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建立,科学、创新思维的启发,提高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科研设计、表达能力和外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用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完成过程,包括选题、设计方案、实验研究、结果分析及撰写论文过程,自始至终应着力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阎宏涛[1]

20多年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国研究生培养教育走过了光辉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完善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层次人才,促进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江泽民总书记在俄罗斯新西北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讲话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研究生教育是大学本科教育后的高层次教育,它担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双重任务。因此,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而且也是实现科教兴国、发展经济战略目标所必须。

(一)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我国的研究生(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都有相应的研究生学位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其目的在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掌握本学科专业坚实宽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前沿领域知识。但由于我国以往的教育都是强调知识的传授,在中学阶段以“应试”教育为主,造成了先天创造性思维不足。而在大学阶段,狭窄的专业“成器”教育,掌握的知识不够广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研究生学习阶段很大程度上基础薄弱、知识面窄、实验技能差。未来的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发展变化极具活力的世纪。宽厚的知识面是在大科学背景下作出创造性成果的前提。但是,一个人的知识面不可能无限制地拓宽,应有一个合理的优化的知识结构。如未来的化学人才,不仅要有化学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数学、物理学基础,较高的外语水平,而且还要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生物化学基础和一定的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管理学文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有了这些非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就有了与其他专业合作者交流合作的“桥梁”。此外,这种合理的知识结构应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创造活动的动态的知识结构。有了这种知识结构,就能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适应,不断地创新。所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必须根据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来设置研究生学位课程,具有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做到既要统一规范,又要有一定的自由度;既要显示整体性,又要有一定特殊性(个人“先天”情况的差异);既要有博专的基础理论教学,又要有前沿发展热点的课程设置;既要突出本学科专业,又有相关多学科基础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

必修课,一级学科打基础。对学生已有的学科专业知识加以拓宽和深化,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过程,掌握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判断能力,而不是仅限于狭窄范围的专业课程,更不能以人设课。

选修课涉及二级多种学科及跨学科的不同领域综合、交叉课程及发展前沿趋势,使学生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根据其知识结构构建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课程,为其今后的创新研究打下基础。

讨论课,类似于国外的Seminar Course,追踪国际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罗列若干发展热点,师生共同讨论。对于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建立,科学、创新思维的启发,提高研究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科研设计、表达能力和外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用的。笔者曾连续给几届研究生开设此类课程(包括必要的课堂讲授)。开始学生较难适应,但是过了一个月左右时间的专业外语“瓶颈”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学位论文阶段学生们都普遍认为,这样的课程对其学位论文研究是极为有益的。

设置不同的层次的研究方法课和论文指导课,它对于学生今后的研究工作、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这在国内许多高校尚未开设,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获取信息能力是创新能力的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要有创新,必须具有主动获取信息、善于汲取新知识、追踪科技前沿的能力,这是创新能力的必备要素。有统计表明,在一项研究中一个科技人员用于查找阅读情报资料的时间占完成该项目研究课题时间的50.9%,而于其他实验研究等所用时间仅为49.1%。足见获取信息对于一个创造性工作所占据的重要位置。现在全世界,近万亿信息单元的信息在传播。面对如此浩瀚的信息(资料、文献、报告等),如何具有敏锐性地摄取有用信息,为我所用,这不仅有一个学习理解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有一个综合加工提取过程。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就必须逐步培养获取知识、自我学习的能力,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先进手段的能力,广泛涉猎与自己从事的学科专业及其相关学科的多种新颖知识,不断自我刷新、充实、综合、提高。有篇调查研究表明,在武汉地区几所高校的研究所中,有少数研究生对于自己撰写的学位论文中引用的参考文献,极大部分甚至没有完全阅读过。这种态度,是难以做出好的成绩,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培养。诚然,对于一项创新性研究来说,与自己所要研究的项目内容密切相关的文献可能不多,但创新性的研究是需要多方面知识点的支撑。只有善于采集为我有用的信息,吸取多种营养,才能在研究工作中“根深叶茂”,开出创造性的绚丽之花,结出丰硕果实。

