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环境政治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环境政治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和良性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成为科学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既是新时代我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指针,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环境政治思想的一次重要丰富和发展。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论途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环境政治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矛盾、新形势,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着重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的工作,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境界,不仅在实践上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而且在传承中国传统生态文化思想和发展前人马克思主义环境政治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围绕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指明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途径和原则,揭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的本质规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和良性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成为科学系统的生态文明思想,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既是新时代我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指针,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环境政治思想的一次重要丰富和发展。

一是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地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将生态问题与政治问题紧密联系,彰显出鲜明的政治特色。习近平总书记继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突出战略位置,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要求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的一项重要标准。习近平强调:既要算“经济账”,也要算“政治账”,“全党上下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真抓实干、务求实效”。[30]一方面,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内政治秩序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生态产品已经成为老百姓基本的生活需求,随着国内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生态文明关系到民生福祉,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要提升政府公信力和维护政治稳定就必须转变执政理念,更加注重生态公平和正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污染问题“社会反映十分强烈,这既是环境问题,也是重大民生问题,发展下去也必然是重大政治问题”。“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把环境问题作为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政治问题来抓,进一步凸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在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全球能源、资源消耗的剧增,围绕着能源、资源、气候、生态多样性的争斗日趋激烈,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和碳排放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压力越来越大,受到发达国家的指责逐渐增加,我国积极抓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契机,主动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变挑战为机遇,推动国内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积极引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承担起全球生态环境领域负责的大国形象,有利于增强国际话语权和提升国际地位。

二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涵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方向、理念原则、政治要求、实践方法、国际视野等各个方面,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一个相对完善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项重要原则,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这“六项原则”可以说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指导原则。“六项原则”实质上表明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态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经济发展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环境就是民生,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民生政绩观;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法治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全球观。

三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论途径。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明确了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21世纪中叶,“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实现,建成美丽中国”的生态治理目标。为确保奋斗目标的实现,大会还首次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五个体系”,即: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五个体系”系统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的基本框架,其中生态文化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生态经济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目标责任体系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生态安全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底线。这“五个体系”是贯彻“六项原则”的一个具体部署,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论途径,它分别阐述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保证、经济基础、责任分配、制度建设和动力支持,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的对策体系。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是要建立起一个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体系,是一次政治观念、治理方式和制度体系的深刻变革。

四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发展林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林业建设看作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认为发展林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林业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习近平同志早在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就重视林业的发展,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要从“美化、净化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的高度认识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013年11月,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高度体现了森林在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根本地位。2014年1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国有林场、国有林区改革方案时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是国家、民族最大的生存资本,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关系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和国家外交大局,必须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让历史的春秋之笔为当代中国人留下正能量的记录。2016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专门研究了森林生态安全问题,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森林关系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论断,要求要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习近平总书记从肩负国家生态安全的历史重任、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森林保护和林业发展进行深刻的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赋予了林业前所未有的新使命。

五是把生态环境严格保护和良性发展的工作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改革创新,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推动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针对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责任不落实、执法不严格的突出问题,出台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定和修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扎实推进河(湖)长制、国家公园试点、省级以下环保机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中央环保督察实现全覆盖,实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环境保护督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要完善法律体系,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高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以党的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党的领导统领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关键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是一场大仗、硬仗、苦仗,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政治保障。事在四方,要在中央。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确保方向和立场正确坚定、局部和整体协调一致、全党集中统一、队伍整齐有力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关键在各级党委真靠前抓、动真格抓。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要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压实各级责任,层层抓落实。同时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实施最严格的考核问责。“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必须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检验领导干部“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的重要标尺,对损害生态环境的领导干部,必须做到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终身追责,狠抓破坏生态环境的反面典型,严肃查处,以正视听。

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出鲜明的理论特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系统完备,通过系统考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难发现整个思想体系展现出一系列的理论特质。第一,鲜明地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是一以贯之的红线,是出发点、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习近平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改善生态环境,根本上就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的生态环境问题,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民生的一部分来抓,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人民的最终价值追求。第二,深刻地蕴含着实践的品格。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具备提供产生该思想的深厚的实践土壤,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立足于中国环境问题的实践,它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早在习近平的知青岁月,他就带领群众修建沼气池,为后来的环境治理打下实践基础,在正定县任职期间提出了“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新路子”“旅游兴县”等口号,主政福建省期间提出了“建设生态省”思想,主政浙江省期间提出了著名的“两山论”,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任务和关键指标,立足于环境治理的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同时一系列新举措、新方法也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方法体系,对促进我国新时代生态环境治理发挥了指导性作用。第三,强烈地贯穿着系统性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必须整体推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自然生态系统也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孤立开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可能取得实质效果,发挥制度优势、综合管控、综合统筹、多策并举才能见实效。第四,明显地突出宽广的国际视野。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主动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绿色发展,同时通过多边外交积极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为世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资金、技术援助,积极促成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协议《巴黎协定》生效并率先履行协议,倡导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等观点,主动肩负起相应的国际责任,展现了大国担当和大国形象,为世界环境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维护人类生态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着重大的时代价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吸收中国传统优秀生态文化思想精华、传承创新前人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世界生态发展新形势和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而形成的理论体系。它是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期间形成的,它的形成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与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辅相成,既符合民心民意,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规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宝贵精神财富。首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环境政治思想的新境界,是一次重要的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唯物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统一,是科学的方法论。从唯物辩证法来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自然生态作为生产力内在属性的重要地位,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价值理念。从自然辩证法来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科学论断,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辩证法,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从方法论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和谐共生的辩证思维、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统筹协调的系统思维、防患未然的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方式,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着力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对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有着全局性的指导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空前,成效显著,进入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也是成效最好的时期,成功实践也充分证明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导性,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久久为功,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需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用行之有效的思想武器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最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倡导“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有助于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树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自信”,为世界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中国的大国生态责任担当。中国是大国,生态环境搞好了,既是自身受益,更是对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的重大贡献。中国虽然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任务十分繁重,但仍然以最大决心和最积极态度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真心实意、真抓实干为全球环境治理、生态安全做贡献,树立起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良好形象,大大提升了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为中国的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也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说服力、感召力

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深刻把握新时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新矛盾、新特征、新形势的基础上的一次重要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起着全局性、长远性的指导作用,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的一次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环境政治思想的新境界,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环境政治思想做出了巨大贡献。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0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9页。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页。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页。(www.xing528.com)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7页。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页。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0页。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2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27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23—324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0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9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6—927页。

[2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23]《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2页。

[24]《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09页。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林业局:《毛泽东论林业》,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26]《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27]《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2页。

[28]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93页。

[29]《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5页。

[30]《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人民日报》2015年3月25日,第1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