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加坡智慧岛建设经验与思路

新加坡智慧岛建设经验与思路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新加坡“智慧岛”建设经验与启示3.1新加坡“智慧岛”概述3.1.1新加坡“智慧岛”建设历程2002年新加坡获颁世界传讯协会首次颁发的“智慧城市”的荣称。实际上新加坡“智慧岛”的建设分为三个阶段。2006年新加坡政府又启动了“智慧国2015”计划。从而了解到新加坡“智慧岛”建设和发展过程,并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发现对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新加坡智慧岛建设经验与思路

第三章 新加坡“智慧岛”建设经验与启示

3.1 新加坡“智慧岛”概述

3.1.1 新加坡“智慧岛”建设历程

2002年新加坡获颁世界传讯协会首次颁发的“智慧城市”的荣称。新加坡获此殊荣,是和新加坡30年来在城市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方面的开发与创新的努力所分不开的。实际上新加坡“智慧岛”的建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80年到1990年,新加坡政府提出“国家电脑化计划”,这个计划就是在新加坡的政府、企业、商业、工厂推广采用电脑化的应用。第二个阶段是从1991年到2000年,新加坡进一步提出“国家科技计划”。新加坡交通及资讯科技部林瑞生政务部长在说明“国家科技计划”时指出:“在1991年新加坡政府实施科技发展计划时,就充分注意到,从1980年到1990年,经过将近10年的电脑化,全社会所有的机构都电脑化了,那么一栋建筑物电脑化,叫做智慧型建筑物;一座工厂电脑化,叫做智慧型工厂。但是会不会有一天,新加坡会有许多各自独立的智慧型个体,每一个电脑系统都不兼容?”因此新加坡在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在行政和技术层面上解决城市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的问题,消除“信息孤岛”。新加坡“智慧岛”建设的第三个阶段从2001到2010年,新加坡政府又提出了“信息与应用整合平台-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计划,该计划成为新加坡在经济领域、现代服务业、资讯社会的重要推动力。新加坡在第三阶段“智慧岛”的实现目标是:推进信息、通讯、科技在新加坡经济和现代服务业领域内的快速成长;使得信息与应用整合平台-ICT成为新加坡重要的经济平台,每一个行业都有能力采用数字化技术应用和电子商务来改变传统的经济模式,将传统的行业改造为知识型的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素质,使新加坡变成为一个信息化的社会。

2006年新加坡政府又启动了“智慧国2015”计划。“智慧国2015”计划的规划原则是:创新(Innovation)、整合(Integration)和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利用信息与网络科技提升七大经济领域,即数码媒体与娱乐、教育学习金融服务、电子政府、保健生物医药科学、制造与后勤、旅游与零售,使的新加坡在全球化环境中更具竞争力。“智慧国2015”计划的规划目标是:创建新型商业模式解决方案上的创新能力,规划目标的核心就是提升跨地区和跨行业的资源整合能力。

本书作者从1991到1998年在新加坡科技电子公司(STE)工作期间,曾参与了新加坡第二阶段“智慧岛”城市综合信息集成平台(ICIS)和电子道路收费(ERP)项目的规划、设计和系统工程实施的工作。从而了解到新加坡“智慧岛”建设和发展过程,并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发现对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新加坡“智慧岛”建设三个阶段的实施过程就是:用了10年的时间实现了全社会的电脑化,再用了10年的时间实现了城市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交换与共享,消除了“信息孤岛”,又用了10年的时间实现信息与应用的整合。而新加坡政府启动的“智慧国2015”计划,希望通过“创新、整合、国际化”,最终实现改造传统的经济为新型的信息化知识型的经济体系,提高国家和全社会的竞争力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新加坡“智慧岛”最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就是:提升资源整合的能力,实现城市综合信息的共享和网络的融合。因为这是实现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交互与数据共享以及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3.1.2 新加坡信息化管理体制

新加坡国家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nfocomm Development Authority,简称“IDA”,是新加坡信息与通信发展的政府机构,是新加坡信息化与资讯管理的领导核心,是新加坡信息化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实施的审批、监督、管理、验收的主管部门。IDA的使命是借助信息化与通信技术,助力政府和公共机构创建全民共享的信息化资讯社会。新加坡在构思和执行部门范围的智慧型电子政府变革项目上拥有30多年的经验,IDA作为政府机构的首席信息官,在政府IT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的总体规划以及项目管理方面具有宝贵经验和专业知识,通过推广“新加坡制造”的城市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业资讯通信解决方案,提升“资讯通信新加坡(Infocomm Singapore)”这一品牌。IDA International可提供咨询服务、发挥产业功能以及实施电子政府解决方案,现有的政府客户涉及东南亚、中国以及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新加坡IDA的职能包括以下内容:

1.制定新加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

新加坡“智慧岛”建设与发展着眼于城市管理和对民众的服务,为此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和实施规划。新加坡非常注重勾画全民共同认可的信息化发展远景,引导发展方向,明确共同奋斗目标。2006年新加坡就提出了全新的电子政府发展理念——整合政府2010(iGov2010),意在增加电子服务的范围和丰富应用程度,提升国民智慧与意见在智慧型电子政府中的参与程度,提高国家综合竞争优势,贯彻落实“智慧国2015”计划。

新加坡IDA领导新加坡国家层面和全国各行各业与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政策的制定。IDA认为指导信息化平台规划及业务应用系统的设计是其重要的职能和工作内容,同时特别强调信息化系统工程项目建设决策的一致性、严密性和科学性。IDA通过其统一领导下的21个专业委员会、ICT委员会、公共领域ICT指导委员会、公共领域ICT审查委员会四个层次,分别履行决策、协调、管理、执行等职能。从而有效地避免了重复建设、多头开发、“信息孤岛”等信息化建设的弊端,大大缩短了信息化系统开发与工程建设的周期,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呈现出“决策严、行动快、效果好”的信息化建设科学与稳健的发展局面。

2.监督与管理新加坡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

新加坡IDA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系统工程具有与基建、建筑、机电等完全不同的工程运作模式。新加坡信息化系统工程项目建设需要经过需求分析、总体规划、系统设计、系统设备选型、招投标、系统工程实施、系统运营管理与维修保养七个重要的环节。信息化系统工程在整个“智慧岛”建设全生命周期内的各个环节和阶段,是一个互相具有内在联系与持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对于“智慧岛”建设来讲,更是一个具有随着科技进步和需求变化而与之适应和配合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系统软硬件不断改进和升级换代,系统功能不断增加和扩展的系统工程。“智慧岛”所建设的集成平台和应用系统同时具有在使用中可持续性地完善、改进、提高的能力,只有通过这种具有可持续和不断完善提高的能力,才能使得新加坡“智慧岛”能够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中充分发挥其功能和效益。为此IDA将“智慧岛”所涉及的信息化系统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招投标、项目管理、工程验收进行统一的规范化和专业化的监督、监管、审计、验收、培训等,从而使得新加坡“智慧岛”建设完全处于有序的可控状态之下。

