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究上海邮轮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探究上海邮轮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已形成“两主一备”邮轮母港形态布局。“上海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于2012年9月15日在宝山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正式揭牌,这是中国首个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

探究上海邮轮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一、 上海邮轮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背景

近年来,世界邮轮巨头纷纷把重点目标瞄向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邮轮市场“东移”特征凸显,亚洲以及大洋洲的邮轮游客人次增速远超欧美地区。对全国邮轮市场贡献最大的无疑是上海市场,2016年上海港的母港旅客人数占全国邮轮市场的67.6%,旅客总数占全国市场的66.0%,母港船舶艘次占全国邮轮市场总计的54.8%,而船舶艘次总计也达到了53.5%,皆占我国邮轮市场的半数以上,虽然这不能否定我国其他地区的邮轮市场也在迅猛发展的态势,但是当前,上海作为我国邮轮旅游行业当中市场最成熟、配套最完善、基础最雄厚的邮轮旅游市场,仍然没有其他任何地区可以撼动对我国邮轮服务贸易贡献的龙头地位。

表1 2016年全国邮轮市场与上海邮轮市场概况比对

邮轮经济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体系,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三大特征兼备,几乎涵盖第一、第二、第三所有产业的综合性特殊产业。在中国大力发展邮轮经济既符合我国经济整体转型升级的需要,又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消费升级的需要;同时,通过邮轮经济建设可以更好地推动“一带一路”在全球的影响力。

上海已形成“两主一备”邮轮母港形态布局。即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外高桥海通码头。其中上海国际客运中心主要用于接待7万吨以下的吨位较小的邮轮(杨浦大桥限高50米),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则停靠7万吨级以上的国际邮轮。2017年,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出入境的旅客量已经超过虹桥机场,成为上海第二大出入境口岸,接靠的邮轮艘次、出入境旅客的人次分别占全国的47%和63%,位列全国第一和亚洲第一。

邮轮旅游及邮轮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邮轮服务贸易的发展。上海邮轮旅游相关服务贸易,涉及以下几类:与邮轮相关的运输服务(海运,含运输、港口、仓储、物流等服务)、旅行(旅游服务),还有邮轮融资租赁、信贷保险金融服务,也涉及与邮轮旅游相关的信息服务。在专业服务方面,涉及咨询服务、法律服务、会计服务、管理咨询和公共关系服务、广告服务、展会服务、技术服务、文化和娱乐服务、邮轮维护和维修服务。

二、 上海邮轮旅游相关服务贸易国内外竞争力分析

(一)上海邮轮旅游服务贸易在国内的竞争力分析

1.邮轮靠泊量和邮轮出入境游客指标对比

2008—2017年上海共接待母港邮轮达到1964艘次,接待母港出入境游客量总计达到993.22万人次。2008年的艘次全国占比高达82.1%。由于全国各地邮轮港口的大量兴建,上海在全国邮轮市场的比重也受到一定的分流,但由于其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和广泛的客源市场基础,依然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即使在2017年依然占据全国60%的客源市场。

2017年上海邮轮港共接待邮轮512艘次,占全国总量的43.3%,其中母港邮轮艘次481艘次,占全国总量的43.8%;接待出入境邮轮游客量达到297.73万人次,占全国总量的60%,其中母港游客量达到291.12万人次,占全国总量的60.8%。

具体对比分析,一方面,上海港2017年总客流量为2 978 137人次。其中进出人数总量从基数上看,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占据了绝大部分,总共有2 915 663人次,占上海年总客流量的97.9%,上海国际客运中心码头的年总客流量为62 474人次,虽然仅占上海总客流量的2.1%,但值得注意的是,该码头的总客流量以每年29%的迅猛态势增长,在“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向前推动的背景下,该码头邮轮旅游客流量还会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在未来市场占有率还将不断上升。相比之下,广州的年总客流量为403 534人次,仅占上海总客流量的13.5%,上海为中国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可见一斑。另一方面,上海港2017年总船舶发航艘次为512艘次,约占全国出航船舶总艘次的45.4%。而排名第二的天津港总艘次仅为175艘次,占全国总艘次的15.5%。广州港总航次122航次,占全国的10%。

