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城镇的影响:成为工业化、城镇化一支重要力量

对城镇的影响:成为工业化、城镇化一支重要力量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追求加快了农民进城务工的速度,这种追求形成了工业化、城镇化的不竭动力。可见,目前农民工这一新兴的工人队伍在人数上已超过传统工人人数,成为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城市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这种成本的差异最为明显的体现就是他们的工资收入。农民工的大量出现,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是我们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具有中国的特色。

对城镇的影响:成为工业化、城镇化一支重要力量

就现象而言,城镇化就是大量的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这一转移是通过就业的转换来完成的。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往需要很多人方能完成的农产品生产量现在只需相对少的人就能完成,大量的农民因此从农业生产劳动中剩余出来,这剩余的劳动力要寻求新的就业,这种就业要求形成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原动力。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追求加快了农民进城务工的速度,这种追求形成了工业化、城镇化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繁荣与发展,与伴随农村改革而产生的民工群体密切相关。30多年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5亿人,近10年来就增加了近3亿人,其中有相当数量是进城的农民工。当前我国约有2.6亿农民工,外出农民工约1.64亿人,其中约六成是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流动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

1.为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2009年和2010年,中国产业工人连续两年作为一个群体,入选美国《时代》年度人物,登上美国著名财经杂志《财智》当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排行榜,被称为“世界经济最强大的力量之一”。有专家评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工人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巨大贡献,正成为中国重要的国家形象代言人。

统计显示,中国工人队伍已达3.5亿人;农民工总数约为2.3亿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1.2亿,仅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就约有1亿人;(2006)有些行业中农业户口的从业人员已占相当高的比重,如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占52.6%,加工制造业占68.2%,建筑业占79.8%。可见,目前农民工这一新兴的工人队伍在人数上已超过传统工人人数,成为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主体。

075

图5-8:2009年《时代》将代表中国工人的八名产业工人排为年度人物。


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中国制造”上,而“中国制造”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以广大农民工为主体的亿万中国产业工人的成就。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阶段,工业化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撑和廉价劳动力的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注入工业,大大降低了工业化的成本,成为资本积累和工业扩张的动力源泉,在国际市场上增强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竞争力。这也是我国吸收国外资本,使国外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产业向我国转移的重要条件。

具有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一直是我国企业和产品在国际上所拥有的最大的优势。廉价劳动力,超低工资,将中国商品成本降到最低,这便是中国商品在近些年里快速进入国际市场的最有力武器。这里所提到的廉价劳动力,其实主要是指大量的农民工。据对2003年数据分析,企业雇佣一个北京人的成本相当于雇佣2.3个农民工。城市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这种成本的差异最为明显的体现就是他们的工资收入。国家统计局2004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进城务工人员月平均收入539元,而同期城镇工人是1335元,也就是说,雇佣进城务工人员每人每月可以节省796元。全国因雇佣农民工而节省的开支相当于当年GDP的8.5%,大体相当于中国当年经济增长的速度,这还不包括福利、保险的节省。(www.xing528.com)

2.直接成为城镇化、城市化的主体

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就是非农化的过程,农民大量进入城市务工,才能扩大城市的规模,才能给城市带来聚集效应和工业的规模经济生活在城市中的农民工,尽管是流动的、短期的、临时的,但从整体与长远的角度看,总有一个日益增长的固定居住人数在城市滞留下来。从辩证的角度看,个体的变动的人口组成了整体的固定人口。全国主要中心城市,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所构成的中国最主要的三大城市群,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人口不断翻番,来自全国各地农村带着梦想的年轻人,一批批地转变为新一代的城镇居民。各省区的中心城市也在不断地扩容。如果和改革前对比,从乡镇到县市,几乎每个城市的建设都在突飞猛进,那里的城市人口几乎都有翻倍的增长。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规划,到2015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要提高到45%~50%,这样将使2亿多农村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大量的农民进入城镇,不可避免地会对城镇的各个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影响最为明显的是城镇物质设施的建设。进城务工人员的作用,不仅表现在他们是城镇建设的直接参与者,而且正因为他们的不断进入,城镇物质设施的规模才得以快速扩大。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主体,城市环境的改变,城市公共设施的改善,都离不开进城务工人员的贡献。今天的城市,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不断延伸,一个个市场不断扩大,都凝结着进城务工人员辛勤劳动的汗水。因此,无论是在烈日下,在高楼大厦路桥建设中辛勤工作的建筑工,还是在寒风中,为需要供暖的人家运送煤炭的拉煤工;无论是在家庭中服务与市民朝夕相处的保姆,还是在社区中清扫垃圾的保洁员,虽然他们是农民工的身份,但他们已经是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黄守宏指出:“农民工融入城市,关系到城镇化能否顺利推进,也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期间,无论是城镇化还是城乡一体化,都绕不过“农民工”这个坎。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既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头戏,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

结语

任何一个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必然经历一个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的转换过程。与此相联系,也经历着由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农民向工人转化的过程。从1978年至今,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就其规模和影响来看都可称为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农民工的大量出现,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是我们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具有中国的特色。

农民工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农民工在促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民现代性的获得、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大量的农民工已经或者正在成为城市居民,即使部分农民工在“攒够”钱之后回到家乡,几乎都不会退回到旧时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中。农民工外出打工或返乡后,不仅给家乡带来经济上的推动,还从生活观念、工作方式等方面影响着农村的面貌。从卫生纸到抽水马桶,从西装、领带到彩电空调,从手机、电话到汽车、网络,农村的生活设施、生活理念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城市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总的来看,农民外出务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不仅深刻地改变着城市,也在颠覆性地改变着农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