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质量品牌提升的现状与趋势

上海质量品牌提升的现状与趋势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各级党委、政府也对质量品牌工作高度重视。2017年,上海市完成药材包抽样278件,完成检验260件,不合格8件,合格率96.92%。

上海质量品牌提升的现状与趋势

曾燕波[1] 刘 行[2]

一、上海质量品牌提升的背景

品牌依托于产品质量,而产品质量是品牌的保证。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品牌本质上是一种能够降低质量信息不对称的有效信号,而该有效信号本质来源于长期市场交易过程中,消费者对该企业产品质量承诺、质量能力和质量信用的认可。

在未来经济模式中,品牌经济模式必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我国在品牌建设方面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署发布的《工业发展报告》,我国工业制造竞争力评价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七位。但是,根据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世界品牌500强和亚洲品牌500强排名,即使我国每年均有企业上榜和名次上的进步,我国和世界发达经济体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国制造业仍然呈现:重产品生产,轻品牌创造的局面。

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进入质量时代。

上海各级党委、政府也对质量品牌工作高度重视。2016年8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上海市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2018年4月,上海市质监局印发《上海市质量技监系统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争取通过3年持续的质量提升行动,实现上海市质量发展总体水平、质量安全保障水平、质量基础设施水平等有效提升,中高端产品、高附加值和优质服务供给比重进一步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上海品牌和一批具有国内外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企业;加快建设与科技创新中心相适应的质量技术基础支撑平台;推动上海形成以技术、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质量竞争新优势,初步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质量高地。同年4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是上海更好落实和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载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要行动。

二、上海质量品牌提升的现状与趋势

根据国务院《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的产品、服务、工程三大质量发展目标,上海市质量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的《上海市质量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产品、服务、工程、人居四方面的质量发展目标。

(一) 产品质量

1.工业品质量竞争力逐年增强

根据图6-1, 2017年上海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为93.20%,比全国水平的84.47%高8.73%。自2008年起,上海连续10年超过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水平,持续保持了较强的质量竞争力。

图6-1 2008—2017年上海制造业质量竞争力

资料来源: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食品抽检合格率有所提高

截至2017年年底,上海市共有约20.5万张有效的食品生产经营许可证,其中,食品经营许可证127849张,主体业态为餐饮服务或食堂的食品经营许可证74906张,食品生产许可证1608张,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148张,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许可证587张。

2017年,上海市共报告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3起,中毒人数142人(无死亡),中毒发生率为0.59例/10万人口,继续保持在自2011年以来集体性食物中毒报告发生率不高于1例/10万人口的较低水平,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上海市2017年度食品监督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7.5%,食品各环节监督抽检合格率与上年持平或有所提高(见图6-2)。2018年第三季度,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年度计划,对全市范围内生产经营的31大类16605批次食品样品进行了监督抽检,检验项目合格的样品16180批次,合格率为97.44%;不合格样品425批次,不合格率为2.56%[3]

图6-2 2013—2017年上海市各环节食品监督抽检合格率

资料来源: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3.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合格率

根据图6-3,2017年,上海市完成药品抽样13583件,完成检验11950件,不合格193件,合格率98.4%。其中,生产环节完成药品抽样2764件,完成检验2225件,不合格17件,合格率99.2%;经营环节完成药品抽样4489件,完成检验4351件,不合格112件,合格率97.5%;使用环节完成药品抽样6087件,完成检验5139件,不合格63件,合格率98.8%;医院制剂环节完成药品抽样243件,完成检验235件,不合格1件,合格率99.6%;原辅料完成药品抽样392件,完成检验370件,不合格4件,合格率98.7%;化学药完成药品抽样5114 件,完成检验5055件,不合格10件,合格率99.8%;中成药完成药品抽样4079件,完成检验4081件,不合格6件,合格率99.9%;中药材和饮片完成药品抽样3928件,完成检验2378件,不合格173件,合格率92.7%。

表6-1 2017年上海市药品抽样情况

监督环节抽样(件)检验(件)不合格(件)合格率(%)生产环节276422251799.2%经营环节4489435111297.5%使用环节608751396398.8%

续表

监督环节抽样(件)检验(件)不合格(件)合格率(%)医院制剂243235 199.6%原辅料392370498.7%化学药511450551099.8%中成药40794081699.9%中药材和饮片3928237817392.7%其他70660100%

