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效为本”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成效为本”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时间:2023-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效为本”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强调长期的、跨学科的结果,必须反映真正的生活,以及学生在完成学习之后将要面对的生活角色。显然,3P教学模型为“成效为本”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理论基础。“成效为本”的教学方法就是通过设定预期的学习目标、相应的课程教学活动和评估机制等教学因素,影响和激发学生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来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成效为本”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成效为本”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经贸学院教学方法改革试验

蒋先玲

摘 要:“成效为本”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主要关注和侧重学习成果的方法,20世纪90年代在欧美及我国香港高校已开始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反馈,我国内地高等院校也开始逐步引入这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本文通过对“成效为本”教学方法的理论回顾,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及我院教学管理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在我校教学过程中充分整合既有教育资源、应用“成效为本”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环节和层次,进而分析了推行该方法的好处、意义,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成效为本”教学法 3P理论 三个环节 四个层次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逐步受到欧美国家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在一些国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推广,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即为“成效为本”教学方法(Outcome-based Teaching and Learning,OBTL)。目前,“成效为本”的教学模式已经在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美国、南非等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实施并取得了较好的反馈,近年来,香港教育资助委员会也已经在香港的高等院校改革中逐步推行了这种教学方法。

一、什么是“成效为本”教学方法

所谓“成效为本”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主要关注和侧重学习成果的方法。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斯派蒂(B.Spady)曾指出:“基于结果的教育意味着关注和组织教育系统中的每件事物,围绕着一个根本的目标让所有的学生在完成他们的学习经历后都能获得成功。这意味着首先要对教育结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然后据此组织课程、指导课程及评估以保证这一学习成果最终能发生。”此处所说的学习成果,包括学生应该知道或理解的,学生应该做的,以及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该方法强调学习成果是教学过程的焦点,因此被称作“成效为本”或者“成果为本”教学方法。

“成效为本”教学方法最为突出的贡献在于它对教育质量的重视,并将这一理论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包括教学项目的策划、课程设计、教与学课程评估。实施“成效为本”的教学模式,首先应当设计一套预期的学习成果,这些学习成果不但要可以测量,便于运用恰当标准的测量方法来评估学习的成果,而且这些预期的学习成果要有助于学习者未来的持续学习。“成效为本”的教学方法并非强调教师要求学生学习什么,而是侧重学生应该了解、理解、掌握和运用某些知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以预先设计的学习目标或者成果作为教学和学习的指南,通过教学过程,最终能够达到这些目标。

“成效为本”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强调长期的、跨学科的结果,必须反映真正的生活,以及学生在完成学习之后将要面对的生活角色。这种将教育定位于满足学生和社会未来需要的教育理念,正是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中竞争力的强有力措施,更加符合当前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状,也更加适用于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各类院校对学生的培养。

二、“成效为本”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一般认为,“成效为本”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是著名的3P教学模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清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非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课堂教学应当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对此,John Biggs提出了著名的3P教学模型(Presage、Process、Product)。这一模型描述了课堂学习的前提、过程和结果(如图1所示)。

img31


图1 3P教学模型结构示意图


资料来源:Biggs,J.B.(1989)“Approaches to the enhancement of tertiary teaching”,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8,7-25.

3P教学模型认为,学习成果是教学和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相互作用的结果。3P模型中的“前提”是指学生已有的预备知识、能力、价值观和学习方法等,这些前提因素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3P模型中的“过程”是指学生采用某种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综合所学的知识,通过讨论、分析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并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领域中。3P模型中的“结果”主要阐述了上述不同的学习方法将影响到学生不同的学习成果和质量。因此,3P教学模型描述了学生的教学前提因素影响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选择,从而决定了学习成效。

显然,3P教学模型为“成效为本”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理论基础。“成效为本”的教学方法就是通过设定预期的学习目标、相应的课程教学活动和评估机制等教学因素,影响和激发学生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来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三、“成效为本”教学方法在经贸学院的实践

为了将“成效为本”这一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入我院本科教学,我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选派优秀教师到香港学习经验

2008年,我院指派经济系优秀教师施丹副教授远赴香港城市大学进修学习“成效为本”的教学方法。根据考察,了解到香港城市大学在推行OBTL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表现为:

(1)成立教学研究中心,主要职能包括:一是对新进教师进行培训;二是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推进教学改革;

(2)进行学生评价教学问卷调查,调查采用相对水平而非绝对值,对长期处于相对低分的教师有警示作用;

(3)同事之间互相评核,包括相互听课、评价;