表2 2017年全国各港口邮轮总船舶量和总出入境人口

数据来源:上海国客中心主编《邮轮志》2018年第一期。

从数据上看,无论是客运人数总量,还是港口年度母港始发的船舶艘次,上海港口所占比重均为全国各地区之首,这凸显了上海邮轮旅游服务市场竞争力在我国乃至整个亚洲的领先地位。但也可以看到,上海虽稳居全国第一的市场地位,邮轮航次和旅客人数也有上涨,但国内市场份额已有下降趋势,而天津、广州则均有不同程度上浮。深圳、厦门和青岛等邮轮港也逐渐发力,邮轮航次及乘客人数较上年有显著提升。

2.邮轮港所在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

有学者按照以下指标体系对全国邮轮港口旅游竞争力进行了综合比较和分析。选取的公共因子为:城市人均经济水平、港口所在城市旅游服务能力、邮轮港口发展能力、旅游资源因子、人均GDP(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第三产业产值占GDP(%)、航空港旅客吞吐量(万人)、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年)、人均绿地面积(m2)、星级酒店数量(个)、港口与城市中心距离(km)、到访邮轮艘数(个)、拟建邮轮码头泊位数(个)、码头前沿水深(m)、高等院校在校生(个)、国家4A以上风景区(个)、旅游外汇收入(美元)等。

根据主因子及其相应的方差贡献率计算各因子得分及综合评价得分计算得15个港口城市排名依次是:上海、厦门、珠海、深圳、天津、青岛、广州、三亚宁波、大连、汕头、湛江烟台海口、北海,其中上海以得分1.36排名第一。各个地区邮轮港口的旅游竞争力分布情况是,环渤海地区:天津0.57、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1.36、珠江三角洲地区:厦门1.32、西南沿海地区:三亚0.08。[1]

3.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改革创新竞争力分析[2]

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是指由国家旅游局批准设立的,依托当地丰富的港口资源、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以邮轮母港建设为核心而成片开发的面向国内外游客的集旅游运营、餐饮购物、免税贸易、酒店文娱、港口地产、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区。

“上海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于2012年9月15日在宝山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正式揭牌,这是中国首个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此后,国家旅游局又先后批了天津、青岛、深圳、福州、大连。目前,三亚也在申报第七个国家级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3]

在改革创新举措方面,上海率先推出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并延伸到邮轮港,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经上海入境15天内免签政策等多方面政策的支持。[4]

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完善邮轮母港配套设施,吸引大型邮轮公司落户,打造邮轮经济聚集区”;《关于加快落实国家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北方国际航运融资中心”;《天津市建设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实施方案》提出“推进邮轮母港配套设施建设,延伸邮轮产业链条,建立物资配送中心,完善邮轮产业监管政策”等政策。

青岛邮轮母港:《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与世界知名邮轮公司合作开通中日韩邮轮母港航线”;《关于印发青岛市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推进离境退税政策的实施,积极争取境外游客144小时过境免签、邮轮旅游落地签及邮轮无目的地旅游政策”。

广州港国际邮轮母港:《关于加快广州国际邮轮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到2020年,将广州建设成为亚洲最大邮轮母港之一,将广州南沙打造为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广州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将各安排1 500万元,连续扶持3年共9 000万元,重点对新设邮轮公司、增加邮轮航线航次、旅行社拓展邮轮业务三个方面进行奖励”。

深圳招商蛇口太子湾国际邮轮母港:《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重点发展邮轮游艇等,打造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

厦门邮轮母港:《厦门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亚太地区重要邮轮母港,积极培育本土邮轮企业,引进国际大型邮轮公司,发展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规范化邮轮服务”。

三亚凤凰岛国际邮轮港:《三亚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开辟南海邮轮航线,打造邮轮国际旅游精品。推动在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建设邮轮码头,经南海岛链开辟三亚—西沙—南沙—文莱、马来西亚和印尼国际邮轮旅游新航线,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邮轮旅游正常化”。《三亚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深入推进海洋现代服务业”。

2017年,大连港集团将加快推进邮轮泊位改扩建工程、国际邮轮客运中心等项目建设。为满足大型国际邮轮始发靠泊条件,将大港港区二码头改扩建为2个邮轮泊位。计划2017年底前完成二码头西侧泊位改造,具备接待15万吨级邮轮靠泊条件;2018年底前完成东侧泊位改造,至2019年码头泊位设施将同时具备2艘15万吨级邮轮靠泊条件。2018年,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也出台了《关于加快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