资料来源: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2017年,上海市完成药材包抽样278件,完成检验260件,不合格8件,合格率96.92%。2017年,上海市完成医疗器械抽样1191件,完成检验690件,不合格39件,合格率94.3%。2017年,上海市完成化妆品抽样2912件,完成检验2636件,不合格50件,合格率98.1%。其中生产环节抽取的样品完成检验1811件,不合格26件,合格率98.6%;流通环节抽取的样品完成检验825件,不合格24件,合格率97.1%。

4.进出口商品不合格货物逐年减少

出境检验检疫中发现不合格产品2226批,不合格金额为23273.18万美元;批次不合格率和货值不合格率分别为1.44%和2%,较上年分别减少了0.2个和4.77个百分点;按不合格货值排序,前三位分别为化工品、食品与化妆品、机电产品,此三种商品的不合格货值之和占不合格总值的98.74%。其中,93%的不合格金额来自化工品,不合格原因包括数(重)量短缺、包装不合格、无警告标识等(见图6-3)。

图6-3 2017年上海市出境产品不合格货值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检出入境不合格产品119812批,不合格金额为102.01亿美元;批次不合格率和货值不合格率分别为10.78%和10.11%,较上年批次不合格率降低了0.95个百分点,货值不合格率增加0.31个百分点。按不合格货值排序,前5位分别为机电产品、矿产品、化工品、植物产品、食品与化妆品,分别占比39%、16%、13%、12%、10%,这五类商品的不合格货值之和占不合格总值的90%(见图6-4)。

图6-4 2017年上海市入境产品不合格货值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根据图6-5,入境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无中文标识、木制包装无IPPC标识、货物包装标识不符合进境检验要求,以及携带一般性有害生物、品质缺陷等,分别占比49%、13%、11%、6%、5%。

图6-5 2017年上海市入境产品不合格原因分布情况

(二) 服务质量

1.服务标准制的有效供给增强

2018年,上海市共制修订了《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业务规范》(DB31/T 1113-2018)、《公共场所饮用水水处理设备卫生管理规范》(DB31/T 1114-2018)、《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路径》(DB31/T 1115-2018)、《18F-FDG PET/CT肿瘤显像报告要素规范》(DB31/T 1116-2018)、《宝玉石追溯体系服务规范》(DB31/T 1117-2018)、《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 第5部分:电力设施》(DB31/T 329.5-2018)、《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要求 第9部分:零售商业》(DB31/T 329.9-2018)等7项服务类地方标准。

2.服务标准化示范试点进一步推进

2017年,上海市新立项国家级标准化示范试点13项,其中服务标准化示范试点3项,占立项数的23%;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类标准化示范试点2项,占立项数的15%。新立项市级标准化示范试点105项,其中服务标准化示范试点22项,占立项数的21%;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类标准化示范试点23项,占立项数的22%。

3.服务名牌进一步增加

截至2017年年底,有效期内上海名牌服务共计384项,占上海名牌总数的34.3%,共涉及信息技术服务、餐饮、商业零售、旅游、装饰装修、机动车维修等13个领域。2018年,上海市政府质量奖评审中,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分公司、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2家组织以及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院长黄国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主任潘柏申2位个人获2018年度上海市市长质量奖,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等10家组织以及上海马葡萄公园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单传伦等5位个人获2018年度上海市质量金奖。

(三) 工程质量

1.建设工程质量进一步提升

根据表6-2, 2017年,上海市工程实体监督抽检合格率为97.42%,较上年上升了1.05%;建设工程检测工程数据2344113个,合格2339105个,平均合格率为99.78%。其中,低应变、高应变、静载基桩的合格率分别达到99.61%、100%、99.96%;焊缝的合格率达到100%;混凝土强度、钢筋保护层、钢筋拉拔的合格率分别达到99.96%、99.90%、100%;门窗气密性和节能构造钻芯的合格率分别达到100%和99.85%。

表6-2 2017年上海市建设工程检测工程数据情况

检测项目检测总数(个)不合格数(个)合格率(%)基桩低应变762261297599.61高应变25750100静载19333899.96钢结构焊缝1438203 0100主体结构混凝土强度 31392196693.74钢筋保护层583062699.96钢筋拉拔227452399.90节能现场门窗气密性 2441 0100节能构造钻芯68571099.85