3.推行新加坡信息化特派员制度

新加坡实施集中指导与分权执行相结合的信息化管理运作机制。运用财政和工作评估“两根杠杆”,树立IDA集中指导的权威,同时IDA又依靠各部门的CIO和IDA的派驻人员,建立沟通与协调的“纽带”,确保分权执行的质量。

IDA向政府部门和国企派出信息化特派员,指导信息化建设与发展。IDA有1 200名员工,除了400多名常驻本部外,其余大多数被分派到各个政府部门的信息中心,有些部门的CIO甚至直接由IDA派驻人员担任,并且实行定期轮岗制度。派驻在各政府部门的IDA员工业务上直接向提供服务的部门领导汇报,技术路线及技术方案的选择则由IDA统一协调和制定。分布在不同部门的IDA员工有定期的交流会议,互通有无,这样有利于确保国家的战略发展方向,解决了跨部门IT建设协调难的问题,而且有效避免了重复建设。这样做有利于实现跨部门业务协同,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技术保障的专业化水平,降低总体成本。财政部作为电子政府的拥有者,掌控财政经费的划拨,明确IDA负责制定信息化政策、规划与标准、项目管理等工作。

4.新加坡信息化建设遵循了“四统一”原则

IDA在“智慧岛”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智慧岛”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具有顶层规划、底层设计、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交换等特点,为了满足这些特殊的需求,必须遵循“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开发”的建设原则。“智慧岛”建设成功的经验,就是在统一部门(IDA)的领导下形成强而有力的执行力,统领协调政府各部门及社会公共资源,有效建立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交换的机制;统一“智慧岛”所涉及顶层平台及各行各业与各领域业务级平台的规划和应用系统的设计;制定统一的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交换的标准;统一组织“智慧岛”业务平台及应用系统,以及系统集成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交换通信接口的开发,避免了同一业务平台及应用系统的多头、多厂家重复开发和建设。

3.1.3 新加坡“智慧岛”建设经验总结

全面总结新加坡“智慧岛”建设的经验有以下四条:

一是远见,新加坡政府在信息化发展战略上一直有清晰的愿景和战略眼光。

二是执著,政府坚持统筹规划,持续克服各种阻力。

三是带头,政府身体力行,引导信息化在各个领域内的应用。

四是整合,做好城市级层面上的信息资源整合,推动政府、社会、企业、国民共同参与、协同作战。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制定统一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强化智慧城市的顶层规划与设计,注重政府内部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

新加坡“智慧岛”建设立足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在智慧政府、智慧城市公共安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社区等多领域多方面进行可持续的规划和建设。

1.智慧政府建设

新加坡资政吴作栋指出:“一个国家要推行成功的电子政府服务,首先必须拥有形成良好治理的三大要素,即保持透明度、实行问责制和确保公共服务清廉。”新加坡推行电子政府的经验就是:保持对政府运作和计划进行持续地监管和审查,以及有意识地将政府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以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全面的政府形式面对国民和公众。而且整个环节中,良好的政府治理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2.智慧城市公共安全建设

重点是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顶层规划。在城市公共安全实际运作的层面上,将整个城市综合安全防范与治安监控的整体技术性能和自动化、多功能的协同联动响应能力,作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规划的基本原则。重视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在信息层面上根据城市公共安全防范和应急预案的执行和运作过程,建设新加坡全岛统一的城市级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并将城市公共安全各单一业务及监控系统在网络融合、信息交互、数据共享、功能协同等方面作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规划的重点。

3.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建设

新加坡城市智能交通体系是以交通信息中心为轴,连接公共BAS系统、出租车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城市高速路监控信息系统、道路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交通信号灯系统、道路交通通信指挥系统、车辆GPS定位系统等子系统的综合性集成系统。这一建设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交通管理系统的整合;第二阶段将有关公共交通的信息,例如公交车辆以及地铁的班次、时间和票价等,连接到智能交通管理信息系统上来;第三阶段政府着力打造智能交通体系,建设绿色交通,降低由于城市交通带来的碳排放。在智能交通科技的应用上,设置出租车预订服务、出行者信息服务、道路流量监测、优化交通信号系统等。

4.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花园式城市”是新加坡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宏观定位。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特别在城市公共交通、交通转换枢纽、供排节水设施、电力燃气供应、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厂、城市管道等关系民生的工程性基础设施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和资金投入。

5.智慧社区建设

任何国家的城市社区建设都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来整合和争取各种资源,这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关键。新加坡的社区建设的相当部分资金仍是靠各种社会组织募集、组织或个人捐赠。政府和社区需要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和民间组织,着力培育居民公益意识和参与精神,这是和谐智慧社区建设的突破口。社区建设还应根据不同的住户和居民的实际需求,提供个性化、具有特色的设施和服务。

3.2 新加坡智慧型电子政府的打造

有500多万人口的新加坡在“全球IT网络化”方面是亚洲最好的,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新加坡智慧政府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每一个能够通过电子方式提供的服务都应该成为电子化的服务”;实现所谓“多个机构,一个政府”,提供无缝和集成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

3.2.1 新加坡智慧政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新加坡智慧政府信息化可持续建设的目标,已经从其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前期的以改善、提高和创新政府在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效率、公开、公平与廉洁,促进公众与政府间的互动,拉近公众与政府之间距离,提升到实现政府运作的透明度、实行问责制和确保公共服务清廉三大目标的新高度。

3.2.2 新加坡智慧政府管理的创新理念

许多人都误以为政府信息化实施计划最重要的一环是引进先进的硬件及软件。然而新加坡推行电子政府服务的经验却显示出良好的政府治理(创新)才是更重要的元素,是提高政府效率的基础。成功的电子政府服务不是单靠硬件和软件的部署就能形成,电脑本身并不能提高政府运作和服务的效率,推广宽带网络并不会提升生产力。只有当这些投资加上良好的政府运作流程和环境的治理,才能提升行政效率,并对国民的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新加坡政府目前推行智慧政府服务的目标,重点体现在政府透明、问责及清廉等良好政府治理的特征上。这一目标对推行电子政府服务非常重要。许多国家之所以抗拒推行这个利民的计划,正是因为当地官僚担心公共服务一旦电子化,他们将失去从制度和掌握的签发准证与执照的权力中抽取油水中饱私囊的好处。