4.邮轮旅游服务业产出对比[5]

表3 2008—2014年全国主要邮轮港服务收入

数据来源:根据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宝山区滨江委2015年《邮轮经济对上海经济贡献度研究》研究报告整理。

一般来说,邮轮公司在邮轮港的直接支出占比约为21%,港口作业包干费包含卸车、码垛、缮盖、攒堆、理货、水平运输、装船、靠离泊等各个方面的作业内容。此外还有引航、助航、系缆、舱内绑扎等等码头服务和政府服务费用。外国邮轮在邮轮港的服务收入可以视同为邮轮旅游服务贸易出口。由于上海港靠泊量稳居全国第一,邮轮港服务收入也位居全国第一。2014年达到1.3亿元,2015年起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两部委发布《关于取消有关水运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取消船舶港务费,旨在切实减轻航运企业负担,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即便这样,2015年上海邮轮港服务费收入也翻番达到2.49亿元,2016年约为4.3亿元,2017年约为6.09亿元。

5.区域邮轮旅游市场特征分析[6]

自改革开放以来,华东、华南、华北三大区域的国民财富得以积累,个人消费逐年增加,旅游消费的占比也逐年提高。据调研统计,三大区域内普遍能接受的价格为3 000—5 000元人民币。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已经具备或者部分具备邮轮旅游服务的经济基础。另外,三大邮轮市场所在区域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十分发达,为游客乘坐邮轮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1)华北邮轮市场

华北地区的邮轮旅游产业核心主要是指环渤海邮轮旅游产业网络,该地区依托天津国际邮轮港和青岛邮轮港的建设运营及航次扩容逐渐形成了京津为核心的邮轮市场区域。以天津港、大连港、青岛港等为邮轮母港及挂靠港,依托北京、天津、大连、青岛等城市作为支持,主要连接与日本韩国、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邮轮旅游,同时也能够连接由外到内和由内到内的环渤海湾邮轮旅游服务。

(2)华东沿海市场

华东区域的邮轮旅游市场,当前已经形成了“一中心,两侧翼”的发展态势,一中心指的是上海,两侧翼指的是江苏和浙江沿海发达城市带,共同面向东海,依托其天然的港口基础和水运优势,形成的发达邮轮产业网络。

(3)华南沿海市场

华南沿海的邮轮旅游市场产业带目前已经形成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格局,这三驾马车分别是东南沿海邮轮旅游区、珠三角邮轮旅游区、北部湾邮轮旅游区,每个旅游区都各有其优势与不足。以厦门港为核心,同时带动福州、泉州等城市,形成相对成熟的邮轮旅游产业带,有着面向东南亚和台湾直航的有利地理优势。但该区域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人均消费能力较低等都是目前存在的劣势。

(二)上海邮轮旅游服务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1.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

国际上一般采用出口市场占有率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反映一国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出口市场占有率指数是一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rade Competitive Index,TCI)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RCA)是美国经济学家拉萨(Balassa)于1965年提出的一个竞争力测度指标,它是指一国某产业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总贸易额的份额之比。

2017年,共有3 312艘邮轮在北亚三国的港口挂靠,这其中,67%为经停或到访,33%为母港始发并返航和过夜。日本经停或到访总的停靠数最多,经停或到访占到59%,总停靠数占到该地区的46%。而中国母港始发又返航的停靠数最多,占到该地区返航停靠数目的83%。在2016年,共有838万乘客和船员岸上旅游。返航游客占到27%,沿途以及过夜游客占到58%,船员旅游占到15%。这一点还可以通过2016年至2017年亚洲主要地区邮轮访问次数对比,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来。[7]

图1 2016/2017年亚洲主要地区邮轮访问次数对比

其中,2016年邮轮旅游对中国服务业的产出包括批发零售、交通运输服务、金融和商业商务服务、其他服务和政府服务共计约26亿美元,在北亚地区(中日韩)中位列第一。

表4 2016年邮轮旅游对中国服务业的产出
Table 26 Total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Cruise Tourism in China by Sector,2016

