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高卢新贵与西哥特王国的争霸

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高卢新贵与西哥特王国的争霸

时间:2024-01-2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自从西罗马帝国衰微以来,高卢地区便四分五裂,其西部和南部为西哥特人占据,东南部为勃艮第人占据,莱茵河以东的日耳曼民族还不断侵入高卢东部。由于四面树敌,西阿格里乌斯政权的局势日益恶化。然而,阿拉里克二世由于惧怕法兰克人,竟然将西阿格里乌斯遣还给克洛维,使其遭酷刑而死。自此,勃艮第人扩张的势头受阻,法兰克王国兵威大振,成为高卢地区唯一一支能与西哥特王国争霸的势力。

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高卢新贵与西哥特王国的争霸

自从西罗马帝国衰微以来,高卢地区便四分五裂,其西部和南部为西哥特人占据,东南部为勃艮第人占据,莱茵河以东的日耳曼民族还不断侵入高卢东部。为了自保,高卢北部和中部的军民联合起来,推举原罗马总督埃及迪乌斯为高卢自治区长官,统治着塞纳河流域及北部沿海地区。此人能力甚强,多次打败外敌,后又设计颠覆了入侵高卢的法兰克希尔德里克,兼并了他的部下。但在不久之后,埃及迪乌斯便召回希尔德里克,让他以雇佣兵军官的身份为自己服务。公元464年,埃及迪乌斯病逝,其子西阿格里乌斯继位。在西阿格里乌斯麾下,希尔德里克依旧为罗马人效劳,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据说还曾在巴黎城见过当年劝阿提拉退兵的圣日内瓦修女,虽然他本人并不信仰基督教

由于四面树敌,西阿格里乌斯政权的局势日益恶化。公元476年,奥多阿克摧毁西罗马帝国,使得西阿格里乌斯麾下的法兰克人感到前途渺茫,还不如自立山头。然而,希尔德里克忠心耿耿,不愿在有生之年叛变。公元481年,希尔德里克去世,其子克洛维(也就是英语中的“路易”或德语中的“路德维希”)继位。公元485年,与西阿格里乌斯结盟的西哥特王欧里克去世,性格软弱的阿拉里克二世继位。时年才满20岁的克洛维闻讯,感到此乃天赐良机,时不我待。他立刻联合几个邻近的日耳曼部落发兵叛变,于次年在巴黎东北郊的苏瓦松击败准备不足的西阿格里乌斯,迫使后者逃往西哥特王国避难。然而,阿拉里克二世由于惧怕法兰克人,竟然将西阿格里乌斯遣还给克洛维,使其遭酷刑而死。就这样,年轻的克洛维于公元486年一举夺取了整个塞纳河流域,在巴黎城建立起独立法兰克王国,以其祖父墨洛温为王室名号,史称“墨洛温王朝”。

▌法兰克王克洛维像

“法兰克”一词的意思是“自由的人”。名副其实,这是一个热爱自由的民族,他们性格奔放,无拘无束,有时甚至因此表现为非理性和残忍。在民族大迁徙时代,法兰克人是最不喜欢迁徙的日耳曼民族,因而也损失最小。几百年来,他们一直活动于莱茵河下游的平原和沼泽里,时而与罗马人交战,时而替罗马人卖命,时而又自相残杀。他们的传统武器是著名的“法兰西飞斧”,即一种特制的双刃长斧,可用于近战,但也可以在数十米外突然掷向对方。这种武器并不像弓箭标枪那样有效,因为它准确度低,射程近,打中敌人的可能性不大,斧刃击中敌人的可能性更小,但却足以制造更加恐怖的效果,给敌人以强大的心理压力。法兰克民族与图林根人关系密切,有可能就是图林根人的一支,因为墨洛温的祖先克洛吉奥就是一个图林根酋长。在法兰克人之中,以萨利部落最为著名,公元451年,他们曾经在墨洛温的领导下,在莱茵河谷里袭击阿提拉的残兵败将,如今总算羽翼丰满,可以考虑征服整个高卢了。