新加坡政府信息化发展已经进入政府利用电子化,进一步深化政府在为公众服务时体现出的透明、问责及清廉的阶段。

3.3 新加坡智慧城市综合管理体系的规划与实施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由新加坡岛及附近约60个小岛组成,总面积约714.3平方公里。新加坡人口为500余万,外来流动人口80余万,华人占总人口的76%,马来人占14%,印度人占8%,欧亚族占2%。官方语言为英语华语、巫语(马来语)和印度语。巫语为国语,英语是行政用语。新加坡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新加坡港是世界最繁忙港口之一,公路运输网密集,总里程达3 234公里,地铁、轻轨、公交、出租等公共交通发达。新加坡虽然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弹丸小国,独立建国以来47年,却已发展成为一个经济腾飞、政治清廉、社会稳定、风尚良好的现代化绿色国家。2006年政府财政收入约300亿新元,人均国民收入2.98万美元。新加坡环境清洁美丽,到处绿树葱茏,鲜花点缀,法律政纪严明,管理井然有序,工作生活便捷,处处体现严格管理、社会安定文明,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国家,也是一个现代化的法治国家。

3.3.1 新加坡城市管理理念

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成为世界闻名的“花园城市”和“智慧岛”,为大多数亚洲发展中国家树立了现代都市发展的典范。新加坡城市管理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与其树立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是分不开的。它强调以人为本,服务为先,法治保障。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将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生活质量(这是我们所说的“民生”)作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目标,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花园城市”建设。新加坡城市规划分概念规划和总体规划两个层面。概念规划主要制定土地、交通、生态等方面的规划蓝图,更多的是对城市发展框架的研究。总体规划是在概念规划基础上,整合全国55个分区的控制性规划编制而成,为法定文件,具有法律约束力,对城市管理发挥法律作用。其次,强调服务优先。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凸显的大背景下,新加坡政府转变传统管制思维,树立亲民和亲商思维与服务理念,政府行为要由服务型方式取代命令型方式。再次,加强法治保障。新加坡是一个法治国家,它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之内人人自由,法律之外没有特权,法律之上没有权威。新加坡城市管理在法治理念的指导下实现了城市的长效管理机制。

3.3.2 新加坡城市管理体制

新加坡城市管理体制的特点在于:

一是城市管理部门职责明确。在新加坡城市管理中,国家发展部等行政部门的职责是法定的,特别是有关部门下属的多个法定机构均由议会授权设立。

二是城市管理协调有力。新加坡城市管理涉及诸多相关部门职责,有些管理也存在衔接、配合等问题。为了增加管理协调和整合的能力(这是我们所说的“综合治理”能力),例如在城市环境管理方面,成立了“花园城市行动委员会”,这个跨部门的委员会在拟定政策、综合协调有关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建立严格的考评监督制度。建立一套完备的、操作性强的考评体系是新加坡城市管理的一个有效方法。其考评项目非常体系化,对每项指标都有十分具体的评分标准,这就减少了考评中的人为主观评判程度,硬化了考评工作。

3.3.3 新加坡城市管理法制环境

新加坡是一个法治国家,城市管理的法制化水平非常高。一是立法周密、严明。新加坡建立了一整套严格、具体、周密、切合实际、操作性强、责任严厉的法律体系,可以说是“重典治国”“严管治城”。如城市规划一经确定即上升为国家法律,不得随意变更。政府通过立法制定严密的制度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行政机关通过严谨执法来保障国家的城市管理政策的落实。严密的法网覆盖了社会经济生活和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

二是执法严厉。新加坡具有良好的社会秩序,靠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严刑峻法“治理”出安全有序的社会环境。有法必依,执法突出一个“严”字,强调以法律为根据,采取严刑峻法、赏罚分明的制度,已成为新加坡法治的重要特点。新加坡保留鞭刑,针对那些对社会危害极大、判刑又不足以惩戒的罪犯实施鞭刑。新加坡采取极为严格的城市管理措施,有“罚款城市”之称,采用数额较高的罚款足以使受罚者心痛(这是我们所说的“违法成本”),使其不敢再犯。在街道上、组屋区、车站、车厢内到处可见罚款警告牌,并严格执行。对乱扔垃圾者,除处以罚款外,还责令其穿着标有“我是垃圾虫”字样的特制服装,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打扫公共卫生,并通过电视和报纸等媒体曝光,起到“杀一儆百”的警示作用。严管重罚使新加坡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创造了文明和谐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新加坡干净、整洁和美丽的城市环境。

3.3.4 新加坡城市管理基础设施

新加坡城市管理之所以成为世界各国城市管理的典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先进的城市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先进科技的应用。新加坡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后期就开始着手进行城市科学化管理的规划,除了在城市管理法规和管理体系等软环境方面的规划以外,特别重视城市管理硬环境方面的规划工作。新加坡城市管理规划主要体现在城市环境管理、公共安全、智能交通、节能环保、公共设施管理等领域。城市管理规划强调了城市管理监测、监控、监管一体化平台的规划与设计。90年代初新加坡开始着手进行城市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在90年代中期就形成了城市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的可视化监视与管理平台。新加坡市政管理和警察等执法人员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与城市可视化监视与管理平台联网,查询和调取违法人员的个人资料和违法记录、车辆的注册及维修记录等,打印执法通知书,以及实时查询与城市管理执法相关的所有信息和数据资料(如规章条文等)。新加坡城市管理的一个特点是,通常在城市的街道和公共区域看不到执法人员(例如警察),但是在发生违法事件时,执法人员可以在数分钟内及时、迅速地出现在事发现场。这完全是因为应用了城市管理先进的监测、监控、监管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等科技手段,依赖于城市环境监测、安全监控、交通监管等城市管理基础设施。

3.3.5 发挥基层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新加坡政府在城市管理上很有特色的一点就是社会和公民角色的确立,并使其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基础。新加坡将城市划分为5个社区,并设立社区发展理事会,人民协会及其下属组织联络所管理委员会联系政府与社区,指导社区工作。同时政府在社区设有16个市镇理事会等机构,负责沟通政府与社区的联系,组织住宅区的管理工作,收集居民对住宅小区的、邻里中心、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与建设的意见,为居委会民众俱乐部开展活动提供场所等支持。通过社区管理加强政府与市民的沟通,提高市民接受城市管理策略和政策的认同感,发挥市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的热情和良性作用。

3.3.6 强调社会纪律,维护公共秩序,重视人才培养

新加坡非常重视道德的约束力,全社会形成了“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邻里(这是我们所说的‘社区’)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的共同价值观,认为建设一个稳定的和谐社会,必须事事有规有矩。当社会遇到问题与困难的时候,更应该加强纪律与秩序。在日常生活中对不自觉的人,要用纪律和罚则去约束。因此,在全国上下自觉、自尊的严格要求下,新加坡成为一个有秩序的社会。

新加坡确立“人才立国”战略,高度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为了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新加坡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工作,经费投入充足,实行了教育津贴、助学金、奖学金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大规模的教育培训工作,鼓励国民积极参加各种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培养和造就精英人才。实施“持续培训”“终生教育”政策,不管是公务员还是企业员工每年都有12.5天的培训,培训时间占年工作时间的5%。国民受教育程度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强,为其实施精英治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其推行高效的城市管理提供良好的人力支持和社会基础。

