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分制条件下更新高校教育管理观念探索

学分制条件下更新高校教育管理观念探索

时间:2023-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分制条件下更新高校教育管理观念探索黎敏刘康马慧琴周连伟当前推行学分制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条件下更新高校教育管理观念探索

学分制条件下更新高校教育管理观念探索

黎敏 刘康 马慧琴 周连伟

当前推行学分制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这种学分制的教学计划弹性较大,学校不规定固定的学习年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教师可以开设各种各样的课程,学生根据需要加以选择,还允许随时改变专业,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目的在于全面因材施教,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全面渗透教育管理的“以人为本”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新的挑战。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教育多元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下,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是教育组织改进和创新的必要条件和先决条件,及时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对所在教育组织能否高效能地改进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高校学分制的主要特征

学分制起源于美国,随后在美国、欧洲的高校相继采用并推广开来。毋庸讳言,学分制是比较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及其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与学年制的不同在于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的不同,在于培养规格和课程结构的不同,也就是培养的业务规格和教学管理制度的不同。学分制的最大特点是教学管理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或弹性,没有严格的学制限制,学生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延长学业时间推迟毕业;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特长、爱好就业需要,享有对学习的自主选择权,包括: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形式与学习方法。这种自主选择权的赋予,使学生学习的安排更具个性化,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实行学分制没有固定班级的概念,也没有传统的留级与补考的概念,选修课不及格得不到学分,必修课不及格必须重修,达不到规定的总学分不能毕业,达不到规定的学分不能获得学位。也就是说,给予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是以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为标准和依据的,因而是有条件、有限度的,是一种把必要的学业规范和一定的自主自由度结合起来的教学管理制度。

从根本意义上说,实施学分制有利于建立一种符合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更加灵活、更加开放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学分制是以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别、个性差异为前提的,有利于因材施教,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个性,特别是鼓励优秀的冒尖学生提前毕业;实行学分制,教师挂牌上课,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师,势必在教师中形成一种竞争的态势,有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实行学分制,给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甚至自主选择专业的权利,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建立符合学生个性的、优化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学分制的教学计划是一种指导性的教学计划,学生选课有较大的灵活性,有利于学生瞄准人才市场对人才素质的多样性要求进行选课。因而,学分制能更加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人才类型不断变化的要求,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高校学分制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严峻挑战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传统“保姆式”教育管理模式的挑战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几十年来形成的计划经济的浓墨重彩,“保姆式”教育管理模式即为其标志性表现之一,就是把学生看作被动执行命令的客体。在现代教育实践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意识逐渐得到强化,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多种需求,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人的需求和发展放到教育管理的中心地位,突破传统教育中“保姆式”管理的局限性,实践理性化的科学管理与非理性化的人文管理相结合的现代管理理念,解决现代教育管理中过于强调理性教育的问题,探索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途径,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去培养和提高人的能力。

2.教育内容深化,对传统狭窄的思想教育内容的挑战

传统的思想教育内容偏重于对科学知识的传输和运用,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过于狭窄。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本主义理学讨论的是个体的人,是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人。当代教育研究认为必须深化思想教育内容,重视将教育同社会、经济、文化等紧密结合起来,改变单一呆板的教育内容和形式,把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当做优先追求的目标,通过一定的培养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在个体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和谐统一,使每一个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3.重视素质与能力拓展,对传统思想教育模式的挑战

现代思想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素质与能力拓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里提出了“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的观点。现代教育研究是把传统的“以教为中心”教育模式转换为“以学为中心”,把传统的专业教育思想转换为通识教育思想,把传统的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模式转换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模式,从只重课内教学转换到“课内”与“课外”并重上来,并且将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多元化的思想教育功能。

4.学生活动空间扩大,对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的挑战

传统的灌输式、制度式管理手段是过于刚性、理性的管理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学生活动空间的扩大和学生数量的增多。学分制为学生独立自由地安排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及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为更多的学生创造条件。完善学籍管理制度,放宽转专业和转学的限制,使其可以选修第二学位或辅修专业;完善选课制,改革排课方法,使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能真正实现比较自由的选课;实行民主教育管理方式,主张师生间合作互动、平等交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行弹性学制,放松过程管理,重视目标管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可以缩短也可延长,为学生创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实行学分制,全面更新大学生教育管理观念

