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贺州市八步古镇:广西文化名胜大览

贺州市八步古镇:广西文化名胜大览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贺州市八步古镇>>>自古繁华“小香港”八步古镇位于贺州市西北部的八步盆地西部,四周石山环抱,贺江由西向东横贯其间。1934年,国民党政府首次以八步命名设立了八步镇。如今,八步镇是2002年设立的贺州市政府与八步区政府所在地。商业、文化在八步一时间异常繁荣,故八步曾有“小广州”、“小香港”之称。八步自古就是贺江流域的物流中心和商业重镇。

贺州市八步古镇:广西文化名胜大览

贺州市八步古镇>>>自古繁华“小香港

八步古镇(现称八步区)位于贺州市西北部的八步盆地西部,四周石山环抱,贺江由西向东横贯其间。八步虽然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繁衍生息,但八步的称谓则始于清咸丰年间。

关于八步的说法很多,据《贺县志》记载:“八步”名称至少始于汉代,是伴随着汉代的锡矿开采而产生。开采锡矿的先民率先在沿江一带修建8个码头,客商们习惯称之为“八埠”。而据广西社科院壮学专家潘其旭先生从语言学的角度解释:八步与壮语“泊埠”谐音,为古代航行泊埠之处,即停泊船只的码头。那么,八步应是百越先民的商贸中心。除此以外,“八步”的由来在民间还另有一说法:在清嘉庆末年,有广东肇庆的8户人家来到距八步17公里的黄田路花村从事矿业开采和经商,这8户人家嫌交通不方便,慢慢地从路花村向贺江边迁移,先是在水月宫的竹山脚,最后直接搬迁到了贺江边开了8家店铺。在黄田路花街他们于清朝建的“珠端会馆”现在还保存完好,“珠”是指珠江,“端”是指端州,即现在的肇庆。八步就是从8户人家、8间店铺、8个盐埠码头、8处风景宝地逐渐演绎而成。贺州古时属粤西,这“户、铺、埠、宝”几个字,广东白话与“步”字谐音,故取名为八步。“八步”的由来看似很多,但都恰恰反映了八步悠久的历史和繁华的商贸。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道:“凡锡中国偏出的西南郡邑,东北寡生,古书名锡为贺者,以临贺产锡最盛而得名。”(临贺治所即在今八步,原称贺县)贺州因锡而扬名,地处贺州中心的八步也因锡而声名远播。当地所产的纯锡绝大部分经八步的船埠装运,然后溯贺江而上经潇贺古道运至内地,而少部分则沿贺江而下,经西江运往香港等地。由于锡质优良,击之发出清脆的响声,于是有了“八步响锡”或“贺州响锡”的美称,其售价比其他纯锡高出一等。

在八步镇内的旧街对岸,隔江耸立着一座石山,叫点灯山,山下的寨子叫点灯寨。传说点灯寨自宋代起就开始出名。因为点灯寨是一块风光宝地,吸引了许多外地开采锡矿的人搬来定居,丁财兴旺,街庭若市。一风水先生曾以点灯寨为题作联,但只有上联:“点灯高照三家寨”;一位13岁神童以八步为题对了下联:“担石铺平八步街”。这一出自宋代的联语,描绘了八步当年挑运矿石民工来往奔忙,街上人声鼎沸,一片喧哗的繁华景象。

至清朝咸丰年间,在八步做生意的商人们出资新建了一座“仙城会馆”,馆舍为青砖粉墙,琉璃置顶,雕龙刻凤,金碧辉煌,还特意在会馆大门左侧设置八个步级阶梯,以表达客商们的美好祝福

1934年,国民党政府首次以八步命名设立了八步镇。如今,八步镇是2002年设立的贺州市政府与八步区政府所在地。

位于贺州市贺街镇的临贺古城 (朱金莉/摄)

几度繁华几度秋

据史料记载,近代八步码头年停泊木帆船最多时达400多艘,年货物吞吐量超万吨。1944年桂林沦陷于日本侵略军后,素以山水秀丽清奇著称的桂东、粤西一带,也满目疮痍,而当时的新兴工业城镇八步,却像是一处炮火硝烟中的世外桃源。(www.xing528.com)