(4)对推行“成效为本”教学方法的课程给予一定的资助;

(5)运用资讯科技,设立互动学习网络,上传、下载教学资料,开展网络讨论或通过电子邮件系统进行学习等。

2.“成效为本”教学方法的动员大会

2009年8月10日,经贸学院利用暑期召开了OBTL教学法研讨会,主要针对OBTL进行研讨,并且征询在我院本科教学中进行教学法实验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赵忠秀院长,唐宜红、施丹、王健、韩琪、蒋先玲、张玮、王晓东和杨伟勇等教师参会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通过讨论,大家达成一致共识,认识到OBTL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1)以学生为本。它把“学”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OBTL强调,学习不是接受知识的被动过程,而是构建知识的主动过程,课程讲授的主要功能是帮助学习者构建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2)以成效为本。在OBTL方法中,预期的学习目标、具体清晰的学习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多层次的评核手段构成了以“成效”为核心的有机整体,教学活动必须以能促进学生达到学习成效的要求来设计,OBTL教学法有助于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课程要求,更加广泛地发展自己的能力,更加准确地体现学习的结果。

3.OBTL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验

在当今国际化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理念,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而现在有必要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能够激发学生潜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所以对我院来讲,一方面采用“拿来主义”,学习香港城市大学的教学新理念和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再结合我院自身的特点充分调动有兴趣的教师对教学法进行研讨和实验,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完善并总结心得,把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法进行推广。

为此,我院于2009年秋季进行了OBTL的试点,经过筛选,首批实验的有9门课程,分别是中国经济概论、金融时间序列模型、中国对外贸易概论、项目战略设计、基金管理、国际运输与物流、国际海上运输、国际经济学(2)、发展经济学等,同时,学院对每门课程也给予了一定的资助,并配备了助教。

在2010年10月,学院召开了OBTL的项目总结会,在会上,以上课程的任课教师分别进行了情况介绍,以上课程在期末学生评教上都取得了良好的评价,他们的经验是: (www.xing528.com)

(1)设计课程的学习目标或成果

OBTL教学方法要求教育过程要有清楚的焦点(即学习成果),因此,授课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这一成果目标展开,这就要求教师对学习者最终应当达到的结果有清晰的认识与表述。课程学习成果的要求包括:第一,包括技能、知识或者其他学生通过教学过程应当具备的素质;第二,这些教学成果应当易于衡量和评估,并应设计相应的评估方法进行结果反馈;第三,应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专业及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情况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以经济类专业本科学生《国际经济学》(2)课程“货币政策”这一章节的教学为例,对学生设定的成果目标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知识目标: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与最终目标、可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概念及作用效果、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及其影响作用分析。

第二,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当前现实经济运行情况和中央银行采取的一系列调控政策,引导学生对货币政策及其效果产生直观认识;在此基础上,能够根据不同经济状况,采用恰当的货币政策工具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第三,技能目标:货币政策工具作用效果的理论模型推导、数学计算方法、IS-LM曲线图形分析方法等。

第四,情感目标:通过对专业案例的情景介绍,让学生解决身边真实的经济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案例作业的形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首先向学生说明课程各个阶段学习的成果目标。课程的长期目标应在学期首次课时告示学生,并将课程目标写入教学大纲安排并下发给学生;对于每节课的阶段性目标,则应在每节课开始时向学生明确说明。师生双方对课程的长期及短期目标都有着清楚的了解,这将有助于目标效果的顺利实现,也有利于教师预先设计、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帮助成果目标的达成。

(2)设计主要的学习与教学活动

为了帮助所有的学习者达到预定的学习效果,授课教师应当充分考虑给予不同学生以适当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使得每个学生都可能结合自己的认知结构,最终完成一致的教学成果。具体而言,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当包括:利用哪些资源(如教科书、参考书目、教学辅助实验平台、课外实习项目等),通过哪些活动来实现预期的教学成果,并对每项课程活动进行简要解释。

(3)预设问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该部分可以采用“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归纳总结”的形式进行。在课前由授课教师提出与本课程研究内容相关的现实经济问题,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使得授课不再是教师自己的“独角戏”。小组讨论的结果可由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不同组间的学生可以通过该环节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思路,并可在该阶段直接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公开演讲技能。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归纳总结提出该问题所涉及的基础经济理论或概念,加深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4)充分利用教学辅助实验平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经济类学科的最主要特点之一即是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经济状况,仅有理论知识不能完全应对现实问题的挑战。因此,各种形式的教学辅助实验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完美的虚拟平台,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下提高自身知识和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

