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旧址:抗战时期重要教育机构的历史文物遗产

重庆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旧址:抗战时期重要教育机构的历史文物遗产

时间:2023-05-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旧址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是活跃在抗战时期并以重庆为中心展开宗教文化传播的一所重要教育机构。随后,潘仲三、潘昌猷、何北衡、王旭东、王晓西等人联合向刘湘提出申办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缙云寺大雄宝殿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旧址是重庆佛教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也是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重庆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旧址:抗战时期重要教育机构的历史文物遗产

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旧址

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是活跃在抗战时期并以重庆为中心展开宗教文化传播的一所重要教育机构。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旧址位于重庆市北碚缙云寺,距北碚城数公里,西临嘉陵江。旧址坐西北偏西向东南,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现存天子殿“双柏精舍”、大雄殿(正殿)、天王殿(山门殿)、闻慧殿、碑亭、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碑、大雄殿前左右碑记、正殿后石碑和太虚台。(1)天子殿“双柏精舍”(因为门前有两株柏树而得名):坐南向北,为四合院布局,中有天井,悬山式屋顶砖木结构房屋。天子殿是其主要授课地点和编译馆,主体建筑占地为100平方米。正房为两层,面积603平方米。(2)大雄殿(正殿):为穿斗式木结构建筑,歇山式屋顶、小青瓦屋面,顶飞脊上有龙、人物等造像,面阔5间26米,进深11米,通高12米,抬梁式梁架,五架梁,通檐下施斗拱。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破空大师所建,殿中有约2米佛造像为清代佛教艺术塑像。正殿左侧前角有一“金”钟,为清道光二年(1822年)所铸,为铁钟,高1.6米,底部口径1.5米,腰部直径0.9米,钟上有合阳举人关式成撰文,对铸造原因、过程及铸钟捐献者等作了记载。(3)天王殿(山门殿):面阔3间21米,进深8米,通高9米,为穿斗式木结构,抬梁式梁架,歇山顶。殿中有佛像6尊,正中前为弥勒、后为韦陀,左右为四大天王,系2008年维修所塑,殿前有二石狮,高1.5米,是1981年从石华寺运来安放于此。(4)闻慧殿(后殿):面阔5间25米,进深16米,木结构、悬山顶、抬梁式梁架,是汉藏教理院的教学馆和图书馆,缙云寺藏经楼。(5)碑亭:位于正殿右侧,建于1938年,因亭内有《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记》碑记而得名。1989年被大风所毁,1990年按原样修复,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四角攒尖顶,高7米,长5米,宽5米;中为碑记,为青石材质;占地30平方米,通高5米,碑高为2.24米,宽0.92米,厚0.25米。碑文为太虚院长亲笔撰写,碑额由林森题书“华藏总持”。(6)正殿前左右碑记:左侧为“敕赐崇教寺碑记”、右侧为“重修崇教寺碑记”。两碑记造型一致。材质为黄沙石,碑上字迹严重风化,已无可考,碑高3.75米,宽1.3米,厚0.7米,在其前两柱上有浮雕龙纹,与碑上方龙纹相呼应,大气、庄重,下有云纹基座,上有石檐翘角。碑记外有亭式结构,高5.4米,宽2.4米,厚1.8米,为蓝色琉璃瓦圆殿顶。(7)正殿后石碑:该石碑上有“大清光绪十六年庚寅岁碑记”字,碑文基本清晰。(8)太虚台:位于狮子峰顶,1938年,全院师生为纪念太虚大师50寿辰而建。为方形石台,四方各有圆拱门,内嵌太虚台碑,台正面嵌有“太虚台”三字,台顶为平台,四周有石栏,游人可登台观景。

