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典型案例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典型案例

时间:2023-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安区以满足居民群众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区推广实施“疏心工程”,通过调动包括广大志愿者在内的各方面社会力量,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触角向社区、农村、学校延伸,帮助更多的家庭摆脱心理困扰,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2014年,区计生局和建华家园社区2家单位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首批河北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示范点。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典型案例

案例一:“疏心工程”筑起“心灵港湾”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质层面的需求已远远不能有效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全部需求,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层面的需求越来越突出。近年来,石家庄长安区委、区政府始终把满足广大群众实际需求作为重中之重,将可用财力向民生倾斜,逐年加大经费投入,深入开展困难群体走访慰问、扶贫济困、爱心助学、建设善行长安等系列活动,为辖区居民群众奉献了爱心,解了燃眉之急。但长安区委、区政府同时发现,党委政府所做的这些还远远不够。一方面,困难群众被救助后生活压力得到了缓解,物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但他们的精神状态不佳,特别是部分弱势群体在失独、致残后急需心理上的抚慰和精神上的帮助;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居民群众工作压力就业压力、学习压力逐渐增大,急需足够的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基于这些思想影响和心理变化,如何调动社会各界力量,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层面得到更多的满足?

群众实际需求催生“疏心工程”

家住长安区新浩城的陈女士因失独后心理遭受创伤,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近日,在社区心理互助社的帮助下,她来到位于南村镇的“疏心工程”生态体验基地,在这片“开心农场”上,她拿着铁铲、锄头、水桶,亲手播种下芸豆角、西红柿、茄子,并与其他失独家庭一起聊天、做饭,借助“自然疗法”,使她内心中的烦恼烟消云散。

成立“生态体验基地”是长安区在全区实施“疏心工程”解决计生残疾家庭、失独家庭等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的具体体现。从2013年起,长安区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自助、阳光生活”的原则,在全区启动了“疏心工程”,通过设立专业沙盘心理咨询室、建立生态体验基地、成立心理疏导志愿者服务队等措施,为辖区广大群众筑起“心灵港湾”,形成覆盖全区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服务网络。目前,全区已组建300余人的专业心理疏导队伍,累计开展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150余次,并在辖区设立了爱心互助会、谈心工作室、心灵驿站、明白人理事会、儿童心理咨询与家庭指导等“心理互助”组织,实现社区心理辅导室配备率90%以上,中小学配备率达到100%。如今,长安区心理疏导服务网络已成为广大居民群众心理健康的“维护点”和“减压阀”。

长安区是省会石家庄最大的主城区,人口达到80万,其中失独家庭231个,残疾对象19147人,低保对象48601人,优抚对象1759名。这些人群生活困难,心理脆弱,是最需要关怀、关注的对象。长安区以满足居民群众心理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区推广实施“疏心工程”,通过调动包括广大志愿者在内的各方面社会力量,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触角向社区、农村学校延伸,帮助更多的家庭摆脱心理困扰,满足精神层面的需求。

多管齐下建起三级心理服务平台

思路决定出路,但有了思路还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疏心工程”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区委、区政府把这项工作列为重点督办的民生实事之一,采取一系列务实措施,真正让广大居民群众得到实惠,使“面子工程”成为名副其实的“里子工程”。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区委、区政府在全区进行了广泛动员,整合资源,明确重点,专门制定下发通知,确定了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三名区级领导任副组长,区委宣传部、民政、计生、妇联、教育等9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一负责相关部门的协调联络以及心理示范点的指导、规范、建设、管理等工作。根据辖区特点,在区人口家庭公共服务中心设立了总社联络服务窗口,在各镇、街道办事处成立了“分社”,在村(居)引入“心理互助社”等心理互助组织,通过发挥宣传、教育、计生、民政、共青团、妇联等相关部门作用,构建起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心理疏导服务平台。

二是广泛动员、形成合力。区委、区政府把引进专业人才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专家咨询与招募志愿者相结合的办法,不拘一格选人才,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建立起专门的心理疏导人才库,成立了包括石家庄市整合心理中心、石家庄第一医院等在内的六支300余人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形成以心理咨询专家为指导、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干部为骨干、心理服务志愿者为主体的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免费为广大居民群众提供心理疏导服务。同时,建立专业化培训机制,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公益岗位人员及广大志愿者队伍的培训力度,已开展全区志愿者大规模能力培训20余次,生命教育培训50余次。截至目前,全区接受心理专业师资培训的人员已达300余名,20名居委会干部考取了全国社会工作师证书,心理教师的配备率走在全市前列。

三是细化管理、强化保障。为实现心理疏导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运行,区委、区政府从辖区群众心理特点出发,从细化管理入手,注册成立了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长安区“大爱暖阳社”,制定了暖阳社管理总则以及暖阳社社员管理、暖阳社活动章程等一系列制度,实现制度上墙,归档管理,为特殊人群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及时兑现奖励政策,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采取政府注入及社会募集资金相结合的方式,增加硬件及活动投入,在社区、学校、医疗卫生场所设立“心理驿站”“心理咨询室”等设施,并配备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助器材。活动开展以来,已投资15万元,在长丰街道建华家园、跃进街道盛世长安等5个社区建立了辐射全区的专业沙盘游戏心理咨询室;投资5万元在南村镇建成暖阳工程生态体验基地,为街道、镇搭建起心理疏导服务平台。在政府扶持,各相关部门共同努力下,长丰街道仁华社区暖阳手工坊、建华家园社区、跃进路盛世长安社区暖阳书画社相继成立,吸引了广大居民群众参与进来,主动接受心理疏导常态化服务。2014年,区计生局和建华家园社区2家单位被省委宣传部命名为首批河北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示范点。

