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守望新教育:假期师生阅读的三类书籍

守望新教育:假期师生阅读的三类书籍

时间:2024-0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现在已是数码时代了,而且我也是个不折不扣的电子控,但是实体书仍是我的最爱,也是我倡导师生阅读的主体。教师,我建议可以读三类书。我一向倡导“榜样+底线”的教师发展管理定律,这底线就是教师以阅读为基本方式的学习习惯,而榜样就是我们身边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以热爱孩子的感情付诸实际行动的雷夫、克拉克们。这样的研究有着丰富的意义与价值,值得幼儿教育领域的同仁们学习与借鉴。

守望新教育:假期师生阅读的三类书籍

温家宝总理曾说过,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品读再三,于我心有戚戚焉。出身乡村的我从不畏惧“粗缯大布裹生涯”,只信服“腹有诗书气自华”。因为读书是改变我的人生轨迹、改变我对世界的认识、改变我的教育观的秘诀之一,也是我欲倾毕生精力来改变区域教育发展样态、改变教师生活方式、改变学生生命朝向的根本原因和有效手段。

桃鲜李嫩,令人期待的暑假又开始了。教师和孩子们奔跑的思维有了停歇的机会,浮躁的心境有了平和的空间。我们终于近乎奢侈地拥有了这样一大块的时间,不妨让我们放慢匆匆的步伐,找一棵绿荫如盖的大树,执一册心仪已久的图书,席地而坐,细细品读,把那几本已经薄敷尘埃的大部头整个儿地啃上一啃,这是怎样的快乐和惬意。虽然现在已是数码时代了,而且我也是个不折不扣的电子控,但是实体书仍是我的最爱,也是我倡导师生阅读的主体。不信你可以试试看,一书在手,阅白纸黑字,嗅纸墨幽香,偶有清风不识字,却来乱翻书,一页页哗啦啦地跑过去,文化的厚重,历史的悠长,学问的渊博,意境的深幽,满满地将你浸濡于其中,身心就会有一种精神充盈、远离空虚的快感,你想不静下心来,恐怕也是不可能的呢!

教师,我建议可以读三类书。想要丰厚教育理论功底的,可以读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是一本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儿》比肩的教育理论著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经过作者本人的成功见证。虽然这本书由于文化差异、理论性强或是翻译等原因,读上去较为艰深,但却是本磨脑子的好书。确实感到有困难,我则建议换读朱永新先生的《中国新教育》,用项目推动建设,用活动替代说教,实用性和可读性相结合,具有很高的操作价值。想要借鉴管理经验,用于学校、部门、班级建设的可以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是基层教育管理者实践经验的精华。如果觉得老派了,也可以读美国当代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和隆·克拉克的《优秀是教出来的》。我一向倡导“榜样+底线”的教师发展管理定律,这底线就是教师以阅读为基本方式的学习习惯,而榜样就是我们身边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以热爱孩子的感情付诸实际行动的雷夫、克拉克们。想要提升专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的,钻研教材固然必要,但要是我的话,更倾向建议读一些顶层设计的专著,了解本学科支撑性理论与核心架构。这样,等新学期回到实际教学中,就会有一览众山小的自信。学科繁多,仅以数学为例,读美国人H·伊夫斯著的《数学史概论》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本书有丰富而翔实的史料,能从中感受到思想进化的魅力。你不仅可以对人类数学思想的发展有很深的理解,还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能力。

我曾经推荐20世纪欧洲新教育运动中,创办“儿童之家”的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作为我们全市幼儿教师的共读书籍。蒙台梭利在那本书上研究了六岁以下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及其特点,列举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例子,分析了幼儿心理歧变的种种现象以及成人与儿童的冲突,论述了幼儿教育的原则及教师和父母的职责。她在书上猛烈地抨击了成人对于儿童的误解,“在与儿童打交道的过程中,成年人会慢慢变得自私自利,或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与孩子的一切,结果只能使他们之间的误解越积越多。”她呼吁成人彻底改变儿童观,把儿童视为“成人之父”,是儿童之家的“主人”和“国王”。她说:“儿童正是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存在而不仅是肉体上的存在,才给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也正是儿童的精神,决定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并有可能把人类引向更高级的文明。”她认为,儿童身上蕴藏着一种生机勃勃的秘密。这种秘密就是为成人所忽略、漠视的“生命潜力”,“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则,让生命自由发展。为此,蒙台梭利创造了儿童教育的科学方法,世称“蒙台梭利法”,流布深广,光彩耀人。蒙台梭利对“童年秘密”所做的探索和解答,对儿童的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有助于人们了解儿童,了解儿童对人类的贡献。

