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创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创新

时间:2023-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素质教育的推行到今天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生为本的理念渐入人心。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我们教育本质的必然选择。目前,在高校内担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任的主要是三类人:政工干部、德育教师和心理专业人员,其中前两者占绝大多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创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创新

袁俊杰

无论是着眼于全面发展合格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还是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心理状况现实,都需要我们高度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为理性地分析心理问题增多的主客观原因,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际,切实研究进一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思路。笔者从德育工作创新的角度,谈谈如何有效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一、高度认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标志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心理健康的内涵非常丰富,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一般概括为正确的自我观念(自我评价)、和谐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个人气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正确对待挫折的心理和能有效地进行工作、学习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因此心理是否健康是一个人能否健全发展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寄予厚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健康的心理不仅对他们大学期间的学习与成才,而且对他们终身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心理健康的功能和意义从低到高可以分为防治心理疾病、完善心理调节机制和促进心理充分发展三个级别,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绝不仅仅在于防治心理疾病和完善心理调节机制,最重要的还在于促进心理的充分发展,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并不断开发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的实施,完成了教育由育分向育人、由片面向全面的转变,也真正揭示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从素质教育的推行到今天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生为本的理念渐入人心。以生为本,以学生的成才成长作为根本,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有利于学生成才成长开展,呼唤着我们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从更深的发展取向上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来探索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体系和发展模式,形成人人重视、多元参与、齐抓共管的新格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施行)》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我们教育本质的必然选择。

(三)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的现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已经那么真切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从刘海洋伤熊事件到震惊全国的大学生找工作杀死人事科长案,直至云南大学学生马家爵案,人们在震惊、痛惜之后,进一步思考深层次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塑造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同时,我们环顾身边,大学生中自杀人数逐年增多、各类心理问题频频出现,人际关系日益趋紧。随着收费上学改革,校园形成“贫困族”;随着电脑普及,校园又出现了“网络族”,这些“贫困族”和“网络族”也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近日从网上获悉,在南京召开的大陆、香港台湾三地21世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上传递了这样一条消息,在我国的大学生中,20世纪80年代有23.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20世纪90年代的比例上升到25%,近年来这个比例已达到了30%。可见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增长趋势相当快。这样的现实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感受到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我们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不我待。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1.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依然缺乏。传统的高校德育工作重视教会学生如何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国家,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等,它更多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但对于学生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处理自己同周围人们的关系、如何学会正确的生活,特别是针对独生子女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等方面,往往不够。学校在为学生树立典型或为学生做大学生活鉴定时,其标准往往包括政治立场坚定、思想观点正确、道德品质高尚等,唯独没有心理健康标准,学校甚至大学生自己也不愿意写下心理健康的评语。团组织和学生会每学期开展的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涉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少得可怜甚或根本没有,心理健康的预防性教育严重缺乏。因此,一旦发现问题时,往往已是要面对严重后果了。(www.xing528.com)

2.在高校德育工作队伍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相对薄弱。目前,在高校内担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任的主要是三类人:政工干部、德育教师和心理专业人员,其中前两者占绝大多数。他们由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很容易把心理教育当作思想政治工作来做。专业政工干部中的学生辅导员,多数是大学刚毕业就踏上这个岗位,大多数缺乏社会阅历、社会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很多社会问题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自己当学生时未想通就要面对这样的问题,自然会力不从心,只能简单地以制度和纪律来管理大学生。不仅如此,大多数政工干部没有系统学习过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也未深入了解、研究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而这些却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政工人员由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素质匮乏,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不深入、不具体,方法和内容单一,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矛盾,没有采取必要的手段和措施解决学生思想上、心态上存在的问题,因此,也难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心理教育的专业性很强,要解决学生人格发展问题,没有专业知识是不行的。

3.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给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心理教育队伍还没有健全,但心理健康问题却似乎来势凶猛,让许多高校有措手不及之感。从对河北省一些高校新生心理普查来看,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并导致心理疾病的学生占总数的0.8%~2%,这一群体的心理问题不是学校能解决的,需要进入医院接受正规医学治疗。25%~30%的学生存在一定心理困惑或轻度心理障碍,这是最需要学校关注的一类学生,也是容易走上极端的危险人群。传统的重说教、重制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这些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收效甚微,甚至产生消极作用。

4.毕业生的心理健康使德育工作更加复杂。通过对武汉部分高校毕业生调查发现,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一般大学生更严重,也是最容易由心理问题引发矛盾甚至恶性事件的大学生群体。就业市场上的艰难、考研道路中的迷惘以及遭遇分离考验的爱情,是毕业生最大的三个心病。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十六年寒窗苦读,渴望毕业找到一份好工作,但往往不如意,心理落差很大,很容易颓废、暴躁或抑郁,这是他们人生中最大的困难之一。多数因为担心找不到满意工作而加入考研大军的同学,常用“煎熬”一词形容自己当时的心理处境,复习考试的艰辛,尤其是怕考不上又失去找工作的机会的两难心理,深深折磨着许多毕业生。大学生活中的爱情也许是甜蜜的,但毕业时面临的分分合合却是现实和残酷的,这种情感侵扰着一部分毕业生的生活。因就业问题而杀人的大学毕业生周一超,毕业前夕的马加爵……本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随着大学生年级年际的升高就有减弱之势,但心理健康问题却有加重现象,因此,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德育工作更加复杂。

三、创新高校德育工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校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他们简单地当成教育对象,只注重对他们进行观念的说教、规范的灌输、行为的约束,施加的往往是口号式的令人可望不可及的教育条目,整个德育过程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着手。

1.在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重在建设就是要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教材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要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还要重视对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其他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内容的业务培训。立足教育,主要是指: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少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第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以所谓的“调试”、“治疗”即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危机干预为主要出发点,而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着力于帮助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第三,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和体系,用多种途径去落实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第四,还必须以历史的、发展的和辩证的观点,科学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特点,注意发现和调动学生思想和心理的积极因素,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

2.注重个体发展,正确处理好面上教育与个别指导的关系。对学生个体的关注是我们心理教育中首先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学生个体既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也是衡量教育得失的重要指标。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具有更强的个性特征。既然是心理健康,总是每个个体的心理。也只有落实到个体,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永葆自身的生命力。关注学生个体,要求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心理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既要做好针对全体学生的心理知识的教育,同时又要高度关注学生个体,因材施教,因人而教。关注学生个体,还要求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坚持分层分级教育原则。在我们学校的心理教育实践中,形成了由大学生心理协会到心理辅导员队伍再到校心理咨询中心这样一个逐层分工逐层递进的工作网络,由面到点,由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到个别的心理危机的干预和咨询,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生动活泼地开展了起来。又如以毕业生为主要对象的就业中间的心态讲座,则可以较好地解决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紧张和压力。对于校园中的贫困群体、弱势群体也可以通过专题咨询、专题讲座的方式,给予有效的心理排解和引导。

3.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处理好课堂教育和实践锻炼的关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它有自身的教育体系和教育规律。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做好知识普及工作,抓好以课堂为主的知识传授工作。特别是在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中,教师要用科学而形象的方法向学生介绍心理健康与个体成长的意义,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以及自我调适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还需要抓好实践环节,把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起来。抓好实践环节,要充分发挥课外教育的作用。课外教育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无论是教育的影响力还是教育的深刻度都具有自身的优势。课外教育的途径非常广泛。如通过校园的宣传阵地,传播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陶冶学生的个性品质和情趣,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营造倡导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此外,还可以通过心理报告、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引导,排解心理困扰,增强抵御能力。课外教育具有时空上的广延性特点,可以有效地渗透到学生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领域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政法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