3.3.7 新加坡城市管理经验的启示

新加坡为典型的城市型国家,地理自然环境是地处赤道热带的海岛滨海城市。新加坡的城市化率非常高,几乎达到100%。新加坡与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具有一定的城市共性,决定了两国在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相互借鉴的可能,实践中两国已有相互借鉴的先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间断地组织全国各地城市到新加坡考察、参观、学习其城市管理的经验,并在借鉴其城市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的我国与新加坡的城市之间也存在着区别。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带来了特殊的经济、社会和城市问题,各个城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也有各自的进程和特殊性,特别是我国在城市管理的行政体制、法制环境、基层社区制度、基础设施等方面还很不完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学习新加坡城市管理经验时,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各个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照搬照抄“新加坡模式”,而是力求在借鉴中有所取舍、有所创新,务求实效,建立中国城市管理在“创新型城市”和“低碳城市”方面的应用与技术支撑体系,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管理模式,在城市管理示范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打下基础。

3.4 新加坡城市公共安全监管体系的规划与实施

新加坡城市公共安全策略,是以新加坡“智慧岛”所建立的政府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体系为基础,充分应用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科技为支撑,建立城市一体化公共安全防范体系,实现主动防范、综合治理、协同打击、管教结合的方针。

3.4.1 新加坡城市公共安全监管体系规划

新加坡城市公共安全监管体系规划,在实际城市公共安全运作的层面上,不再强调单一城市公共安全和保安系统设备的技术先进性和功能优越性,而将整个城市综合安全防范与治安监控的整体技术性能和自动化、多功能的协同联动响应能力作为城市公共安全监管体系规划的基本要求。同时特别重视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在信息层面上根据城市公共安全防范和应急预案的执行和运作过程,建设新加坡全岛统一的城市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并将城市公共安全各单一业务及监控系统在网络融合、信息交互、数据共享、功能协同等方面作为城市公共安全监管体系规划的重点。

3.4.2 新加坡城市公共安全信息平台规划

所谓城市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就是提供一个可根据城市公共安全和恐怖事件发生的多样性、突发性、隐蔽性,遵循预先编制好的城市公共安全防范和处置预案,通过城市各单一的公共安全业务及监控系统、设备、功能的相互协同运作,各种及各类信息和实时数据的高度共享,实现对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快速发现、实时响应、协同处置的统一监控、信息集成、高效协同指挥的运作平台。城市公共安全信息平台无论从物理上还是从逻辑上都被视为城市公共安全监控指挥的统一整体,即看做一个“单一”的系统。因此在城市公共安全信息平台的规划设计上,首先要以一个整体和“单一”系统来考虑城市公共安全信息平台在技术应用、功能协同、信息与数据共享方面的统一性和一致性。

3.5 新加坡城市智能交通管理体系的规划与实施

新加坡政府近年来投入巨资研究和建设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新加坡建设提供先进高效服务的智能交系统,不仅依赖于交通需求分析与研究的合理缜密的规划方案,同时也离不开动态的交通组织、管理技术和策略。新加坡凭借其前瞻性的智能交通规划理念以及地理、经济、技术等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城市智能交通的发展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3.5.1 新加坡城市智能交通管理体系规划

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在规划新加坡道路交通管理的初期,就认为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整体性、集成性、先进性这三个方面入手,其中整合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构建集成性智能交通体系是规划和设计的重点。新加坡城市智能交通管理体系是以交通信息中心为轴,连接公交车系统、出租车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城市高速路监控信息系统、道路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交通信号灯系统、道路交通通信指挥系统、车辆GPS定位系统等子系统的综合性集成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使得道路、使用者和交通系统之间紧密、实时和稳定的相互传递信息与智能管理成为可能,从而为出行者和道路使用者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交通信息,使其能够对交通线路、交通方式和出行时间作出充分、及时的判断。新加坡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还在不断吸纳和整合最新的智能交通科技而持续发展。自1997年以来,新加坡政府将智能交通管理体系的规划和建设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

3.5.2 交通管理系统的整合

新加坡城市智能交通管理体系的规划和建设的第一阶段是交通管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阶段,将从城市高速路监控信息系统、车速监测系统、电子收费系统、道路信息管理系统、优化信号灯系统等多个子系统中收集信息和数据。每个子系统都将执行各自特定的交通管理职能,它们不仅提供交通和道路路线电子地图等静态信息,而且还提供车辆行驶速度、交通流量、车辆分类、交通繁忙时间和交通事故发生等动态交通信息和数据。为了实现这些功能,各个子系统之间通过系统集成将信息整合起来,这些集成信息经过处理、整合、优化,存储在交通管理信息中心的服务器上,通过互联网和电子通信服务机构使这些实时交通信息能够被社会公众、车辆营运者、政府机构等有效使用。此外,路线导航系统也将建立起来为驾车者在出行前提供实时的交通信息和优化行驶路线方案。第二阶段是公共交通系统的整合,在这个阶段,有关公共交通的信息,例如公交车辆以及地铁的班次、时间和票价等,将连接到智能交通管理信息系统上来。出行者将在出行前得到使用何种交通设施以及是否转车等最新的交通信息来实现最佳的出行方式。这些服务已经在2001年实现。

3.5.3 交通信息、监控、管理大集成

在第三阶段,新加坡政府着力打造智能交通体系,建设绿色交通,有效降低由于城市交通带来的碳排放。全面实现城市公共交通在信息、监控和管理三个方面的大集成,提供一个能够提供多种模式的交通信息化系统,全面应用现代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科技。智能交通管理信息系统不仅为出行者和道路使用者提供方便和便捷,同时更注重对车辆最佳行驶路线、繁忙时间道路控制、公共交通的配合和衔接。通过智能交通管理体系健全和完善其发达的城市交通网和前瞻性的交通规划管理,为高密度的人流与车辆提供优质的服务。新加坡富有成效地开发、建设、运用智能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其重要的经验和启示是城市交通发展规划和科学化的实践中引人瞩目的重要一环。

3.5.4 智能交通科技的应用

1.城市高速路监控信息系统

新加坡城市高速路监控信息系统(EMAS)于1998年开始实施,是一个智能化的事故监控管理系统。该系统在高速路边用电子公告板的形式为用户提供及时的交通状况信息,以避免用户进入过分繁忙或有事故发生的路段。EMAS能实现对事故的及早发现和快速疏通,为用户提供安全舒适的出行。

以新加坡某一条城市高速路CTE为例,EMAS在全长13.6公里的高速路上使用两类摄像机进行24小时监控,共有35台探测摄像机和12台监视摄像机与EMAS控制中心相连。安装在街灯柱上的探测摄像机在有事故发生或出现交通滞缓迹象时,向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发出警示,工作人员立即使用安装在高楼或街灯柱上的监视摄像机进行确认,事故信息随即通过布置在高速路边的电子公告板传递给驾车者,同时也通报给交警及交通媒体等相关部门。