数据来源:2017 North-Asia Economic Compact by Cruise Activity。

2.国际上常用的邮轮经济贡献指标体系

根据国际邮轮协会的历年报告以及专业咨询机构BREA的研究,邮轮旅游对各国的直接经济贡献类别包括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涉及服务领域的为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金融和商业服务业,其他服务及政府服务(行政收费等)。

根据国际邮轮协会(CLIA)2017年北亚分析报告,2016年到访中国港游客和船员为270万,其中母港出发游客为200万,占了北亚地区的90%。日本经停和过夜的游客有260万,占了北亚地区的53%,国别按产业划分经济贡献分别是制造业占35%,金融和商业服务业占了18%,中国经济占了北亚地区65%的比例。

3.中日韩邮轮旅游服务国际竞争力比较

北亚地区指中日韩,根据CLIA(国际邮轮协会)关于“2016北亚地区邮轮旅游经济贡献”的分析报告,中国[8]是北亚地区主要的邮轮母港地区,即邮轮始发和返回的港口约占该地区总经济贡献率的65%,其中有46.7亿美元的产出、18.8亿美元的增值和3.377万份全职和兼职工作岗位、薪酬支出为6 293万美元的雇员补偿。

在整个北亚地区,邮轮旅游的直接经济贡献包括32.3亿美元的直接支出、15.1亿美元的增加值,为23 697名全职和兼职工作人员支付了7.545亿美元的工资和劳务费

综合起来,以下三个经济领域是邮轮旅游的直接受益部门:批发和零售业,其他服务业、政府服务和金融、商业服务业。在区域直接影响中约占72%,直接支出为23.4亿美元,增加值为11.8亿美元,创造了全职和兼职岗位19 252个,薪酬支出总量为5.944亿美元。

总体而言,间接和衍生的经济贡献由邮轮直接影响到的商业商务及其雇员的消费构成。因此,这些影响遍及各个经济的企业和消费者领域。这些间接的经济影响表现为:2016年在北亚地区总计达39.8亿美元产出,增值17.2亿美元,以及为27 934位全职和兼职雇员的薪酬支出7.496亿美元。间接和衍生的经济贡献比直接贡献更多样化和分散化。排名前三的行业包括制造业、金融和商业服务业以及农业。2016年在北亚地区这三个部门约占间接和衍生影响总额的79%,其中产出31.6亿美元,增加值12.2亿美元,19 893份全职和兼职工作的薪酬支出是4.911亿美元。直接、间接和衍生的经济贡献加在一起,邮轮旅游给北亚地区(中日韩)的总经济贡献为72.1亿美元的产出、32.3亿美元的增值和51 631份全职和兼职工作、薪酬支出总额为15亿美元。邮轮旅游的经济贡献在整个北亚经济体的各个国家有所不同。对个别国家的经济影响体现在邮轮停靠的数量、旅客和船员的到访量以及各国乘客和船员平均支出的不同。

在北亚地区,日本是最大的经停港口国家,在地区经济贡献中约占30%。日本的经济贡献总额为21.6亿美元,增加值为11.4亿美元,提供了14 724份全职和兼职就业岗位,薪酬支出总数为7.425亿美元。日本的主要邮轮目的地是福冈、长崎和冲绳。此外,横滨是一个主要的周转港口。

韩国的主要邮轮目的地是济州岛、釜山和仁川。韩国的港口主要是过境目的地。邮轮旅游在韩国的总产出是3.85亿美元,增加值是2.07亿美元,提供了3 137个全职和兼职的工作岗位,总薪酬支出为1.32亿美元。以上占整个北亚地区邮轮经济贡献的5%。

表5 2016中日韩邮轮旅游服务数据(www.xing528.com)

数据来源:CLIA官方网站发布,课题组根据2017北亚邮轮经济贡献分析报告整理。

2016年度,邮轮旅游对北亚地区直接经济贡献(指邮轮公司在中国的直接支出)最高的是中国,总额为18.314亿美元;日本位居第二,总额是11.974亿美元;韩国第三,为1.998亿美元。数据显示,在邮轮旅游对国别的总体经济贡献方面,剔除建筑业、农业、制造业,剩下的几乎都是服务业:2016年邮轮旅游对中国服务业贡献约为26.67亿美元;日本为14.98亿美元;韩国最少,约为3.17亿美元。除了日籍雇员的薪酬比较高以外,中国的各项经济指标在北亚地区都遥遥领先。

