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式街头官僚形象研究思路与框架

中国式街头官僚形象研究思路与框架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乡镇干部以及村庄干部具有不同的行动选择和行为策略,因而产生了与西方街头官僚理论研究中不同的中国式街头官僚形象。具体来看,本书的章节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本书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并基于本书的主题,对一般公共政策执行、贫困治理过程中的政策执行以及基层政策执行中的乡村干部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提出本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调查个案的选择和介绍,并阐述本书的总体思路与框架。

中国式街头官僚形象研究思路与框架

本书旨在从行动者视角,以岩村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过程和执行实践为分析线路,探讨乡村贫困治理政策执行的运作形态以及乡村干部的行为策略。研究的具体思路和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基于西方街头官僚理论,结合中国基层政策执行的行动情境,从街头官僚的身份、街头行政空间以及与政策对象的互动关系层面进行理论的拓展,建立拓展的街头官僚分析框架,将乡村干部视为兼具街头性与官僚性身份、面临科层组织和乡土社会双重空间以及正式互动与非正式互动并存的中国式街头官僚;二是在经验层面,以乡村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过程为叙述线索,阐述乡镇及村庄干部在贫困人口识别、扶贫项目推进以及应对上级检查考核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行为选择和行动策略,分析其基于街头官僚身份、空间以及互动关系进行的规则、场景以及结果的生产再造,进而推进精准扶贫政策的变通性执行;三是将街头官僚的分析框架与基层贫困治理政策执行实践相结合,总结乡村贫困治理政策执行的运作特点,并进行中西方街头官僚的分析比较,总结出任务性扶贫是基层贫困治理政策运作的基本形态,而变通性策略则是乡村干部政策执行当中的典型行为模式。同时,乡镇及村庄干部在政策执行行动中存在管理型街头官僚与过程型街头官僚的差异,这种差异以及乡村干部的变通性执行也可以通过政策执行的情境予以分析和解释。

图1.1 乡村街头官僚精准扶贫的政策执行实践

在这一分析框架当中,从中央政府到基层乡镇政府及其权力延伸的村级自治组织,构成了中国以科层体制为主、从国家到乡村的贫困治理行动体系。而在这一由中央政府推动形成的运动式精准扶贫过程中,经历自上而下的政策建构和任务分解,形成了基层贫困治理的行动脚本和政策目标。位于国家与社会交接处的乡镇政府及其权力延伸,则构成了贫困治理政策执行的基层行动网络,乡镇干部以及村庄干部成为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在村庄层面的实际执行者。在村庄这一国家贫困治理的终端以及政策执行的实践场域,有关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的政策规则,以及乡村干部面临的科层制结构和乡土社会共同体结构,共同构成了乡村干部政策执行的行动情境。乡镇干部以及村庄干部在村庄这一政策执行的一线和现场,扮演了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街头官僚角色。在贫困户精准识别、扶贫项目实施以及应对上级检查考核工作过程中,乡村干部基于其街头官僚的身份、街头性行政空间以及与村民政策对象的互动关系,进行了一系列治理规则、场景以及结果的生产再造。通过这种政策变通性执行的自由裁量,乡村干部顺利推进了国家精准扶贫治理目标的村庄呈现。因此,从宏观层面的政策执行过程看,自上而下的政策过程体现了国家贫困治理的运动式推进,而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过程则充满了基层贫困治理运作的任务性扶贫形态。而基于微观的乡村干部的行动者视角,则是乡镇街头官僚以及村庄街头官僚在政策执行的基层行动情境当中,运用治理规则、场景以及结果生产再造而产生的一系列变通性执行策略,以实现国家贫困治理目标的村庄实现。实际上也是一种自由裁量,甚至是乡村干部基于政策执行结果或过程而主动进行的自由裁量。乡镇干部以及村庄干部具有不同的行动选择和行为策略,因而产生了与西方街头官僚理论研究中不同的中国式街头官僚形象。

具体来看,本书的章节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导论,主要介绍本书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并基于本书的主题,对一般公共政策执行、贫困治理过程中的政策执行以及基层政策执行中的乡村干部等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提出本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调查个案的选择和介绍,并阐述本书的总体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为本书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基于西方政策执行研究的街头官僚理论、本土化语境下的街头官僚及其自由裁量研究,以及社会学研究中有关互动、场景的理论和概念,在街头官僚自由裁量权的核心分析框架基础上,建构了基于身份、空间与互动关系的扩展的街头官僚分析框架,即街头官僚不仅具有自由裁量权的核心特质,同时也是兼具街头性与官僚性身份、面临科层组织和乡土社会双重空间以及正式互动与非正式互动并存的街头官僚。