“疏心工程”扎根基层硕果累累

“疏心工程”实施两年来,长安区充分发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各服务点工作职能,主动为广大居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提供心理疏导服务,既温暖了居民群众,拉近了干群间的距离,又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增进了基层的和谐稳定,同时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城市文明程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解决了群众的心理问题

“疏心工程”的实施,使心理疏导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扎根社区,专业沙盘游戏心理咨询室、生态体验基地的设立让广大群众享受到亲情式的关爱,在趣味活动中释放出压抑的情绪,满足了心理上的需求。截至目前,由各分社组织,采取团体和单个治疗的方式,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定期对有需求的居民家庭成员进行心理疏导,已开展服务360人次。

2. 壮大了志愿者服务队伍

以成立社区、农村、学校心理疏导互助组织,打造心理疏导服务平台为目标,长安区在全省率先引进心理咨询专业师资队伍,吸引了广大志愿者服务队伍参与其中。在石家庄市整合中心副主任张丽君、市第一医院副院长郭清、原河北省心连心艺术团团长叶翔、希望将军赵渭忠等专业人员、爱心人士的主动加入和带动下,一大批“社区好人”“道德模范”、退休老党员纷纷加入到心理疏导志愿者服务队伍行列。通过开设生命教育课堂、组织亲情陪伴、开展生态体验、实行自助互助等活动,形成爱心公益联盟,使全区关爱社会、关爱社区、关爱他人的良好风气在社区逐步形成,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3. 形成了各层面服务品牌

为满足弱势群体生活和心理方面的实际需求,长安区将宣传思想工作与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服务有机结合,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触角向社区、农村、学校延伸,培育形成了一大批鲜明特色服务品牌。借助“疏心工程”之东风,区教育局引进“校园心理剧”、在中小学开办了《幸福讲堂》,并将每年5月定为“心理健康教育月”,开展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区妇联创办了“儿童友好家园”;区民政局成立了“明白人理事会”;团区委建立“省会青年志愿服务站”等等,这些对推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顺利开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截至目前,长安区已在90%以上的社区以及全部中小学配备了心理辅导室,成立了15个未成年人心理维护站点,在街道社区设立了爱心互助会、谈心工作室、儿童心理咨询与家庭指导等组织,形成一大批具有长安特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服务品牌。

启示与思考

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是对“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继承和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长安区“疏心工程”的实施,填补了基层缺乏心理服务机构的空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精神层面上的需求,起到了促进基层和谐稳定的积极作用,其成功之处在于:

1. 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疏心工程”启动两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这与党委政府的广泛调查研究密不可分。针对社会的发展和辖区实际,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深思熟虑后决定启动“疏心工程”,体现出党委、政府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宣传、民政、计生、残联、教育、财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诸多部门团体,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工作机构迅速成立,相关部门协作作战,在人、财、物上给予倾斜,使“疏心工程”顺利启动,为后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离不开广大志愿者的积极参与

“疏心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离不开广大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在社区居委会、志愿者服务队的共同努力下,长安户外群、社区文艺队、暖阳手工坊、暖阳书画社、摄影兴趣小组等互助小组相继成立,各种丰富多彩户外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吸引了广大居民群众参与其中,还吸引了一批企业、名人参与进来,邻里互助、爱心慰问、亲情陪伴、结对共建、回报社会等活动如火如荼,为社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工作注入了新活力。

3. 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宣传推广

长安区按照“选树典型、示范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发展思路,大力宣传“疏心工程”这一公益品牌,调动了社会各界积极性,凝聚了人心、增加了认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充分利用长安微课堂、手机移动课堂、基层理论示范点等载体,加强对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的宣传,使“健康心理、健康人生”与“和谐心理、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二是加强与各类媒体的联系,吸引诸多媒体记者加入到心理疏导志愿者服务队,使媒体宣传成为自觉行动。三是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开展“亲情关爱”志愿者服务、困难群体“暖阳”生态体验等系列活动,借助儿童节、重阳节端午节国庆节等节假日,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的良好态势。

案例2:“六步同进”推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1]

煤炭企业发展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东庞矿紧密结合企业当前发展形势和员工队伍思想现状,创造性地导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六步同进”工作法,即对员工人格上尊重,工作上激励,生活上关心,文化上吸引,心理上疏导,精神上感染,并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科学评价体系。“六步同进”打开了员工的思想心结,推动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转型升级,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该公司走上了和谐健康发展之路,并为有效应对市场寒流积聚了正能量。东庞矿是如何做到的呢?

