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早期话剧正式登场的概述

中国早期话剧正式登场的概述

时间:2023-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概述中国话剧真正摆脱中国戏曲的框架,得力于在国外留学的学生们。三大派别都对新剧的发展作出了不同的贡献,是中国话剧的开路先锋。这是中国人用中国话演出的第一个话剧片段。1907年7月11日、12日下午1点,春柳社在东京本乡座剧场举行了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的正式公演。1907年7月,中国第一所培养话剧人才的学校通鉴学校正式成立。[2]这次的公演标志着中国早期话剧在形式上已经趋向定型。

中国早期话剧正式登场的概述

第一节 概述

中国话剧真正摆脱中国戏曲的框架,得力于在国外留学的学生们。他们中大多数人一接触到西方的舞台演出,便会从喜爱到崇尚再到行动。他们的行动表明了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自觉地接受西方文化,建立中国“新文化活动”的意愿与憧憬。

第一个成立演剧团体并进行公开演出的是在日本的留学生。他们在日本期间,为学习日语,经常出入剧场看戏,于是萌生了自己成立剧团搞演出的想法,春柳社就是在这样的情况成立并开始演剧活动的。春柳社成立后演出《黑奴吁天录》的消息传到了国内的上海,与上海新建的中国第一个培养演剧人才的学校通鉴学校的初衷不谋而合,于是以春阳社的名义也演出了《黑奴吁天录》,但是非常不成功,第二次演出的《迦茵小传》算是“把话剧的轮廓作像了”。

有了《迦茵小传》的范本以后,新剧开始勃兴起来,一时间,全国各个舞台都在上演新剧,盛行了好几年。粗略统计,从1908年到1913年,约成立了50多个剧团或剧社,在上海及周边地区苏州、常州温州杭州等地,甚至重庆、南昌、贵州天津等地演出。

在众多的新剧团体中从演出风格、演出性质以及演员组成等方面可以分出三大派别:进化团派、春柳派和学生派。三大派别都对新剧的发展作出了不同的贡献,是中国话剧的开路先锋。

第二节 东京春柳社

一、缘起

190612月,东渡日本就学于东京美术学校的李叔同,与本班同学曾孝谷发起了中国留学生的综合性文艺团体——春柳社文艺研究会。制定了“春柳社演艺部专章”,明确提出向欧美演剧和日本新派剧学习的宗旨:“演艺之大别有二:曰新派演艺(以言语动作感人为主,即今欧美所流行者);曰旧派演艺(如吾国之昆曲、二黄、秦腔、杂调皆是)。本社以研究新派为主。”[1]

二、演剧活动

()演出《茶花女》片段

19072月,在东京神田区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礼堂的赈灾游艺会上,春柳社演出了《茶花女》的两个片段:阿芒的父亲访问玛格丽特一景和玛格丽特临终一景。

茶花女由李叔同扮演,阿芒由唐肯扮演,阿芒父亲由曾孝谷扮演。舞台上,剧中人的对白、表情、动作等,都没有半点京戏味道;使用了较精致的舞台装置。这是中国人用中国话演出的第一个话剧片段。演出得到了日本新派剧界的鼓励和赞赏,并在留学生们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队伍一下子扩充到80余人,其中有当时在早稻田大学文科的欧阳予倩等。

()演出《黑奴吁天录》

190745月间,春柳社选定了曾孝谷改编的《黑奴吁天录》作为演出大戏的开头炮,在社员自己申请,大家通过的方式下,决定了剧中者的扮演名单。其中乔治由庄云石扮演,乔治妻由曾孝谷扮演,爱米柳夫人由李叔同扮演,小海雷由欧阳予倩扮演。1907711日、12日下午1点,春柳社在东京本乡座剧场举行了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的正式公演。

日本报纸发表了多篇《黑奴吁天录》的剧评。《早稻田文学》发表了伊原青青园写的剧评长文,认为中国青年的这种演剧象征着中国民族将来的无限前途。国内报纸对演出也做了详尽的报道,给不久后开始的“文明戏”运动以极大的刺激和启发。

三、社团解体

演过《黑奴吁天录》后,社员们有的毕业,有的归国,有的怕耽误了学业不来了,特别是到1908年初,中国公使馆贴出了禁止学生演戏的布告,目标直指春柳社,说凡是演戏的学生都要停止官费。有的胆小害怕,有的想早点大学毕业后回国干自己的事情,于是各奔东西,只有李息霜、曾孝谷、李涛痕、吴我尊、谢抗白、欧阳予倩几个人还继续演出。