第三章介绍当前中国精准扶贫的政策建构及行动建构,旨在从宏观层面国家贫困治理的演进历程出发,介绍当下以精准扶贫为代表的贫困治理政策建构和行动体系,尤其是在乡村执行场域中以乡村干部为实际政策执行者的行动主体,以及科层组织结构与地方乡土社会所共同形塑的行动情境。

第四章以岩村精准扶贫政策中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的具体执行过程为分析基础,分析乡村干部基于其街头官僚身份特征进行的规则再造行为和策略,包括贫困人口识别中从技术规则到实践规则的再造,以及建档立卡工作中乡镇从指导性权限到主导性权限的规则再造,并分析二者行为选择的行动策略的差异。

第五章分析乡村干部在扶贫项目村级实施过程中的行为和行动策略。以岩村产业扶贫项目进村的实践过程为基础,分析乡村干部在项目区土地流转、违种问题解决等具体事件当中通过相应政策执行场景的生产再造,构建乡村干部与村庄村民互动的理性场景或陌生场景,以实现扶贫项目的规模化、统一化和顺利推进。

第六章以乡村干部应对上级检查考核工作的行动过程和行为策略为基础,阐述乡村干部作为上级政府的评估考核对象以及乡村贫困治理过程和效果的展演者,通过上级考核指标中有关文本、数据材料的补充完善以及扶贫治理现场的选取塑造,对于政策执行过程中呈现的相应“结果”进行生产再造,以顺利通过上级政府的检查和考核。

第七章为结论与讨论部分,总结了乡村街头官僚行动与基层政策执行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乡村干部基于规则、场景和结果生产再造而形塑的乡村贫困治理形态,并基于乡村干部及其政策执行过程提出本书的政策意涵,最后结合本书,提出有关中国乡村干部的再认识以及后扶贫时代贫困治理与乡村治理关系问题的研究展望。

【注释】

[1]从全球来看,有关反贫困的实践和研究主要形成了减少贫困、减缓贫困以及消除贫困三种不同的表述,分别强调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减缓贫困的程度以及实现消除贫困的最终目标。在中国,国家习惯于用“扶贫”或“扶贫开发”来概括表述政府主导下反贫困的具体行为过程。近年来国内学者还提出“贫困治理”的表述,强调反贫困主体的多元性以及主体间合作、协商的伙伴关系,并与当前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等理念相照应。在当前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并未对这些概念进行严格的界定或区分,并在研究中形成一定的惯例。因此,本书中扶贫、减贫、贫困治理等皆为反贫困的同义语。

[2]张磊主编:《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1949—2005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3]凌文豪刘欣:《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理念、实践及其世界意义》,载《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4期。

[4]李培林、魏后凯主编:《扶贫蓝皮书: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79~82页。

[5][美]多丽斯·A.格拉伯著:《沟通的力量——公共组织的信息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1页。

[6][英]安东尼·吉登斯著:《民族国家与暴力》,胡宗泽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页。

[7]王铭铭:《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的社区观察》,载《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

[8][美]杜赞奇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40页。

[9]徐勇:《“政党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的整合》,载《学术月刊》,2007年第7期。

[10]马翠军:《国家治理与地方性知识:政策执行的双重逻辑——兼论“政策执行”研究现状》,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8期。

[11][英]H.K.科尔巴奇著:《政策》,张毅、韩志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2页。

[12][美]乔尔·S.米格代尔著:《社会中的国家:国家与社会如何相互改变与相互构成》,李杨、郭一聪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8页。

[13]岳经纶:《中国公共政策转型下的社会政策支出研究》,载《中国公共政策评论》2008年第2卷。

[14]陈家建、边慧敏、邓湘树:《科层结构与政策执行》,载《社会学牙研究》2013年第6期。

[15]陈丽君、傅衍:《我国公共政策执行逻辑研究述评》,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16]寇浩宁:《政策何以落实?——政策执行研究的源起、演进及主要理论》,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17]胡薇:《关注政策执行:西方及中国社会政策执行研究综述》,载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6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

[18][英]米切尔·黑尧著:《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赵成根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19]寇浩宁:《政策何以落实?——政策执行研究的源起、演进及主要理论》,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20]Elmore R F.“Backward mapping:Implement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decisions”.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94,No.4,1980,p.601.

[21]Hjern B,Porter,David O.“Implementation structures:A new unit of administrative analysis”.Organization Studies,Vol.2,No.3,1981,pp.211-227.

[22]李允杰、丘昌泰著:《政策执行与评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2~77页。

[23]梅立润:《政策试验的国家治理定位与研究述评》,载《理论研究》2016年第4期。

[24]Matland R E.“Synthesizing the implementation literature:The ambiguity-conflict model of policy implementation”.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Vol.5,No.2,1995,p.49.