“六步同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实施背景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愈加迫切、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岗位竞争日益激烈,种种因素都在冲击着人们的心理。特别是煤炭行业,随着“黄金十年”的逝去,煤炭市场形势日益严峻,给企业职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带来巨大影响,员工的思想与诉求日趋多元化,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愈发凸显,给企业的工作效率、安全稳定与和谐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东庞矿党委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不断完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体系,切实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关注职工的各种合理诉求,着力解决职工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培育职工的世界观、价值观,凝聚企业发展合力,促进企业和谐健康发展。

“六步同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主要做法

通过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重要意义的深刻理解,特别是对东庞矿员工心理状态的深刻分析,东庞矿党委认为要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作用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得以充分发挥,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实施体系。为此,东庞矿党委从六个方面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系:

一是人格上尊重,让员工有亲切感。员工是单位的主人,是推动事业发展的主力,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做通人的工作,前提是受到尊重、得到关怀、被人理解,在平等交流的前提下开展思想沟通,使员工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得到认可和保护,才能透实情、说实话,沟通才能无障碍

为此,东庞矿建立健全了员工诉求表达机制,每月举办矿长接待日、民主恳谈会、工会主席例会等,畅通诉求渠道,解决员工关心、关注的问题。同时,不断拓展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渠道,通过党务公开、矿务公开等,保证员工的选举权、监督权、知情权,对于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战略、方针、决策等听取广大员工的意见,建立员工建议征询、反馈机制,充分体现员工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作用。

二是工作上激励,让员工有成就感。在日常工作中,东庞矿本着人文关怀的精神,充分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思想工作与满足员工的成就感和实现员工的自我价值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着力营造有利于员工干事兴业的良好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的发展成果共享机制。

东庞矿本着对党负责、对企业负责、对员工负责的精神,从入党、提干、推荐深造和选树典型等员工普遍关心的政治待遇方面入手,在单位内部建立健全良好的激励、培养、选拔和任用机制,确保有作为者有声誉,有作为者有回报,有作为者有地位。鼓励一线员工开展科技攻关,在创新中为企业奉献,在奉献企业中施展才智,提升员工的成就感。为此,东庞矿先后开展了征集员工“金点子”、创新课题、岗位技术练兵、创新成果评比等活动,营造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良好氛围,使员工真正体会到“人人能成才,处处有舞台”。

三是生活上关心,让员工有归宿感。推进员工生活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实施民心工程,切实关心员工生活,确保员工幸福指数持续攀升;建立健全员工困难群体的基础信息反馈沟通机制、帮扶解困机制、全员献爱心机制。

做实员工安全健康保障体系,以基层单位区(科)长、工会主席为第一责任人,建立员工健康档案,定期体检,跟踪落实。对不适合本岗位的人员,及时提请有关部门进行岗位调整或就医治疗,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健康。

提高员工福利,切实保证员工休假、休养、继续教育等基本权利得以实现,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提升幸福指数。

四是文化上吸引,让员工有认同感。通过丰富员工文化生活,用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陶冶员工的情操、情感和心理,培育员工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养员工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引导员工用和谐的理念、和谐的思维方式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认识事物、处理问题。

建立各种职工业余协会,丰富、活跃企业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截至目前,东庞矿共成立书法舞蹈曲艺等各类协会35个,分别建立了相应的实施、激励机制,培养员工健康向上、愉悦身心的情趣,努力做到员工快乐工作,健康生活。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图书室、健身房、台球室、棋牌室等员工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建设日益完备。通过举办书法摄影美术展、趣味运动会健美操时装表演及个人才艺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激发和促进员工八小时以外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提升企业的管理品味,增加企业管理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五是心理上疏导,让员工有愉悦感。为避免职工因心理波动而影响安全作业,东庞矿在各基层区队推行员工思想情绪动态管理,建立员工思想情绪动态管理档案,对员工情绪进行严密跟踪、客观评估和即时疏导。每次上班前,员工首先进行自我情绪认定,并由值班人员和班组长根据员工当时情绪状况进行再次认定。对于情绪欠佳、问题轻微的职工,进行即时心理疏导;对情绪问题较为严重、经及时疏导情绪未能得到有效缓解的,可按制度规定休“情绪假”。同时,派专人对其进行重点心理疏导,合理调整工作部署,直至心理情绪平稳。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员工心理状态,定期开展“心理咨询”“职工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压力与情绪管理”讲座等,开展“五清楚、六必访、七必谈”,千方百计为员工提供敞开心扉的渠道和条件,培养员工健康乐观的心态。建立“家属座谈会”“家访谈心”制度,定期与职工家属进行信息交流,了解职工家庭情况,通报职工工作状态,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培养理解、宽容的家庭环境,化解职工不良情绪。

六是精神上感染,让员工有幸福感。要从根本上转变人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既需要说明道理,讲透知识,也需要用榜样的力量去教育人感动人。为了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意识,培养健康阳光的心理素质及心态,注重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员工正确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东庞矿组织开展了“爱在东庞”道德模范选树活动,共评选出各类典型人物125名。在此基础上又优选出13名道德模范,组成专门的报告团,先后组织了2场“爱在东庞”道德模范事迹报告会。到目前为止,共有5人在“大爱冀中”道德模范评选中获奖,3人获得“邢台好人”称号,豆东秀获得“河北省最美职工孝星”称号。

建立“六步同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评价体系

为确保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真正融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方面面,切实起到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作用,东庞矿建立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成果验收机制,对广大职工家属开展了满意度测评。测评采取不记名调查问卷的形式,分别针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六项内容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广大职工家属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满意度呈现出了逐步提升的态势,且各方面的满意度均超过了90%。

下图就是2014年以来,东庞矿职工家属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满意度调查统计表、统计图。