(三)研究工作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过程

任何一项研究都是一个创新过程。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完成过程,包括选题、设计方案、实验研究、结果分析及撰写论文过程,自始至终应着力于创新能力的培养。(www.xing528.com)

从某种意义上,选择好一个创新意义的课题将是成功的一半。能否选择一个新颖的研究课题,是一个人能否具有创新能力、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重要标志。因为选择一个新颖的课题,是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研究生选题必须富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应用性。所谓创新性就是该课题目前还未被人研究过,或是尚未完全研究过,或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新发展。如果仅仅只是模仿跟踪于人之后是永远难以做出创新性成果的。人们常以日本人生产传真机(Fax)和美国人搞电子邮件(E-mail)为例说明创新性的重要性。日本人生产的传真机取得了很大的国际市场,美国人则不是从事同样的传真机生产,而是开创了电子邮件。其性能、速度是传真机无法比拟的,并且可以一次同时发送有关信息到世界各地。科学性,即对学科发展有无重要意义,是否是本学科的关键问题,或只是属于本学科的一般问题,或者科学意义不大,甚至毫无意义。应用性就是说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适应经济建设全面高速发展、科技发展势态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的课题。当然,对于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应有所区别和侧重。笔者认为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以应用基础性或应用性研究为主。因为对于大多数硕士生来说,从大学毕业后直接进人研究生学习阶段,未能系统地经过严格的完整的科研训练过程,而学位论文的完成过程则是知识的综合应用过程。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由于已有硕士学位论文研究过程的训练经历,具备了一定的科研素质,选具有较高难度的理论性或高层次的应用基础、应用性研究课题是必要的。

论文课题试验研究过程,应培养研究生创造性思维孜孜不倦探求、一丝不苟的严谨学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于试验中的异常现象,应认真求证。也许这些异常中蕴藏着重大发现,在科技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撰写论文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又一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其重要的实践活动。要严谨求实,科学规范,突出创新。但对于“首次发现”、“首次创造”等语言宜谨慎使用。笔者近年来审阅多篇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发现有的论文中多次出现“首次”,甚至在一页中竟多达五六处之多,这种情况值得深思。

通过学位论文研究过程的系统训练,可锻炼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今后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四)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创造性的品格培养。要教育研究生“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把自己的情感爱好、理想、意志建立在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热爱科研创造事业上来。一个人只有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奉献给祖国人民,把个人的发展同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事业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结合起来,才会有持久的创新动力,做出重大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创新性科学研究需要长期甚至毕生默默无闻付出艰辛的努力。必须具有勤奋工作、持之以恒、坚韧不拔、敢冒风险,勇于和善于探索,“取得成绩时不盲目乐观,遇到困难时不气馁悲观”的精神和健康心理素质。当代科学的发展交叉融合,重大科研课题需要多学科共同作战。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具有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必须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有认可、相容、协同的心理品质,才能更好地为自己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环境,才能更容易取得科技创新成果。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师傅带徒弟”现象,往往无意识地突出个人行为,淡化群体合作观念。因此,加强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合作、交流能力对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五)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

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的指导教师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人曾将研究生教育指导教师和研究生的关系喻为“学术投胎”,可见指导教师的重要作用。创新能力的培养给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导教师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指导教师要有献身教育科研、治学严谨、学风正派、身体力行、严格要求、为人师表的品德;见微知著,善于捕捉信息,敏锐洞察学科发展趋势,立足前沿领域,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求真务实的学风;敢为人先,甘做人梯,诲人不倦的精神。当好研究生健康成长的指路人,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道路教导研究生做学问和做人,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出的研究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

总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各个环节。我们要认真探索,努力实践,不断完善,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注释】

[1]阎宏涛(1952~ ),陕西咸阳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北大学副校长。该文原载《高教发展研究》1999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