1907年冬天,在演过了几出独幕剧后,春柳社的话剧演出活动中止。

第三节 上海通鉴学校及春阳社

一、通鉴学校初期

上海绅士马相伯和沈仲礼都是留学德国归国的学者,受过较系统的西方教育,致力于教育事业,决定办一所演剧学校来传播西洋戏剧,于是到处物色校长。在一次禁烟大会上,王钟声现身说法、慷慨陈词,引起了马相伯和沈仲礼的注意,进一步了解后得知他也是德国归国的留学生,并曾和京戏演员合作演过一些戏,于是3人一拍即合。

19077月,中国第一所培养话剧人才的学校通鉴学校正式成立。校长为王钟声。学校在报纸上登出的大幅广告上标明了办学宗旨——提倡新剧。

通鉴学校的招生实行来者不拒的原则,共招收了30多人。经过3个月的不很正规的教学和排练,通鉴学校决定一展拳脚,公开演出。要组织演出,就决定成立剧社,因知道日本留学生办的剧社叫春柳社,于是决定为自己的剧社起名为春阳社。

()演出《黑奴吁天录》

王钟声等人没有看过春柳社的演出,更不了解日本的新派剧,但是知道春柳社演出过《黑奴吁天录》,所以决定也演这出戏。剧本由许啸天根据美国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译本改编。

190710月,改编后的剧本搬上了外国人建造的阑心戏院。这是阑心戏院第一次向上海观众开放。摩登的建筑、华美的装饰、舒服的座椅,使上海人肃然起敬。

戏开场了,服装是全新的西服,但化妆却走了样,台上的男女黑奴一律是白面孔。这班演员都是小白脸,为了漂亮,谁也不愿意把脸涂黑了。连王钟声自己也扮了一个白皮肤的黑奴,恐怕第一次上台涂黑了没人认出来。于是大家只好不顾剧情,演成了《“白奴”吁天录》。演出形式仍然按照“时事京戏”的方式,用锣鼓,也唱皮黄,甚至用引子、上场白、数快板等花样,最滑稽的是,还有人扬鞭登场,一切全学京戏格式,演来当然不及京班,连模仿京班的新戏都够不上,结果只演了一天就“谢幕”了,但春阳社从此为人所知。

()演出《迦茵小传》

19083月,春阳社在春仙茶园举办了第二次公演。公演剧目为《迦茵小传》,剧本由王钟声根据英国作家哈葛特同名小说译本改编,男女主角分别由王钟声和任天知扮演。

这次演出完全取消了锣鼓、唱腔,内行人说“把话剧的轮廓作像了”,以致使看惯了戏曲的人以为“不像戏,像真的事情”。徐半梅曾说:“如果有人问,在中国第一次演话剧,是什么戏?就应当说,是这一出《迦茵小传》,以前种种,都不成话剧。到了这一出《迦茵小传》,才像了话剧的型。”[2]

这次的公演标志着中国早期话剧在形式上已经趋向定型。

二、通鉴学校后期

《迦茵小传》虽然有些成绩,但在当时新剧本身没有影响力,演员没有号召力的双重影响下,《迦茵小传》的上座率很低,无法维持演出的开支。于是,王钟声率领学生赴杭州、苏州等地跑码头,搞演出,剧目有《张文祥刺马》、《秋瑾》、《徐锡麟》等,演出效果同样不佳。

19084月,春阳社回到上海,在上海演出仍无起色的情况下,通鉴学校的演剧活动只好停止。通鉴学校虽然只开办了半年多,但培养了一批中国早期话剧的优秀演员,如汪优游、钱化佛、肖天呆、陈镜花等。

19085月,王钟声带着春阳社的部分演员把新剧带到了北京,开始时,北京人称新剧为改良灯剧,后来才改口叫新剧。新剧与旧剧同台演出。

王钟声曾于19091910年间在前门外天乐茶园、1911年在鼓楼后门桥一带的园子与京剧艺人同台演出,有时演大轴,有时演压轴。演出的剧目有:《官场现形记》、《孽海花》、《热泪》、《爱国血》、《宦海潮》等剧,内容多为讽刺当朝政府以及政府的腐败。

王钟声曾在组织春阳社演剧之初,就有自己明确的主张:“中国要富强,必须革命;革命要靠宣传,宣传的办法,一是办报,二是改良戏剧。”[3]他带来的剧目大多是鼓吹革命和警劝社会的,因而不容于当时的政府。