根据上海外汇管理局不完全统计,2016年度上海邮轮旅游服务贸易中三家主要的邮轮公司在沪附属机构服务贸易项下外汇收入约为7 117.2万美元。该数据有待进一步细分服务类别,还不能代表邮轮旅游对上海的直接经济贡献、间接和衍生的经济贡献。

4.上海邮轮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总结及薄弱的地方

第一,上海邮轮出入境游客虽然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但是企业经营的经济效益不明显,对社会经济推动和消费需求拉动有限;

第二,邮轮公司以旅行社包船经营方式后造成低价竞争、市场混乱、服务质量低下;

第三,邮轮供货渠道和市场均由外方控制,中方企业难以进入,国家对货源关税政策不适应国际邮轮运营惯例造成国内企业和货物价格缺乏竞争力;

第四,邮轮市场经营几乎全部由美国、欧洲少数几家邮轮巨头控制,国内企业要想后来居上,谋得更大的市场空间,更应聚力于大力发展本土邮轮船队,发展内河航运,促成三游产业联动发展的局面;

第五,涉及邮轮的国内保险、租赁等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尚未健全和完善;

第六,作为造船行业的皇冠明珠,国内建造大型邮轮刚刚起步,嘉年华和中船正在迈出第一步。但我国建造邮轮的技术能力、业务水平和国产化距离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第七,我国沿海城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沿海城市发展邮轮在国家旅游法规、政策支持、港口配套、码头设施等方面尚有不足;

第八,鼓励和扶持国内的航运企业经营邮轮业务,必须在法律法规、政策导向、财力倾斜等诸多方面突破障碍,否则难以与外资邮轮企业竞争。

为此,从作为国际邮轮母港的上海来看,邮轮经济发展的产业链尚未形成,邮轮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影响力有限,上海邮轮经济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邮轮经济的发展标志着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素质和市场管理的综合体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需求不断提升,邮轮经济在供给侧改革方面的潜力巨大,上海邮轮母港的建设必将对拉动我国邮轮经济发展起到引领示范性的积极作用,在国际邮轮市场上形成足够的热点影响力和品牌价值

(三)影响邮轮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问题分析

1.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是体现在外国邮轮船队分布集中较高、产品创新不足、旅游体验下降等问题;第二是短期内邮轮运力的供给与邮轮文化培育缓慢、邮轮分销渠道不畅之间的矛盾;第三是邮轮旅游目的地可选空间局限与邮轮旅游多样化需求之间的矛盾;第四是沿海丰富的旅游资源与缺乏成功的邮轮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矛盾;第五是邮轮港口的大量资金投入与投资回报率较低之间的矛盾;第六是邮轮港口商业配套需求增加与规划不足之间的矛盾;第七是巨大的邮轮旅游潜力市场与市场渗透率较低且增长缓慢之间的矛盾;第八是包船模式弊病凸显与直销模式发展缓慢之间的矛盾;第九是旅游需求多样化与船型规格较为单一的矛盾;第十是邮轮产品体验亟待提升与邮轮产品价格较低之间的矛盾;第十一是国产邮轮亟待建造与核心技术掌握不足之间的矛盾。

2.我国邮轮旅游市场发展十分不平衡

上海如美国在全球客源市场一样,近年来保持“一枝独秀”。虽然目前多母港运营趋势下,广州、天津发展规模较快,其他邮轮市场的发展却较为缓慢,甚至下降趋势明显。如三亚,原来是中国最大的访问港,2017年1—10月份却仅接待9艘次邮轮,未来如何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我国出境旅游发展来看,我国出境旅游人均仅为8.8%,持有出境证件的数量仅有6%,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邮轮旅游渗透率已经较高,但中西部地区对邮轮依然较为陌生。东西部旅游发展指数差距较大,2016年东部地区达到0.56,而西部地区仅为0.23,国际成熟市场邮轮渗透率为3.6%。多种因素约束这一部分群体参与邮轮旅游。

