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古代的自我教育思想的分析介绍

我国古代的自我教育思想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我国古代的自我教育思想一、我国是自我教育的故乡中国文化主要是由儒家、道家、佛家构成的,由此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思想。孔子对自我教育重大贡献还在于他指出了为仁行善的路径。[19]《大学》是我国古代道德修养学说的重要书籍,对我国自我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国古代的自我教育思想的分析介绍

第一节 我国古代的自我教育思想

一、我国是自我教育的故乡

中国文化主要是由儒家道家、佛家构成的,由此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思想。注重人格修养是中国伦理型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修养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注重修身,道家注重修道,佛家注重修行。

综合异同点来看,儒家致力于个体道德社会道德的统一;道家强调对生命的尊重;禅宗注重在日常生活的“参悟”中达到精神绝对自由的境界。而注重心性修养、培育完善人格是儒释道的一个共同之处。

我国古代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是修身。儒家文化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修身是儒家道德教育中的关键一环。对心的操持有内收、有外放,从对心的操持方向的角度分析,修身包括自律和自强两个层面:

第一,自律。自律启发主体内省的自觉,重在向内的收敛。

道德的本质是利他的,是人内在精神的外化,是人主体精神的自律,儒家强调“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追求遵循法度的自加约束和没有外在监督下的自我约束。“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1]“ 尼父 ,无自律。”[2]“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3]慎独是在独处时也要按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其核心是道德的自律。

第二,自强。自强唤醒主体内在成长的力量,重在向外的绽放。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4]意思是时间不断的流逝,天体始终运行不止,君子应当仿效天体的这种精神,奋发有为永不停步。自强展现的是积极的进取精神,持续地自我超越,是通过对自身潜能最大化的开掘,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部生命价值。

二、儒家的自我教育思想注重修身

道德自觉有修己和待人两方面。“在儒家看来,实现人的价值要分两步走,前者是教育自己,后者是教化他人”[5]儒学重视“内圣”,即自我修养的提高,追求成圣。

(一)孔子的教育论述中包含着丰富的自我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也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他提倡“自省”“克己”“修己”, 这些思想在《论语》中有集中的体现。

“自省”是孔子倡导的修养方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6]“内自省”“内自讼”“内省不疚” 要求人们自觉地改过迁善,自行省察。

“克己”是孔子倡导的另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是遇事先反躬自问,以同情心待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7]。孔子认为“克己”是爱人的先决条件,要克制仅从自身利益考虑出发的言行。孔子还把“克己”作为“复礼”的条件,提出了“克己复礼”,要严格遵循“礼”的标准,使之合乎“礼”的规范,达到最高的境界“仁”。“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8]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9]

“修己”也是孔子所提倡的修养方法。“勿意、勿必、勿固,勿我”[10]。“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11]他认为成君子的主要条件是有道德修养。

孔子对自我教育重大贡献还在于他指出了为仁行善的路径。“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2]。“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3],揭示了“仁”的行为产生的基础在于自我意识的觉醒。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4]他认为不论学习还是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自觉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着力培养学生遇事独立思考的习惯,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 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再启发点拨。他注重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提倡“好学、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5]当今新课改倡导的主体性教学的理念与这些论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除此之外,孔子认识到立志对修身的重要性,勉励人们“志于道”“择善而固执之”。

(二)孟子及其他儒家代表人物的自我教育主张

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16]

孟子主张 “自求 ”“自得”。

孟子强调学习和德性涵养要依靠“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也。”“万物皆备于我。”[17]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主要靠人的内心修养,要持志养性、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荀子“积文学,正身行”,把“自省”和学习结合起来,他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8]

曾子力行“自省”这一主张,经常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9]

大学》是我国古代道德修养学说的重要书籍,对我国自我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条目规划了中国文化背景下人格成长的过程与步骤,凸现了修身的重要性。 书中提出“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0]“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中庸》提出“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21]也都是主张向内省察、完善本性的。