2.建筑材料总合格率进一步提高

根据表6-3, 2017年,上海市结构性建材质量抽检平均合格率为98.56%,较上年提高1.78%;建设工程检测建材数据2203923个,合格2199503个,平均合格率为99.80%,较上年提高了0.06%。其中,抗压和抗渗混凝土合格率分别达到99.88%和99.99%;原材、焊接、机械连接钢材的合格率分别达到99.81%、99.68%和99.40%;砂浆的合格率达到99.70%;墙体材料、防水材料、以及节能材料的合格率分别达到99.22%, 99.76%, 99.25%。

表6-3 2017年上海市建设工程检测建材数据情况

检测项目检测总数(个)不合格数(个)合格率(%)混凝土抗压(商品)1320996160899.88抗渗(商品)61987699.99钢材原材26664449499.81焊接24060676399.68机械连接10726064799.40砂浆(商品)13034938899.70墙体材料1843214499.22防水材料118082899.76节能材料4584234299.25

(四) 人居质量

1.空气质量改善稳中向好

2017年,本市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但臭氧污染愈加显著。2017年,本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为75.3%,与2016年基本持平(下降0.1个百分点)。本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较2016年下降了13.3%(6微克/立方米),较基准年2013年下降了37.1%(23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二氧化硫(SO2)年均浓度分别为55和12微克/立方米,较2016年分别下降6.8%和20.0%;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为44微克/立方米,较2016年上升2.3%。其中,PM2.5、PM10和SO2年均浓度均为历年最低;SO2已连续4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年均一级标准,PM10已连续3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年均二级标准。但是,PM2.5和NO2均未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年均二级标准;臭氧在污染日中首要污染物占比达57.8%。

图6-6 2013—2017年上海市空气质量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

资料来源:上海市生态环境局。

2.地表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2017年,本市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氮磷污染问题有所缓解,但仍为主要污染指标。2017年,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较2016年进一步改善。全市主要河流断面中,水质达到Ⅱ~Ⅲ类的断面占23.2%,Ⅳ~Ⅴ类断面占58.7%,劣Ⅴ类断面占18.1%,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和总磷。与2016年相比,全市主要河流劣Ⅴ类断面比例下降了15.9个百分点,氨氮、总磷平均浓度分别下降了28.0% 和22.0%。本市近年来不断加大截污治污力度,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氮磷仍为影响本市水环境质量状况的主要污染指标。

图6-7 2015—2017年上海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资料来源:上海市生态环境局。

2017年,上海市主要河流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为4.5毫克/升,较上年下降6.1%;氨氮平均浓度为1.37毫克/升,较上年下降28.0%;总磷平均浓度为0.21毫克/升,较上年下降22.0%。

3.市容绿化逐年提高

2017年,上海市完成新造林4580公顷(6.87万亩),新建绿地1200公顷,新建绿道216千米,新增立体绿化40.45万平方米,全市累计绿道总量达到447千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6.2%,湿地保有量维持在46.46万公顷以上。

2017年,上海市创建命名林荫道24条,林荫道累计总数达198条,城市公园总数已达243座,延长开放时间的公园已达133座,有效满足了市民纳凉和休闲健身需求。

2015—2017年,上海市主要绿化市容质量指标逐年提高。2017年,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16.2%。(www.xing528.com)

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中心按照《2018年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测实效检查评价办法》的相关要求,委托第三方公司对全市道路、公厕、垃圾收集点和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的质量状况开展了日常实效检查。全年共检查样本数69048个,日常检查平均得分95.39分,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图6-8 2015—2017年上海市主要绿化市容质量指标完成情况