大批外地人疏散到八步,北方方言、江浙方言、西南官话以及人们仍感新鲜的香港“粤语”,使这座南方小镇一下子喧腾起来。红线女曾经频繁出入于八步的粤剧院何香凝女士曾在此地过着清贫生活;千家驹、梁漱溟、柳亚子、莫乃群、陈此生、欧阳予倩、马师曾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和社会知名人士相继来到八步,更是给这一南方小镇的文化生活注入了一股股活流,同时也将八步的风土人情、土特产品流传到四面八方。当时八步有兄弟图书发行公司等八家书店,并创办有“文苑草地会”,设有《广西日报》(昭平版)发行站,办有粤剧院。商业、文化在八步一时间异常繁荣,故八步曾有“小广州”、“小香港”之称。

新中国成立后,一座八步大桥沟通了贺江南北两岸,两岸新建成的楼房,鳞次栉比。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由于工业的日益发展,八步进一步成为湘南、桂东、粤西北边陲交通枢纽,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上,货车、客车往来穿梭,汽车的喇叭声一度使贺江里“突突突”的机动船声黯然失色。

在临江和贺江合流处的浮山洪水来时,淹没四周,而此山挺出,李济深曾在此挥洒笔墨,留下了“中流砥柱”的字迹。据说,宋代文学家周敦颐自小看着自家的荷塘长大,参加科举考试时诗情涌动,一挥而就,留下了千古名篇《爱莲说》。还有唐代诗人翁宏,虽然存诗不多,但其《春残》中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却为世人传诵。尖峰山摩崖的石壁刻着著名画家徐悲鸿的题书“瑞应来仪”,洒脱大气,传递着一代大师对八步的情谊。

八步的贺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情怀。专家考证,秦始皇派几十万大军南下时开辟了一条“新道”,此“新道”在湖南道县双屋凉亭和广西富川葛坡镇交界处,约170公里,北接潇水、湘江,南连富江、贺江和西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通过“新道”紧密相连,为楚越交往打开了通道。此“新道”也称“潇贺古道”。秦朝前来统一岭南的两路大军,一路是从漓江(桂江)而来,一路是从贺江(封水)南下的,而贺江一线主要还是经过这个“新道”。汉武帝派兵南下时也沿此路,在贺江一带密集设置六个县治,其中冯乘、富川、封阳、临贺,县治都在八步附近,即今天的贺州市境内。八步自古就是贺江流域的物流中心和商业重镇。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黄伟宗认为,潇贺古道是沟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秦汉时沟通中国南北与世界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古道。

现在的八步人承袭了先辈的智慧,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名扬四方的“信都”红瓜子,声名远播的“芳林”马蹄,矿资源位居华南第一的“贺州白”大理石等等,都在延续着八步人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色彩斑斓的客家文化

八步还是广西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现有客家人近40万,占八步区总人口的五分之二。区内客家文化色彩斑斓,独具特色,有绝技惊天下的广西保存最好的客家围屋,有客家民间音乐《月光光》等,传遍广西、广东、台湾及东南亚和美国,引起多少海外客家人对故乡的留恋。多年来八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发挥八步的文化资源优势,立足千年古州丰厚的文化底蕴,挖掘、保护、利用潇贺古道宝贵的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文化塑造八步区客家品牌,尤其注意挖掘、整理客家人喜欢用山歌来表达感情的形式,成功地发展了客家山歌剧,并成立了广西独具特色的客家山歌剧团——八步区山歌剧团,从而使客家山歌剧成为可登大雅之堂的独具地域民俗特色的专业剧种。

为挖掘、抢救八步民族民间艺术,上世纪80年代初,由当时贺县文化局组成的民间采集小组深入全县16个乡镇,登门寻访,相继寻访到了40多位新老民歌手,收集了风格各异的100首贺县民歌和民间器乐曲,汇编成《贺县民歌选集》。1986年春,贺县成立了编辑办公室对全县的民间文学进行普查、收集,终于编纂了《贺县民间歌谣集成资料分册》,按瑶族壮族、客家、本地4个分册,及时抢救了一批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为弘扬八步优秀文化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佚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