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卫生的概念及实施途径的介绍

心理卫生的概念及实施途径的介绍

时间:2023-04-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17年创办的《心理卫生》杂志宣传和普及了心理卫生意识。心理卫生运动的主要任务是为教育事业和卫生保健服务,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心理卫生工作也是社会工作的组成部分,社会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心理卫生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配合。

心理卫生的概念及实施途径的介绍

第四节 心理卫生

维护心理健康,提升心理健康的水平,是心理卫生的目标。了解怎样实施心理卫生,心理卫生要注意哪些原则等又是达到心理卫生的保证。

一、一般概念

消极的心理卫生是指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积极的心理卫生则是指培养健全人格,提高人类社会生活的适应和改造能力,即所谓提高心理素质,从而提升心理健康的水平。

(一)心理卫生的含义

心理卫生(psychohygiene)亦称精神卫生(menta ealth),运用心理学理论和原则来保持与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通常人们把保持心理健康称为消极心理卫生,促进心理健康称为积极心理卫生。

(二)起源和发展

法国医生比奈尔(P.Pinel)提出要给精神病患者以人道主义待遇,他毅然给住院精神病患者解除束缚他们躯体的锁链,并努力为他们提供清洁的住所、良好的食物和仁慈的看护。

美国人比尔斯(C.W.Beers)因自己患精神失常而被送进精神病院,住院三年,他亲自体验到精神病患者的苦闷和所受的虐待,目睹了许多精神病患者惨遭折磨和不被公正对待的事实。1907年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了一本自传体《自觉之心》( in ha oun t-self)。书中他以生动的笔墨描述了自己患病住院期间的生活,历数了当时精神病院的冷酷和落后,强烈地发出了改善精神病患者的待遇,得到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家的支持,并且得到各方面的赞助,于1908年成立“康湟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后又于1909年在纽约成立“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在美国心理卫生活动的推动下,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成立各国的心理卫生大会,三千余人出席了会议,标志着心理卫生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1917年创办的《心理卫生》杂志宣传和普及了心理卫生意识。

我国代表参加了第一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以后,于1936年4月在南京成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后因抗日战争而被迫停止工作。1985年9月重新建立并召开成立大会,从此开拓了我国心理卫生蓬勃发展的新纪元。

尤其是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快速发展,东西方文化的撞击,价值观念的巨大变革,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变化,竞争意识的增强等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乃至心理障碍的大量增加,人们对心理卫生日益关注,社会对心理卫生服务的需求急剧增加,心理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也增加很快,近年来国家对心理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任务和工作特点

心理卫生的任务是培养和增进个人以及全社会的健康心理,预防精神病、神经症、变态人格、精神发育迟滞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广泛宣传,配合有关部门努力消除某些社会弊端,如吸毒、酗酒、药物依赖、青少年犯罪、自杀等等,以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卫生运动的主要任务是为教育事业和卫生保健服务,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心理卫生工作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1.对象和范围涉及全社会性 是凡有人就有心理卫生工作可做,不论民族、地区、阶层、职业、地位、年龄、文化、性别等都需要心理卫生服务。心理卫生工作也是社会工作的组成部分,社会因素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心理卫生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配合。

2.内容涵盖广泛性 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从各行各业的工作和生产活动到人们的休息闲暇,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都必然涉及大量的心理卫生问题。

3.方法和途径的多种多样性 心理卫生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包括宣传教育、医疗门诊、咨询服务、心理保健、社区活动等。每个方面又可涉及多种途径。

4.效果目标的长远性 心理卫生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们的心理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其效果具有隐蔽性和长远性的特点,难以用数字概念来简单地估算。

二、心理卫生实施的途径

心理卫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和方向实施,不同的层面和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个体心理卫生

着眼于个体自身,以个体为研究中心的心理卫生。比如,每个人要做到知己知彼,发扬所长,量力而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可有毁人之心,立身处世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坚定而不固执,谦逊而不卑微,温柔而不懦弱,和睦而不迁就,独立而不孤僻;今日事、今日毕,无牵无挂,心安理得,知足者乐。从和睦的人际关系中,从自己的无私无畏中,从个人春天般的温暖中,从基于自己的专长而事事的主动中,得到安全感和幸福感。从个人出发,以个体为中心,这是心理卫生的基础层面,面广量大,又必须做好。

(二)家庭心理卫生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特殊的小群体,夫妻性格互补,性生活和谐,相互尊重,相互适应,彼此平等民主,谅解与支持,尊重双方亲友等等都是家庭心理卫生的重要因素。母子关系中易导致子女产生依赖性、习惯性的倾向。父子关系中要减少愤怒和不满的产生。兄弟姐妹关系中,尽力避免彼此嫉妒和争斗的倾向。正确的家庭结构、有序的家庭系统、良好的家庭功能,使每个成员生活温馨、精神愉快、身心健康发展。

(三)群体心理卫生

学生、部队、海员白领、蓝领及其他特殊职业亚群体,同性恋和各种性变态亚文化群体,亚健康糖尿病癌症及其他不同疾病的患者群体等,基于不同群体的特点,从群体的共性出发,建设群体的文化氛围和各种规则。良好的环境和丰富的活动,协调好个体之间、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使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群体中的每个部分,群体的组织和结构系统,群体的功能的发挥,甚至于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的心理感受都能达到最佳的状态。

(四)社会心理卫生

着眼于全社会,着眼于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精心培育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在全社会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全民心理保健意识,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培养心理咨询、心理保健、心理治疗的专业人才,规范社会的心理卫生服务。在全社会范围内,提高人们的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意识,提升全民的心理素质,提高全民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各年龄段的心理卫生