资料来源: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中心。

2018年,各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日常检查和专项整治活动,尤其是在进博会保障中,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为进博会的顺利召开创造了良好的市容环境,展现了良好的上海城市形象。静安区利用其较强的信息化监控水平,积极提升与作业单位城发集团的网络热线链接,案件由城发集团统一受理,大大缩短了案件处置时间;黄浦区确定考核标准,每日整理巡查日志存档,每月对作业单位考核,次月在月报上定期通报,采用“52”模式进行值班备勤;青浦区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期间,开展了核心保障区域24小时巡查值班制度,一线保洁人员更是不辞辛劳、不计时间、连续作战,全力保障市容环境卫生不出纰漏。浦东新区以抓环境重点问题和提高整改督办质量为主线,建立了全方位线上线下通知机制、全程跟踪机制、分级督办机制和考核机制,实现了整改回复率、整改率和及时率都是100%的目标。松江区建立专项推进机制,一“题”一策,补齐“短板”,强化对环境整治、执行能力、考评结果排名相对较低的区域的指导,逐步消除城市环境管理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嘉定区质监部门针对街镇薄弱环节实行送教上门,街镇质监部门还对下属环卫公司作业质量进行评估,实施层层管理落实制度,每年两次区局对各街镇进行排名,其考核结果纳入区政府对街镇绩效考核

4.智慧城市建设全面纵深推进

2018上海市智慧城市发展水平指数为105.13,相较去年提升5.6,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具体来看,网络就绪度指数增速明显,较上一年度提高18.67,体现了上海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着力构建技术先进、模式创新、服务优质、生态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布局。同时,智慧应用指数取得突破,较上一年提高4.27,增速显著加大,特别体现在生活服务、数字经济、政务服务等方面都有亮点应用。此外,评估报告结合全市16个区的智慧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力求体现各区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创新成果,综合来看,徐汇、静安、长宁三区名列2018年智慧城市发展水平前三名。

以光纤宽带为代表的上海市信息基础设施能级进一步提升。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本市累计完成千兆光纤接入能力覆盖840万户,全市家庭光纤宽带用户已达612万户,全市家庭宽带用户平均接入带宽达到134M,固定宽带用户感知速率达到28.01Mbps,继续领跑全国。无线城市建设快速发展,4G网络已基本全市覆盖,已经建成5G百站规模试验网。物联感知网部署进一步拓展,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社会智能化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上海市的智慧政务体系也正在逐步形成。行政审批事项“只跑一次、一次办成”与全程网上办理成为主流,有关事项“一网通办”实际办理时间比法定时限普遍大幅度压缩。上海市作为首批国家公共信息资源开放试点城市,基本建成全市统一管理的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体系,现已累计汇集数据资源目录2万多条、数据项29万多个;与浦东、静安、徐汇等试点区实现市区两级数据开放的互联对接,上海市政府数据服务网已累计开放数据集超过1900多项,涵盖了经济建设、资源环境、教育科技、道路交通等12个重点领域、11个应用场景。

除此之外,上海市的智慧应用也在加速普及。医疗领域,上海健康信息网已实现区卫生行政部门设置的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教育领域,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互动式多媒体教室及教师移动终端设备配备率均已超过80%;交通领域,巴士集团已实现市区浦西有电源资源站亭到站预报全覆盖,全市经营性公共停车场库实现信息联网全覆盖,联网信息准确率平均超过90%。市政府实事项目“市民云”,作为面向市民的一站式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注册用户突破985万,提供涵盖个人信息、政府办事、婚育婴幼、医疗卫生、交通出行、社会保障、社区生活、旅游休闲等十大类200余项公共服务。“文化上海云”各区公共文化设施上线率均达到100%。

上海市的数字经济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创新发展。各区积极贯彻本市“四大品牌”建设要求,聚焦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局面,推进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上海市已有264家企业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57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上海市信息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年实现信息产业增加值3274.7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在GDP中占比继续扩大。

智慧城市发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继续完善。上海各区都已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担任组长的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均形成区域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规划,并通过财政资金支持智慧城市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引领多渠道、多元化资金推动区域应用服务拓展、产业创新升级。各区在生活服务、数字经济、城市治理、绿色发展、政务服务等方面打造了诸多创新应用。

三、上海推进质量品牌发展的改革举措

(一) 优化顶层设计,创新发展模式

2017年以来,相继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为上海质量品牌发展工作提供顶层设计。为了更好更快加强上海质量品牌建设,2016年8月上海市政府公布《上海市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2018年4月上海市政府公布了《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 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全力打响“上海服务”品牌 加快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优势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全力打响“上海制造”品牌 加快迈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全力打响“上海购物”品牌 加快国际消费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区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业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二) 全力打响“四大品牌”,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是上海更好落实和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载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要行动。