2.出租车GPS定位系统

出租车GPS定位系统通过安装在出租车上的全球定位系统接收器,获取不同道路上的平均行驶速度及当前出租车所在的位置,以此了解区域内的整体交通状况。新加坡的出租车公司均使用该系统辅助出租车预订业务。道路使用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出租车GPS定位系统的网站以获取该系统所提供的各类信息。该网站支持三种方式的查询:使用街道名称、使用事先定义的区域名以及目前交通状况。系统将不同行驶速度的范围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在电子地图上。同时电台也利用出租车GPS定位系统所提供的信息,实时通报新加坡全岛的交通状况。(www.xing528.com)

3.出租车预订服务系统

出租车预订服务系统是基于卫星的出租车自动定位和调度系统,充分利用了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辅助调度、交互语音对讲、公共移动数据网等技术。这个用户友好的系统允许用户使用手机短信、电话、网上预订等多种方式预订出租车服务。该系统通过GPS定位距离用户最近的空车,随即把预订服务的详细资料通过公共移动数据网传递给该车司机,一旦预订服务被出租车司机所确认,预订服务系统将自动将出租车的车牌号和所需等待时间通知用户。如果用户使用前述三种方式来预订出租车服务,那么整个过程将不需要人工操作,全部自动完成。这样就大大缩短了出租车预订、空车调度和用户等候的时间。

4.出行者信息服务系统

出行者信息服务系统的目的是为出行者提供准确实时的地铁、轻轨和公共汽车等公共交通的服务信息。该项服务的核心是通过电子出行指南来收集各种公共交通设施的静态和动态的服务信息,并在每个公共汽车站和地铁或轻轨站的公交电子站牌上显示车辆到达和离开的时间,出行者也可以通过电话服务来获取这些信息。出行者信息服务还提供地铁、轻轨和公共汽车的基于最少周转、最低票价或最快抵达的交通路线以及相应票价。该项服务的应用使得整个公共交通更加准时可靠,缓解出行者等车的焦急情绪,同时出行者还可以根据出行者信息服务所提供的信息来事先计划他们的出行路线和方式并且减少出行在路途上的时间。

5.车辆优先服务系统

车辆优先服务分为两种模式,即公路干线车辆优先和高速路紧急车辆优先。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事故地点,紧急车辆通常高速行驶,甚至穿越处于红灯状态的交叉道口,这样会给其他驾车人带来不同程度的危险。公路干线车辆优先服务系统通过分布的车辆监测器或使用基于GPS的车辆自动识别定位系统给予紧急车辆和公共汽车更多的绿灯时间,使得紧急车辆和公共汽车能更快地通过信号交叉道口。

在城市高速路上,车辆优先服务系统通过电子公告板预先向驾车者提供警示信息,使他们有足够的反应时间来准备给紧急车辆让出车道,提高了救护车和消防车等紧急车辆的行驶速度。

车辆优先服务系统使得公共汽车能给乘客提供更快、更为科学的连贯性服务,促进了出行者对公共汽车的使用,从而推动了公共交通的发展。同时,该项服务还提高了普通车辆和紧急车辆在高速路上行车的安全性,并缩短了紧急车辆对其任务的反应时间。

6.道路流量监测系统

道路流量监测系统在新加坡全岛范围内提供实时在线的道路交通流量、行驶速度和车辆分类等交通实时信息。每个道路流量监测点安装有无线收发器和太阳能电池,收集到的交通数据由无线收发器传送到系统中心服务器上进行分析和存储。有了道路流量监测系统所提供的信息,交通控制中心就可以根据需要直接在道路控制和交通管理上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

7.道口监测系统

道口监测系统通过安装在主要交通道口的远程智能摄像机监控道口的运行情况,一旦有事故发生,交通控制中心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调整交通流量,比如改变该道口的信号灯的转换时间以疏导交通。

8.优化交通信号系统

优化交通信号系统采用智能分析和判断,自动控制多个道口的交通信号灯被优化的交替时间,以此方式控制全新加坡所有的道路信号设备,以提高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的优化管理。

上述所有这些交通控制和管理系统由新加坡全岛智能交通管理信息平台连接在一起,实现数据采集、信息发布、道路控制和交通管理一体化,基本满足了对新加坡城市现代化交通控制与管理的职能和调控需求,保证了道路交通的快速、便捷、安全、舒适、方便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智能交通不仅是传统道路交通的延续和提高,而且是现代交通科技应用的必然趋势。在当前整个世界向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智能交通恰恰是充分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最新科技,正迈向更高层次的绿色交通、环保交通、低碳交通的新纪元。

3.6 新加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新加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涉及市区重建局(URB)、土地管理局(SLA)、建设局(BCA)、建屋发展局(HDB)、国家公园局(NPB)、环境部(NEA)、陆路交通管理局(LTA)等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长期发展战略与近期实施计划相结合,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制定、执行、修订与检讨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与城市建设现状、先进技术应用、工程质量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结合。新加坡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先进的国际机场、快捷的地铁和轻轨、便利的公共交通、先进的智能交通、“三网合一”和无线覆盖的通信设施、花园式的城市卫生环境、世界第一繁忙的港口。新加坡是一个没有资源的城市,但是它在城市供电、供气、供水方面的设施和能力堪称世界第一,有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新加坡是一个没有淡水资源的国家,城市供水只有三个渠道:天上的雨水,从海水中提炼淡水,还有就是从马来西亚买水。新加坡把从马来西亚买来的淡水生产成符合国际标准的饮用水后还可以再卖给马来西亚。新加坡每个家庭的水龙头放出来的水完全符合饮用水标准,可以直接饮用,而且没有任何异味。

1.基础设施建设重在规划

“创造一个花园城市”是新加坡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的宏观定位。在落实这个定位时,新加坡市区重建局(URB)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拟定长远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详细具体的实施计划与方案,策划着新加坡岛建设的未来。在行动措施上,通过立法手段,确定发展管制委员会—授权规划建设方案审批和总体规划委员会—授权具体项目发展指导规划图审批,公共部门用地审批和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审批等,为严格执行规划提供了立法保证和组织保证。URB的规划管理有一套公开、透明的体系,对发展规划建设管制有良好的监管系统,一切都是本着“快速、和谐和可靠”的服务精神成为城市建设管理的领头者,每年平均处理12 000宗城市建设和发展申请方案,自1971年第一次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以来,定期检讨规划的可行性、适应性,规定了总体规划图每5年至少重新评估和检讨一次,新加坡概念图每10年评估和检讨一次,适时地满足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检讨和修订工作与制定规划一样,尽量考虑多方面的内容,全方位研究城市发展过程中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如1991年,URB根据新加坡人口与经济增长、技术发展以及日渐提高的富裕水平变化,对概念图作出一次主要修订。仅此概念图的检讨就涉及了40多个政府部门,通过他们的协力配合,掌握了对住屋、工业、商业、环境、交通、公用设施、国防的需求,并提出了完善的、详尽的研究报告和修改方案,制定出1991年全新的科学规划概念的发展设想和策略,如产业园、区域中心以及地铁/轻轨列车网络,分别扩建第2和第3机场候机楼和停机坪,发展智能交通等等,为新加坡国民的发展做好一切准备。