东庞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满意度调查统计表

东庞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满意度调查柱状图

“六步同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主要成效

1.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推动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转型升级。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健康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思维上习惯于把问题的产生归结于政治觉悟、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把问题的解决落实在引导、说服、教育上。而人文关怀体现的是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心理疏导是建立在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基础上的心理调适和启发,通过调适和启发解决存在的思想问题。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就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能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传统思想政治工作转型升级。

2.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进一步提升了职工的综合素质,实现职工的全面发展。人的精神世界由科学、艺术、人文组成,其中,更重要的是人文。人文关怀关注人在物质、精神和发展中的需求,心理疏导关注人在生活发展中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的解决。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通过二者的互为作用过程,把解决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发展需求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了人的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全面实现。

3.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力推进了企业和谐健康发展。社会发展离不开人,企业的发展更需要发挥员工的积极因素。现代企业的发展更注重团队的作用,更注重高素质员工队伍的建设,更注重企业内部良好人际关系的确立。通过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在企业内部建立宽容、豁达、诚信的人际关系,形成员工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人际氛围,把每个员工的期望与目标融入企业的整体期望与目标,提升企业的人气指数和员工的幸福指数,在实现企业的整体价值中体现每个员工的自身价值,从而进一步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

启示和思考

1. 推进“六步同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必须构建行之合理有效的长效机制。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企业的运用与实践,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今后的路还很长,必须构建合理有效的长效机制,并根据企业发展最新情况和职工队伍特点,不断丰富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涵,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推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纵向延伸。

2. 推进“六步同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必须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机制。进一步加强员工心态的监测预警,完善员工心理疏导,畅通信息渠道,引导员工心态良性变化,帮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

3. 推进“六步同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必须要培养一批高素质政工队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需要一支素质过硬的政工队伍,不但要努力提高政工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还要加强对政工骨干的培养、培训力度,为深入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案例三:走进心灵,让青春绽放异彩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需求多元,个性化特征明显。如何引领每一个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实现青春梦想,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河北经贸大学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针对新时期大学生群体的自身特点,在不同的教育节点、教育时段中,关心和服务相结合、教育和引导相结合、建章立制与细化工作内容相结合,实施了个性化、差异化心理疏导与教育服务,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过硬、保障有力的工作队伍

一是实施 “一把手”负责制。2004年学校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会,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学校事业发展规划,进行专门议题研究和部署,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把手”负责制。2014年又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发展需要,相应调整了领导小组成员,由校党委书记、副书记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有关部门与各学院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学生处。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机构,学生处形成了“一科两中心”(思想教育科、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工作格局。各学院也都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工作局面。

二是打造专兼职互补、师生配合的工作队伍。学校以学生处全体工作人员为骨干,以各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全体辅导员为主体形成了专职为主,兼职为辅,全员参与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专门工作力量;在各级学生会中设立心理健康教育部,在各班委会中增设男女心理健康委员,宿舍长兼任宿舍心理安全联络员,形成了以各级学生干部为主体,以各学生党团支部、学生会、班委会、学生社团、宿舍小组为依托,打造出了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网络。通过构建校、院、班级、宿舍的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打造出一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网格化、全过程的人文关怀保障体系。(www.xing528.com)

构筑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

学校结合实际情况,逐步规范了17项办事流程, 建立了22项制度,涵盖队伍建设、学生资助、心理健康教育等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各个方面,有效促进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开展。

队伍建设。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并在辅导员选拔、培养、考核、待遇、奖励及出路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学校还通过落实培训计划和专项项目,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学生资助。2009年5月,学校出台《河北经贸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病救助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设立学生大病救助基金,用于资助患重大疾病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助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实践中,出台《河北经贸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与管理办法》等10项规定,建立《学生勤工助学申请流程》等11项工作流程,切实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

心理健康教育。1996年学校成立心理健康中心,定期举办心理讲座。1999年起划拨专门经费用于开展工作。2011年又购置了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并创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网站——心海导航。同时为满足心理咨询工作的需要,近年来逐步为心理咨询室增加了心理沙盘、音乐放松椅等心理设备,为团体辅导室购置了团体心理辅导器材。2013年又申请专项经费加强心理健康图书、音像资料建设。学校还通过建立学校医院共建合作机制、对特殊学生持续跟进和关怀机制、家校合力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机制,切实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开展了一系列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特色活动

阳光恳谈会,搭建沟通桥梁。学校每学期都召开“阳光对话”会,至今已坚持了15年,并逐步发展到现在的阳光恳谈、阳光咨询等多种形式,解决学生各种问题,已经成为该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品牌和特色。

“大家访”,家校协同育人。学校认真开展家访活动,深入特殊学生家庭进行实地走访和慰问。2014年又启动学生家长座谈会活动,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育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家访活动,拉近了家校距离,达到了家校协同育人的目的。

强化载体建设,打造品牌工程。成功推出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校园阳光咨询、校园心理剧、团体心理辅导、心理主题班会、创意心理漫画等品牌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河北德育网、燕赵都市报、长城网等媒体对该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校园阳光咨询和校园心理剧进行了报道。

工作出题、科研求解。结合工作和教学实际,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以科研成果指导实际工作。2013年获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立项课题《特殊学生特殊关爱——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实践与思考》,针对各类特殊学生群体分布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的关爱措施。2013年承担校级教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我校全过程分类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机制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工作。在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同时,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定期形成评估分析报告。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成长状况检测报告,通过将大三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大一入学时的测评数据进行前后对比,更好地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和趋势,为分阶段指导学生提供理论参考。

