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访上海后花园:三大精品百里景观

探访上海后花园:三大精品百里景观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编制“三个百里”的壮美蓝图。金山区着重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三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为推进“三个百里”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按照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三个百里”建设投融资体制机制。通过在农业生产经营渠道上精准发力,发展投资主体、孕育经营主体、连接服务主体,打通了“三个百里”建设的“奇经八脉”。

探访上海后花园:三大精品百里景观

2007年6月12日,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金山调研时强调,上海的土地空间、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市场等因素与荷兰比较相似,上海要学习荷兰的农业。金山作为上海的农业大区,借鉴荷兰农业发展的经验,发展高效的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服务功能,金山如果变成了百里的花园、果园、菜园,那也就成了上海的后花园

在十多年前,金山区的产业重点还是放在培育以经济作物为主的一些花卉产业上,观赏花卉很少,经济果园规模也很小,特色不明显。为了提升金山都市现代农业能级,发挥农业的多种功能,十多年来,金山区不断深化对“三个百里”丰富内涵的认识,将其作为推进特大型城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谋划,作为践行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路,不断提升农业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服务功能。

一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山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确立生态优先的战略定位,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农业农村发展、经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区级层面成立环境综合整治办公室、河长办公室等机构,统筹协调开展区域“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整治、中小河道综合整治等,还清历史欠账,补齐发展短板。金山区还加大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生态修复工程,推进绿地、立体绿化和生态公益林建设。不仅如此,金山区还不断深化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立完善的符合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体现“三倾斜、一深化”要求的体制机制,力争率先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以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推动高水平的城乡发展一体化。

二是编制“三个百里”的壮美蓝图。在制定金山区五年发展规划时,金山就尤为注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环境友好发展的协调一致,主动将金山农业定位为上海国际大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上海“后花园”的建设轨道。在制定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规划等专项规划时,强化多规合一、多规融合,形成一张推进“三个百里”建设的蓝图。注重农业保基本,确保都市“菜篮子”安全;注重农业多功能开发,优化产业布局,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展农业教育科普、休闲观光、生态屏障等多功能;强化重点区域生态功能,推进中部生态圈建设,打造金山中部地区生态“绿核”,使中部生态圈形成具有较强规模效应的生态片区,成为上海最发达的现代农业园、最具农耕气息的休憩乐园、最具人文魅力的后花园。

三是以精细化的制度建设提供支撑。金山区着重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三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为推进“三个百里”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1)在农村产业融合方面,金山区在2010年确定“十二五”规划时就提出了金山农业“接二连三”发展战略,出台了《关于做亮精致农业,推进农业“接二连三”的实施意见》,全力构建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2015年,金山区在全国率先以政府名义制定印发了《金山区关于转方式、调结构,大力推动“第六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与此同时,全区各镇都制定了发展“第六产业”的三年行动计划

(2)在新型城镇化方面,出台了《金山区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统筹推进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一城一带一圈”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3)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每三年为一轮,出台《金山区环境保护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已到第七轮,开展大气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土壤污染防治、产业转型和工业污染防治、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等,打造绿色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

金山区从优化资源配置入手,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集中投向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综合体建设,打造种养加、产供销联动发展,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家庭农场、合作社、市场“五位一体”的农业经营体系。

一是鼓励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按照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三个百里”建设投融资体制机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扶持资金,用好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建设重点项目。鼓励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三产融合、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农村新业态。开展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试点,鼓励优质资本进入农业领域,构建“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格局。

二是大力培育、发展经营人才队伍。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引导、鼓励返乡农民、大学生、企业员工、教师等热衷农业生产的青年回归农业、引领农业,不断充实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开展市级家庭农场示范社、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创建,强化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作用。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支持龙头企业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有效对接,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产业链。

三是打造“一站式”平台高效服务企业。突出为农服务的主题,以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业、国内外科研机构为依托,发挥各自的体制、资金、科技优势,培育农资经销企业、农机服务社、为农综合服务中心等服务组织,通过与新型经营主体的有效对接,创新提供农资销售、农机作业、统防统治、冷链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构建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

通过在农业生产经营渠道上精准发力,发展投资主体、孕育经营主体、连接服务主体,打通了“三个百里”建设的“奇经八脉”。

金山特色农产品

一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山区通过农产品系列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推进品牌农业发展。根据市场导向,挖掘、引进、推广各种“新、奇、特”优质种质资源,实现农产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满足市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加大蔬菜、名优瓜果主导产业的建设力度,注重以合作社为纽带,引领带动农户加盟,强化绿叶菜核心基地建设,每年创建3 500亩绿叶菜核心基地,着力推进“施泉”葡萄、“小皇冠西瓜、“鑫品美”草莓、“皇母”蟠桃、“亭林”雪瓜、枫泾黄桃等代表性品牌,逐年扩大种植面积。与中国农科院、上海农科院、上海交大以及荷兰、以色列等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制定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保障农产品优质安全。

