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观念与观念史的分析介绍,观念是一个具有多种含义的哲学范畴

观念与观念史的分析介绍,观念是一个具有多种含义的哲学范畴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观念是一个具有多种含义的哲学范畴,不同的哲学派别对其有着不同的解释。需要说明的是,观念与思想都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概念,是人们世界观的一部分,许多工具书都将“观念”与“思想”等量齐观,并未严格区分二者之间的界限。他的哲学名著《观念的冒险》虽然并未对“观念”一词作出具体的解释,却在书中讨论了观念的两个层次:“特殊的低级的一般观念以及哲理的高级的一般观念。”

观念与观念史的分析介绍,观念是一个具有多种含义的哲学范畴

1.观念与观念史

观念(idea),通常指思想,有时也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的概括形象,在广义的层面上,观念是人类意识长期发展的历史积淀,包括人们对客观事物、对社会、对文化的基本看法。《大美百科全书》有“观念”词条:“心理学哲学上的用语。意指思维或意识所及的某种不呈现于感官的事物。对心理学家而言,观念是一种有它自己特征的精神事件。对处理知识论哲学家而言,观念是认知的凭借,而对它的研究则有赖于因它而对我们觉知到的对象。”[1]

观念是一个具有多种含义的哲学范畴,不同的哲学派别对其有着不同的解释。

客观唯心主义哲学通常称其为“理念”、“客观真理”或“理式”,指精神世界的本源或实体。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的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动不居的,不真实的,事物有着永恒不变的类概念或本质,就是“理念”,“理念”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所有的“理念”构成了一个客观独立存在的世界,即理念世界,它是现实世界得以存在的根据和原因;在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那里,观念表现为“纯粹理性的概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精神现象的最高统一体“灵魂”、物理现象的最高统一体“世界”以及统一这二者的“上帝”,作为形而上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他们都是“自在之物”,人们的经验世界通过他们得以构造,但却无法对他们获得认知;黑格尔扬弃了康德哲学观念与存在的绝对对立,虽然也将观念看作是“自在而自为的真理”,却强调它是理念和形式的绝对统一,但是黑格尔是从唯心主义立场出发的,将观念称为“客观思想”、“绝对精神”,强调它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却不依赖于人的头脑而独立存在着的超自然的客观实在,是存在与事物之前的世界本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把思想观念与社会存在联系起来,认为观念属于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强调社会存在是观念的唯一源泉,观念是表现,是客观事物的形象在人类头脑中的再现,“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相对于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言,观念就是意识、思维、精神,观念在实践中产生,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又反作用于社会实践。马克思说:

物质生活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会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3]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宏

观视角探讨了观念的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强调任何观念的产生与发展都根源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人们的观念、观点、概念,简单些说,人们的意识,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的”[4],同时,一定的观念一旦形成,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又会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是原始的起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条件起作用”[5]

本书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将观念作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而展开论述,以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存在与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为考察的出发点,讨论艺术观念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呈现,进而探讨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观念与艺术生产之间的互动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观念与思想都是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概念,是人们世界观的一部分,许多工具书都将“观念”与“思想”等量齐观,并未严格区分二者之间的界限。其实,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观念”与“思想”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观念”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一些看法和见解。广义的观念是对人们心理反应形式的总称;狭义的观念则特指表象,包括人们的感觉知识中的具体感性形象和这些感性形象的组合。“思想”则更具理性意义,是人们的理性对于感性认知经过加工的结果,主要表现为人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相对稳定的、成体系性的看法。从联系的角度看,观念是思想的组成要素,观念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积累而成为思想;从区别的角度看,思想是观念的理论升华,思想较观念更具理论性与体系性。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哲学教授亚瑟·诺夫乔伊提出了“单元观念(unit-idea)”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各种类型的范畴,有关日常经验的特殊方面的思想,含蓄或明确的假定,宗教的定式和口号,专门的哲学定理或宏大的假说,综合归纳或各门科学方法论上的假设”[6],并对单元观念的基本类型作出描述:

(1)一些含蓄的或不完全清楚的设定,或者在个体或一代人的思想中起作用却未意识到的思想习惯。(2)一些某地特有的假设和理智的习惯,经常被认为是非常笼统、非常一般的一类东西,以至于它们有可能在任何事情上影响人的反思进程。(3)对各种各样形而上学激情的感受,决定哲学的风格与思辨倾向的重要影响因素。(4)一个时期或一种运动中较为模糊的或混乱的,可能在更大的思想运动中发生作用的神圣语词和成语。(5)早期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所明白阐释的某种单一特殊的命题或“原则”。[7]