个性化、差异化心理疏导与教育服务。针对刚入学的新生,结合其咨询或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帮助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针对在心理素质普测中各项心理健康指标明显超标的学生及班级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特殊个体心理咨询人员及各学院辅导员进行不定期的回访追踪,并认真做好回访追踪记录。针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与规划问题,开展职业咨询和生涯规划、职业指导教育,引领学生准确定位,规划人生。针对考研学生,举办考研论坛,进行经验交流,强化学业指导。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积极孵化,强力扶持(大学生创业园每年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免费孵化)。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加强联系,强化追踪,及时化解危机。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见成效

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和实践,河北经贸大学在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方面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取得了一定的社会反响。

媒体关注。《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和《河北日报》分别以《“精神资助”让贫困生拥有神圣感》《河北经贸大学毕业生“一站式电子离校”》和《大学生“心病”如何解?》为题进行了报道。此外,人民网、新华网、长城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国经济网、河北新闻网等媒体都对该校工作进行了报道和宣传。

实践成果。《学生思想建设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一文,荣获2011年度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委、河北省教育厅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2012年河北省教育系统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奖、2012年全国财经院校党建工作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研究成果《特殊学生特殊关爱——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实践与思考》得到省政协副主席刘永瑞的批示,并荣获2013年度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该校还荣获河北省暑期辅导员大家访先进单位,河北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和河北省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启示与思考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最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关心和服务相结合,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文关怀的有效机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就要真正做到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实实在在的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解决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单纯给予金钱、物质的帮助或者单纯依靠心理咨询都是片面的,都不会收到长久有效的效果。只有以人为本,强化人文关怀,从物质和精神上双管齐下,才能形成长效的有效机制,促进他们健康成长。首先,对贫困生进行关怀应本着制度先行的原则,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不断健全经济资助机制,加大资助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力度;讲究资助的方式和方法,在困难程度认定、资助项目评定、奖助学金发放等具体环节上,充分考虑到被资助对象的心理感受,以尊重经济困难学生的权利、人格和尊严为前提,真正做到客观公正,又体现爱和人性的关怀,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感受到国家、社会、学校给予帮助的同时也充分感受到对其生命、尊严的真切关心、尊重和爱护。其次,在经济资助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关心服务工作,将经济资助和心理关怀、学业关怀、能力关怀统一起来,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

2.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教育和引导相结合,构建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教育方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关注和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调查和实践已经证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是发展问题,诸如:新环境适应、学业问题、自我认知与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处理等问题。同时,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有着鲜明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规律,那就是:入学前后及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多为适应问题,中间年级阶段多呈现出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高年级阶段,多呈现为职业发展问题,这其中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与他人、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处理问题是其本质并贯穿始终。适应学生这种成长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教育和引导相结合,着力构建分类引领、覆盖全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理性地处理和应对人生中遇到的挫折,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人生心态,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完善机制与作风,细化工作内容,构建和谐育人环境。言传身教,树人交心,润物无声,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高校实践探索中要注意抓作风、建机制。一是狠抓作风建设,不断强化育人意识、服务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贯穿到干部队伍建设中,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努力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宗旨,密切关注学生,紧密联系学生,努力践行一举一动都引领,一言一行做榜样。二是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内容。根据当前学生工作的实际发展要求,调整优化了各科室的工作内容和职能,在突出学生出入口教育效果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和突出学生的过程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构建全员育人、全工作育人、全过程育人、全环节育人的生动局面,有效提升育人能力和服务学生的水平,让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能够感受到学校浓浓的人文关怀和优质的教育服务。

案例四:“七个一”工作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2]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持续上升。这是一个需要更多关爱的特殊群体。为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山东莒县通过大力实施“七个一”工作法,着力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成长环境,引导他们健康快乐成长。莒县“七个一”工作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受到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的欢迎,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中宣部、中国文明网、山东省妇联、山东政务信息、山东新闻等分别对莒县的做法进行了宣传。这“七个一”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凭什么得到这样的认同?

农村留守儿童引关注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辖20个乡镇、1个街道,1260个行政村,总面积1952平方公里,人口110万,其中儿童24万,属农业大县、人口大县。近年来,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全县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持续上升。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5月,全县农村留守儿童约有6600余人,占在校学生的10%左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仅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如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促进这一群体健康成长,成为莒县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普遍面临家教缺位、亲情缺失、交流缺少、监护缺乏等问题的实际,莒县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了“七个一”工作法,构建“横不留空、竖不断线”的关爱体系,全力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生活环境,促进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七个一”工作法彰显人文关怀