二是打造产业融合集聚区。金山区着力建设已形成的三大农产品加工核心区,即以廊下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区为核心的农产品加工区,如鑫博海中央厨房、亚太国际蔬菜建设等;以银龙蔬菜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区建设;以融氏玉米油为龙头的金山工业区食品加工区建设,辅以枫泾丁蹄、大昌双汇等龙头加工企业,引导农产品加工向地产农产品生产倾斜,形成具有金山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体系,极大地提高农业附加值。着力建设“一带一园五区”发展格局(即金石公路农业休闲赏花带,花开海上生态园,枫泾古镇休闲农业集聚区、廊下郊野公园休闲农业集聚区、吕巷农耕文化万亩水果公园休闲农业集聚区、山阳金山嘴渔村滨海文化休闲农业集聚区、张堰文教魅力休闲农业集聚区),形成若干年接待能力达50万人次的旅游集聚区。

金山田野百花节

三是推动农旅、农文、农体结合。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挖掘具有金山本地特色的传统农业资源,利用好“农业+”,注重农业和旅游、文化、体育产业的结合,充分发掘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生态等多种功能,通过农业生产带动休闲观光,使金山成为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后花园。以节假日为媒,利用农村综合帮扶资源,与百联集团开展战略合作,每年策划举办草莓节、田野百花节等系列农业节庆活动,把农业资源和农时季节结合起来,把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产品结合起来,吸引市区居民到金山的草莓、葡萄等果园进行采摘,品尝农家菜,享受田园风光。打造区草莓研发中心、山阳田园、亭林镇树莓园等一批集农业种植生产、采摘体验、休闲住宿、餐饮娱乐、主题活动、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产业融合发展综合体,催生农村新业态,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作为大城市的郊区,金山一直在探索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农业发展之路。瞄准大城市市民消费多样化需要,同时针对农产品质量的高要求,金山通过“外引内培”,走“小而精”的品牌发展之路,不断丰富特色产品。目前已形成“优质稻米绿色蔬菜、名优瓜果、特种养殖”四大主导产业;已形成以“一葡二桃三莓四瓜”(“施泉”葡萄,“金山”蟠桃、枫泾黄桃,“鑫品美”草莓、“敏蓝”蓝莓、“莓博士”树莓,“小皇冠”西瓜、“珠丰”甜瓜、“多利升”西瓜、“亭林”雪瓜)为代表的特色瓜果产业。

农业品牌培育离不开生产的标准化,更离不开科技支撑。金山区通过加大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中国农科院、上海农科院、中国农大、上海交大等国内外一流科研院校的合作,成立上海市蟠桃研究所、上海市蓝莓研究所等19家市区两级农业科研中心,以及一批院士工作站、教授工作站等,农产品生产水平和品质得到大幅提升。2017年,金山由农业农村部授予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称号。“小皇冠”西瓜、“多利升”西瓜、“珠丰”甜瓜、“鑫品美”草莓、“施泉”葡萄等一大批农产品多次获得国家和市级评比奖项,“珠丰”甜瓜、“施泉”葡萄更是获得上海市著名商标和上海市名牌产品的称号。

近年来,为打开金山优质鲜食瓜果的销路,金山区农委与1号店、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开展战略合作,借助农村综合帮扶资源,在市区开设金山品牌瓜果销售专柜,设立了无人售菜智能终端机,举办草莓节等农业节庆活动,为农民和市民、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牵线搭桥。“鑫品美”草莓等品牌农产品亩均产值均达到2万~3万元,远高于其他一般性经济作物。(www.xing528.com)

一是农业面源污染明显改善,生态元素点缀乡村图卷。近年来,金山区通过大力推广绿肥种植,施用有机肥,化肥亩用量由2012年的31.9千克降到2016年的25.9千克,减少了18.8%。通过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全区农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9%,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109.5吨。全区共整治不规范畜禽养殖场(户)1 067家,果园和蔬菜田间窝棚1 142家,农业生产环境持续优化。2017年,金山区成为上海唯一一家农业部蔬菜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区;同年,金山区成为上海唯一被国家认监委纳入国家有机农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的区域。