[25]马翠军:《国家治理与地方性知识:政策执行的双重逻辑——兼论“政策执行”研究现状》,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8期。

[26]艾云:《上下级政府间“考核检查”与“应对”过程的组织学分析:以A县“计划生育”年终考核为例》,载《社会》2011年第3期。

[27]贺东航、孔繁斌:《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经验》,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28]胡业飞、崔杨杨:《模糊政策的政策执行研究——以中国社会化养老政策为例》,载《公共管理学报》2015年第2期。

[29]周芬芬:《地方政府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执行策略》,载《教育与经济》2006年第3期。

[30]陈丽君、傅衍:《我国公共政策执行逻辑研究述评》,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31]胡伟著:《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04页。

[32]蔡立辉、龚鸣:《整体政府:分割模式的一场管理革命》,载《学术研究》2010年第5期。

[33]何艳玲、汪广龙:《不可退出的谈判:对中国科层组织“有效治理”现象的一种解释》,载《管理世界》2012年第12期。

[34]贺东航、孔繁斌:《公共政策执行的中国经验》,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35]周黎安:《行政发包制与雇佣制:以清代海关治理为例》,载周雪光、刘世定、折晓叶主编:《国家建设与政府行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2页。

[36]周雪光:《权威体制与有效治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载《开放时代》2011年第10期。

[37]陈家建、边慧敏、邓湘树:《科层结构与政策执行》,载《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6期。

[38]周雪光、练宏:《政府内部上下级间谈判的一个分析模型》,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39]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载《开放时代》2009年第12期。

[40]王汉生、刘世定、孙立平:《作为制度运作和制度变迁方式的变通》,载应星、周飞舟、渠敬东编:《中国社会学文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98页。

[41]O'Brien,Kevin J,Lianjiang Li.“Selective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rural China”.Comparative Politic,Vol.31,No.2,1999,p.13.

[42]吕方:《治理情境分析:风险约束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基于武陵市扶贫办“申诉”个案的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2期。

[43]吕德文:《中心工作与国家政策执行——基于F县农村税费改革过程的分析》,载《中国行政管理》2012年第6期。

[44]欧博文、李连江:《中国乡村中的选择性政策执行》,唐海华译,载豆丁网,http:www.docin.com/p-1825451626.html.2018年3月7日访问。

[45]O'Brien,Kevin J,Lianjiang Li.“Selective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rural China”.Comparative Politic,Vol.31,No.2,1999,p.5.

[46]陈家建、张琼文:《政策执行波动与基层治理问题》,载《社会学研究》2015年第3期。

[47]马翠军:《加强中央监督地方权力的思路创新》,载《领导科学》2013年第11期。(www.xing528.com)

[48]欧阳静:《运作于压力型科层制与乡土社会之间的乡镇政权:以桔镇为研究对象》,载《社会》2009年第5期。

[49]吕方:《治理情境分析:风险约束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基于武陵市扶贫办“申诉”个案的研究》,载《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2期。

[50]马翠军:《国家治理与地方性知识:政策执行的双重逻辑——兼论“政策执行”研究现状》,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8期。

[51]寇浩宁:《村庄社会基础与农村低保办理模式——基于三个调查村庄的比较》,载《江汉论坛》2015年第8期。

[52]尹利民、全文婷:《村委会选举、目标管理与“治理乱象”:多重逻辑下的基层治理——以新华村第八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为切入视角》,载《中国农村研究》2013年第1期。

[53]丁煌:《利益分析:研究政策执行问题的基本方法论原则》,载《广大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54]王国红:《公共权力失范与政策执行失序》,载《学术论坛》2007年第9期。

[55]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56]丁煌、杨代福:《政策网络、博弈与政策执行:以我国房价宏观调控政策为例》,载《学海》2008年第6期。

[57]路战远:《国家政策与农民行为关系研究与展望》,载《中国软科学》(增刊)2010年第2期。

[58][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弱者的武器》,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97页。

[59]彭华安:《独立学院政策执行困境研究——多重制度逻辑的视角》,载《复旦教育论坛》2012年第4期。

[60]邹东升、陈达:《公共政策执行困境的解决之道:宏观逻辑与微观机制的统一》,载《探索》2007年第2期。

[61]杨亮承:《扶贫治理的实践逻辑——场域视角下扶贫资源的传递与分配》,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62]唐睿、肖唐镖:《农村扶贫中的政府行为分析》,载《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第3期。

[63]印子:《治理消解行政:对国家政策执行偏差的一种解释——基于豫南G镇低保政策的实践分析》,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64]李祖佩:《项目下乡、乡镇政府“自利”与基层治理困境——基于某国家级贫困县涉农项目运作的实证分析》,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65]应小丽、钱凌燕:《“项目进村”中的技术治理逻辑及困境分析》,载《行政论坛》2015年第3期。

