。腹痛拘急,遇凉加重属寒;腹痛阵作,口渴喜凉属热。面赤气热、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有力、指纹紫滞者属热;面白气冷、下利清谷,小便清利,舌淡苔白、脉迟紧,指纹淡者属寒。

(4)辨气、食、虫、瘀:腹痛属气滞者,有情志失调病史,胀痛走窜,部位不定,气聚则痛而见形,气散则痛而无迹,两胁胀痛,嗳气或矢气后痛减。属食积者,有乳食不节史,腹痛伴脘腹胀满,嗳腐吞酸,痛而欲泻,泻下酸臭,便后痛减,腹痛拒按或夜卧不安。属虫积者,脐周疼痛,时作时止,有呕吐蛔虫史或有大便排虫史,或镜检有虫卵。属血瘀者,有跌仆损伤及手术史,腹部刺痛,痛有定处,局部满硬拒按,按之则疼痛加剧。

(三)治则思维

本病多因脏腑经脉失调,气机运行不畅所致。根据“不通则痛”“六腑以通为顺”的机制,治疗应以调理气机,疏通经脉为原则。根据病因不同,分别治以温散寒邪、消食导滞、通腑泄热、温中补虚、活血化瘀等法。除内服药物外,还常配合推拿、外治、针灸等以提高疗效。

(四)辨证论治

1.腹部中寒

【证候】 突发腹痛,疼痛剧烈,阵阵发作,痛处喜暖,得温则舒,遇寒痛甚,肠鸣辘辘,面色苍白,痛甚者额冷汗出,唇色紫暗,肢冷,或伴吐泻,小便清长,舌淡红,苔白滑,脉弦紧,指纹色红。

【辨证】 有外感寒邪或饮食生冷病史,寒主收引,凝滞气机,不通则痛。本证腹痛以疼痛拘急,肠鸣切痛,得温较舒,遇冷痛甚,面白肢冷为主要特点。

【治法】 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主方】 养脏汤加减。

【处方举例】 木香5g,丁香5g,香附10g,当归10g,川芎10g,肉桂5g。(以5岁为例)

2.乳食停滞

【证候】 脘腹胀满,按之疼痛加剧,不思乳食,嗳腐吞酸,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时有呕吐、吐物酸馊,矢气频作,粪便臭秽,夜卧不安,舌质偏红,苔厚腻,脉象沉滑,指纹紫滞。

【辨证】 有饮食不节,伤乳伤食病史,以脘腹胀满,疼痛拒按,腹痛欲泻,泻后痛减为主要特点,伴嗳吐酸腐,矢气频作,大便酸臭,不思乳食等伤乳伤食兼证。

【治法】 消食导滞,行气止痛。

【主方】 香砂平胃散加减。

【处方举例】 香附10g,砂仁(后下)5g,苍术5g,厚朴5g,陈皮6g,神曲10g,山楂10g,白芍10g,枳壳5g,谷芽10g,麦芽10g。(以5岁为例)

3.胃肠结热

【证候】 腹痛胀满,疼痛拒按,烦躁口渴,喜冷饮,面赤唇红,手足心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指纹紫滞。

【辨证】 本证多见于阳盛体实患儿,有过食香燥,食积郁热,感受热邪之病史。以腹痛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兼里热证候为主要特点。

【治法】 通腑泄热,行气止痛。

【主方】 大承气汤加减。

【处方举例】 生大黄5g,芒硝5g,厚朴10g,黄连3g,木香5g,枳实10g。(以5岁为例)

4.脏腑虚冷

【证候】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处喜温喜按,得食稍缓,面白少华,精神倦怠,手足不温,乳食减少,食后作胀,大便稀溏,唇舌淡白,脉沉缓,指纹淡红。

【辨证】 本证多见于形体瘦弱,脾胃素虚,或病中过用苦寒攻伐、峻下消导之法的患儿。因中阳受损,脏腑血脉失于温养,水谷不化,气血不畅,血脉凝滞而腹痛绵绵。以痛时喜温喜按,反复发作,伴脾胃虚寒之象为主要特点。

【治法】 温中理脾,缓急止痛。

【主方】 小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

【处方举例】 桂枝10g,白芍12g,党参10g,白术10g,干姜5g,大枣5枚,甘草6g。(以5岁为例)

5.气滞血瘀

【证候】 腹部刺痛或胀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按之痛剧,或腹部有癥瘕结块拒按,肚腹硬胀,青筋显露,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指纹紫滞。

【辨证】 本证常有腹部外伤、手术或癥瘕等,因有形之瘀血结聚,血瘀气滞而腹痛。以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按之痛剧,或腹部癥瘕为特征。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方】 少腹逐瘀汤加减。