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金山嘴渔村

二是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河清岸绿景美画卷再现。金山区以村庄改造为载体,按照美在生态、富在产业、根在文化的总要求,明确村庄布局、强化规划引领,结合各村资源禀赋,打造具有金山特色的美丽乡村。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村容环境整治、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近年来,金山区持续推进乡村河道、道路两侧生态公益林、化工区防护林带建设。截至2017年,全区林地面积达12.9万亩,其中森林面积为10.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2.34%。2007年至今,共完成村庄改造43 396户,成功创建7个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中华村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洪村获得“中国特色村”等诸多荣誉;渔业村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三星级示范基地”;中华村、中洪村还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山塘村被评为中国最美村镇,白漾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村村是景点、处处是景观的农村新格局正在金山形成。

一是服务于科普教育,基地成课堂。金山区探索将农业研发中心、农业基地打造成市民和学生学习农业科学、参与农业体验休闲的平台。比如,区蔬菜研发中心,被列为金山区中小学生课外实践基地,2016年开始接待全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前来参观学习。再比如,上海市新农学校建立的“农趣”探究基地,小朋友们可以挽起袖子,和老师们一起将一粒种子或一株菜苗亲手种下去,然后观察、记录、比较、探究它的成长过程。

二是服务于全民健身,生产成运动。在金山区吕巷镇上海农耕健身基地举办的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农耕运动会,已经举办了三届,并正式列入了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百项赛事”,成为农村体育的一张新名片和沪上全民健身的一个新品牌。农耕运动会的参赛对象除了郊区乡镇代表队外,市民代表队也来参与,让都市人也能够到农村来参与快乐的原生态农耕活动,体验农耕健身活动中的乐趣。

三是服务于观光旅游,农村成花园。通过十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金山区已形成“一带一园五区”等7个农业休闲旅游集聚区,打造了一批像强丰农庄、新义农庄、山阳田园、亭林树莓园等设施完备的休闲农家乐。2017年,全区主要农业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487.5万人次,同比增长27.9%。“十二五”期间,金山区农业旅游接待人数达到了1 028.5万人次,年均增幅达到了28.48%。

四是服务于文化传承,农耕成名片。近年来,金山立足于丰富的现代农业资源,挖掘深厚的农耕文化。金山农民画、吕巷土布、金山卫田山歌等均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枫泾中洪村被誉为中国农民画村,金山农民画得到显著发展,多次作为国礼送给外国政要和客人,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成为上海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志性文化成果。

上海的目标是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农业和农村发展是上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金山作为上海的农业大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有较好的基础。当前金山区要着力提高“三农”工作水平,努力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区。

推进“百里花园、百里果园、百里菜园”建设,不仅是保障都市“菜篮子”安全的重要举措,而且是促进农民增收、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补充。郊区作为城市的“天然氧吧”,能为市民提供放松休闲的场所,也能唤醒都市人的山水乡愁记忆。接下来,金山将围绕“百里花园、百里果园、百里菜园”建设,不断丰富郊区农业休闲和乡村旅游资源,打造“三个百里”的旅游品牌,真正将金山建设成农民的好家园、市民的游乐园、上海的“后花园”。

案例评析

上海在不断迈进卓越的全球城市进程中,需要乡村与城市协同发展。挖掘上海的乡村特色和历史文化,构筑有海派气质的美丽乡村,以滋养上海这个具有重大发展战略地位的大都市,是金山美丽乡村建设的历史担当。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推进精细化治理,细分每一个乡村建设板块和规划。通过准确定位,把握乡村发展;科学管理,精准考核评估;人本管理,回应需求;多元主体参与,合作治理,共同建设美丽乡村。

本篇选取的六个案例体现了金山区乡村治理精细化实践的成效。通过精准的郊野公园规划,提升生态价值和历史文化底色,体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亮点,推动廊下镇成为宜居乡村;通过精细化的治水思路和创新工作举措,实现水岸共治,打造上海美丽水乡;重视传统文明,重筑乡风文明,使乡风文明与美丽乡村齐头并进、良性互动,深化美丽乡村的精神内涵;通过精建平台、精配顾问,平衡乡村利益、调节村民关系、规范村民行为,以法治化的方式保障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管理体系向精细化和协商治理转变,从而推进共治共享模式,布局新义乡村格局;通过精准的顶层设计,打造“三个百里”的顶层设计方案,提升乡村经济效能,改善生态环境和乡村的基础设施,共建让人民满意的金山幸福家园。