除以上所列,有关自我教育的思想在我国古籍中随处可见。

韩非子·诡使》:“重厚自尊,谓之长者。”《汉书王嘉传》:“ 孝文皇帝欲起露台,重百金之费,克己不作。”贾谊主张明确“品善之体”,要防微杜渐,他很重视环境的影响。董仲舒主张“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他主张“强勉”精神。王充反对圣人是“不学自知,不问自晓”的。诸葛亮在《诫外甥书》提出了“志当存高远”。傅玄强调内省,他认为修心是修养的关键,因为心乃神明之主万理之统, 有正心必有正德,所以立德的根本在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颜之推认为学习是为了识见广博、开启心扉、修身利行、“好问自裕”。韩愈的“性三品”是顺性克情、以求善行,克己修身,诚发於中。柳宗元主张“允恭克让”“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王安石把修身放在首要地位,“身安德崇致用于天下”。《宋史》则有“躬耕垄亩,勤苦自立”的表述。李贽《焚书·荀卿李斯误吴公》 提及“有志者在乎自力”。陆九渊《语录下》“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表现出可贵的自强精神。方孝孺《逊志斋集•答王仲缙》有“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的警戒。朱熹的《四书集注》中的“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则是对儒家自省修身精神的进一步传承,他主张“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立志、居敬、存养、省察,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凡人之心,不存则亡。故一息之倾,不加提省之力,则陷于恶而不自知。”他认为人要省察于将发之际,省察于已发之后。“穷理修身,学取圣贤事业。”陈亮提出了“推到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叶适提出“自立于己,虚受于人”。蒙学《三字经》倡导“彼不教,自勤苦”“不如人,当自励”。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国自我教育思想的久远。

(三)我国现存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包含的自我教育思想

《学记》主张“自反”“自强”。“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22]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23]意思是让人明白道理,要善于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教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充分发展。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而“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则体现了学生的观察学习,自学自得自主学习的特征。

两千多年前的教育专著《学记》,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教育等待,体现了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理念,是我国古代自我教育思想的瑰宝,对当今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道家的自我教育思想注重修道

(一)老子道德经》体现的自我教育思想

稷下学宫学术自由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道家黄老学派主张对己要严、对人要宽、遇事须忍、与人无争。

道作为治理天下的大本,是解决人与自然、社会、心灵冲突的方法。道家不为物累不为物役,绝圣弃智洁身自好的主张,都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个体价值的向往。

在自我教育中,老子主张“自然”“自适”,主张“自化”“自正”“自富”“自朴”,反对“自是”“自见”“自伐”“自矜”。

老子主张获得心灵精神的怡然自乐。自然是一种本体境界,“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4]“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25]

道家的自然自主教育思想是鲜明的,主张行不言之教的教育方法,“观、明、玄览”的学习方法,是“自然无为”,因而能“睹无为之妙理,见自然之正性”。

道家对于人的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重视程度一点也不比儒家逊色。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26]

老子这段话强调独我,突出自我。他以自身思想的特立独行给后人彰显出个体价值的光辉榜样。这种勇于摆脱从众心理,进行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行动,非常鲜明地体现了道家保持人格独立,思想独立,追求精神自由、追求个体价值的取向。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的自我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二) 庄子及其他道家代表人物的自我教育思想

庄子主张“ 自性”“自勉”。

庄子从“道齐万物”的观点出发,认为每个事物、每个个体都是道的体现者,因而道构成每个事物或每个个体的“自性”,顺着这个自性自然发展就是最佳的选择。(www.xing528.com)

他主张作为主体的人应当消除一切束缚,获得精神的解放和自由,达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逍遥自在的境界。此外道家还提出了“自造”“自生”的主张。

王弼提出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顺自然而行,不造不始。郭象提出生物者无物,物自生。物各自造。

道家以自然无为之道,强调顺应自然,超越形体,进入无遮无碍的精神自由境界,主张按自然发展的规律去引导人,让人们能够自由的发展,以实现自我完善的目的。这种以个人为本位的教育思想,以及超越世俗,超越物质自我的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四、佛家的自我教育思想注重修行

佛家文化对中国人的教育和生活影响极其深远,很多佛家语言成为中国人日常的语言。最为典型的如“自觉”“觉悟”等。

禅宗代表人物慧能主张向内追求超越的境界。他认为自性具足是人的自我完善,也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人要达到涅槃境界,并不需要向外追求什么,也不需要改变自己,只要发现“真正的自我”,任自我自由自存就可以了。“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27]

整部《坛经》之教义,在于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或者为自识本心,自见本性。慧能开示:“菩提自性,本来清静;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心体无滞,即是般若。性中常慧照,自见自知甚。”[28]对禅宗而言,沉思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已经深化为一种理论。禅宗的自性是一种整体的体验,对本心的体验,对本性的体悟。