【处方举例】 肉桂10g,干姜5g,小茴香5g,蒲黄10g,五灵脂10g,赤芍10g,当归10g,川芎10g,延胡索10g,没药10g。(以5岁为例)

(五)病程观察

1.在腹部中寒证型中,若寒甚痛剧加制附子9g,高良姜5g,以温脏散寒;呕吐加生姜9g,法半夏10g,散寒和胃止呕;泄泻加炮姜3g,煨肉豆蔻5g,以温中止泻;拘急阵痛加白芍12g,甘草6g,缓急止痛;腹胀加砂仁(后下)5g,枳壳10g,理气消胀;兼风寒表证加桂枝10g,紫苏叶10g,疏风散寒。

2.在乳食停滞证型中,腹胀明显,加槟榔10g,莱菔子5g,理气行滞;伴呕吐加半夏10g,和胃降逆止呕;兼感寒邪者,加乌药10g,干姜5g,温中散寒行滞;食积郁而化热,面赤烦躁者,加黄芩5g,连翘10g,清解积热;大便秘结不通,加生大黄5g,清热通腑,或用枳实导滞丸理气行滞,泻下肠胃积热。

3.在胃肠结热证型中,若腹痛便秘,口干,舌红少津者,治以滋阴增液,泄热通便,选用增液承气汤。因肝郁气滞,肝热犯胃之实热腹痛,用大柴胡汤。

4.在脏腑虚冷证型中,手足不温,虚寒内盛明显者加附子9g,肉桂9g,以温阳散寒;气血亏虚者,加黄芪15g,当归10g,补气养血;气滞脘闷加木香5g,砂仁(后下)5g,理气除胀;脾虚夹积,纳呆腹胀者选健脾丸加鸡内金10g,厚朴10g,健脾理气化积;痛而呕吐清涎者,加丁香5g,吴茱萸5g,以温中降逆;大便稀溏加山药15g,薏苡仁15g,健脾渗湿。

5.在气滞血瘀证型中,气滞胀痛明显,加川楝子10g,郁金10g,理气止痛;有癥瘕或有手术、外伤史者,加三棱10g,莪术10g,穿山甲(先煎)10g,以活血散瘀消癥;肚腹拘急硬痛,大便秘结不通者,加桃仁10g,大黄5g,芒硝5g,通腑消胀;形气不足,神倦乏力加黄芪15g,人参5g,益气扶正。

(六)预后转归

腹痛一般情况下若病家体质好,正气充足,则病程短,预后好,康复快;若体质差,正气虚,则病程长,预后差;若疾病迁延,病家日渐瘦弱,正气日衰者则难治。若出现突发的腹痛,疼痛剧烈难耐,兼有汗出淋漓,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者,为暴痛欲绝之象,如不及时抢救则危殆立至。

(七)预防与调护

1.注意饮食卫生,忌过食生冷瓜果、饮料、不洁食品,防止暴饮暴食。

2.注意气候变化,避免感受外邪,注意腹部保暖。

3.餐后不宜立刻做剧烈运动

4.腹痛剧烈或持续不减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腹部体征,配合腹部X线摄片或造影、B超等必要的辅助检查,以便尽早确诊,采取有效措施。

5.根据病因,给予相应饮食调护。对食积腹痛者应暂禁食,或给流质半流质饮食;虫积腹痛者忌用甜食,适当给予酸性食物,可缓解疼痛;热证腹痛者忌食辛辣肥甘厚味;虚寒腹痛者宜食甘温之味。

6.寒性腹痛者应温服或热服药液,伴呕吐者,药液要少量多次分服。

(八)疗效评定(www.xing528.com)

1.痊愈 经治疗后,腹痛症状消失。

2.好转 每日疼痛次数较前明显减少。每次疼痛持续时间较前缩短,疼痛程度较前减轻,其他症状消失。

3.未愈 每日疼痛次数、每次疼痛持续时间、程度均无改善。

二、名家医案

1.汪受传医案——脾阳不振

徐某,男,7岁。

【初诊日期】 2004年4月3日。

【主诉】 反复发作腹痛1年余。

【现病史】 近1年来患儿常诉腹痛,多发于早餐之前,部位以脐周为主,3月20日曾呕吐3次,伴阵发性腹痛。每次发作均可自行缓解。紧张时易腹痛。数日遗尿1次。

【现症】 腹痛,有时遗尿,睡眠沉,厌食,面色少华,舌苔薄黄。

【实验室检查】 血Hp抗体(+)。

【诊断】 ①Hp相关性胃炎(中医:腹痛);②遗尿(中医:遗尿)。

【辨证】 脾阳不振,中焦气滞。

【治法】 温运脾阳。

【方药】 生黄芪15g,川桂枝3g,白芍10g,炙甘草3g,煨姜6g,高良姜5g,木香5g,槟榔10g,制香附6g,白术10g,柴胡5g,焦山楂、神曲各10g。7剂。

