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湾区是首要目标

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湾区是首要目标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加上湾区自身的科技创新基础良好、市场空间巨大,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湾区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先行区,推动湾区内都市的转型发展。从创新机制、创新活力、创新主体和市场力量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具备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湾区的基础。科技创新因此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共同需求。深圳需要提升科技创新,打造全球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

打造世界级科技创新湾区是首要目标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加上湾区自身的科技创新基础良好、市场空间巨大,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湾区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先行区,推动湾区内都市的转型发展。

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湾区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

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看,湾区一般由一个或若干个核心城市以及多个支点城市协调分工、互联互通,组成城市群,并以每个城市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形成区域经济圈。由此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大致可以分为核心层、紧密层和辐射层。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层包括香港、澳门和珠三角的9个城市,紧密层是指由核心层扩展到广东省全省,辐射层是指泛珠三角地区,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海南、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基础良好,经济规模较大,开放程度较高,产业结构高端,交通网络发达,生活环境优良,在整体上与国际一流湾区越来越接近。从创新机制、创新活力、创新主体和市场力量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具备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湾区的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也已经形成全过程科技创新链条。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广东建立了由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64个广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组成的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并且正在建设另外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有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和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澳门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际实验室。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前100。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发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中国香港在全球排名第14位,在亚洲排名第3位,仅次于新加坡韩国。粤港澳大湾区的专利授权数量占全国比例为15.3%,超过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在美国的占比。

粤港澳大湾区涌现出一批世界领先的创新型企业,包括华为腾讯、中兴、比亚迪华大基因、大疆等,这些企业的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占全国的一半,接近韩国的申请数量。如果按国家或地区排名,可在全球排第6位。而且,华为是入选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的两家中国(含港澳台)企业之一,另一家是小米

深圳已经启动了“海外创新中心”建设项目,目标是建设10个,首批7个已经挂牌,分别在美国旧金山、波士顿、西雅图,英国伦敦,法国伊夫林,以色列特拉维夫-海法,加拿大多伦多。这些贴着“深圳”标签的创新中心都位于国际公认的热门创新资源聚集地,其建设单位均为深圳的公司或高等院校,包括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华大基因、天安数码城等。

创新科技是香港“再工业化”的重要动力之一。香港特区政府专门成立了香港创新及科技局负责推进这项工作,香港创新及科技局成立之后,立即启动了总金额约为180亿港元的资金申请计划,其中比较引人关注的是用来扶植香港本地初创企业成长的“创科创投基金”。与此同时,深港河套区进入实质性的开发阶段,为香港与深圳及珠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搭建平台。

总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了一条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直至产业化全过程的创新链条,创新创业氛围良好,政企学研体系完整,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核心区域,在全球范围内也表现出领先的创新能力。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进入科技创新加速发展阶段。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从研发、募资、制造、产业化到贸易运输的创新链和产业链日趋完善,正在打造层次更立体、覆盖更全面的“科技湾区”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新能力基本达到创新型国家或地区水平。2016年广东省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达到2.58%(2015年OECD成员的平均水平为2.403%,是近15年来的最高水平),有效发明专利量增长21%,PCT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增长55%,技术自给率高达71%,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7%,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二,基本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水平。

高新技术企业量大质优。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近2万家,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过5.3万亿元,约占工业总产值的40%。以深圳为创新龙头的珠三角地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装备制造、新能源、“互联网+”等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长足发展,优秀本土企业不断逼近世界技术前沿,基于创新驱动的发展新动能正在不断培育和积累。未来大湾区将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化下半场竞争的重要阵地。(www.xing528.com)

孵化器总数跃居全国第一。在过去5年里,广东省加快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倍增计划,推动各类投资主体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全孵化链条,实现对企业全成长周期的服务。2016年,广东省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634家,国家级孵化器达到83家,跃居全国第一。同时,大力发展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鼓励大中型企业和投融资机构联合创办专业化、市场化的众创空间。2016年,广东省被纳入统计范围的众创空间达到500家,其中有178家被纳入国家级孵化器管理体系,数量居全国第一。

初步构建起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加速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模式。广东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孵化育成体系建设、高水平大学建设、自主核心技术攻关、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科技与金融结合等方面成绩卓著。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湾区具有共同的需求

在科技创新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四大核心城市各有优势,也各有软肋和不足。科技创新因此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共同需求。

香港需要整合科技创新,强化全球城市地位。香港高校密集,基础研究能力较强,在人才、科研、资本、法治等软硬条件上均具备世界级水平,但科技应用和产业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香港。香港的科技产业发展薄弱,没有全球性的科技创新产品和公司,也没有形成充满活力的创新科技生态圈。香港的主要问题在于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和市场规模相对较小,科技创新的短板已经导致香港综合竞争力下滑,与纽约、伦敦、新加坡等城市或国家相比,香港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布局已然落后,香港应加快从全球金融中心向世界创新中心的转型。

深圳需要提升科技创新,打造全球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深圳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国际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架构。但深圳没有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缺乏世界级的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平台,产业发展和转型急需的生命科学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重大科技设施较少。深圳迫切需要建设与世界级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相匹配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平台、产业转化平台、产业孵化平台,提升综合竞争力。

广州需要强化科技创新,巩固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广州的高校和科研平台资源丰富,但在市场导向、企业主体,以及着力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方面尚有差距。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广州缺乏国家级科技型龙头企业,产业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制的约束较多,高科技企业规模小,关键技术领域不多。

澳门需要发展科技创新,推动经济产业适度多元发展。澳门需要通过发展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逐步改变博彩业“一业独大”的产业格局。澳门需要进一步拓展科技创新产业,推动本地创意科技产业发展,充分利用“一中心一平台”的发展目标和定位,促进内地与国际之间、中国与葡语国家之间的科技创新合作,扮演科技孵化、引入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桥梁角色,通过多元渠道与国际性科技机构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湾区具有强大的市场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支撑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一带一路”,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外部市场;二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内部市场。

“一带一路”倡议的外部市场支撑。“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约65个国家的44亿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62.5%;经济总量超过20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8.5%;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在中国外贸总额中的占比超过1/4。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或地区海上往来距离最近的经济发达区域,也是经济互动最密集的区域。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包括设计、文化、金融、融资、创投、大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企业科研、原型设计、量产和物流等诸多环节。粤港澳大湾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领域占据国际领先地位。作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的综合服务中心和战略支撑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应用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内部市场需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腹地,“泛珠三角”区域拥有全国约1/3的人口和约1/3的经济总量,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目的地和空间载体,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引入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和自我创新成果的辐射区和腹地。泛珠三角地区庞大的市场和区域,能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规模化、成果效益的最大化做战略支撑,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区和高端产业承载区。总之,“泛珠三角”区域的庞大市场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科技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