1.深化服务功能,全面增强全球竞争力

服务功能是上海的核心功能,是经济中心城市的使命所在。

(1) “上海服务”的首要任务是深化中心城市核心服务功能,全面增强城市综合服务的全球竞争力。其具体包括:提升国际经济中心服务枢纽地位、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定价权和辐射力、提升国际贸易中心服务辐射能级、提升国际航运中心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服务影响力。

(2) “上海服务”的功能是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高国家战略能力,包括:更好发挥服务“一带一路”桥头堡作用、更好发挥服务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的核心城市作用、更好发挥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龙头作用。

(3) “上海服务”还要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拓展,包括:着力打造支持创新创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品牌、着力打造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品牌、着力打造细分领域专业化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品牌。

(4) “上海服务”聚焦创造高品质生活,加快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提升。包括:聚焦品质化、个性化,着力打响商旅文体服务品牌、聚焦多元化、特色化,着力打响教育医疗服务品牌、聚焦标准化、集约化,着力打响居民生活服务品牌。

(5) “上海服务”全面提升服务创新能力,加快培育服务经济新动能。需做到加快培育服务经济新增长点、着力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服务经济载体。

(6) “上海服务”深化服务领域改革开放,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良好营商环境。具体以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打造服务业对外对内开放高地、以深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为重点,全面深化服务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服务质量治理,以服务标准化引领服务品牌化。

(7) “上海服务”全面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精心打造有序、安全、干净的城市软环境。具体措施包括: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智能化水平,让城市更有序、深化“平安上海”建设,让城市更安全、改善城市环境品质,让城市更干净。

(8) “上海服务”强化品牌建设要素支撑,全面扩大“上海服务”品牌影响力。具体措施:大力培育发展有品牌影响力的市场主体、加强“上海服务”人力资源供给、充分发挥项目载体和服务平台支撑作用、优化创新资金扶持引导方式。

2.建设卓越制造基地,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

“上海制造”的主要目标是培育一批技术更先进、制造更智能、产品更高端、品牌更响亮的制造企业,为上海加快建设全球卓越制造基地,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提供实力支持。争取到2020年初步建成世界级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之一,掌握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核心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产生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战略性产业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3左右。同时,打造2个世界级产业集群,积极培育4个世界级产业集群,重点产业集群面向长三角核心配套率达到60%以上。最后争取成为世界级制造品牌汇聚地,制造品牌数量持续增加,打造一批名品、名企、名家、名园,彰显“上海制造品牌美誉度”。

“上海制造”的发展重点:

(1) 超前布局未来前沿产业,包括: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空天海洋等未来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基础前沿工程。

(2) 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聚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海洋装备、智慧能源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加快形成产业发展新动能。

(3)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包括:加快推动汽车、船舶、钢铁、化工、都市等产业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

3.创造品质生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城市

上海是一座因商而兴的城市,发达的商业是这座城市的名片,上海是全国最大的消费城市和新零售的“试验田”和“竞技场”,也是国际零售商和国际知名品牌集聚度名列全球前茅的城市,消费已经成为上海城市经济持续繁荣的“稳定器”和“压舱石”。打响“上海购物”品牌就是要构筑上海商业具有强力支撑作用、难以被取代的战略优势,就是要匹配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上海购物”的总目标是要打造面向全球的消费市场,形成与卓越的全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商业文明,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城市。“上海购物”需要突出3个导向:就是以满足需求、创造需求、引领需求为导向,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抓住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契机,主动顺应消费需求升级的大趋势,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大力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以供给创新释放消费潜力,创造品质生活。云集全球优质商品和服务,使上海成为全球新品首发地、引领国际消费潮流的风向标和人人向往的“购物天堂”。

“上海购物”还需要着力提升“五个度”:

(1) 体现消费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消费贡献度显著提升,消费贡献率达到60%以上,外来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到30%以上。

(2) 体现消费业态、模式、技术等创新能力的消费创新度显著提升,新兴消费规模持续扩大。

(3) 体现城市对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创新品牌集聚能力的品牌集聚度显著提升,打造2条世界级商街、20个特色商业街区,打响50个老字号、100家名店。

