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及其保护与拯救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及其保护与拯救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共甘南州委党校卓玛草在中国浩瀚的历史文明当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1996年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了《甘南藏族自治州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并正式颁布实施。目前,我们应该呼吁完善非物质文化立法,完善对其拯救工作的程序立法,加大对其的投入力度,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拯救濒危少数民族文化。保证民族语言教育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及其保护与拯救

中共甘南州党校 卓玛草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文明当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承的重要作用

各少数民族在形成和发展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承载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如今各国尽管都对本国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制定了保护政策,但是由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深,国际语言的日益统一,对民族语言不断丧失的趋势,各国政府无法有效阻止。

我国正在使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有120余种,使用在、人口在万人以下的语言约占语言总数的一半,在千人以内的有20余种。目前,在中国拥有使用人口不多的民族语言,至今还没有来得及深入调查和挖掘,这些语言使用人口虽然不多,但学术价值极高,其中不少语言文字保留了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等语言的许多古老的面貌。有的语言资料通过深入研究,甚至是揭开历史上许多谜团的钥匙。同时,语言作为民族或族群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或族群的特征。本民族对自己的语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此,一般来说,语言的消失会给这个民族或族群带来心理上不可弥补的阴影。因此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特别是即将消亡的语言文字,进行抢救性记录和保存,是发展中国语言学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现状

语言是一个民族相处的重要标志,被看成是一个少数民族的独特组成部分,还是构成民族的最基本、最明显的特征。民族感情、民族意识、民族心理基本上是建立在民族语言基础上的。因此,党和政府下大力气研究、挖掘、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维护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力。甘南藏族自治州也加大开发和保护力度,是中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由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佛教历史和宗教文化,在安多藏区有着一定的影响。目前,州内有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总人口74万,其中藏族38.85万,占总人口的55.6%;使用藏语人口约有40万人,占总人口的53.9%。

可以看出,在甘南,藏语言文字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事关本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关系和经济发展的大局,所以研究、挖掘、保护甘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显得十分重要。

甘肃及甘南十分重视通过市容市貌管理使用藏汉文并用大力推广藏语言文字的工作。1996年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了《甘南藏族自治州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并正式颁布实施。从2006年起,州藏语委针对甘南州目前的具体情况,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依法治理、分步实施、全面推进”的指导思想,首先在纯牧区的碌曲、玛曲、夏河三县和合作市进行推广藏语言文字试点工作,特别是对作为自治州窗口的合作市、夏河县,加大了社会使用藏语文的力度,同时,对迭部、舟曲、卓尼、临潭四县也加强了指定有关部门和人员切实负责制定近期整改目标的工作计划,限定时间实现藏汉文并用。

甘肃及甘南十分重视通过广播电视大力推广藏语言文字的工作。目前初步形成了有线、无线、调频相结合的广播网络。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综合覆盖人口为16.07万人,覆盖率为50.3%。电视覆盖人口为5.2万人,覆盖率为20.53%。甘南电视台自办节目由原来的一套节目每周播出3次,实现了每日藏汉语两套节目滚动播出。州电影译配中心每年译配近百部电影、300余部电视剧。《甘南报》藏文版从1953年创刊至今,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仍在继续坚持办好藏文报。

甘肃及甘南十分重视通过出版民族文字书籍、报纸杂志大力推广藏语言文字的工作。甘肃省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236种,60多万册的民族文字书籍。近年来,有近80种在全国和省里获奖。闻名中外的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仅藏汉两种文本出版数居全国前列。

甘肃及甘南十分重视通过创作电影、电视剧和科教片、使用两种文字大力推广藏语言文字的工作。甘肃藏族地区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相关规定和我国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坚持在民族自治地方使用两种文字。近十年来,译制各类中外电影、电视剧和科教片等410部(集)。电视、广播综合覆盖人口78万人,覆盖率达到92%,综合覆盖率比“九五”末分别增加30.2和21个百分点。甘南州实行“双语”教学的中小学317所,在校学生45738名,以藏为主类学校学生25930名,甘肃省藏族地区的双语教材,均使用藏语文五省区统编教材。虽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和传承工作还不尽如人意,需要我们做很多工作。

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承的措施(www.xing528.com)

(一)完善非物质文化立法,拯救濒危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国家民委承担了濒危语言资料的记录和抢救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2001年以来,每年都有一定的经费资助中国濒危少数民族语言资料的整理和抢救;中国社会科学院自1992年以来,设立重点、重大课题,投入一定资金,记录和整理濒危少数民族语言,已经有30多种语言资料得到记录、整理和出版。教育部和国家语委也投入资金支持少数民族语言资源数据库建设

目前,我们应该呼吁完善非物质文化立法,完善对其拯救工作的程序立法,加大对其的投入力度,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拯救濒危少数民族文化。

(二)发展民族语言学,加强学术研究

我国从本世纪初引进现代民族学开始,就吸收了国外结合语言研究民族的优良传统。程树德的《说文稽古篇》、徐松石的《粤江流域人民史》和《泰族僮族越族考》、罗常培的《语言和文化》,都论述了语言与民族文化、历史、心理、宗教信仰和婚姻制度的关系,以丰富生动的民族语言材料说明了从语言研究民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研究的具体途径,在语言学和民族学之间架起了桥梁。20世纪80年代以来,马学良、戴庆厦、张公瑾等民族学家、语言学家更明确地提出要建立起为民族研究服务的民族语言学,并在理论和方法上进行了重要的探讨。以上语言学家的理论探讨,为建立民族语言学这门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对研究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三)加强民族语言教育,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在当前情况下就必须重视和加强民族语言教育。保证民族语言教育的健康顺利发展,因此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第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办好教育的关键因素,教师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民族语言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双语言兼通、热爱民族语言教育的师资队伍,是民族语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大计。由于民族语言教育的特殊性,要求从事民族语言教育的教师必须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都要有较高水平,所以应逐步建立适应本校教师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需要的教师培训体系,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专业过硬、能力全面、特色突出的高质量骨干民族语言教师队伍,从而促进民族语言教育事业发展。

第二,编写好统一的高质量的民族语文教材。双语言教材是开展民族语言教育的重要物质条件。搞好教材建设与教材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定教学秩序、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民族语文教材呈现教材科目和类型不一致的情况,带有明显的局限性。所以大力发展民族语言教育,必须建立相应的一整套完整的双语言教材体系。编写教材,首先要有一个得力的编写班子,要吸收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和教学理论研究人员参加;要提倡集体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尤其是应有本民族和汉族专业人员的合作;要避免一个人自编自用,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天地里。其次,要有先进的教学理论,只有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制定出一整套编写的原则、方法,才能在编写教材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也才能保证教材的质量。

第三,要使用科学而先进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借鉴外语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提倡用启发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多种形式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手段上逐步向现代化方向迈进,多采用音像教材、多媒体、网络和远程教育技术等,为学生构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在教育领域中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有传统民族文字的民族,如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朝鲜族等,民族语文在学校和各种教育中得到广泛使用,已经形成了从初级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学体系;其他有文字的民族在基础教育中也必须要采用形式多样的双语教学。

总之,我们要重视和加强民族语言文化的保护工作,不断促进民族语言文化的良性发展。完善非物质文化立法,建立民族语言学说,搞好民族语言教育,进而培养出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合格人才,才能进一步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更好的弘扬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民族传统文化永放光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