1.自主学习与学生主体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构建适应社会发展、教育发展和学生主体性发展要求的教育教学模式。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人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人在社会环境中不断养成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情绪和智力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学生作为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是关键。主体性教育思想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构建与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即学生参与的过程。主体性教学意味着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特点,用发展的态度来看待他们的各种能力,通过情境参与、引导探索、实践内化、开放创新等策略,提高学生在学习参与过程中的实效性,既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独立判断能力、创新精神、合作意识。树立自主学习与学生主体观念,目的在于发展学生主体意识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此夯实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满足一生中不同时期的学习需求。

2.注重个性发展与以人为本观念(www.xing528.com)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要从未来社会要求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充分发掘和开发他们的各方面潜能,使他们的个性潜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以人为本即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体现人的主体意识,强调作为自身主体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扩大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权,着力培养既有健全人格又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因学施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举措。因学施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遵循教育科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判断力、亲和力和独立人格,锻炼和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个性特色,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宽松的育人环境,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精简课时,优化课内,增加课外,强化课外,留给学生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构建适应未来变化、更新知识、持续发展的知识能力平台,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

3.个体活动方式与个别化教育观念

个别化教育是相对于一致化教育而言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其主要特征是:教育对象的个别性和教育方法、形式的差异性。它旨在创设最有利于学生个体得到最好发展的环境,针对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教育。现代教育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和开放化,现代社会也呼唤人的个性的展现,因而教育要给予学习者个体选择教育客体的自由,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个别化教育通常是以个体的条件、特点和需要为出发点,围绕着发展个体的主体性和个性的目标,并注重以服务社会为原则,提高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个别化教育强调学生个体活动方式,强调学习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强调课程内容、学习方法等由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强调把教学对象变为学习的主体。个别化教育使学生个体按各自特定的方式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形成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健康个性。

4.远程教育形式与虚拟教育观念

虚拟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所体现的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其最有效、最广泛的教育形式是现代远程教育。这种教育形式主要采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其突出特点是:真正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受教育对象扩展到全社会;有更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受教育者选用;教学形式由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学生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权,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等方面或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因此,虚拟教育倡导的是一种开放教育,随着教育资源、教育过程和教育时空的开放,不仅使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更重要的是更新教育观念,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必然结果。

5.素质教育与大德育观念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同样应当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艺术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德育肩负着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任务,在素质教育中居于首要的地位,对全面素质教育发挥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又最终体现在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上。同时,素质教育对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侧重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等能力,指导学生在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感受自己、自己战胜自己的体验中,实现从他律到自律,从自律到自觉的过渡。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树立素质教育与大德育观念,构建素质教育与大德育体系。

6.自由活动空间与德育网络观念

随着网络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不断普及,大众传媒飞跃式发展,促使德育思维的载体形式转换,网络等大众媒体逐步成为德育的重要阵地,“大学作为提前进入网络时代的社区”,学生信息化的生活方式已不是一种遐想,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德育工作如不介入和运用这种载体形式,就不仅仅是失去一块阵地的问题,而是其他形式工作的成效也将受到冲击甚至被抵消。网络上的德育过程注定是一种自由平等状态,是一种自由活动空间。因为它完全是一种思想自然流露,观念平等交流,情感交互作用的过程。德育载体形式的转换将推动德育改进思维方式和工作思路,改变过去那种层层“设防”、处处“防范”的消极被动格局,那种德育工作者完全以教育者、改造者的心态君临于学生面前,乃至进行空洞说教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网络德育现象的发生,就必须树立自由活动空间与德育网络观念,才能适应网络德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办学规模急剧扩大的新形势,要求高等教育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以往较僵硬的教学体系,转而实施较灵活的学分制。学分制的推行,从根本上来说,是教育受制约于经济,同时又是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主动适应经济体制的一种表现。推行学分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良好的学校内部条件和协调的外部社会条件是实行学分制的基础。学分制的有效实施,需要有高素质的教育管理队伍,需要教育管理工作者更新教育管理观念,才能使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适应现代形势和需要。

参考文献

[1]高玮玮等.学分制模式下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途径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7):245

[2]刘超.学分制条件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J].知识经济,2011,(7):179

[3]高峰.学分制下校院二级教务管理探索[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6):64-65

[4]王媛媛.实施学分制的利弊及弊端的克服[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42-144

[5]叶海江.学分制背景下高校学生学习规划教育的探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1):83-86

[6]李新华.学分制条件下的全程化专业思想教育刍议[J].素质教育论坛,2008(4):13-14

[7]袁长青.学分制及其在我国高校实施的障碍评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6):5-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