1911年王钟声在天津遭逮捕牺牲后,北京的新剧便沉寂了下来。

第四节 上海新剧团体及演出

一、新剧三大派

《迦茵小传》演出后,众多新剧团体纷纷成立,或演几场过瘾,或因各种原因不能维持演出水准,直到1910年底,任天知在上海成立进化团开始,新剧的剧团才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号召力。到1913年左右,较有影响的剧团有:任天知的进化团、郑正秋的新民社、陆镜若的春柳剧场以及南开新剧团等。

因观念和表演风格不同,新剧形成了三大流派:一是进化团派,惯于采用幕表制,角色分派,在剧情中穿插议论,编剧上富于传奇色彩,并使用方言;二是春柳派,比较注重话剧的法则,但后来也逐渐与戏曲传统结合;三是学生派,按照西方的编剧法则,融入学生熟悉的内容,自编、自导、自演。

()进化团派演剧

1.进化团演剧活动

191010月,进化团在上海成立,它是中国早期话剧的第一个职业剧团,团长为任天知。剧团采取在报纸上做广告的方式招募演员,主要演员有任天知、汪优游、陈镜花、王幻身、顾无为、陈大悲等。

1911110日,进化团打出了“天知派新剧”的旗号,以改编日本明治维新故事的《血蓑衣》首演于南京升平戏园。由于时值辛亥革命高潮时期,成员又多为革命宣传家和爱国学生,因而演剧具有浓厚的革命气息,所演剧目大受老百姓的欢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于是一连演了3个多月,演出剧目包括:《安重根刺伊藤》、《东亚风云》、《新茶花》、《黄金赤血》、《共和万岁》、《黄鹤楼》等。接着,他们辗转到芜湖演出,同样受到热烈欢迎,而当他们刚刚到达汉口,就听说湖北督抚说剧团鼓吹革命,蛊惑人心,下令要逮捕任天知,任天知只好带着剧团逃回了上海。

191110月以后,上海、南京等地辛亥革命相继成功,任天知的进化团派风光一时,演热了上海各舞台。

2.新民社演剧活动

19137月,新民社在上海成立,社长为郑正秋。成立的初衷是为了维持中途停顿的影片公司的一批演员的生活,于是剧团明确提出以营利为目的。

剧团先后在阑心戏院、谋得利小剧场以及天仙茶园演出系列家庭剧《恶家庭》,一时成为新剧中卖座最佳的团体。这些家庭剧由于情节的离奇、内容的庸俗而吸引了一批观众。

3.进化团派演剧特色

(1)幕表制

编写者一般只需写出故事的大致轮廓,标明剧中人物名字和关系。演员临上场时,要么自己看几遍贴在后台上的幕表,记住后再上台演出;要么一边化妆一边听编写者说情节,演一场,说一场。需要说明的是:用了幕表,并不是废除剧本,有好剧本是一定要用的,只是好剧本不多罢了。现整理出的剧本有《黄金赤血》、《共和万岁》、《黄鹤楼》等。

(2)角色分派

生角分为:激烈派、庄严派、寒酸派、风流派、迂腐派、龙钟派、滑稽派等;旦角分为:哀艳派、娇憨派、闺阁派、花骚派、豪爽派、泼辣派等。每个剧社都有几个漂亮的男扮女装的旦角做台柱子。旦角的名声越大,吸引的观众也就越多。

(3)穿插演讲

独创“言论派正生”角色。进化团成立于辛亥革命前后,穿插演讲成了最好的宣传手段。任天知被称为“第一言论正生”。

(4)注重舞台美术

演出常以新奇的舞美效果作为争取观众的重要手段。如《共和万岁》被称为是“实事彩灯剧”,最后一幕是欢庆“中华民国”诞生提灯游行庆祝会的会场一角,舞台上竖有孙中山铜像,有提灯、舞狮焰火等狂欢场面。四周有花,还有水池,水池下面安有水龙头,喷水为雨。