缙云寺全景

1930年,太虚大师提出设世界佛学苑的创议。当时的四川善后督办刘湘有派僧游学康藏之举,太虚大师称:“与其派往游学,不如就川省设学院,聘请汉、藏讲师,招汉、藏青年研习之。”随后,潘仲三、潘昌猷、何北衡、王旭东、王晓西等人联合向刘湘提出申办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最后,该院选址缙云寺并于1932年8月21日开学,当日与会的有筹备主任何北衡、巴县县长冯均逸等,学僧达数百人。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以“研究汉藏佛理融洽中华民族发扬汉藏佛教增进世界文化”为宗旨,在弘扬佛法、沟通汉藏文教、促进民族团结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汉藏教理院开学时,成立了图书馆,到1942年,共藏有汉、藏文大藏经及各种丛书、文库等2573册,大小乘论及论释单行本665本,三论、天台、唯识、贤者、净、律、禅、密等各宗论著及语录179册,其余语文类、史地类、艺术类、杂著类共325册,总计3984册。抗战期间,该院师生积极支持抗战,参加抗日爱国活动。1939年底,太虚法师组织佛教访问团赴缅、印、锡、泰诸国访问,访问团与东南亚各国宗教、文化界就佛教和文化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加强了国际反日阵线。抗战时期,很多知名人士如林森、张群、戴季陶、孙科、孔祥熙、于右任冯玉祥田汉林语堂老舍郭沫若马寅初梁漱溟等也到院参观、演说。此外,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还对学生进行救护、防护训练,组织的汉藏教理院防护训练队分为救护和防守两班。1940年夏天,曾设暑期僧侣训练班,组成僧侣救护队分赴各地进行救护工作。近20个春秋的汉藏教理院,共招生七届,是四川开办的第一所高等佛学教育学府

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除院董会和院内各机构外,还附设有北碚金剑山大雄中学、江北塔坪寺民众小学、院内工人夜校、院属医院、合作社等。1950年6月,由于经费问题无法解决,汉藏教理院请求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接管,至此停办,师生员工由政府先后安置,校舍归还缙云寺,现为缙云寺佛教管理委员会管理。1989年,缙云寺被列入区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公布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缙云寺属于缙云山风景区,是著名的国家级自然风景保护区。2007年,缙云寺佛教管理委员会自筹资金对缙云寺进行维修,主体建筑保存较好。2013年,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缙云寺大雄宝殿

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旧址是重庆佛教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也是重庆抗战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www.xing528.com)

第一,它是近代中国佛教发展和传播的一个载体。1932年至1950年,从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在缙云寺创办到停办,经历约20个春秋,共招生七届,为中国佛学界培养了数百名专业人才,为研究汉藏佛教教理,沟通汉藏文化和联络汉藏人民的感情,消除汉藏隔阂,巩固祖国的边疆,促进汉藏文化交流,增进世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其间,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翻译出版了汉、藏丛书,在藏传佛教的佛学研究,藏区历史、文化研究,藏语、汉藏文化交流研究,比较宗教研究等领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还开辟了佛教文物陈列室,兴办了小学、中学和工人夜校,修筑路,垦荒等,成绩显著。因此,无论从佛教文化研究,还是从佛理推广与实践上来看,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都是近代中国佛教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第二,它记载了抗战时期宗教界积极参与救亡运动的重要历史信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各阶层、团体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到了民族救亡运动中。宗教界也不例外,抗战期间,太虚法师率领师生积极支持抗战,参加抗日爱国活动,与国内外文化宗教界交往合作,加强了国际反日阵线,并得到各国赠送的各种佛教法器珍品约1000余件,成为国际佛教界抗日统一战线的文物证明。由于汉藏教理院特殊的重要地位,当时中国的军政要人和文化名人来此演讲、参观,成为宗教界与社会人士抗战交流的文化重地。

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碑

第三,它所在的缙云寺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旧址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寺,建于南朝刘宋景平年间(423年),至今有1570多年的历史,曾受到历代帝王封赐,被称为龙象圣地。唐为相思寺,宋为崇胜寺,明天顺六年(1462年)敕赐崇教寺,万历三十年(1602年)神宗皇帝下令改为缙云寺,在寺前建立了石牌坊。寺内及周边有多处文物古迹,其中有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碑、洛阳桥、衡亭、石照壁、石牌坊、林森碑亭等,是重庆市重要的近现代史迹,与古代历史建筑、遗址相融合的文物园林景观。这些具有极高价值的文物遗存,展现了深厚的人文气息与佛教传承。

鉴于以上情形,我们认为,在今后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旧址的保护与利用中,应注重以下两点:

第一,结合景区规划做好旧址的设计与维修工作。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旧址属于缙云寺的一部分,也是缙云山风景区的一部分。相关部门应该在规划与开发缙云山风景区的同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旧址进行必要的设计与维修。

第二,深入开展与遗址有关的研究,在研究中更好地保护遗址。目前,有关汉藏教理院的研究已经展开,包括其成立的背景、汉藏教理院与太虚大师的关系、汉藏教理院在促进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等几个领域。事实上,汉藏教理院的历史信息十分丰富,建议下一步对其与地方权势派系的关系、其在抗战时期的主要活动作重点研究。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发掘遗址本身的价值,为进一步做好保护和利用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