从优生优育胎教开始,按个体生长发育进程,包括婴幼儿期心理卫生、青少年期心理卫生、中年期心理卫生、更年期心理卫生和老年期心理卫生。通常将儿童早期开发智力,培养更好行为习惯,塑造儿童优良的心理素质作为婴幼儿期心理卫生的研究对象。青年期也称“狂飙期”或“危机期”,说明青年期心理卫生的紧迫性。自我意识、人格的独立倾向、代沟、社会化、青少年犯罪、性心理、信念危机和心理危机、创造及成才等是青年心理卫生的课题。人生多事之秋是更年期,由于内分泌激素等一系列的变化,决定了更年期特有的心理状态,更需要正确的心理卫生指导,以便顺利度过。老年期心理卫生取决于主客观两大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有敬老养老的社会风尚,和睦相处的家庭,得以舒畅情志;主观因素主要是老人的自我修养,清心寡欲,省思少虑,健身养性,保持适宜的感觉刺激,坚持用脑,坚持发挥余热。(www.xing528.com)

三、心理卫生的原则

(一)自我意识原则

自知是自己对自己的认知,自我评价是通过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而获得的。自我评价要恰如其分,对自己过高地评价,则会夸大自己的优势,会趾高气扬,表现骄傲。若过低地评价自己,会自我贬低,表现自卑

自爱是接受自己,悦纳自己,爱惜、保护自己,重视自己身体健康,珍惜自己品德和荣誉,以取得别人的尊敬和友情。

自尊、自信、自制是自爱的内涵。自尊是人的基本动机之一,在社会生活中,自己和别人应居平等的状态,表现出不退缩、不畏惧、不妄自菲薄。自信是自己对自己的信任,没有自信心的人会什么事也做不成,所以建立自信十分重要。自制是不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能独立自主地作出决定,善于掌握和支配自己的行为。

自爱要以自知为基础,有正确的自知,再培养自爱,人才能自强不息,不断进步,这就是自我意识。

(二)环境适应的原则

适应外界环境包括适应自然环境,适应社会文化环境,是人心理健康或者心理素质健康的重要表现。一般而言,人都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环境的能力,但这是有限度的,不可能总是去改善环境,让环境适应于自己,而事实上是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的努力更能奏效。只有顺利适应环境,有效适应环境,才能保证心理上的健康状态。

(三)人际适应的原则

与各种各样的人相处,尤其是与曾经反对过自己的人处好关系,处好同事关系,处理好上下级关系。把自己放在群体中最适当的位置上,做好自己的角色,把自己与家人、与别人,直至与群体的关系协调至最好的状态。

(四)实践的原则

心理卫生必须落实在生活实践之中,单纯是理论上的强调是没有用的,要落实到实处。在实际的学习、工作中,在与环境、与人际的相处中。甚至在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障碍的过程中,在提升自我心理素质的努力中,去做好心理卫生。即在实践中去做,又接受实践的检验。

(五)发展的原则

从生到死是人心理的一个发展过程,从不成熟不断趋向于成熟,从不完善不断趋向于完善,不要一成不变,要相信每个人都具有发展的潜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在个人成长的进程中,人格会不断成熟,不断发展。

四、心理卫生实施方法

心理卫生实施方法主要有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保健、心理障碍防治、心理治疗等。

(一)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包括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科普知识的教育,心理卫生氛围的营造,心理健康意识的增强,心理素质提升的训练等。

心理教育多在群体和全社会的层面进行,如心理健康科普、学术书籍的出版发行、电影、电视、电台、报刊等媒体对心理健康科普知识的传播。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科普讲座等,都能有效地促进大众对心理卫生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接受。全社会对心理教育关注了,自然就会形成全民重视心理健康的意识和氛围。

(二)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相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受教育或者接受辅导者是小范围或者是一对一。辅导者教给被辅导者一些心理学或心理卫生学的知识和方法,指导被辅导者通过认知、调节、疏导和训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有不同的特点。心理教育主要是普及心理学知识,培养人们的心理卫生观念,并指导训练,心理教育通常是对大量的公众实施,教育的面和范围要比心理辅导更广泛;心理辅导是传授心理卫生的方法和知识。此外,心理辅导的直接目标是改善人的心理状态,心理教育则是以培训人健康的心理素质为目标,可以说心理辅导主要是实现心理卫生的阶段性目标,而心理教育主要是实现心理卫生或保健的最终目标。

(三)心理咨询和心理保健

心理咨询主要通过咨询师的语言、表情及其创设的情境,对来访者进行帮助,解决其心理问题,重塑人格,以追求心理持久的完美。心理保健是维护人的心理持久的完善状态,心理保健既针对有心理问题的正常人,还要针对没有心理问题只是需要提升心理素质的正常人。心理保健还要针对心理异常者,因为广义的心理康复也包括重度心理异常者的康复。心理保健的任务更加广阔。

(四)精神病的三级预防

初级预防是旨在消除或减少病因或致病因素,以防止或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二级预防的目标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争取完全缓解与良好治愈后,防止复发;三级预防的功能是做好精神残疾者的康复安排,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尽可能地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把精神残疾的预防和康复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到初级卫生保健系统中去。

(五)心理治疗和心理康复

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师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改变心理疾病患者的认识、情绪和行为,以矫治其心理疾病的过程。心理康复是研究恢复矫正和补偿患者或残疾者的心理功能和劳动能力的过程,这些患者不是身体受过损伤、动过重大外科手术的人,就是得过神经精神疾病的人。他们由于长期住院治疗,与社会隔离,对恢复身体健康缺乏信心,对未来生活和前途存在消极悲观的情绪,对他们实施心理康复,帮助他们克服情绪障碍的不良定式,成为自信的心理健康者。还要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培养他们新的职业技能和生存之道,以便早日回归社会。

针对人们各自的不同状态,采取适当的心理干预技巧,使其恢复心理平衡,并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