目前,国际经贸学院拟购买了金融市场虚拟交易平台,该平台通过仿真交易环境的逼真模拟,能够为学生提供全方面的锻炼机会。授课教师应当根据课程特点,恰当结合类似虚拟操作平台,寓教于乐、寓理论于实践,通过设计合适的模拟市场交易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对现实的经济学的热爱之情。

(5)启发学生找到生活中的经济学

现实生活中蕴含着许多经济学的现象与道理,授课教师通过启发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可以培养学生随时随地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对经济学的内涵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

例如,近年来,农产品价格飞涨,“蒜你狠”、“豆你玩”、“玉米疯”、“辣翻天”等网络热词迅速蹿红;继“房奴”、“车奴”、“孩奴”之后,吃不起蔬菜和水果的“菜奴”、“果奴”等也纷纷冒泡。针对本科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课余爱好,授课教师可以结合这些网络热门现象进行分析,启发学生从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表象之后发掘深层次的原因,以此作为研究经济学中“通货膨胀”、“谷贱伤农”、“博弈论”等基本问题的切入点。这种结合生活现实的教学安排,对于年轻的本科学生而言,能够起到更加积极主动的教学效果,并能激发学生深入研究身边经济现象、增强实际分析能力的目的。

(6)评估方式设计

为了评价学习的实际效果,授课教师应当适时的进行学习成果评估。教师要针对每项教学成果设计相对匹配的评估方式,如测验、论文、案例分析报告、讲演展示、考试等,以保证每项预期的教学成果能够得到标准的评估,以此考察和反馈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运行的实际效果。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评估方式也已经由传统的“对学习的评估”发展为对“促进学习的评估”,也就是说,应当运用进展性和总结性评估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此同时,评估的对象也越来越多元化,除了学生本人,教师、学生之间以致家长都可以作为评估者。具体而言,除了期末考试、论文写作或者讲演展示之外,可以在平时课堂上增加随机提问、辩论、随堂展示、小组讨论、学生互评等灵活多样的评估形式,将传统的以考试为主、以教师为主的单项评估转变为“多位一体”的评估体系。这将更加有利于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能力,可以有效的补充过去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

四、结论及建议

如上所述,最为理想的“成效为本”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设计和实施,达到激励学生采用深层次的学习方法,从而实现理想教学效果的目的。“成效为本”教学方法的实施包含“三个环节”和“四个层次”的有机结合。

“成效为本”的教学方法的三个环节是指:教师对教学成果的准确表述、使成果实现的教学过程以及对已实现成果进行评估三个主要环节。四个层次具体而言,是指该方法可以运用在大学、专业学院、学系和每个课程四个层次。亦即大学、院系和专业都应明确设计以下问题:毕业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应该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和成果,也就是应该具备哪些能力以实现未来的职业发展蓝图。而具体到每一门课程上,授课教师应该根据学校、学系或专业的目标,联系课程本身设计一些目标,使得学生通过参与课程学习发展某些能力。

但是,在实施细节上,我们建议:

第一,如何核定教师工作量有待进一步研究。由于在实施OBTL教学法中,一般是课前给学生发送讲义,课后增加了自我测试环节,还需要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无疑增加了教师前期的工作量,对于工作量已经很重的年轻教师来说,对于这一教学方法的兴趣会大大下降,因此,需要有关配套措施来激励教师推广这一教学方法。

第二,在课程选取上要有针对性,以提高教学效果。建议选取一些技能较强的课程,比如,专业课、小班教学课比较适宜采取这类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知识体系、技巧技能、实践能力和教学目标要求进行具体设计,由于专业课对于未来就业的导向作用明显,学生也会有积极性参与,效果会更好。

总之,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成效为本”教学法可以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未来社会角色的尊重,也更加深刻的体现了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态度。在当前大学教育与社会企业需求存在脱节、就业市场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结构性矛盾的形势下,在国内高校,尤其是社会科学类高等院校中大力推行“成效为本”教学方法有着极为深刻和深远的现实意义。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相对于全体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社会需求能够得到有效满足的长远利益而言,这种付出和辛苦将是非常值得的。

参考文献

[1]William G.Spady.Outcome-based education: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M].Arlington: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2]Biggs,J.B..Approaches to the enhancement of tertiary teaching[J].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89(8):7-25.

[3]吴晓红.成果为本教学方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9(6):94-96.

[4]刘旸,刘红.成效为本教学方法的理论与实践——以香港高校英语教学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09(8):57-6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