▌法兰克飞斧

然而,法兰克人此时的实力毕竟有限,克洛维深知,为了完成统一高卢的大业,自己就不能再像西阿格里乌斯那样四面树敌,于是决定采用先北后南,先弱后强的扩张战略。他首先迎娶了勃艮第王贡多巴德的侄女克洛提尔德,等到公元493年,东哥特王提奥多里克刚刚征服意大利,克洛维 就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妹妹奥德弗勒妲公主嫁给了他,随即又和西哥特王阿拉里克二世结盟。由此,法兰克人与哥特人和勃艮第人构建了友好关系,随即便向西北方的不列塔尼人和东北方的阿勒曼人发难。从这时起,英、法、德三国争雄的序曲便在欧洲西部响起了。

▌克洛维受洗图

公元496年,克洛维渡过莱茵河,攻入阿勒曼人的领土,结果却在密林里中了埋伏,眼看就要全军覆没。此前,克洛维对宗教的兴趣不大,但在克洛提尔德王后的劝说下,已经开始接触天主教,因为自公元430年胡王奥克塔西征以来,天主教便渐渐流行于勃艮第人之间。当此危难之际,克洛维突然想起了耶稣,于是手划十字对天祷告,发誓若能获胜,从此将改信天主教。他果然反败为胜,杀死了阿勒曼国王,兼并了敌方的土地和人民。次年,即公元497年,法兰克军队又击败不列塔尼人,从而完全控制了高卢北部。克洛维深感耶稣基督有灵,于是正式在兰斯教堂受洗为天主教徒,同时受洗的还有他的家人和3000多名士兵。这与一个世纪之前,后赵明帝石勒因为印度僧人佛图澄屡次成功预言战争胜负而皈依佛门如出一辙。

▌克洛维受洗纪念银币

克洛维皈依天主教,有着深厚的政治背景。当时,在原西罗马帝国版图之内,大多数民众都信仰天主教,唯独哥特和汪达尔等日耳曼入侵者信仰阿里乌斯教派。而法兰克人由于开化很晚,一直信仰原始的拜物教,从未和其他的日耳曼民族那样,接受过阿里乌斯教,所以就更加容易皈依正统派天主教。由此,法兰克人的信仰与高卢、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大多数民众相一致,从而彻底解决了困扰其他日耳曼政权的宗教问题,成为法兰克人日后迅猛扩张,并且得到各地百姓拥护,快速巩固政权的重要先决条件。对于天主教会来说,法兰克人也从此成为他们支持的主要政权,因为这个民族的文化底蕴浅薄,此时还没有自己的文字,自国王以下,几乎全是文盲,无法自己读懂《圣经》,于是很容易被说服,而不会像拥有自身文字的哥特人和汪达尔人那样,指着《圣经》中的某些篇章,为“三位一体”等疑难问题与天主教徒争论不休。墨洛温王室甚至还天真地相信,自己是犹太王大卫的后裔,同时又宣称他们的母系祖先是耶稣的“妻子”——曾经流亡到高卢的“抹大拉的玛丽亚”,由此引发出《达芬奇密码》之类的荒诞传说。

虽然克洛提尔德王后笃信天主教,但她的伯父——勃艮第王贡多巴德却是一个阿里乌斯教徒。克洛维皈依天主教的主要目的就是扩张势力,天主教士们又不断劝他与自己的异教姻亲决裂。公元500年,贡多巴德的弟弟哥德吉塞——与汪达尔王盖瑟里克的父亲同名,又一个名叫“上帝之鞭”的人——野心膨胀,企图借助法兰克人之手夺取王位,于是派使者去同克洛维密谈。克洛维欣然答应,立即发兵南下,攻击贡多巴德。贡多巴德向哥德吉塞要救兵,结果“援军”反而和敌人里应外合,在迪永战役中将贡多巴德打得一败涂地。他逃到阿维尼翁城,为了保命,向克洛维称臣纳贡,听任自己的大部分领土被克洛维和哥德吉塞瓜分。自此,勃艮第人扩张的势头受阻,法兰克王国兵威大振,成为高卢地区唯一一支能与西哥特王国争霸的势力。

