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智慧城市建设的现实意义与规划思路

智慧城市建设的现实意义与规划思路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智慧城市建设的现实意义《“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要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推动重要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和完善网络行政审批、信息公开、网上信访、电子监察和审计体系。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应以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和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提出的社会管理创新的8点意见为规划和建设的原则。

智慧城市建设的现实意义与规划思路

第二章 智慧城市建设的现实意义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全面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要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推动重要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和完善网络行政审批、信息公开、网上信访、电子监察和审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地理、人口、法人、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体系,强化信息资源的整合,规范采集和发布,加强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其中在第二十章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信息化和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注重文化传承与保护,改善城市人文环境

在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并就当前社会管理创新要重点抓好的工作,提出8点意见:

第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第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第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政策。

第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第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第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第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第八,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

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应以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和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提出的社会管理创新的8点意见为规划和建设的原则。通过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充分体现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科技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民生服务中的应用和实施。

智慧城市作为城市概念和内涵的拓展,是信息时代城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将城市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信息有效地组织起来,在信息网络环境下建立起城市级应用平台为城市综合管理(大城管)、城市应急处理指挥、城市综合共享数据仓库、政府电子政务、城市市民卡、城市公共安全、城市交通、城市公共服务、城市社会保障与公共卫生、城市教育与旅游、城市电子商务与物流、城市基础设施监控与管理、城市物业与供暖节能、城市智能建筑与智慧社区等几乎城市经济生活的所有方面提供现代化科学的综合管理和便捷与有效的公共服务。明天,我们将在智能化的美好环境中享受和谐幸福的生活。

2.1 智慧城市是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支撑

数字城市乃至智慧城市实质上就是国家信息化在一个城市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支撑。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其基本要求是:

(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智慧城市建设就是要支撑本地区“十二五”规划的全面实现,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对今后五年国家科学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与要求,数字城市乃至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实现这些目标与要求的重要支撑,信息化科技为实现和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与要求提供了科学化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手段。

为了表述智慧城市与“十二五”规划实现目标与要求之间的支撑关系,下面列表说明(表2.1)。

表2.1 智慧城市与“十二五”规划实现目标与要求之间的支撑关系

续表 2.1

2.2 智慧城市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智慧城市的建设始于政府信息化,其目的就是促进政府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政府管理创新从本质来讲就是以国家之力来推动政府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力。

在2010国庆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提出:要着眼于“三个最大限度”,即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同时还提出“四个注重”,即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注重维护群众利益、注重做好群众工作、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取得了全世界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偏差,目前社会稳定的压力开始不断增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升到政治稳定的高度。这些社会稳定压力的形式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是都是以公民的权力诉求为基本特征。其深层的属意却折射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和社会的某些环节出现了偏差,以至于使得基层一些民众的利益受到损害。这些偏差的集中表现形式就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彻底,从而导致政府在市场经济过程中的角色混淆,并由此导出政治与经济的交织,亦即通常所说的官商结合或腐败。若政府公权力对此的把握或定位不准确,那么一个经济模式的问题,很快就会被上升到影响社会稳定,并进而被上升到影响政治稳定的敌我矛盾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深刻认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理解为什么要强调“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注重维护群众利益”具有重要意义。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经济和社会模式发展的关键路口,指出了需要防范和切实落实的工作要求与重要的行动指示。

根据目前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基层政权的建设势在必行。社区处于政府与社会民众的第一线。要进行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实行地方行政体制的改革,贯彻和实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三个最大限度”、“四个注重”重要指示,就必须缩短中央政府和第一线政府的距离。其核心意义就是要拉近政府和社会民众之间的距离,这不仅仅是行政管理学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改革,更具有政治学意义的内涵。中央和一线基层政权距离的缩短,意味着政府和社会之间的距离被缩短。没有社会基础,任何政权难以生存,而社会基础必须体现在制度设计上。目前现行的中央地方关系的制度设计有效地隔离了中央政权和社会的关系,有效地削弱了政权的社会基础,如果不加以改革,中央政权的社会性就难以得到确立。而地方政府和基层政权处于与社会民众沟通的第一线,一线政府的行政能力和行为决定着政府执政的“民心”,越来越甚的社会问题需要透明、廉洁、均等化及高效的正确处理和妥善解决,以及向社会民众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服务。实现智慧政府电子政务向社区延伸,有如下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效率

(2)发挥政府行政扁平化管理,减少政权内部职能的重叠和办事不力、相互扯皮的现象,增加行政执法的透明度、均等化和高效率,避免贪污腐败。

(3)对于一级政府乃至中央政府来说,可以最直接地倾听民间的呼声和诉求,有利于收集社会民生的意愿和社会对政府政策的反馈意见等;对社会来说,有利于社会和公众对政府行使公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绩效评估。

(4)有利于发挥城乡统筹和整合的作用,改善和协调目前城乡“二元化结构”严重分割的状态,提供城乡均等化服务。(www.xing528.com)

(5)有利于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三个最大限度”、“四个注重”重要指示落实到社区,落实到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线。

智慧政府信息化应以网上行政审批、网上电子监察、网上绩效考核为突破口,以建设智慧政府电子政务外网为基础,以在一个城市范围内建立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重点实现政府各业务单位和部门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以此来大力推进智慧政府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2.3 智慧城市提升城市科学化管理水平

智慧城市管理,是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统一的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实现科学、严格、精细和长效管理的新型城市现代化智能化管理模式。目前智慧城市智能化管理已经从前几年的“数字城管”扩大到城市综合管理“大城管”的概念,智慧城市实施城市信息化应以数字城管为起点,以建设城市级综合监控与管理信息中心为基础,重点实现城市在市政、城管、交通、公共安全、环境、节能、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以在一个城市范围内建立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城市综合管理体系为目标,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升城市科学化管理水平。