3.邮轮旅游进口依然较为缓慢

我国入境旅游国外游客占比较低、频率较低、复购率较低。根据统计数据,2016年入境游客中有79.8%是首次来中国旅游,影响邮轮入境旅游的发展。我国具有沿海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却尚未形成成熟的邮轮旅游目的地,尤其是南海市场、环岛邮轮旅游、近海邮轮等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邮轮旅游市场的发展需要更多市场主体的参与,其中旅行社在邮轮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东部地区旅行社占到全国旅行社数量的50%,中西部加总占有41%,东北地区仅占9%。另外也需要更多邮轮公司在中西部更多地推广邮轮,推进邮轮市场区域结构更加平衡。邮轮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要更多与当地居民的生活进行有效结合,使得全域旅游在邮轮旅游中得到更好的应用,使得邮轮旅游在旅游扶贫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影响,通过邮轮促进本地居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

4.自贸区改革红利尚未完全辐射到邮轮旅游发展试验区

同样是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设在天津滨海新区的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位于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内,而吴淞口和北外滩邮轮港却不在上海自贸区范围内,无法分享自贸区的开放便利举措。目前,全国分三批复制推广的自贸区制度创新举措还没有完全复制推广到非海关特殊监管区内的中国邮轮旅游发展试验区,即便复制推广了,也不能完全适应邮轮产业发展的需求,需要在中国邮轮旅游发展试验区进一步进行改革和创新。

5.口岸规划和建设对邮轮港商业商务服务发展的影响

母港建设不仅在宏观上的规划方面要符合港口法的规定,而且在微观上,由于构成邮轮经济的各个相关因素,诸如邮轮母港的建设、码头的布局、邮轮建造等环节要求必须协调,故而邮轮经济下的港口规划和管理更为复杂。母港的建设必须具备提供邮轮靠泊离泊、乘客候船与上下船服务的场所;提供相关的出入境检验检疫及通关场所;提供围绕邮轮旅游为主题的特色零售、娱乐活动等配套设施;提供以邮轮旅游业为主题的资讯、展览和教育相关设施等。而目前中国对于港口建设有的只是根据交通运输部《港口建设管理规定》,对邮轮母港的规划、建设及运营等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

6.邮轮专业人才紧缺影响高端邮轮服务业

近年来随着中国,尤其是上海在国际邮轮旅游市场的比重日益加大,国际邮轮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也与日俱增。因此,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也相当可观。国际邮轮乘务专业、管理专业,以及英语、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外语和经管类人才,是邮轮服务方面急需的人才。目前,上海还缺少校企合作培养邮轮服务人才的机制,使得人才供给远远满足不了高端邮轮服务业的需求。

三、 上海邮轮旅游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一)上海邮轮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全国邮轮旅游市场增速放缓,但邮轮港口规模却进一步扩大。目前全国邮轮专用码头有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天津国际邮轮母港、青岛邮轮母港、深圳招商蛇口国际邮轮母港、三亚凤凰岛国际邮轮港、舟山群岛国际邮轮港、厦门国际邮轮中心等八家,进而又有通过将货运码头改造的大连港国际邮轮中心、广州港国际邮轮母港、烟台港、秀英港、温州国际邮轮港、防城港、北海港等7家港口,未来还要继续规划建设大连国际邮轮母港、广州南沙邮轮母港、北海国际邮轮港、海口南海明珠国际邮轮港、厦门国际邮轮母港等多家新型专业邮轮港口,宁波也有可能建邮轮港。

2017年中国邮轮市场的增速放缓,2017年中国邮轮市场从2016年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转变。在2017年,上海共接待512艘次邮轮,2016年同期为509艘次,2017年接待出入境游客量297.73万人次,2016年同期为294.46万人次,增长速度已然放缓,这与萨德事件对韩国航线造成影响有关,也与全国各大邮轮港分流市场有关;天津2017年1—10月份接待邮轮156艘次,2016年同期122艘次,2017年接待出入境游客量为87.1万人次,2016年同期为62.8万人次;广州2017年1—10月份接待邮轮106艘次,2016年同期为87艘次,2017年接待出入境游客量为35.1万人次,2016年同期为29.1万人次;深圳2017年1—10月份接待邮轮56艘次,接待出入境游客量为13.6万人次;厦门2017年1—10月份接待邮轮71艘次,2016年同期为78艘次,接待出入境游客量为13.8万人次,2016年为18.2万人次。从全国邮轮市场的发展可以看出,2017年1—10月份,除了上海、天津、广州外,其他市场的邮轮靠泊量均在71艘次以下,其中三亚2017年1—10月份仅接待9艘次邮轮,舟山接待14艘次,大连接待31艘次,海口接待27艘次,深圳接待45艘次邮轮。另外访问港邮轮依然占比较小,2017年上海接待访问港邮轮仅为31艘次,曾经为全国最大的访问港的三亚当前仅为9艘次。