提奥多里克大王听说自己的大舅子克洛维已经皈依天主教,并且打败了自己的亲家哥德吉塞,深感事态严重。他于是出面干涉,安排自己的女婿阿拉里克二世和克洛维到两国边境会面,在卢瓦尔河上的一个中立岛屿上把酒言欢。但不久之后,由于西哥特王国内部爆发宗教冲突,一些天主教徒投奔法兰克王国,劝说克洛维向阿拉里克二世宣战,而他也终于动心了。公元507年,克洛维率法兰克与勃艮第联军渡过卢瓦尔河,侵入西哥特王国。阿拉里克二世措手不及,没有向提奥多里克大王求援,又不肯坚壁清野,而是匆忙率领西哥特军北上迎战,在沃勒(又译作“伏伊耶”)原野上与克洛维军相遇。(www.xing528.com)

沃勒战役是欧洲历史上划时代的关键战役之一。这是决定高卢命运之战,而在此之后,高卢也将改变自己的名字。如果西哥特人胜了,那么高卢将改名为“哥提亚”;如果法兰克人胜了,那么高卢将改名为“法兰西”。相传两军对垒之际,克洛维亲自出阵,向阿拉里克二世提出单挑,而后者也痛快地出马应战。在这场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单挑中,克洛维一矛将阿拉里克二世挑于马下,西哥特王的卫兵立即蜂拥而上,刺伤了克洛维,却没能将他置于死地,更没能解救阿拉里克二世的性命。法兰克与勃艮第联军乘胜追杀,大破西哥特军,长驱直入,攻下西哥特王国首都图卢兹,城内的50万居民扶老携幼,翻越比利牛斯山脉,逃往西班牙。高卢的命运就这样决定,一个全新的国家从此诞生——法兰西。

沃勒战役的消息立即传遍欧洲,东罗马皇帝阿纳斯塔修立即下诏封克洛维为执政官,提奥多里克大王也作出反应,迅速发兵到马赛,接收西哥特难民。鉴于阿拉里克二世的儿子阿马拉里克年纪尚幼,西哥特人一致拥戴提奥多里克大王为全体哥特人之王。克洛维还不敢同提奥多里克大王交战,于是没有向高卢南部沿海地区进军,而是收兵返回巴黎,还将自己的一个女儿许配给阿马拉里克,与哥特人言归于好。同年,在克洛维的压力下,勃艮第国王西吉斯蒙德也宣布皈依天主教。至此,几乎整个高卢地区都成为天主教的势力范围,直至今日。在此后的几年中,克洛维致力于消灭高卢境内的各个割据势力,特别是通过施展种种诡计,将莱茵河东岸的各个法兰克部落逐一吞并,终于被公认为全体法兰克人之王。

▌沃勒战役

公元511年,克洛维在巴黎逝世。他共有四个儿子——提乌德里克、克洛德梅尔、希尔德贝尔特和洛塔尔,才能都差不多。根据克洛维的遗嘱,法兰克人做了一次危险的政治试验:法兰西王国被分为两个部分,四位王子全都登基为国王,从两个部分中各取一些土地,从而形成了大量相互不连接的采邑,也就是飞地。整个法兰西王国因此支离破碎,根本无法绘出准确的地图。按照克洛维的设想,这样奇怪的国土分封方案,可以避免儿子们将来打内战,因为谁都没有依靠自己的国土单独发动内战的能力;只有他们联合起来,国家才会强大,否则便将一事无成。但为了有效地管辖自己的大量飞地,国王们不得不放弃中央集权,任命自己信任的家臣为各地采邑的太守;随着分封制度的巩固,这些太守们渐渐发展为世袭的诸侯。从此,欧洲历史远离了帝国时代,而进入了真正的“封建”时代,皇帝或国王领导下的亲王、大公、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爵士们,将要一批接着一批地粉墨登场了。