智慧城市智能化管理代表了现代城市管理的发展方向,是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必经之路。

2.4 智慧城市推动社会民生服务业

社会民生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通过智慧城市社会民生服务信息化平台和智慧政府外网搭建起政府与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商业服务之间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着力发展城市市民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和智慧社区。以智慧城市社会民生服务信息化为平台,整合智慧商务、智慧媒体、智慧教育、智慧卫生医疗、智慧社区服务、智慧金融、智慧旅游,以及网络增值服务、现代物流、连锁经营、专业信息服务、咨询中介等新型服务业内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打造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现代社会民生服务业新模式和新业态。

1.智慧城市与社会民生服务的关系

现代社会民生服务业是指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包括由传统服务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和经营模式更新而形成的服务业以及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智慧城市现代社会民生服务业发展的模式,就是要坚持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原则,克服以往那种由“技术孤岛”、“资源孤岛”形成的“信息孤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使服务提供商能够高效率、低成本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智慧城市实施社会民生服务信息化应以城市市民卡运用为前导,以建立城市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为基础,实现智慧商务及物流、智慧媒体、智慧教育、智慧卫生医疗、智慧社区服务、智慧金融、智慧旅游等方面信息的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

2.智慧城市社会民生服务业发展原则

智慧城市应以共性支撑、横向协同、创新模式、促进产业为原则,大力推进城市社会民生服务业的发展。

(1)共性支撑就是在充分利用和集成社会存量服务资源基础上,实施基础性、关键性的共性技术支撑。尤其是形成面向业务重组的服务标准和服务交互标准,为服务模式的创新和新业态的形成提供基础环境,占领社会民生服务业的制高点。

(2)横向协同就是要在以往行业为主导的纵向发展模式基础上,按照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的原则,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通过横向协同突破行业、区域的条块分割,为社会民生服务业协调发展提供示范。

(3)创新模式就是要在共性支撑基础上,形成新的实物和非实物交易的商务流程,达到信息流、金融流、实物流和内容流的融合和协同;同时优选重点领域,实施有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应用示范工程,充分体现服务业态的创新。

(4)促进产业发展,以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型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结合,通过服务技术和服务交互的标准化,形成有效的社会第三方服务,建立社会民生服务业长期发展的研究和开发支撑体制,加快社会民生服务业产业链的形成。

2.5 智慧城市带动企业信息化应用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智慧城市企业信息化平台和智慧政府外网搭建起政府与企业间、企业与城市服务业间、企业相互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的平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我国工业化和整个国家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1.智慧城市推动“两化融合”

工业化和信息化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发展过程。所谓工业化,一般以大机器生产方式的确立为基本标志,是由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的过程。所谓信息化,是指加快信息技术发展及其产业化,提高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推广应用水平的过程。总体上讲,在现代经济中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是: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主要载体,信息化是工业化的推动“引擎”和提升动力,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就是要以智慧城市的建设来带动和推进企业的信息化,整合政府信息化、城市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信息资源。以政府信息化为先导,以社会信息化为基础,走出一条以智慧城市为平台推进整个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核心是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支持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实现信息采集、加工和管理的系统化、网络化和集成化、信息流通的高效化和实时化,最终实现全面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国民经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成败和企业竞争力的高低,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细胞和实现信息化、工业化的载体,其信息化水平既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也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所在。

智慧城市实施企业信息化应以电子商务为龙头,以在一个城市范围内建立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体系为基础,以此来促进和带动当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2.智慧城市促进信息化产业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将会带来城市居民的全新体验,比如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慧校园、智慧教育、智能建筑、智慧房产、智慧社区、智慧家居、移动电子商务等等,这些都是新的“现代服务业”。所以它不仅是投资,也将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据保守估计,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将至少拉动10万亿的经济增长值。

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信息化产业在城市智慧管理与运行、社会民生高端服务、企业经济等领域和行业内的应用,在此过程必然出现新的高端信息服务供应商,智慧政府在新一代信息产业支撑下,将在转变政府职能为民众服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智慧城市建设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涉及智慧城市的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即规划与设计、软硬件开发与应用、系统工程建设、系统平台管理与运行,任何单一的技术应用都很难满足智慧城市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对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因此必然导致信息化产业的集群和产学研的聚集。

智慧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应采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的方式,打造智慧城市科技产业园,重点引进智慧信息和通信产业,涉及智慧城市建设所关联的云计算、物联网、智慧数据仓库、无线城市、移动通信、智能终端、智能显示。智慧城市建设将大大促进以下信息化产业的集群:

(1)智能感知产业:物联网产业,人工智能和智能视频分析(IVS)产业,图形处理器(GPU)和模式识别产业。

(2)互联互通和协同共享产业:无线宽带网和移动互联网产业,“三网融合”产业,下一代互联网(NGN)、下一代IP协议和组网技术(IPv6)产业。

(3)云计算产业和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IDC)产业:高性能计算(HPC)产业,数据融合和数据挖掘产业,云计算、云存储和云分析、云安全和可视化互联网数据中心(VIDC)产业。

(4)高端显示、演示和云服务产业: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高端软件(High-End Software)研发、多媒体动漫制作产业,3DGIS和虚拟现实技术(VR)产业。

(5)高端装备研发和制造产业:高端智能成套装备制造产业,高效节能和先进环保产业,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产业等等。

这些高科技产业是广义上的智慧信息和通信产业,普遍具有高技术、高成长、高利润率的特点,通过引进、扶持这些高端产业,改造长治现有偏重的产业结构,可促进本地产业的提升。

引进和培育智慧信息和通信产业集群,积蓄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池、人才池、资金池和价值池,极大地推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重点鼓励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