一是建立一套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运行机制。成立由县委分管书记任组长,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妇联、教育、卫生、公安、司法、工商、民政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领导小组,负责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规划的制定、年度计划的实施以及有关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调度。工作中,实行留守儿童工作联席会议、监督检查、层级管理、典型示范、表彰激励等工作制度,促进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发展。同时,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的意见》,明确了各部门承担的主要职责,实行部门公开服务承诺和首问负责制,由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办公室进行定期检查考核,各部门职责履行情况与年底全县综合考核奖惩、评先树优挂钩,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统筹、妇联协调、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了关爱留守儿童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是创办一个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基金。针对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多、开展关爱活动经费不足的实际,从2009年开始,莒县就把关爱农村留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设立了“莒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基金”,在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为农村留守儿童献爱心活动。同时出台了基金管理办法,成立了基金管理委员会,明确了基金来源、适用范围、审批及发放程序,确保所募集的资金用于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的建设、开展活动及困难救助等。截至2011年5月,全县已募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基金58.6万元。其中,莒县安庄镇按照政府出一点、企业捐一点、干部职工及社会各界筹一点的办法,由镇党委、政府倡议,发起成立了镇关爱留守儿童爱心基金,已筹集爱心捐款16万元,为留守儿童解决困难200余人次。

三是成立一个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办公室。留守儿童大部分在农村、在基层,做好基础工作十分关键。为此,与县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配套工作中,在各乡镇(街道)成立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办公室,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开通关爱留守儿童热线电话,制定工作职责、制度,细化咨询、反馈、解答等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流程。同时,以学校为依托,实行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层级管理责任制,将责任明确到学校,到班级,细化到个人,推动了关爱留守儿童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建立一套农村留守儿童动态管理信息库。实施农村留守儿童信息三级管理制度,每年集中组织一次对留守儿童的摸底调查,将每名留守儿童的学习表现、家庭住址、监护人姓名、父母外出打工地址及电话等有关情况制成电子表册,登记建档,期间有变动的及时进行调整。县妇联、乡镇(街道)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办公室、学校分别建立留守儿童动态管理信息库,健全翔实的书面及电子档案,由专人负责,实行动态管理,确保留守儿童工作底子清、情况明,便于家长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成长情况,让每名留守儿童都不掉队。截至2011年5月,全县已建立6600多套关爱留守儿童档案。同时,全县各级妇联组织和教育部门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家庭教育工作总体规划,利用家长学校、妇女之家等阵地开办了“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家教班”“留守儿童托管亲属培训班”,积极向留守儿童家庭监护人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其中,莒县棋山镇中心小学家长学校被表彰为全国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

五是建设一处农村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在莒县安庄等乡镇探索建立了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通过召开现场会议的形式,在全县进行推广。站内设情感交流室、法律咨询室、文体活动室,各服务室全部配备了管理人员,明确了工作职责,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并配备了图书、体育器材、亲情电话等设施,留守儿童可随时与家人进行交流、与老师进行面对面沟通、与同学进行互帮互学,活动站成为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乐园。同时,积极组织基层妇联干部和情感交流室的心理咨询老师参加省、市培训学习。截至2011年5月,全县已有53名妇联干部和老师取得了婚姻家庭咨询师、心理咨询师资格。2010年3月,莒县安庄镇留守儿童活动站建起了留守儿童餐厅、休息室。餐厅由学校安排专人管理,可同时容纳240人就餐。休息室可供双亲外出的80名留守儿童中午休息,解决了留守儿童家长的后顾之忧。截至2012年11月,莒县已建成2处省级、2处市级、21处县级留守儿童快乐成长活动站。

六是印制一张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服务卡。全县各中小学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职能部门承诺事项在学校显要位置公布上墙,使广大留守儿童看得见、记得住。各职责部门确定了一部关爱留守儿童服务热线电话,由专人负责接听,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同时,统一印制了关爱留守儿童服务卡,将职责部门服务电话在服务卡上公布,留守儿童人手一卡,遇到困难可随时拨打有关电话求助。截至2011年5月,留守儿童通过拨打求助电话解决疑难问题700余件。

七是组建一支关爱留守儿童爱心志愿者队伍。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组成爱心志愿者队伍,与农村留守儿童结成“一帮一”或“多帮一”对子,给予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帮助、经济上的帮扶、精神上的关爱、心理上的疏导,让留守儿童亲身感受到“身有人护、病有人医、痛有人疼、难有人帮、学有人教”。莒县教育局妇委会从女教职工队伍中选聘了351名业务素质突出、责任心强、热爱学生的“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统一登记造册,统一实行监督。要求结对教师做到“四管”(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和“四掌握”(掌握家庭情况、掌握思想表现、掌握学业成绩、掌握日常行为),当好“五员”(思想品德辅导员、情感交流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健康成长指导员),做到每周与留守儿童进行一次谈心、每月进行一次家访、每学期开展一次亲子互动,2010年以来,共开展谈心、亲子活动2200余次。爱心妈妈通过走访看望、亲子团聚、拨打电话、书写信件、参与亲子互动活动等形式,定期与结对留守儿童进行亲情联系,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心理变化、学习成长情况,给结对留守儿童做思想道德上的表率,教育他们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引导他们防范不良行为,健康快乐成长。

真情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见成效

莒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七个一”工作法,在全县6600多名留守儿童当中构建起了全方位、广覆盖、零缝隙的关爱体系,优化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生活环境,使广大留守儿童能够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管理并健康快乐地成长。山东省政府、省文明办、省妇联,日照市委、市政府等有关领导先后到莒县对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进行了检查指导,并给予了充分肯定。2009年,莒县被山东省妇联表彰为“山东省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示范县”;莒县开展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被日照市妇联表彰为全市“妇女工作创新成果”、被莒县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全县“机关工作创新奖”;2010年年底,“七个一”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法被莒县县委宣传部表彰为全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奖”。