新加坡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的主旨,绝不会用短期行为来追求侥幸的利益,而是为了整个城市的共同利益,从长计议,持续发展,为的是创造一个多样化、高素质,有低、中、高密度的国家,一个世界级花园城市以及生气勃勃的大都会,这是新加坡建设的落脚点。从新加坡支持金融业和商贸服务,建立国际级金融中心,营造一个高效率、高生产发展水平的城市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土地开发、建设都围绕着商业这个核心,然而在吸引外资、跨国集团办事机构进驻时,以WTO诸项原则为前提,不会违背国土规划原则去低价或以政府补贴出让土地,或随意改变使用功能,背离规划建设既定方案,这种土地开发、建设做得认真且严肃。

新加坡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以人为本”,认为安居才能乐业。新加坡政府在改善国人居住条件,不断提升住屋质量方面,成效卓著,贡献不凡。1960年成立的建屋发展局,在1968年实施“居者有其屋计划”,兴建政府组屋,一改污秽、拥挤和不卫生的居住环境,取而代之的是清洁、高雅的高楼居住环境。HDB的一大成就是,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合理地使用起来,通过土地征用法令,重画新加坡地图,完善规划、丰富规划,将城市各项配套基础设施适当地分布到新建市镇中去。

新加坡城市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特别是在城市公共交通、交通转换枢纽、供排节水设施、电力与燃气供应、污水处理、垃圾焚烧厂、城市管道等关系民生的工程性基础设施方面,加大建设和投入的力度和资金。

2.城市大交通的理念

新加坡一直注重发展大交通建设,在完善路网的同时,配套公交(DB)、地铁(MRT)、轻轨(LRT)规划,方便大多数居民的出行。当年针对是否要在新加坡如此小的地方发展MRT时展开过争论,正视现状,反观过去不难看出,智慧永远存在于有前瞻性建议的思维之中。新加坡政府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思路遵循三个原则;

一是将公交(DB)、地铁(MRT)、轻轨(LRT)整合为一体化的交通体系,使得三者之间实现有机的结合。具体的做法就是建立大型的交通转换枢纽,使得公交、地铁、轻轨通过交通转换站实现乘客在这三种交通方式之间换乘时无缝连接,基本做到了换乘“零距离”。例如从新加坡市区到城市最北边的兀兰地铁站之间不到15公里的距离就设置了大巴窑、宏茂桥、义顺等三处大型公共交通枢纽中心,在这些交通转换站不但实现了公交、地铁、轻轨“零距离”的换乘,同时每个转换站都具备10条以上发往城市各个其他转换站的直达公交线路。这使得新加坡公共交通就是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传输网,新加坡人出行理所当然就是首选公共交通。

二是方便新加坡人使用公共交通。一方面新加坡公交路线深入居民社区,同时在每个大型交通转换站设置多条围绕居民社区的环形公交线路,使得居民一出门就可以乘坐上公交车,比乘出租车还要便利。同时因为新加坡地处热带,又四面环海,每天都得下几场雨,政府为了让出行者出门不淋雨,专门在政府组屋与公交站或地铁站之间修建了有盖走廊,真是周到至极。

三是限制私家车。新加坡关于拥车证的做法是全世界有名的。在新加坡有钱并不一定就可以买到车,新加坡政府每个月只发放一定数量的购车证,在新加坡叫“拥车证”,而要得到这张拥车证,要通过投标才能获的,也就是谁开价高就有机会。有时标的一张拥车证,所出的价钱甚至超过买这辆车的钱。同时在新加坡停车贵,行车也贵,新加坡是全世界第一个在城市内道路繁忙时间收费(ERP)的国家。总而言之,就是让你感觉到自己开车比起坐公交车来讲是很不划算的。

3.建设水资源设施是重中之重

新加坡是一个完全没有淡水资源的国家。政府在建国初期就将水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首先进行供水、排水和节水统一规划,建立对水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的体系架构来指导城市水资源设施的建设。工程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以节水为核心,将供水、排水和节水的设施建设结合在一起,实现设施共建和水资源的共享。

我们已经了解新加坡供水的来源是雨水、买水和造水,雨水的成本是最低的。新加坡地处热带海洋性气候,炎热多雨。为了收集雨水,新加坡几乎用了国土资源的10%修建了大大小小的蓄水湖和蓄水池,同时在城市的道路、居民组屋区修建了纵横交错的排水管道(实际上应成为集水管道)通往城市中的各个蓄水设施。在新加坡,每当下过雨,路面马上就没有积水,全部都被收集了。这样既解决了城市排水同时也解决了供水的问题,一举两得。

新加坡为了节水,将排污和造水结合起来。新加坡的全国污水处理率为95%以上,城市的雨水收集管道和污水排放管道是完全物理分开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也分开输送。新加坡投入巨资修建总长15公里的深隧道污水工程,既节省了土地资源,又避免了污水次生污染地下水资源。排放的污水经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才允许排放。达到中水排放标准的水被送往中水蓄水池,用于工业用水和绿地的灌溉。而达到净水水质标准的水,被直接送往新加坡新生水造水工厂,该新生水厂生产的直接饮用水可以满足新加坡15%的供水需求,甚至可以满足20多家晶片工厂对超净水的大量需求。

4.无公害的垃圾处理设施

随着新加坡人口不断增加和城市迅速的发展,垃圾剧增。新加坡政府无法坐视“垃圾围城”的危险日益临近,借鉴国际先进国家垃圾处理的经验,新加坡的垃圾处理选择了焚烧的方式,称之为“焚化”。新加坡建设了亚洲最大的大士南垃圾焚化厂、圣马高垃圾填埋场等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经过30多年的努力,新加坡得以成为看不见垃圾的“花园”国家。

新加坡全国每天产生的垃圾量接近2万吨,这些垃圾的56%被回收以循环利用,不能回收的垃圾中,41%运去焚化,不能焚化的就运去填埋。现在新加坡全国有5座垃圾焚化厂,其中4座在运营,分别是大士焚化厂、胜诺哥焚化厂、大士南焚化厂、吉宝西格斯大士垃圾焚化厂。4座垃圾焚化厂每天焚化量达到6 900吨,焚化后产生1 600吨的灰烬。灰烬和不可回收也不可焚化的垃圾被运到圣马高岛——两个小岛之间搭建的人工岛,离岸8公里,专门用于填埋垃圾。