(5)保留幕外戏

仍采用传统戏曲的手法,在幕与幕之间加一连贯剧情的过场小戏。例如《共和万岁》共有12幕,第135781012幕为正场戏,而第246911幕为幕外戏。

(6)用明场不用暗场

故事有头有尾,场次较多,一般都在10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30场之多。

(7)间用方言

地方色彩浓厚,一般主要人物的台词都使是国语丑角、小旦等次要人物用苏州话或上海话,也有个别剧本完全使用方言写成。

()春柳派演剧

1.新剧同志会演剧活动

19123月,从日本回国的陆镜若在上海组织了新剧同志会。成员是原春柳社的骨干,有马绛士、欧阳予倩、吴惠仁等,因此,新剧同志会被冠名为春柳派。当月,为助赈助学演出了《黄花岗》、《猛回头》(陆镜若改译)、《家庭恩怨记》(陆镜若编剧)等剧。4月,新剧同志会离开上海,先后到苏州、常州、无锡长沙演出,演出剧目包括:《家庭恩怨记》、《热泪》、《不如归》、《猛回头》、《运动力》、《鸳鸯剑》和《社会钟》等。

1914年年初,新剧同志会回到上海,415日,陆镜若把谋得利剧场更名为“春柳剧场”,并发表了开幕宣言,提出了演剧宗旨,强调了对艺术的严肃精神。

从成立到19159月春柳剧场解体,新剧同志会共演出的剧目约81个。比较有名的剧目有《家庭恩怨记》、《运动力》、《不如归》、《热血》和《茶花女》等。

2.演剧特色

(1)严格编剧法则(www.xing528.com)

新剧同志会的演剧多用剧本,如果为了应场来不及完成完整剧本的话,最起码剧中的重要台词是固定的。剧本创作、改编严格按照编剧法则:分幕;用暗场,不追求故事有头有尾;没有演讲词,不搞幕外戏;语言用国语,决不掺杂方言土语。

剧目大多是“具有传奇味道的”,故事完整,情节曲折。

剧本由两位专门人才宋痴萍和张冥飞负责,两人既能写剧本,又能撰写广告及说明书。同时他俩还要帮着在台上演剧。

(2)注重表演艺术

春柳剧场成员最多时有陆镜若、欧阳予倩、吴我尊、马绛士、吴惠仁等近20人。角色按照每位演员塑造角色的能力分配,如在《茶花女》中,欧阳予倩扮演玛格丽特,马绛士扮演阿芒的父亲,陆镜若扮演阿芒。尤其称道的是,他们有阵容整齐的演员队伍。

陆镜若、马绛士、吴我尊和欧阳予倩的表演艺术令内行人称道,被称为“春柳四君子”。

(3)讲究扮演

当时因为头套很难保存好,买起来价钱又贵,因此有些演旦角的演员就把头发留长,到后台临时梳起来,就和真女人一样。

()学生派演剧

在职业新剧盛衰的过程中,学生的业余演剧,相比之下是最严肃、认真而投入的,它给中国话剧带来一缕清风,对中国话剧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较为突出的有天津南开学校和北京清华学校的学生演剧。

1.南开学校的演剧活动

南开学校成立于1904年,首任校长张伯苓,1908年,他去欧美考察归来,开始着手组织新剧演出活动。190910175周年校庆之际,张伯苓自编自导并饰演主角的3幕讽刺剧《学非所用》在南开学校首次公演,开了校庆演剧之风,以后每年校庆都要演出一个剧目。191010月演出了《箴言起废》;191110月演出了《影》;19121010日辛亥革命一周年纪念日,演出了8幕剧《华娥传》;191310月演出了8幕剧《新少年》,191410月演出了8幕剧《恩怨缘》。

19141117日南开新剧团正式宣告成立,由教师时趾周兼任团长之职,下设编纂、演作、布景、审定四个部门。19151017日演出了7幕剧《一元钱》,它是早期南开新剧演出中较有代表性、也较受欢迎的一出戏。继《一元钱》之后,南开演剧趋于活跃,几乎每个月都有新剧推出。1916年,张伯苓的胞弟张彭春从美国留学归来,因他对话剧艺术的爱好,遂加入新剧团,并被推选为副团长。不久公演了他创作的《醒》、《一念差》、《天作之合》和《新村正》。从此,南开新剧团的名声与日俱增,声名远扬。胡适当时就说:“天津的南开学校,有一个很好的新剧团,他们编的戏,如《一元钱》、《一念差》之类,都是‘过渡戏’的一类;新编的一本《新村正》,颇有新剧的味道,他们那边有几位会员(教职员多)做戏的功夫很高明,表情、说白都很好。布景也极讲究。他们有了七八年的设备,加上七八年的经验,故能有极满意的效果。以我个人所知,这个新剧团要算顶好的了。”[4]

到五四运动之前,南开师生共编演新剧30个左右。

总结南开演剧,其特点是:

其一,演剧用剧本。他们编写剧本的过程很特别,开始的时候是由师生编讲故事,把一个故事讲得生动以后,再进行分幕编写故事,可以把编好的剧本叫做“故事本”。“故事本”完成后,马上招募角色,角色选定好之后,就进行排练,排练过程中在“故事本”中加进台词,台词编完之后,再请善于编写台词的人加以润色。因此,所有的剧本都是集体创作,并在演出过程中逐步完成的。

其二,建立演剧体制。演剧注意话剧与现实生活的呼应,采用写实风格,集体创作,反复修改,被称为排演制、责任制。如《一元钱》的演出,每幕指定有专人负责,称为“照料”,全剧则由一人担任“总照料”,相当于舞台监督,使演出的完整性得到提高。

其三,写实的舞美设计。绘景和真实的布景相辅助,营造真实和具体的空间。

其四,以北方口语为主要语言,兼用天津方言。

2.清华学校的演剧活动

清华园演剧的繁荣发达,与其建校的性质有关。由于它的学生一开始就来自全国各省(它的招生名额是按各省庚子赔款的多少而分摊的),这就发生了语言上的隔阂。而演说、演剧是练习语言(官话)的良好途径。

清华学校的学生演剧始于1911年,每年在学期末举行两次演剧比赛。粗略统计,从1913年到1918年,清华学校共演出新剧68台、其中有洪深编剧的《侠盗罗宾汉》、《卖梨人》和《贫民惨剧》等。

总结清华演剧,其特点是:

其一,演剧比赛和演说竞赛一样,基本上是化妆演讲。

其二,演员是临时拼凑的,大多是为凑热闹而来的,没有受过专业指导。

其三,演说本是幕表。将全剧的经过分为若干景,极简单地说明某景应有某几人登场,大约做些什么事,没有台词,只有到表演的时候,各人发挥自己的议论。会说话的,便尽量地“插蜡烛”,但求得彩,不顾情理,是“逢场作戏”,个人的风头出足了,全剧的最初主题也就偏离了。

其四,男扮女装。清华学校是男生学校,演员全部是男同学。

二、新剧两派衰亡缘由

()进化团派

进化团派演出的新剧成为一时的潮流之后,投机商人开始介入营销与管理,致使戏院的重心向唯利是图倾斜,卖钱成了唯一的宗旨。除了用家庭戏和爱情戏招揽生意外,各剧团还搞了许多新奇花样,争相迎合小市民观众的趣味和需求。为追求新奇的刺激,古装戏、武侠戏乃至侦探戏、色情戏纷纷出笼。舞台上充满色情、凶杀、迷信、因果报应、宿命轮回,再加上男女合演的手段,成了绝对意义上的低级庸俗。

张彭春曾在校刊《校风》上登载文章,对亲眼所见的新剧提出了批评:“与新剧真正之宗旨,相去日远……博下等社会欢迎,导江河之日下。是而人者,藉新剧的护符,行卑鄙之实事。呜呼!新剧新剧,几多罪恶假汝之名以行矣,岂不哀哉![5]

于是,真正对演出艺术有所思考的演员开始纷纷声明脱离新剧舞台。如《郑正秋脱离新剧的告白》中写道:“但看穷凶极恶的强盗戏,不合情理的胡闹戏,大团圆的弹词戏,卖行头卖布景的连台戏,比两年前盛行起来了,叫我怎么再能忍得下去!为这种种原因,所以从本月4日起,完全脱离新剧关系。好得当初清白身体跳进去,现在还是清白身体跳出来,这一点还是问心无愧。”

除了剧目问题,还有诸如经济问题、剧场问题和观众问题等。

()春柳派演剧

欧阳予倩在《自我演戏以来》中说道:“我们当时的戏不管好与不好,绝对遵守剧本,剧本不完全的戏,从来没演过。不过每天要换一个新戏,哪里有那许多剧本?于是,我就主张演半个月停半个月。用半个月休息,以便从事研究。因此许多人看着我们非失败不可。也有人说我们没本事,比不上开明社那边排戏来得快而且滑稽有趣。我们却是取宁折不屈的态度,我始终坚持着没变,可是生意却一天不如一天。”[6]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悲剧多于喜剧,演员不会交际,剧场的地点比较偏僻等。到了1915年,春柳剧场的演出生意越来越萧条,916日,陆镜若因劳累过度猝然身亡,时年30岁。春柳剧场即告解体。