在诺夫乔伊看来,“单元观念”是西方思想传统中的那些先行存在的、更为基本的、对西方思想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观念。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对于“观念”的研究与诺夫乔伊相近。他的哲学名著《观念的冒险》虽然并未对“观念”一词作出具体的解释,却在书中讨论了观念的两个层次:“特殊的低级的一般观念以及哲理的高级的一般观念。”“一个一般观念是以各种不同的特殊形式出现于历史上的,这些形式是为不同种族的、不同文明阶段的种种特别情况所决定的。较高级的一般观念很少接受精确的语言表达形式。人们用适于该时代的特殊形式来暗示它们。”[8]通过对两个层次的说明,怀特海表达出他所论及的观念所具有的感性与模糊性的特征,他探讨观念问题的目的是“力图要表达理解事物性质的某种方式”,“指出那种方式是如何通过对人类经验种种变化的研究从而得到阐释的”[9]。可见,在怀特海看来,观念也是人类理解事物的性质时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也是形成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因素,在形成人类文明,特别是西方文明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美国学者塔纳斯的《西方思想史:对形成西方世界观的各种观念的理解》是一部考察希腊世界观如何向基督教世界观转变的著作。书中将“观念”界定为“即欲在混乱的生活中看到正在变得清楚明白的各种共相”,是“哲学倾向的基础,乃一种对若干原初本质或超验的第一原理作了有条理之表述的宇宙观”,“如果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表达,并考虑到这类语言的不精确性,我们可以说,使希腊世界有序的是多种永恒的本质,它们构成具体实在的基础,赋予具体实在以形式和意义”,它们是“概念的原型观点”[10],思想演变的重要基础,对这些观念的考察,是我们阐述哲学家们提出某些重要的思想和原则的先决条件。(www.xing528.com)

可以看出,西方学者在讨论“观念”问题时,多从两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观念所具有的感性经验性特征;二是观念在构筑人类思想与文明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两个方面既是对“观念”所具有的性质作出说明,也阐释了“观念”与“思想”或“文明”之间的区别。本书对于“观念”的考察借鉴了西方学者对“观念”的界定,更倾向于对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印像与理解等感性思维映像的梳理与阐释。本书在使用“思想观念”一词时,重心在于“观念”而非“思想”,因此不同于考察“思想”的体系性与系统性,本书更倾向于对具有感性经验性的观念作出梳理与阐释。

观念史(historyofideas)探讨人类的观念和观念的演变。美国思想史家保曼对观念史作过一个大致的总结:观念史指的是人们的观念,思想的内在世界,也可以指从少数精英的思想到普通人的思想。观念史介于哲学史文化史之间,它的研究范围宽于只专注精英思想的哲学而窄于通常研究大众的行为、习惯、信仰的文化学[11]

观念史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8世纪法国的启蒙主义运动,伏尔泰把理性的成长与人类的进步联系在一起,认为人类心智是历史研究的真正对象。真正的观念史研究出现在19世纪末,狄尔泰堪称近代观念史的先驱,被认为是近代观念史之父。1882年成为柏林大学的黑格尔讲座教授后,狄尔泰努力把历史观念史的研究确立为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并建立起观念史研究的方法论。狄尔泰关注人类心智的领域,认为经验现实是整一的知识世界,对观念的研究不应仅仅关注人的理性,还应包括意志、想象等非理性的一面。

20世纪前期,观念史研究逐渐引起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兴趣。上文提到的美国哲学家诺夫乔伊把观念史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使观念史的研究有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936年他出版了《存在巨链——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的研究》一书,对观念史作了明确的界定:“我用观念史这种说法所表达的东西,与哲学史相比较,它既更加特殊一些又范围更加宽泛一些,它主要是借助那些与它自身相关的单元的特征使自己区分开来。”[12]在诺夫乔伊看来,哲学史主要研究各哲学家或哲学派别的发展历史,而观念史则主要研究哲学中的观念和观念群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对于这些观念和观念群的研究不仅仅涉及哲学,还涉及宗教、文学、艺术等各种文化现象。

诺夫乔伊对于观念史研究的特点进行了系统说明:

第一,观念史要关注全部历史领域,包括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宗教、政治等。第二,观念史表达了一种抗议,即对由于各种民族和语言所造成的对文学以及某些别的历史研究的传统划分所产生的结论的抗议,特别是不得不涉及支配性的范畴、信念、风格以及理智的时尚的历史时。第三,观念史研究特别关心集体思想中的那些特殊单元观念的明晰性,而不仅仅是少数学识渊博的思想家或杰出的著作家的学说的明晰性。第四,观念史最终任务的一部分,是运用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试图理解新的信仰和理智风格是如何被引进和传播的,并试图有助于说明在观念的时尚和影响中的变化得以产生的过程的心理学特征[13]