(4) 体现城市时尚品牌、设计师、活动和媒体等对全球时尚潮流引领能力的时尚引领度显著提升,建设全球新品首发地和上海时尚之都。

(5) 体现消费者对城市消费综合环境的消费满意度显著提升,购物消费环境更好更优,消费体验度明显改善。

4.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是推动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

“上海文化”的目标是形成结构更优化、特色更鲜明、布局更合理、优势更突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产业辐射带动效应更加强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2~3个百分点,2018年年末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2.6%,为“十三五”末占比超过13.0%奠定坚实基础,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稳固。建成10多个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100多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000多个文化创意楼宇和众创空间互为补充的载体格局,培育50家国内外知名的文化创意企业和集团,构建30个专业实效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创意、创业中心,有力推动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品牌之都建设,有力推动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的重要节点城市建设,为上海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文化大都市提供强力支撑。

“上海文化”的主要任务是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中心任务,依托上海区位、人才优势和产业基础,聚焦本市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媒体、艺术、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时尚产业、网络信息、软件与计算机服务、咨询服务、广告与会展服务、休闲娱乐等十大行业,进一步明确发展重点,开展分类引导,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质量,服务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具体行动是:(1)文化艺术类产业原创力激发行动;(2)创意设计类产业驱动力升级行动;(3)时尚体验类产业吸引力增强行动;(4)网络信息类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5)咨询广告类产业影响力扩大行动。

具体举措是:(1)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2)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融合发展;(3)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4)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贸易融合发展;(5)推进文化创意与城市宜居相关产业融合发展;(6)推进文化创意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7)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多层次品牌体系建设;(8)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9)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国内外合作交流;(10)推进“十、百、千”产业载体建设工程。

(三) 提升质量竞争力,打造质量强国

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质量强国”战略,根据国务院印发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国制造2025》和上海市政府印发的《上海市质量发展规划(2011—202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发展工作提升本市质量竞争力的若干意见》,上海市制订了《上海市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该计划旨在重点聚焦加强质量基础建设,提升质量品牌,解决质量安全问题,增强社会质量意识等方面,深入开展工作;重点推进“四个优先”,即质量技术基础优先发展、质量通病优先解决、品牌战略优先推进、质量创新优先支持;重点项目实行分工负责,并通过政府引导,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实施并完成一批专项质量提升项目;重点目标确保完成,逐年落实《上海市质量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发展目标,持续提升本市质量竞争力,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质量高地。该计划的具体工作措施如下:夯实质量技术基础,完善质量发展制度;立足服务企业,强化质量责任主题;遵循市场规律,创新质量治理机制;强化质量意识,营造质量发展环境。

四、未来展望

全力打响“四大品牌”是上海市委、市政府更好落实和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载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举措。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未来,已经隐约可见。

服务方面,既有辐射的广度又有国际范。很多超市内可采购到世界各地的新鲜果蔬;全球各类潮牌体验店落地上海,将上海和全球时尚同步接轨;在不久的将来更会有上海本土品牌通过政策引导和自身发展成长为引领全球的服务品牌。

制造业方面,上海也将成为高质量的代名词。C919大飞机、上汽新能源汽车、特斯拉全球第三大智能超级工厂等,这些超级制造业项目带来的不仅是GDP的增加,更是对上海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链带来强有力的拉升,使得上海在先进装备制造业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第一线。

购物方面,一年一度的上海购物节为全国、全世界游客提供高质量高性价比的商品。“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也将每年举办,通过“6天+365天”的展示平台,让上海市民、全国人民以及国内采购商更快地了解和享受到世界其他地区的高质量商品。

文化方面,既可以在浦东滨江粮食码头改成的艺术馆里,定制高级时装发布秀,也可以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听一次清脆的“上课铃”;到上海国际电影节欣赏一部大片,或到人民广场的剧场看一场首映首展首秀,体会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交融的活力。

上海质量品牌的综合提升,必将为上海成为国际一流大都市提供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质量状况白皮书[R].2018年.

[2] 侯云春.品牌建设是向制造强国转型的战略抓手[N].光明日报,2017(07).

[3] 张琰彦.浅析“十三五”上海文化创意产业[J].丝路视野,2017(22).

【注释】

[1]曾燕波,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2]刘行,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3]资料来源: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