启示与思考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祖国的未来。山东莒县大力实施“七个一”工作法,构建“横不留空、竖不断线”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是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为做好“基层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有益启示。

1. 必须加强部门联动,整合社会关爱资源。留守儿童问题涉及各个部门、各个方面,仅靠一个团体、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努力是不够的。只有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不断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充分发挥和依靠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形成关爱留守儿童的强大社会合力,才能有效构筑起关爱留守儿童的坚固“长城”。

2. 必须建好、用好留守儿童活动站,让活动站成为留守儿童心灵的家园。中小学阶段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亲情的缺乏、精神的空虚,将是导致孩子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留守儿童在活动站可以自由与家人、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可以参加文体活动陶冶情操、锻炼身体,可以向心理教师倾诉心声、诉说烦恼,活动站不仅是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乐园,而且是留守儿童的心灵家园,对于留守儿童的心智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必须加强亲情交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留守儿童缺少的是父母的亲情、是父母的关爱,各级妇联组织和教育部门帮助留守儿童家长及其临时监护人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提高科学教子水平,让他们切实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非常必要。“亲子热线”、网络视频等交流工具的运用以及爱心志愿者开展的系列关爱活动,减轻了留守儿童的“亲情”饥渴,促进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健康发展。

案例五:搭建“心桥”治“心病”[3]

上海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和特大型经济中心城市,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人们的幸福感常会因为情绪“感冒”、心情陷入“沼泽”而大打折扣。虹口区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城区,为缓解社区居民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在社区管理中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突破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早的实践是在凉城社区。凉城社区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重点、把群众幸福作为第一追求,着力打造“心桥”工程,理顺百姓心绪,化解百姓心忧,打开百姓心结,敞亮百姓心灵。

下沉社区开启“心桥”工程

2002年,凉城社区(街道)党工委在社区内开展的党建调研中发现,社区内各类人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如老龄化社会带来的老年人心理危机,代际关系错位引发的两代冲突,贫富差距导致的心理失衡,就业困难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以及各种心理问题交错产生的社会矛盾,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迫切需要寻求一种方式,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解决现实问题。党工委提出了“谈话疏导”的概念,将心理服务引入思想政治工作中。2004年,凉城“心灵港湾心理服务志愿者工作室”在党员服务中心成立,迈出了社区心理服务的第一步。从2005年起,党工委正式提出构建以“心理服务进社区”为主要内容的“心桥”工程,将心理健康、心理调适等科学方法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缓解群众的心理压力。现已基本形成了社区党工委领导、心灵港湾工作站负责、心理协会协同、心理学校引领,联系40支社区心理服务团队和69家社区心理服务会员单位,涵盖各居民区的工作格局。

建立网络化服务组织

凉城社区(街道)党工委通过“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健全和完善社区心理服务网络。

一是配强“心灵港湾”工作总站的“一室一网一线”。社区(街道)党工委精心挑选一名年轻干部专职专岗负责推广“心灵港湾”工作。通过开通网络平台和热线电话,为群众提供咨询、倾诉、预约上门等服务,做到24小时全天候接待居民。开办了专业图书室供志愿者、居民借阅,安装专业的心理评估设备、心理测量软件等,以促进心理服务工作更趋于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是配全居民区服务点。健全社区心理专业人才信息资源库,面向社区招募了156名具有丰富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机关干部、企业管理人员、教师、居委会干部为志愿者。社区(街道)党工委通过专家授课、辅导报告、讲座、交流座谈、案例分析等形式,帮助志愿者提高专业服务技能。党工委在每个居民区均设立一个心理服务点,将这批经过严格培训、考核的志愿者配置到居民区。在服务中,注重规范,制定服务承诺、服务守则,并通过开展优秀志愿者、特色志愿服务项目等评优表彰工作,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志愿者参与心理服务的积极性。

三是吸引专业机构提供服务。按照“自愿参加、适度服务、富有成效”的要求,通过组建实习基地、共享社会心理数据等形式,引入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免费进社区。“心桥”工程最早的30名志愿者,都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的师生和上海悟诚教育心理公司的专业人员。社区党工委加强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制度建设,为其开展社区心理服务提供良好条件,对专业工作人员予以适当激励,通过定期交换信息、交流经验成果、探讨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提升心理服务质量和“心桥”工程的专业化水平。

四是整合资源,社会化、市场化运作。充分利用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众组织以及计生、社工、社保、社区民警、城市管理等部门共同开展心理服务,支持“兄弟姐妹情”联谊会等群众性团队的组建和壮大,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单位与家庭、群体、社团相互贯通,政工人员、专家学者和社会化教育机构互相配合的局面。同时,出台政策,鼓励社区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机关干部、居民参加专业心理保健师培训考核,扩大和优化社区心理服务人力资源。

建立规范化的服务流程

一方面,社区(街道)党工委坚持“四定”原则:“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定时,即各心理咨询志愿者工作室都有固定的服务时间,并在凉城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心灵港湾网页和居民区宣传栏向社区居民公布;定点,即在街道和居民区都有10平方米以上的心理咨询志愿者工作室,统一标识,统一服务承诺、服务守则;定人,即每个服务点在固定服务时间社区(街道)党工委都安排志愿者坐班接待,这些坐班人员都是经过初级心理知识培训的社区党员志愿者,主要进行初级预防,一级层面经过初步鉴别,诊断为有心理问题的案例,由心灵港湾工作部承担,会同居委会工作人员、社区志愿者、专业心理咨询师三方力量共同介入、定人上门跟踪服务;定内容,即根据居民不同需求,以项目的形式开展心理疏导。