[66]李博:《项目制扶贫的运作逻辑与地方性实践——以精准扶贫视角看A县竞争性扶贫项目》,载《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67]许汉泽:《精准扶贫与动员型治理:基层政权的贫困治理实践及其后果——以滇南M县“扶贫攻坚”工作为个案》,载《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8期。

[68]邢成举:《压力型体制下的“扶贫军令状”与贫困治理中的政府失灵》,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69]朱亚鹏、刘云香:《制度环境、自由裁量权与中国社会政策执——以C市城市低保政策执行为例》,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70]见吴毅:《“双重角色”“经纪模式”与“守夜人”和“撞钟者”》,载《开放时代》2001年第12期;徐勇:《村干部的双重角色:代理人与当家人》,载《二十一世纪香港)》2002年第7期;郑明怀:《“引领者”“当家人”“经营者”:富豪村干部角色研究》,载《唯实》2011年第1期;杨善华:《家族政治与农村基层政治精英的选拔、角色定位和精英更替——一个分析框架》,载《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3期。

[71]王思斌:《村干部的边际地位与行为分析》,载《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4期。

[72]刘杰:《权力结构与个体行动:公务员日常公务行为研究》,复旦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

[73]夏春林著:《形象资本与村干部的地位维持策略:对山东一个村庄的实地研究》,北京大学1998年硕士学位论文。

[74]Shue,Vivienne.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p.49.

[75]张静著:《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7页。

[76]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载《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1期。

[77]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载《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78]徐勇:《村干部的双重角色:代理人与当家人》,载《二十一世纪(香港)》,2002年第7期。

[79]尤琳:《中国乡村关系——基于国家治能的检讨》,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

[80]吴毅:《“双重角色”“经纪模式”与“守夜人”和“撞钟者”——来自田野的学术札记》,载《开放时代》,2001年第12期。

[81]杨善华:《家族政治与农村基层政治精英的选拔、角色定位和精英更替个分析框架》,载《社会学研究》2000年第3期。

[82]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第282、第284页。

[83]程同顺:《村民自治中的乡村关系及其出路》,载《调研世界》2001年第7期。

[84]王荣武、王思斌:《乡村干部之间的交往结构分析——河南省一乡三村调查》,载《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3期。

[85]陈心想:《从陈村计划生育中的博弈看基层社会运作》,载《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

[86]强世功:《“法律不入之地”的民事调解——一起“依法收贷”案的再分析》,载《比较法研究》1998年第3期。

[87]孙立平、郭于华:《“软硬兼施”: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作的过程分析》,载《清华社会学评论》2000年特辑。

[88]欧阳静:《运作于压力型科层制与乡土社会之间的乡镇政权:以桔镇为研究对象》,载《社会》2009年第5期。

[89]王荣武:《乡村干部与农村政策运行:河南省花乡的实地研究》,北京大学1996年硕士学位论文。

[90]Michacl Lipsky.Street-level bureaucracy.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80,pp.5-9.

[91]陈丽君、傅衍:《我国公共政策执行逻辑研究述评》,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92]殷盈、金太军:《农村低保政策的变通执行:生成逻辑与治理之道——基于街头官僚理论的视角》,载《学习论坛》2015年第11期。

[93]张群梅:《村委会农地流转政策的执行逻辑及其规制——基于街头官僚视角》,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94]朱亚鹏、刘云香:《制度环境、自由裁量权与中国社会政策执——以C市城市低保政策执行为例》,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95]陈丽君、傅衍:《我国公共政策执行逻辑研究述评》,载《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96]涂锋:《从执行研究到治理的发展:方法论视角》,载《公共管理学报》2009年第3期。

[97]马翠军:《国家治理与地方性知识:政策执行的双重逻辑——兼论“政策执行”研究现状》,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8期。

[98]陈家建、边慧敏、邓湘树:《科层结构与政策执行》,载《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6期。

[99]Sarantakos S.Social research.Basingstoke:Macmillan,1988,p.467.

[100]Lawson Tony,Garrod Joan.The complete A-Z sociology handbook.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 Educational,1994,p.218.

[101]Matthew David,Carole D.Sutton著:《社会研究方法基础》,陆汉文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102]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6页。

[103]Matthew David,Carole D.Sutton著:《社会研究方法基础》,陆汉文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104]仇立平著:《社会研究方法(第2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77页。

[105]Kevin J.O'Brien:《发现,研究(再)设计与理论构建》,载Maria Heimer,Stig Thegersen主编:《在中国做田野调查》,于忠江、赵晗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106]仇立平著:《社会研究方法(第2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67~269页。

[107]按照学术研究惯例,本书中地名、人名、公司名等均作匿名和技术化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