▌克洛维棺椁浮雕

与墨洛温王朝轰轰烈烈地开展封建化政治运动同时,远在北非的汪达尔王国发生了内乱。盖瑟里克国王当年定下的“兄终弟及”王位继承制度此时终于结出了恶果:胡尼里克虽然放逐了弟弟提乌德里克与侄子哥达吉斯,却不能立自己与小欧多西娅 公主所生的儿子希尔德里克为王。当他在公元484年病重弥留之际,只得指定哥达吉斯的弟弟,也就是根托的次子君塔蒙德为王。君塔蒙德于公元496年去世,由他的弟弟,也就是提奥多里克大王的妹夫特拉萨蒙德继位。而当特拉萨蒙德在公元523年去世时,原本应由特拉萨蒙德的弟弟格拉里斯继承王位,但希尔德里克却终于按捺不住,在东罗马皇帝查士丁派来的间谍的引诱下,悍然联合自己的侄子荷拉梅尔发动政变,杀死格拉里斯,囚禁其子格利摩尔,夺取了汪达尔王位。希尔德里克的体内流淌着最后一个西罗马皇朝——提奥多西家族的血,政治立场倾向于东罗马帝国,宗教立场又倾向于天主教,这是汪达尔王国历史上所不曾有过的,也是汪达尔保守势力所难以接受的。特拉萨蒙德国王的遗孀,也就是提奥多里克大王的妹妹阿马拉弗里达企图发动政变,结果却不幸赔上了自己的性命。她的哥特籍党羽也全部被希尔德里克与荷拉梅尔处死,总数据说多达6000人。特拉萨蒙德与阿马拉弗里达之子提奥达哈德匆忙逃往意大利,投奔哥特王提奥多里克。

▌提奥多里克大王陵

得知妹妹遇害的消息,提奥多里克大王登时怒不可遏。在他的统治晚年,这位贤明的君主已经变得有些多疑,还部分地恢复了年轻时的残暴性格。公元524年,他以叛国罪将哲学家波伊提乌斯绞死,后者在狱中写下了名著《哲学的慰藉》,成为古代欧洲最后一部由非基督徒撰写的哲学著作。波伊提乌斯的岳父、演说家叙马库斯宣称要为女婿报仇雪恨,结果也遭斩首,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造成了很坏的影响。而今,出于对妹妹及其部属惨死的愤恨,这位已经年逾古稀的哥特大王终于决定,放弃自己已经坚持了30年之久的和平外交政策,重上血雨腥风的战场。但为了消灭希尔德里克,哥特王国就必须建立一支能够与汪达尔海军相抗衡的舰队。正当这项浩大工程行将结束之际,提奥多里克却血气攻心,一病不起,在当了55年的哥特王之后,于公元526年8月30日病逝于拉文纳,享年72岁。

提奥多里克大王死后,刚刚统一不久的哥特王国就又分裂为东、西二部。提奥多里克没有儿子,东哥特王位便归于他年幼的外孙阿塔拉里克,由其母阿马拉斯文塔垂帘听政,统治意大利、高卢南部和巴尔干西部,首都设在拉文纳;阿拉里克二世的儿子阿马拉里克则成为西哥特国王,由提乌迪斯将军辅政,统治西班牙,首都设在托莱多。当时,西班牙的第一大城是巴塞罗那,其次是新迦太基、塞维利亚和科尔多巴,但托莱多位于西班牙中部,战略位置更加重要。现代的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城那时还不存在,它是由托莱多的一个卫星城发展而来,而这其实还要归功于后来的阿拉伯征服者。

尽管死敌提奥多里克大王意外驾崩,但希尔德里克篡夺的汪达尔王位却没能维持多久。公元529年,他的军队被撒哈拉沙漠中的游牧民族——摩尔人击败,从而导致国内骚乱。次年,外忧内患缠身的希尔德里克被迫退位,原本被他软禁的格拉里斯之子格利摩尔得到释放,并被军民拥戴为新的汪达尔国王。乘哥特王国分裂之际,法兰克也乘势扩张,东灭图林根,南征西哥特。阿马拉里克率军迎战,但与他的父亲阿拉里克二世一样兵败阵亡。摄政王提乌迪斯于是自立为西哥特王,他见西哥特人已不是法兰克人的对手,东哥特人又无力支持自己,准备放弃西班牙,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攻北非的汪达尔王国。

山雨欲来风满楼。欧洲大陆的政治局势,此时真可谓愈变愈奇,愈变愈乱。与此同时,来自东方的重重风暴,也正在紧锣密鼓的酝酿之中……但在接着叙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变局之前,先让我们将目光暂且从欧洲大陆移开,到相对独立的不列颠岛上,浏览一下当地百余年来纷繁芜杂的政局变幻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