新加坡建设的垃圾焚化厂十分重视环保和低排放,例如大士南垃圾焚化厂排放出的废气浓度少于1微克每立方米,只是新加坡法律许可范围的1%,其中二 英含量少于0.1纳克(纳克是一个极微小的质量单位,1 000纳克等于1微克)。同时政府注重环境监测监管,环保部门与各垃圾焚化厂之间联网并装有实时监视系统,24小时检测废气排放量、二 英含量等。如对圣马高垃圾填埋场四周水质执行检测的是专业的实验室,不属于政府部门,检测报告也对公众开放。有的垃圾焚化厂每年都有固定的开放月。圣马高填埋场的岸堤都包有高密度的塑料膜,用岩石泥沙固定住,确保万一有污染也绝不扩散。岛上有一大片红树林,长得枝繁叶茂,更像一个天然雕饰的海岛公园,去参观游玩的社会团体很多,还经常迎来“新人”拍摄外景婚纱照。

新加坡的垃圾焚化厂和垃圾填埋场都不是自负盈亏的企业,而是直接隶属于国家环境局的政府机构,所有工作人员都是政府公务员身份,所有投资都来自政府财政,也没有税收,所有利润均上缴财政。垃圾焚化厂的运营成本主要包括人工薪资和日常维护费用,运营收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垃圾处理费;二是发电收入,每千瓦时约0.15元新币,与普通发电厂价格一致。垃圾处理费和发电收入占运营收入的比例分别约为60%和40%。垃圾处理费不是由政府补贴,而是由企业、商户、居民用户缴纳。政府对居民用户按照住宅面积的不同,对商家按照每日垃圾量大小的不同,确定垃圾收集费的标准,由电网公司收缴费用(不交不供电),然后支付给垃圾收集商,垃圾收集商分类回收垃圾后,将灰烬等运去垃圾焚化厂,以每吨77新币的价格交足垃圾处理费。这种运营模式有效地保证了垃圾处理费的收缴,也保证了垃圾焚化厂的正常运营和投资回收。

5.可靠的电力供应

新加坡电力供应的可靠性是世界一流中的一流,政府和电力公司长期关注供电可靠性,并把供电可靠性指标(SAIDI、SAIFI)作为企业中心指标,也是政府对电力公司业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保障供电的可靠性主要有两项措施:一是新加坡所有的工厂、商业大厦和居民住宅都采用环网供电线路供电,作者在新加坡居住近20年,从来没有遇到过家里停电的情况;二是供电企业注重电力设施的维护和保养,例如供电环网状态的监测。特别是采用先进的信息化科技,建立统一的电力监控管理信息系统,承载大量的电网和设备信息,支撑电力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新加坡的电厂是采用燃油发电,为了节省发电能耗,除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而建立起来的大型原油加工企业生产次生燃油(一种节能高效燃油),同时与海浪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再生清洁能源并网供电。目前新加坡制造的薄膜太阳能板的成本已经可以达到每瓦1美元,并且在两年内随着需求量增加和科技改进,有望下降到每瓦0.5美元。

6.堪称世界一流的通信设施

新加坡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在一个城市实现“三网合一”和无线覆盖的国家,早在2005年就实现了电信、电视、宽带的“三网合一”,每个家庭只要向新加坡电信公司租用一个网络适配器,就可以实现电视、电话、宽带上网,同时还可以提供收费电视和无线网络服务的功能。新加坡下一代全国资讯通信基础设施(Next Gen NII)是新加坡巩固电信产业在国际上的领导地位以及促成国家新经济活动的战略。它的目标是符合新加坡未来资讯通信基础设施的需要。结合超高速宽带网和大规模无线网络,新加坡将成为世界上网络连接能力首屈一指的国家之一。据介绍,新加坡下一代全国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包括有线(下一代全国宽带网络)和无线(无线宽带网络)两部分。其中下一代全国宽带网络(Next Gen NBN)将拥有超过1Gbps的高速访问能力,网络铺设预计于2012年完成。无线宽带网络(WBN)则作为对有线网络的补充,同时兼容3/4G和Wi-Fi无线通信的方式,以满足公众对移动通信的需要。

3.7 新加坡注重社会民生和社区服务

3.7.1 新加坡社区建设与组织结构

新加坡社区建设的基本模式是:政府依法指导与社区高度自治相结合的城市社区公共管理模式。在新加坡,一方面,政府通过对社区组织的物质支持和行为引导,把握社区活动的方向;另一方面,政府充分给予社区自治组织的发育空间,社区民间组织发育完全,通过自助和他助,分担了政府和社区居委会的大量管理和服务工作,社区居委会的负担明显比我国的低。

新加坡全国社区组织的总机构是人民协会,它是新加坡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也是基层组织的主管机构,它在选区层次上组织、领导和协调社区事务,负责把居民的需要和问题反映给政府,并把政府的有关活动安排和政策信息传达给居民。人民协会下设公民咨询委员会、居民联络所、居民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它们是主要的社区组织。

1.公民咨询委员会(也称居民顾问委员会)

在新加坡,每一个选区设立一个公民咨询委员会,它在社区组织中的地位最高。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社区内的公共福利服务,协调另外两个委员会(居民联络所、居民委员会)和其他社区内组织的工作;公民咨询委员会根据社区内居民的要求与政府沟通,在涉及社区的重大问题时,如公共交通线路的设置与走向等,向政府作出建议,维护居民权益;在选区里组织、领导和协调社区事务,还会把居民的需要和问题反映给政府,也把政府的有关活动安排和政策信息传达给居民;负责募集社区基金,用于增进贫困和残障人士的福利、提供奖学金和援助其他社区项目。

2.居民联络所(也称社区中心管理委员会)

每个选区至少设立一个居民联络所。其下主要设6个专业委员会,即老龄执行委员会、青年执行委员会、妇女执行委员会、少年执行委员会、马来执行委员会、印度执行委员会等,这些组织为社区内相应的群体服务。居民联络所的主要职能有:负责居民联络所运行;制定从幼儿体育活动到中青年计算机培训等的一系列计划;代表人民协会行使建设和管理社区民众俱乐部的职权,组织举办诸如文化、教育、娱乐、体育、社交等各种有益的活动,以增进社区和谐;在政府和民众之间起沟通作用等。

3.居民委员会(相当于我国的社区居委会)

除了上述两个社区组织外,社区里还有其他组织,如居民委员会、邻里委员会、民防委员会和种族委员会等。其中居民委员会是主要的组织,与我国的居委会相似,但与我国居委会相比,它的职责和功能都小得多,这主要得益于社区其他居民自治组织的高度发育和居民参与意识的强烈,分减了居委会的工作负担;邻里委员会负责协调邻里关系、矛盾纠纷等和谐社区建设;民防委员会主要负责社区内治安状况和群防群治等事宜;种族委员会主要负责协调各个不同种族的关系、处理种族之间的矛盾以使各个种族融洽相处等。它们实质负担起了我国社区居委会下设的专业委员会的职责。

新加坡的居民委员会是社区的第三层次组织,其主要职能是:承担治安、环卫(但专业工作由服务公司完成)工作;组织本小区内的居民文体娱乐活动等;为公民咨询委员会和居民联络所提供人力帮助并反馈信息。目前,新加坡共有居委会493个,每年开办各种项目和活动33 167个,参与人数390多万人次。