1916年前后,新剧淡出历史舞台。

三、评价

文明戏、新剧后期虽然成为人们讥讽的对象,但是欧阳予倩则勇敢地、综合地考评了它的作用和影响。他说:“文明戏原来非但不是一个坏的名称,而且是一个好的名称,初期话剧所有的团都说演的是‘新剧’,没有谁说文明新戏。新戏就是新型的戏,有别于旧戏而言,文明两个字是进步或者先进的意思。文明戏正当的解释是进步的新的戏剧。”[7]

第五节 剧场建设

一、缘起及分布

王钟声、任天知领导的春阳社在阑心戏院的演出,提醒了一班开旧式戏院的人,他们开始考虑改建舞台。于是,有点资本的,改筑新式舞台,添加布景;资本小的,也大量地增添布景。上海新舞台建成之后,以新舞台为基本样式的舞台在上海、北京等地相继出现。在上海有新舞台、谋得利戏院和新新舞台等,在北京有第一舞台等,在绍兴有觉民舞台等。

二、新舞台

1907年冬,夏月珊、夏月润从日本考察回来时请来了日本设计师和工匠,与潘月樵等人联合,在上海十六里铺外滩以丹桂茶园地界为原址,搭建新式舞台。他们将旧式茶园的带柱方台,改变成镜框式的月牙形舞台。有木制转台,直径不到10米,其台心可以转动,演出新剧时可以将舞台分为前后各半,前半台为一景,后半台为另一景;演出京剧时,使用转台虚拟时空,在演出京剧《大少爷拉东洋车》时,演到结尾处,舞台转动,大少爷拉了东洋车,快步疾走,人还在原处。

舞台后部仍然有上下台口,用彩帘遮挡。因为其他都是新式的,唯有上下场沿袭戏曲舞台,因而给上下场一个名词,“守旧”。

“新舞台”的演出轰动了当时的上海,观众如潮,为夏氏兄弟等人赢得了数十万的钱财。

三、北京的第一舞台

地处北京珠市口的第一舞台,是由殿阆先、杨小楼、姚佩秋等人出资在天和馆旧址上建造的,于1913年春破土动工,19146月落成。

剧场的结构为砖木混合,并在大门处使用欧式铁栅,门上安装有洋铁皮的罩棚。观众席有三层,第一层和第三层是散座,第二层的前排座位为有木隔板的包厢,共4000多个座位。散座排列呈坡形,越往后越高。实行对号入座。

舞台设有小转台装置,直径不足10米,台面呈镜框式。舞台两侧均挂置有边幕,正中有台口幕,但没有装在镜框台口后,而是安装在大台唇上部的一根半圆形铁杆上,对开的幕布沿着这铁杆做弧线运动开合。演出时装新戏《枪毙阎瑞生》时,真的汽车、马都上了台,轰动一时。

1937年,第一舞台被焚毁。

四、绍兴的觉民舞台

1913年,浙江绍兴布业界仿造西式舞台在绍兴新建觉民舞台。

它是浙江的第一个新式剧场,是个镜框式戏台,有个半圆形大台唇。演区设有半机械的转台,观众厅为椭圆形,分三层,二楼为包厢,三楼为三等席,底层以二椅一桌组成观众席,保留茶园戏馆的遗习(后为扩大坐席被拆除),观众最多可容二千余人(包括站票)。后台设有厢房(化妆、换装)和演员住房以及名角的专用化妆室,还建有伙房以及茶室、浴室、餐馆、照相馆。

觉民舞台启用后,一直以演戏剧(戏曲和话剧)为主,抗日兴军。直至沦陷的当天夜里,还在演出曹禺的《雷雨》。直到19507月,放映电影时机房失火被焚毁。

【思考题】

1.春柳社的发起人是哪两位?初衷是什么?

2.春柳社在东京的演剧活动包括哪些?得到的评价是什么?

3.通鉴学校成立于哪一年?演出的剧社及剧目是什么?作何评价?

4.新剧按演出特点分为哪三派?各派的特点是什么?试进行评述。

5.试论南开学校的演剧之风。

6.何谓镜框式舞台?试述中国第一个镜框式舞台的特点。

【注释】

[1]《春柳社演艺部专章》,转引自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635页。

[2]徐半梅:《徐半梅回忆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第57页。

[3]梅兰芳:《戏剧界参加辛亥革命的几件事》、《戏剧报》,1961年第1718期。

[4]《舞台·学校·世界》,载《校风》191636日,第20期。

[5]1916年南开《校风》。

[6]欧阳予倩:《自我演戏以来》,上海神州国光社1939年版。

[7]欧阳予倩:《谈文明戏》,载《欧阳予倩全集》第6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18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