我们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获得对儿童丰富性的再认识。对于幼儿教育我有着特别的情愫,是因为曾经创办过少年宫幼儿园,到教育局分管过幼儿教育。徐燕萍园长是我的老同事,我在创办少年宫幼儿园的时候,她一起加盟,分管幼儿园的教学工作,兢兢业业,善于学习与反思,笔耕不辍,走科研之路,比较早的把陈鹤琴“活教育”思想运用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升了自身的科研能力。到机关幼儿园任园长后,更是重视教育科研的作用,亲自带领一批教师比较系统地开展幼儿教育研究,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认识儿童、发现儿童,研究儿童的成长规律,她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生活世界、言语世界、科学世界、游戏世界等等,在那一个个独特的世界里,结缘儿童,深刻的认识儿童的心灵和生活,理解儿童的想象力好奇心,把握儿童言语、数学、科学的学习规律,从而寻找适合儿童成长的最佳教育路径。这样的研究有着丰富的意义与价值,值得幼儿教育领域的同仁们学习与借鉴。

发现儿童是为了重新认识儿童,唤醒儿童,呵护儿童。儿童对于祖辈,对于人类具有极大的意义。儿童是人类的未来,蕴含着成人的命运和力量,他们的心灵透明、纯洁、质朴、天真,每一个刺激都会留下长远的影响。蒙台梭利指出:童年构成了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一个人是在他的早期就形成的。而童年的成长主要在于生理与心理内部的自然发展,可称之为“实体化”。儿童有一种创造的本能,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他的环境,构筑起一个“精神世界”,可以说,儿童是自己的创造者。(www.xing528.com)

因此,幼儿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个性,呵护儿童的灵性,为每个儿童提供自然、自由的教育环境,减少干涉,禁绝体罚,摒弃灌输,采用苏格拉底教育法,促使儿童置身于自由丰富的活动中,在各种活动中引爆儿童生命的潜能,引领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并成全为丰富的生命个体。幼儿教育的使命就是要不断创造适宜儿童成长的环境,让他们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得到最佳的发展。

孩子们读书可就自由得多了。课程标准推荐了许多经典书目,喜欢科技的,借着蛟龙探海、神九巡天的热乎劲儿,读读《海底两万里》,充分放飞自己的想象;喜欢戏剧的,去不了国家大剧院也没关系,读读莎士比亚,你就是第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迷恋古典的,那些荧屏上的穿越太忽悠人,还是读读《三国》《水浒》《红楼》《西游》来得有品位;小朋友嘛,看看寓言、童话、儿童文学,哪怕是绘本,都挺好的。另外,我参与的全国新教育实验也开发了教师专业成长阅读书目和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阅读的书目,大家不妨登录“教育在线”网站参考,也可以在相关的论坛上灌灌水、吐吐槽,与全国的热爱读书的同道中人切磋交流,肯定快乐无极限。

当然,读书也是需要氛围、伙伴和一定的督促。我所服务的海门教育,早在6年前就开始开展书香校园、书香童年、书香家庭、图书漂流、晨诵午读暮省、作家进校园等活动,力主将学校建在图书馆中。近几年,更是利用新教育萤火虫平台,推进针对儿童的亲子阅读、读写绘等项目;利用“书香”系列活动,开展帮助青少年远离低俗和狭隘,亲近经典和大师的活动;利用“海教在线”网站搭建的交流平台,组织教师共读一本书、同写教育随笔;利用海门电视台、《海门日报》等媒体造势,城镇社区文化中心、乡村文化活动中心、校外辅导站等协助共建,推动全民阅读计划。在海门,华灯初上,最热闹的是风格各异的书店;节日假期,最有人气的是图书馆、读吧、书房。大到参加图书推介、名家讲堂、经典诵读,小到抽段时间看看子午书简、百家讲坛,书香已经成了这座滨江临海的小城一道无形却又亮丽的风景线。中央电视台十套“2012《读书》暑期系列特别节目——晒晒我的课外书”编审录制组近期将走进海门,这必然会为海门的读书热再添一把火,美丽的海门又将迎来一场属于读书人的盛典。

最是书香能致远,深以为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