3.7.2 新加坡社区管理模式

1.社区管理组织者

社区管理的组织者由两方面组成:一是选区层次上的社区事务,由市镇理事会组织,其成员主要由公民咨询委员会和居民联络所成员组成;二是居民区层次上的社区事务,由居委会组织。

社区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1)对区内大型公共设施的管理,包括现有设施的维护保养,新建设施的项目申请、规划。

(2)美化公共居住环境,发动、组织区内居民实施各种美化公共环境的活动。

(3)维护社区治安环境,如组织“邻里守望计划”等。

(4)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募集和设立基金,增进贫困人士、残障人士福利,为学生提供资助,组织社区交际项目。

(5)增强社区凝聚力,密切邻里关系,包括文娱活动、休闲旅游等。

2.社区事务处理方式

(1)中介服务:一方面是把社区内的有关信息收集整理起来,反映给政府部门或有关法定机构,并催促其实施;另一方面是把政府或有关机构的信息传达给居民,以取得居民的认同与协助。

(2)公益支持:主要是为募集、建立管理社区的各种福利基金,提供义务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3)独立经营:对社区内的一些公共设施按市场化形式运作,以取得经营收入,比如经营民众俱乐部等。

3.社区活动经费

社区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补贴和社会募捐。在新加坡的社区里开展所有的活动都是自愿性质的,包括社区的公共环境美化等也都是公民义务参加。社区内各种名目繁多的组织类聚了不同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的人,形成了组织、参与和资助各种社区活动项目的群众基础。

3.7.3 新加坡社区建设特色

新加坡社区建设的特色很多,但最能为我们所借鉴的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1.大力培育民间组织,政府指导下的居民自治

新加坡社区建设实行统一指导与民主自治并行的原则。国家统一规划,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制定社区发展计划和评估标准,居民联络所、居民委员会等机构在政府的指导下自主活动,并及时向政府反馈民众意见。各政府部门根据社区居民需要,调整规划和管理方式,按照是否达到社会服务的标准,评估各自治组织的业绩,下拨活动经费。政府行政部门、社区管理机构、基层自治组织及社会团体之间职责分明,上下贯通,形成了科学、合理、灵活的社区建设模式。新加坡的“小政府”理念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社区建设贴近民众,凡可自主管理的,政府放手,但是提供指导和经费,通过扶持NGO,培养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新加坡重视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强调政府主导下的“大众参与”,既能弥补社区建设所需公共资源的相对不足,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执政党的基层建设。

2.大力培养“义工”精神,居民参与中的公民社会

在新加坡,社区中三个主要社区组织的工作者承担的工作完全是兼职的、义务的,在新加坡的社区里开展所有的活动都是自愿性质的,包括社区的公共环境美化等也都是公民义务参加。社区内各种名目繁多的组织类聚了不同兴趣爱好和心理需求的人,形成了组织、参与和资助各种社区活动项目的群众基础。新加坡注重培养一种为社会自愿贡献的“义工”精神,由国家义务工作中心推动,促进民众及社群的广泛参与,使义工活动成为社区服务,减轻了政府的压力,同时节约了社区管理的成本。例如拉丁马士区有义工350名,只有5个全职的职员。政府还引导社会团体、企业商家参与社区建设,建立社区服务网络,针对不同群众开展平易近人的服务,社区能够为民众提供有效援助,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积极、有爱心的社区风气。

3.推广养老服务的经验,社区服务方式多样化

新加坡的养老服务灵活多样,既符合实际需要,又培育了社会责任感,代表了新加坡走多样化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

一是居家养老。为了防止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家庭出现“空巢现象”,政府鼓励儿女与老人同住,对年轻人愿意和父母居住在一起或在与父母居住较近的地方购买房屋的,在购买房屋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目的是鼓励年轻人赡养父母、照顾老人。正是因为政府为赡养老人的家庭提供了得力的经济援助,使这些家庭的老人在住房、医疗等方面确实享受到实惠,因此绝大部分新加坡人仍选择家庭养老的方式,而且能够在年老之后享受爷孙同堂的天伦之乐。

二是日托养老。这样的照顾中心将托老所和托儿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照顾了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又兼顾到老龄人。有些家庭可能是每天由年轻的夫妇将老人和幼儿一起送到这里。老少集中管理,既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增进了人际交往与沟通,防止了“代沟”的出现。

新加坡的退休养老制度强调个人和家庭的责任,也是新加坡政府采取以家庭为中心处理社会问题的政策的具体表现。

3.7.4 新加坡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启示

任何国家、城市的社区建设都需要采用多种方式整合和争取各种资源,这是和谐社区的建设的关键点。新加坡国力雄厚,在经济上有能力支撑高标准社区设施建设的庞大支出,其民主政体又为社区建设创造了自下而上的体制活力和机制动力,但是其社区建设的相当一部分资金仍然是靠各种社会组织募集、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的,我们应该学习借鉴。我们现在用于社区建设的资金确实非常有限,这与我们政府公共财政的支付能力偏小和各种公益性中介组织发育滞后密切相关。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目前社区组织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应该去争取和整合更多的资源,挖掘和利用社区内外一切的有效途径来开展工作。

政府和社区需要大力发育中介组织和民间组织,着力培育居民公益意识和参与精神,这是和谐社区建设的突破口。新加坡政府官员几乎都在民间非营利组织中担任职务,带头为社区公益事业贡献力量,但又不代表官方干预社区事务。社区活动在政府部门和民间社团的共同配合下,采取自助式平行管理,所有参与者不存在所属关系,自觉自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新加坡大力培育“义工”精神正是其社区建设的巨大突破,我们应该吸收借鉴。社区建设和治理是一个强调参与各方持续互动的连续过程,治理的主体不仅仅是政府,也不仅仅是社区组织、民间组织,而是政府、社区组织与民间组织乃至企业等其他社会组织及社会工作者等各类参与者的综合。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组织和个人真正关心社区建设和治理。政府职能部门要理顺和居委会的权力关系并大力支持社区发展,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要乐意为社区作奉献,社区工作者则要根据不同情况找准突破口,创新方法,构建和谐家园。

社区工作者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居民为前提,从实际条件出发,开展各具特色的和谐社区创建活动,这是和谐社区建设的根本点。新加坡的养老服务灵活多样,并且将培育公民社会责任感寓于养老服务中。比如,新加坡华人集中的地方,中华文化传统气息较浓,中文图书馆、佛教寺庙等相应设施则配套齐全;老年住户集中的社区,健康保健、护理等设施就多一些。这是新加坡政府和社区工作者结合居民需要和实际情况探索的成功之路,我们也可以学习借鉴。社区建设要根据社区本身的条件规划建设,不搞一刀切。不同的居民结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特征,社区需求也各不相同,社区建设模式也应多样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