美丽乡村建设各具特色,规划发展需要因地制宜。“郊野公园:扮靓‘美丽乡村’的廊下探索”案例中,集中展现了廊下镇郊野单元规划,扮靓美丽乡村的过程。廊下镇立足现代农业资源的优势,精细化布局了“三区、二带、一基地”的产业发展布局,以郊野公园为核心,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优选地,建设“多功能农场”型郊野公园,促进村民增收;与此同时,进行精细化的村庄改造、道路整治、生态治理,提升廊下镇的“颜值”。如今廊下郊野公园成为集游憩与生态保护功能为一体的都市后花园,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典范。

黑臭河道如何重现曾经的“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在“重塑水美乡村:金山区打赢中小河道治理攻坚战”案例中,将河道治理纳入乡村管理精细化的重要内容,将河道污染精细化分类,实行“一河一策”;实施“河长制”工作方式,治理制度建设更加精细,实现人员专职化和实体化;水治理监督到位,创新治理思路,同时结合信息化管理平台,督促河长们履职尽责;保护河道,人人有责,打破边界,实现“河网整治”,联动治理,全民治水;智慧水务,技术修复,远程监控。通过河道整治,金山区的水质明显提升,污水治理工作获得实效。尤其是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联动的环境治理布局将成为今后通行的治理模式,金山区的前期探索无疑具有可借鉴的价值。

“修身润德:‘美在其内’的文明乡村提升行动”案例中,展现的是用先进的文化填补和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探索,是美丽乡村“美在其内”的重要表现。金山区精细推进“十五分钟学习圈”的建设,作为提高居民文明素质的载体,丰富传统美德、家庭教育等教育内容。精准开展“美丽一条埭”建设和“相约宅基头”活动,一是挖掘埭头文化,创建美丽一条埭;二是邻近村民“相约宅基头”,重拾认同感、归属感,建设宅基文化,共同制定乡规民约,推进村民自治管理,营造和谐文明的村风、民风。挖掘精良文化载体,金山农民画被誉为“东方毕加索”,通过树立“三画话文明”的品牌,丰富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传承了民俗文脉,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养。文明是乡村建设的内在灵魂,通过精细化的文化建设与载体创新,提升村风民风,村容村貌,这种修身润德的重要举措,对于培养村民的文明意识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良‘法’善‘治’:美丽乡村建设的法治蓝图”案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乡村治理,法治先行,让法治精神与法律意识深入人心,打通法治最后一公里。金山区以法治方式保障美丽乡村建设,以精细化理念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在乡村司法建设的过程中,精细平台,深化“党建+法治”的模式,精细化打造更具法治内涵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形成精细分明的党建服务体系;推进精心的法律顾问制度,形成运作流程完善的村居顾问工作体系,法律顾问扮演村居治理的“指导员”“参谋员”“助力者”的角色,解决村民的实际问题;精细修订村民认可的村规民约,实施有效的居民自治。法律服务通过精细化的规划和执行,深入基层,各项村务能够在法治化的制度下依法进行,法律意识深入人心,发挥乡村精细化管理的法治功能。

“美丽经济:精细化乡村更新的新义方案”案例,呈现了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基础薄弱的新义村,转型发展改变乡村面貌的经验。新义村进行精细化的治理改革,对村两委的管理进行改革,实现从“静态管理”到“动态管理”的转变,加大走访力度,掌握最新村情民情,回应民意;组成乡贤理事会,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村民群众中形成共识,为共建共享共治打下基础;转变治理思维,遵循依法治理,同时建立简约管用的村规民约,乡村治理法治化是维护乡村和谐稳定的有力保障;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工程中,联合多元主体,整合资源,形成共治模式。新义村的精细化治理,突出表现在新义村乡村更新过程中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对村民的回应程度。坚持精细化的治理以人民需求为中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

“‘三个百里’:成就‘小而美’的上海后花园”案例,再现了金山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三个百里”的期望,建设上海的百里花园、百里果园和百里菜园。在精细化治理理念的导向下,金山区明确生态建设的优先定位,统筹环境综合整治,让乡村的自然人文环境得以保留;“一产”和“三产”齐头并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环境友好发展;面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坚持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在农产品精深发展中,按照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培育多元主体,延长产业链;利用高新技术、智能化服务,让金山区成为有现代农业产业特色、农耕气息和乡村人文魅力的后花园。

在本篇中,金山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形式多样,使得我们更加期待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乡村和美丽生活交织的新时代乡村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仍然需要为乡村发展保留自发性、偶然性和社交性空间,让村民更具有安全感、尊严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建设让人们满意的美丽乡村,享受美好生活。农业要更强,农村要更美,农民要更富,只有精细化探索新思路、新举措,才能使国际化大都市的乡村再现秀美和生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