五、古代教育的鲜明民族特质就在于自我教育

传统儒家关注自我教育在品德养成中的作用,最推崇并贯穿于整个道德过程中的方法是个人的自我修养。传统儒家注重内省和躬行,他们反复地强调“自省”“自反”“反求诸己”“反身而诚”“躬行”“践履”等这样的方法,让人们自己去得、内化社会道德。

中国文化的非宗教性的特点,决定了其道德教育的主流是重现实,重人性,突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修身”是个体道德向社会伦理转化的中枢。“修身”主要的是自修,即自我修养。修身的精神强调自我约束和成长。“修身”的意义在于强调外在向内在的转化,“自修”即自我修养的能力的培养。可以说,确立了修身的地位,也就确立了教育的根本,自我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民族特色之所在。

第二节 我国近代的自我教育思想

儒家思想以社会为本位,强调整体的价值,在中国古代教育中长期占主导地位。修身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都具有同等的促进意义,儒家通过修身自律来降解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和矛盾,这一方面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也使个体的独立与自由,权利和价值则处于从属地位,对个体进步的促进不充分。这主要是因为修身自强方面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没有发展起来。

“明天理,灭人欲”这种思潮的严重束缚和影响,使得以个人为本位的非主流教育思想长期得不到张扬,教育原本所具有的发展个性、完善人格的功能体现不出来,束缚了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状况直到近代才逐渐开始有所改善。

一、明末清初个人本位价值观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近代教育思想与古代教育思想相比较出现了一大趋势,就是重视学西学。西方文化的冲击是使传统观念产生变化的外在因素,而中国文化自身的矛盾运动则是传统观念发生变化的内在动因。中国近代的自我教育思想是古代自我教育思想的历史性延续,是一个自然的生长发育过程,并不是舶来品。

明代中叶以来,商品经济的发达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的势力迅速崛起,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物质利益,要求民主与平等,人的主体意识日渐显露,一场理学革新运动就出现了。在西方的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冲击下,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人们逐渐关注个人的合理需求与正当利益。

一批思想家和教育家反对恪守教条、迷信权威,主张独立思考,他们提出了人的价值和潜能问题。如陈献章强调“立心”以建立“自我”;明代中叶的王守仁推崇个体所蕴涵的巨大潜能,批判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提出不能以孔子或朱子的是非为是非,每个人都应当独立思考,获得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独立人格,这种反权威、反偶像崇拜的观点,具有提高人的主体意识的积极意义。他反对用规矩束缚儿童,主张顺应自然,适合儿童的天性,激发儿童的兴趣,在愉快的情境中促进儿童的发展。他注重静处体悟、事上磨练、省察克治、贵于改错。“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 王廷相也把修身济物作为学习修养的目的。

王艮对人的生命价值和“人欲”的多重性予以充分肯定;李贽的“童心”说突破了“名教”的束缚,程朱学派的罗钦顺、吕楠等人,也重新认识“人欲”,并给其以合乎人性的位置。黄宗羲重视异同之论,王夫之主张有自修之心,自得自勉,教师要“明人者先自明”。

魏源主张只有知足、守本,才不致萌生物欲,才能够保持至善之性。即“去禽而人,由常人而善人、而贤人、而圣人。”[29]魏源继承孔孟的伦理学说,提出“君子之学,先立其大而小者从令”[30]的道德修养主张。他提出的扼制内欲冲动的“存心”“养心”“终日自反”与古代“内静外敬”“三省吾身”的道德修养是一致的。

曾国藩继承孔孟道统,主张“以礼治人”“以礼自治”。 他十分重视“内省”功夫。他“省躬责己”毕生不懈。强调“自强不息”“严于律己”,不仅注重自身的自我修养、自我磨练,还时时告诫子弟家人从事于“克己之学”。他是中国近现代用儒家传统育化自己、规范自己、充实自己、激励自己的一个实例。

二、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冲击下的中国近现代自我教育

(一)西方近代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欧洲资产阶级伦理思想近代传入中国,主张人的本性是自私、自爱、自利的。法国百科全书派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认为自私是人的本质,人本性趋利避害或自爱自利。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认为人趋乐避苦,道德必须立足与利己主义、幸福主义。孟德威尔认为人是极端自私而狡猾的动物,人的一切行为都出自人的自爱自利的利己本性。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自由”对人类而言是头等重要的事情。 斯宾塞认为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体,但是个体具有独立自由。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道主义主张是一切以人为中心的道德观。 19世纪后期,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的理念也传到了中国。

西方的“幸福主义”“快乐主义”与“存天理,灭人欲”存在着深刻的冲突,这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修身由侧重修身自律这一层面引入了修身自律和修身自强并重的新境界。