二诊:近几天腹痛发作,每于乘车时发作,晨起发作减少,寐中遗尿2次,便干,三日一行。纳少。舌苔薄黄。

【诊断】 ①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腹痛);②遗尿(中医:遗尿)。

【辨证】 脾阳不振,运化失健。

【治法】 温运脾阳,固摄止遗。

【方药】 生黄芪15g,川桂枝3g,白芍10g,炙甘草3g,制香附6g,煨益智仁10g,煅龙、牡各15g,怀山药15g,桑螵蛸10g,槟榔10g,枳壳10g,焦山楂、神曲各10g。7剂。

三诊:腹痛发作次数减少,偶有腹痛,乘车或晨起发作,近1周无遗尿,面色少华,食欲不振,食量少,舌苔黄腻。

症状好转,治以原方出入。

【方药】 生黄芪15g,川桂枝3g,白芍10g,生甘草3g,制香附6g,煨益智仁10g,煅龙、牡各15g,怀山药15g,乌药5g,桑螵蛸10g,槟榔10g,莱菔子10g,焦山楂、神曲各10g。7剂。

再诊:腹痛、遗尿未发作,原方巩固治疗1周。

【按语】 汪师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因此,此型治法则以温补脾胃为主,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方中黄芪、桂枝益气温阳,白芍缓急和营止痛,生姜温中,呕吐者加丁香、吴茱萸温中降逆,气滞腹痛加制香附、郁金理气活血止痛。本例患儿兼有遗尿,故在温运脾阳同时兼用煨益智仁、煅龙牡、怀山药、桑螵蛸固摄止遗。

[选自万力生.汪受传儿科医论医案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64-165]

2.汪受传医案——饮食积滞

范某,女,9岁。

【初诊日期】 1999年9月20日。

【主诉】 患儿主因间断腹痛6个月,加重3天。

【现病史】 患儿于6个月前突发腹痛,呕吐,于外院查尿淀粉酶780U/L,血白细胞25×109/L,诊为“胰腺炎”,予抗炎治疗5天后病情好转出院。复查尿淀粉酶180U/L,血白细胞正常。1周后再次发作腹痛,以脐周为著,发作时腹痛明显,面黄,蜷缩,常伴恶心呕吐,在外院治疗仍每隔1~2周发作1次,持续30分钟至2小时缓解。近3日腹痛加重,恶心,无发热,纳可,便干。

【查体】 神清,精神反应稍弱,发育良好,营养中等。面色无华。咽稍红,扁桃体无肿大。周身皮肤黏膜未见出血点及黄染。双侧颈部可及2~3个肿大淋巴结,蚕豆大小,可移动,无压痛。心肺未闻异常。脐左侧中下腹部轻压痛及反跳痛,无腹壁肌紧张。左下腹可及2cm×5cm左右条索状物,质中等硬,轻压痛。肝脾未及。舌红苔白脉滑。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8.0×109/L,尿淀粉酶868U/L。入院后查血淀粉酶正常,腹部B超示胰腺表面欠光滑,内回声衰减。

【诊断】 胰腺炎(中医:腹痛)。

【辨证】 饮食积滞。

【治法】 健脾消积,和胃止痛。

【方药】 保和丸加减。藿香5g,川黄连5g,茯苓10g,厚朴10g,陈皮10g,半夏10g,焦三仙30g,砂仁5g,柴胡5g,白芍10g,木香5g,莱菔子10g,甘草6g。并配合甲硝唑及头孢类抗生素抗感染。

二诊:患儿腹痛止,无恶心呕吐,纳增,便调。舌脉同前。谨守此方,加减治疗。

三诊:患儿无不适主诉,查体未见异常。复查尿淀粉酶300~500U/L,病愈出院。继以上方为主调理治疗2周。1年后随访,患儿病情未见反复。

【按语】 汪师认为本案患儿以腹痛为主,为积滞不化,蕴久化热,热结肠胃,传导失职,腑气不通所致。因六腑以通为顺,故治疗以消导为先。但应注意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虽有热有滞,但不宜妄投峻攻峻泻之品,以免积消伤阴。故在临床常以轻消疏解通腑为治,予保和丸化裁为用。方中藿香、砂仁芳香疏化,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厚朴、半夏、陈皮、焦三仙、莱菔子理气消积,木香、白芍行气和血止痛,川黄连清内热,加柴胡疏肝理气以防土壅木亢,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消积,理气止痛之功。