另一方面,坚持“四级”原则。一级层面,由经过初步心理知识培训的社区党员志愿者负责,对社区居民开展以“心理疏导、心理教育、心理干预、心理发展”为主要内容,以“聊天、咨询、辅导”为主要方式的心理服务,掌握社区群众心理状况,谈心、纾解情绪,并向群众宣传心理卫生知识,达到初级预防效果。二级层面,由华东师大心理专业大学生志愿者负责,对情绪激烈或者有心理问题的群众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服务,如发现服务对象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即速将案例交到第三级层面。三级层面,由有国家心理咨询资质的志愿者和专职人员负责,对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群众进行面对面诊疗服务,并开设专题讲座,对社区心理服务队伍进行培训。四级层面,由以单位为主体的志愿者——社区卫生中心、长庚医院负责,对精神疾患进行治疗。

采取个性化的服务方式

凉城社区(街道)党工委一是抓源头,注重预防和早期干预。主要措施是向社区居民开展集中式、一对多服务,传播心理学知识与技能,增进个人和社区的心理防御力。同时,使有一定心理问题的社区居民,能够得到及时的心理干预,避免负性情绪的蔓延。二是抓信息反馈。社区心理志愿者在遇到困难和障碍时,会在第一时间将案例和问题提请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指导帮助,避免工作环节衔接不上、时间延误,而使服务对象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三是抓重点。对心理问题高危人群开展分散式、一对一跟踪式服务,以及时有效解决心理问题。

辐射普惠化的服务范围

凉城社区(街道)党工委注重扩大服务范围和受益面,深化服务内涵。一是以社区群众为主体,面向社区居民、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两新”组织拓展服务阵地和服务内容。近年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了EAP(职工心理援助计划)、校园心理讲座、社区民警心理讲座、机关公务员心理讲座、医院护工培训、基层调解员心理技巧辅导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心理服务活动。二是以科普宣传服务为主导,形成面向全社区普及心理学常识的宣传网络。从社区不同群体的实际需要出发,针对婚姻家庭、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职业发展等社区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编印心理保健知识宣传资料,在社区免费发放、张贴。同时针对居民区心理咨询缺乏理论支撑、实践经验和工作依据的实际,编撰《心理疏导——新时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与探索》一书,详细介绍社区心理服务志愿者服务团队,总结提炼了社区开展心理疏导与咨询服务的具体案例。三是以心理学专家、学者为主力,促进社区群众提高心理学知识修养。定期邀请市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心理学教授,开展“青少年教育中的家长观念”“共拥阳光心态,共享十月阳光”等专题讲座,提高群众的心理健康知识修养。

“心桥”工程见成效

经过10多年的实践探索,凉城社区(街道)已形成了“一室(咨询室)一网(心灵港湾网站)一线(咨询热线电话)一校(心理学校)一店(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门店)”的心理服务体系,已成功干预了“自杀危机”30多起,化解各类矛盾邻里纠纷8500余起,凉城社区的两劳释放人员的重犯率仅0.71%,远低于上海市平均水平。“心桥”工程还帮助200多名青少年摆脱网瘾,引导1381名“2030”青年转变就业观念,走上工作岗位。居委会和居民对心理服务工作普遍表示认同,社区绝大部分居民感到自己的生活幸福和比较幸福。

2009年2月,上海市委宣传部在《宣传文化工作简报》第7期刊登了《凉城街道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心桥”工程实施效果良好》;2009年4月和10月,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新视界》第2期和第5期分别刊登《构建“心桥”工程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意义》和《虹口区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调研报告》,宣传和推广本区经验;2010年上半年,凉城社区“心桥工程”入选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2010年度群众思想工作案例”,心理疏导走进社区,凉城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

启示与思考

虹口区凉城社区的“心桥”工程,注重心理疏导理念的引入,不仅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为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也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启示和思考。

1. 要把心理健康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加强群众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社会公民良好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减少无谓烦恼和忧愁、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人们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有效调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帮助人们克服心理障碍,是促进人们心理健康,塑造健全人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社会心态,提升人们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

2. 要关注社会心理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激烈的高节奏生活方式,利益和贫富差距拉大的社会现实,导致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增大,社会个体与群体易处于心理失衡的非和谐状态,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患者大幅度增加,在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构建稳定、理性的社会心理,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基础性的现实意义。

3. 要直面群众的利益诉求。人文关怀不是简单的嘘寒问暖,社区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广泛吸纳社会力量,针对居民的需求,提供实在在的服务。要运用心理疏导手段,积极主动倾听群众的想法和意见,掌握群众思想动向,尽力满足群众的合理需求和要求,因势利导地化解群众的情绪性不满,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人际氛围和环境氛围。只有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融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中,才能引领群众、凝聚人心。

【注释】

[1]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东庞矿:《“六步同进”推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企业的应用与实践》,《走进心灵——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案例精选》,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河北教育出版社,2015年。

[2]中国政研会:《实施“七个一”工作法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2011年7月29日。

[3]郭升:《社区心理疏导工作的有益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