(二)中国近代自我教育思想的新发展

戊戌时期的先进思想家,如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人,受过中国传统道德的熏陶,有深厚的传统道德修养,同时他们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对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进行了深刻而艰辛地探索,成为中国近现代自我教育的一代新宗师。 由于他们正处在西方盛起而中国凋敝没落的时代,在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中,他们对于国人的自律精神发展成可悲的奴性进行了痛心疾首的批判,从而掀开了国人修身自强的序幕。正是从这一时期起,早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蕴涵的自强精神的种子再次焕发了新的生命。

1. 康有为的自我教育思想

康有为对儒家学说有深刻的领悟,在论述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的时候,他指出,就“自由”“平等”而言,中国的早期儒家并不主张压制人的个性、剥夺人的自由,先秦儒家也早提出了“人人皆独立而平等”的伦理观。而“博爱”更是中国仁者的“无涯之爱”。康有为提出要“保国保种,自立自强”。[31]

2.梁启超的自我教育思想

梁启超将大量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传入中国,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霍布斯、笛卡尔、培根、斯宾诺莎、卢梭、孟德斯鸠、康德、边沁和达尔文等的观点学说,他承袭传统, 也吸取了西方达尔文、斯宾塞的道德学说,将“人人独善其身”称为私德修养,划归于“旧道德”,进而倡导“断绝依赖”的“独立之德”。

他在《新民书》中指出,所谓“自由”,有文明之自由,有野蛮之自由。倡导“自强、自立、自治、自助”[32],梁启超根据笛卡尔“思想自由出真理”的学说,提出了中国国民恢复“精神界之生命”。他主张人的“自立”,认为人不能利己爱己,就不会利人利群。只有首先学会利己以自立,然后才不至于因我而累及他人。

在自我教育方面,中国近现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发展出了“合理的利己”,他们认同利己、利他、利群调和地发展,认为三者应是同一的,但是反对自私自利的极端个人主义。同时,尽管认同“合理的利己主义”,梁启超也更重视精神、心灵的快乐,重视精神的净化,灵魂的修炼,反对追求物质享受。

梁启超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的道德修养继承了儒家“养心莫过于寡欲”“内无妄思,外无妄动”的传统思想,注意“养心”,“敛其心,收视返听,万念不起”以养性修身,还向学生提出“治身”的要求,每日就寝前三省吾身。他传承了孟子的“尚志”精神,发展了孟子的“存其心,养其志”和四端学说,确立了“立志、存养、扩充”三步法则,是中国近代对自我教育的新发展。

此外其他的先进思想家也对中国传统的修身内容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严复从进化论的角度回应了“天不变,道亦不变”,将孔孟的学说喻为“亡国之教”,谭嗣同认为奢和俭的区分没有任何理论和社会根据,“老子之书乱中国。”这些在今人看来近乎极端的观点,出现在那个时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所有这些思考都深刻地改变了近现代国人的价值取向,也深刻地影响了此后百年中国社会道路的选择。

三、中国现代对道德修养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一)蔡元培对自我教育的主张

蔡元培提出了道德修养的主张,他编写了《中学修身教科书》。这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注重实践,下篇注重理论。他指出:“道德之教,虽统各方面以为言,而其本则在乎修己。”他提出“自制” 的办法是“以情制情”,也就是自我调节。“通过自制,养成个人独立、果断、自存、自信、自决、义勇的道德品质。 ”[33]蔡元培主张:“修德之道,先养良心 ”,他主张“自动、自学、自助、自己研究”。[34]蔡元培提出:“自己尊重自己,自动的求学、自己管理自己的行为。”

蔡元培继承了孔子和儒家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认同克己、自制、谦卑、节欲、勤勉的道德修养方式,是道德修养学说的继承者。他结合近代的伦理学说和科学知识对传统的道德观和道德修养方式进行充实、阐释、修正、弥补,是对我国近现代自我教育思想的新发展。

(二)陶行知对自我教育的主张

陶行知的自我教育极其鲜明,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段话是:“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他主张自学、自强、自治。他创建了晓庄师范,实行“小先生制”。他突出儿童能力的发展,着重培养儿童勇于战胜困难,善于改造自然和社会的生活能力,具有自我教育精神,他指出“近世所倡的自动主义有三部分:一智育注重自学;二体育注重自强;三德育注重自治。[35]他提出:“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36]

陈鹤琴主张“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 应当让他自己想, 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