[选自万力生.汪受传儿科医论医案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67-168]

3.汪受传医案——胃热内蕴

吕某,男,5岁。

【初诊日期】 2003年10月9日。

【主诉】 腹痛1周。

【现病史】 外院诊断肠痉挛,予服止痛及抗生素药疗效不显故转中医诊治。

【现症】 腹痛每日作,时在胃脘部,时在脐周,食欲佳,多汗,大便偏硬。

X线腹部平片:胃、肠腔轻度充气,无液平及胀气。

【查体】 咽不红,扁桃体不肿大,心肺(—),剑突下压痛(±),脐周压痛(±),舌质略红,苔薄微黄。

【诊断】 急性胃炎(中医:腹痛)。

【辨证】 中焦气滞,胃热内蕴。

【治法】 温中理气,清胃止痛。

【方药】 炙黄芪10g,川楝子3g,白芍10g,生甘草3g,延胡索10g,公丁香3g,槟榔10g,青黛10g,川黄连3g,煅龙、牡各15g,瓜蒌子10g,制香附5g,淡吴茱萸3g。7剂。

二诊:7天药后腹痛减少,2~3天发作1次,矢气多,大便日行成形,舌略红,苔薄黄。

【辨证】 胃热内蕴,中焦气滞。

【治法】 前方出入,寒温兼用施治。

【方药】 炙黄芪15g,川楝子10g,白芍10g,生甘草3g,煅龙、牡各15g,公丁香3g,制香附5g,川黄连3g,青黛(包)10g,延胡索10g,淡吴茱萸3g,牡丹皮10g。7剂胃痛缓解痊愈。

【按语】 汪师认为儿童腹痛以功能性为多见,而引起的病因复杂多变,小儿常因乳食不洁,过食肥甘生冷,易致壅滞肠胃,使气机壅塞不畅,脾胃升降失职,并寒伤中阳,脾运失调,引发腹痛阵作,故予丁香、制香附、淡吴茱萸散寒调理气机止痛,川楝子、延胡索行气止痛。该儿大便偏硬,舌质略红,苔薄微黄,均系脾胃积热,汪师认为小儿如过食油腻厚味,致食积停滞,郁积胃肠,积滞日久化热,致肠中津液不足致燥热闭结,传导之令不行致腹痛便硬,故予川黄连、青黛清泻脾胃积热,并予槟榔消积止痛。而多汗系气阴不足之象,故予黄芪、白芍、煅龙骨益气养阴敛汗,初诊7剂药后症状明显改善,二诊在前方的基础上,加牡丹皮以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诸药合用达到调畅气机,疏通经脉,清热止痛,腹痛不复。

[选自万力生.汪受传儿科医论医案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65-167]

4.汪受传医案——湿热蕴结,气滞血瘀

王某,男,6岁。

【初诊日期】 2001年6月16日。

【主诉】 阑尾切除术后腹痛、腹胀6个月。

【现病史】 6个月前行阑尾切除术,术后出现反复腹痛,伴腹胀、便秘,曾住院治疗,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

【现症】 患儿腹痛腹胀,食欲减退,时有恶心,大便干结,3日一行。

【查体】 咽不红,扁桃体不肿大,心肺(—),全腹尚软,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舌红边黯、苔薄腻,脉弦数。

【诊断】 粘连性肠梗阻(中医:腹痛)。

【辨证】 湿热蕴结,气滞血瘀。

【治法】 祛湿通下、行气活血。

【方药】 大黄img28虫丸加减。制大黄5g,黄芩、车前子各10g,桃仁10g,川芎10g,延胡索、生白芍各10g,制半夏、陈皮、广木香各5g,黄连3g。7剂。

二诊:7剂后症状明显缓解,体征消失,食欲较前大增,大便日行1次,黄色成形便。原方续服7剂。

三诊:症状基体缓解,体征消失,食欲好,改服大黄img29虫丸,每次5粒,每天3次,共2个月,诸症消失。

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语】 汪师认为,粘连性肠梗阻属中医“腹痛”范畴,病因复杂,病情多变。本案患儿因行阑尾切除术,耗伤气血,术后饮食调摄失宜,致湿热内蕴,气滞血瘀。六腑以通为用,则以大黄img30虫丸化裁,行气活血、祛湿通下,而获痊愈。

[选自万力生.汪受传儿科医论医案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68-169]

(万力生 丛 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