可以看出,诺夫乔伊主观上并不赞成以重要的思想家为主撰写观念史的方法,并且将观念史的研究延伸到了心理学领域。不过,从全书的内容来看,诺夫乔伊所研究的单元观念还是以精英阶层思想观念的研究占据主导地位的。

20世纪60年代以后,学人逐渐注意到,虽然对精英思想和经典文本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便利,但是,这种研究方法限制了观念史研究的领域和界限,毕竟,许多观念都是经由普通民众而上升到一般思想家的著作中,从而得以延续并进而在精英圈子中净化为哲学思想,而这些哲学也会重又蔓延到各个阶层的人群中成为时代的主流,因此,专注于精英思想和经典文本的研究,就会妨碍人们对历史上存在过的观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的了解。其中,剑桥学派和新社会文化史最有代表性。

剑桥学派又有历史语境主义之称,它由剑桥大学的拉斯莱特在20世纪60年代开创,后经思想史家波科克拓展,而由斯金纳和达恩等人最后确立成型。剑桥学派不赞同诺夫乔伊抽象的“单元观念”的历史连续性,他们认为,没有脱离具体语境限制的真理存在,因此必须从产生这些观念的更为广阔的历史语境中去考察。斯金纳明确提出:任何一种观念都有自己的历史,要将不断变化着的观念作为历史研究的一种独特形式,“不去专门研究主要的理论家,即经典作家,而是集中探讨产生他们作品的比较一般的社会和知识源泉”[14],揭示观念的多样性形成,更好的理解不同时代对观念的不同定义和不同理解。

剑桥学派通过对观念在具体语境的意义的考察实现了对“伟大的”经典文本和精英思想家的定位,并进一步指出,在人类思想观念的发展史上,那些真实体现或代表了特定时代的特定精神的思想观念,往往并非出自所谓的精英阶层,而是发端于普通民众的精神世界,成长于一般思想家或通俗文艺家的著作之中。

20世纪60年后期,新社会文化史兴起,西方的观念史研究转向“社会史”。新社会文化史以法国第三代年鉴学派的心态史为开端。其代表人物有菲利普·阿里埃斯、罗贝尔·芒德鲁、勒高夫等。心态史研究注重对特定时期、特定社会或群体的某种民间心态和意识的形成变化的考察,认为文化不应依附于社会和经济,社会上流行的普通人的普通的、理性的甚或非理性的观念都可能更具有社会观念的普遍性价值。勒高夫明确提出:“心态史研究日常的自动行为。心态史研究的对象是历史的个人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因为,心态史所揭示的是他们思想中非个人的内容:这内容是恺撒及其古罗马军团中最低一等的成员所共有的,是圣路易及其土地上的农民所共有的,是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及其手下的水手所共有的。”[15]心态史学研究方法的开辟将对历史的观察深入到了人的内心层面,通过对人们的情感及其变化的考察,打开了一扇通向历史深处的心门,为史学研究开启了别开生面的新视阈。

到了20世纪80年代,受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特别是福科、德里达等后结构主义的影响,心态史研究实现了“语言转向”或者“文化转向”的新社会文化史研究。新社会文化史研究扬弃了法国心态史的结构主义倾向,反对他们将心态看成是由经济和社会所组构的层次之一,以及社会结构中经济、社会、心态的排序方法,认为心态并不是由社会和经济所决定的,而是一个由文化实践和文化所生产的领域,并且强调文化的能动性和独立性,重视普通人的知识、意识、心理和情感等观念世界的建构与意义,主张历史研究应从文化的社会史转向社会的文化史。

新社会文化史研究传播到许多其他国家,成为一种影响广泛,跨越历史学人类学和文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其典型的代表是法国年鉴学派的史学家勒华拉杜里、意大利史学家卡洛·金兹伯格和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相比较于之前的观念史研究,新社会文化史有着自身的鲜明特点:一方面,他们把历史学的研究领域从以往对政治或经济的偏重转向了社会文化的范围,提出用文化的观念来解释历史,借助人类学、语言学文学批评学和文化研究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新社会文化史还打破了传统文化史只重视对精英思想和经典文本的解读与诠释的狭隘偏见,而主张采用一种更为广义的文化概念,将目光转移到了普通人的文化和生活,更加重视普通民众的一般知识、意识、心理和情感,从而开启了对民众文化和民众观念的“小传统”研究。

可以看出,西方观念史研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将观念作为促进人类的思想或文明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考察观念在形成思想与人类文明过程中的发展演变;第二,将观念广泛地放置于人类社会的具体历史语境中,考察具体观念的特殊含义;第三,在意识形态领域考察特定历史时期民众心态的变化与形成特定观念之间的关系;第四,将某一观念放置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考察普通民众某些观念产生发展的文化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