(二)上海邮轮旅游服务业集聚效应增强

随着邮轮靠泊量的不断上升,邮轮相关服务业也逐渐在上海集聚,例如会计、法律专业服务、研发设计以及内饰装修、维修、保养等服务也逐渐发展起来。由于这方面体量还小,统计数据采集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外资邮轮机构(服务贸易中的商业存在)不断增加。

世界几大邮轮集团之一的嘉年华邮轮集团最早在上海虹口设立的是歌诗达代表处,后设立歌诗达邮轮船务,经营范围仅揽客、出具客票等。2016年才在宝山设立环宇领先邮轮管理(上海)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国际船舶管理业务、员工培训与管理(指船员管理)。

国内相关邮轮服务企业集聚,目前已经有几十家为邮轮提供物资供应、内饰装修,建造配件的企业,如上海蔓意船舶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上海金文食品有限公司、上海兆祥邮轮科技有限公司等。

国外相关邮轮服务企业也开始集聚,歌诗达邮轮公司旗下船舶管理公司、地中海邮轮公司旗下船舶管理公司、携程旗下大昂邮轮旅游公司、精致钻石邮轮管理有限公司(太湖邮轮)纷纷落户宝山,宝山已成功引进各类邮轮企业近40家,“邮轮总部经济”逐渐凸显。地中海邮轮最初也是代表处,后设立合资旅行社,在即将开设母港航线时又将船务公司、船舶管理公司注册在上海,可见上海的营商环境对外资邮轮公司还是有吸引力的。在中游,与各大邮轮公司等邮轮相关企业合作,吸引邮轮总部型企业入驻。在上海邮轮市场出现增速减缓的情况下,两大邮轮巨头还是加大对上海市场的邮轮投入,充分表明了他们对上海邮轮市场未来发展的信心。

(三)上海邮轮旅游服务贸易综合环境不断完善

1.创新试点,推进船供服务业发展

上海市商务委一直致力于推动邮轮服务贸易发展。2014年,上海市商务委会同上海检验检疫局、上海海关、宝山区政府,为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货柜通关提供便利化服务,成功实现人民政府国内首次船供集装箱转运零的突破。2016年,由上海市商务委起草、市政府发布的《上海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将建设“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作为本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推进工作的重点专项。2016年12月,上海市商务委认定了宝山区“上海邮轮旅游集聚区”为上海市服务贸易示范基地,上海大昂天海邮轮旅游有限公司建设的“大昂天海邮轮运营信息化系统”为上海市服务贸易示范项目,将宝山区作为“上海服务贸易特色区”工作的首个试点。

2.口岸监管制度创新、多部门协同推进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始终把扶持邮轮产业发展作为口岸检验检疫核心工作之一,不断加大改革与创新的力度,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在习近平总书记“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能力”的总体要求下,依靠质检总局的领导和支持,上海检验检疫局始终贯彻国务院放管服工作要求,一方面依法保障国境口岸食品安全和人身健康安全,另一方面大胆开展邮轮补给业态的监管体制改革,提出助推邮轮产业发展十大举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全国口岸范围内率先提出并施行“过境检疫”监管模式,为境外食品直供邮轮铺设了一条高速公路,在制度建设和行业推动上在全国实现“零”的突破,取得了热烈的行业反响。

2015年,宝山区与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检等口岸单位分别签订共同推进“区港联动”制度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各口岸单位纷纷出台创新支持举措,使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在邮轮口岸监管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方便邮轮港公司办理各类海关监管业务,发挥集中监管的专业优势,上海海关于9月1日起,将宝山区邮轮经济相关海关业务管辖进行归口管理,由吴淞海关统一管理协调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实施包括邮轮旅检、邮轮物资供应、船舶修理、船舶供应保税仓库、监管场所的监管和通关海关监管业务。此项政策上的突破,将加速推进上海船供服务业的发展,推动邮轮货柜转运业务常态化运作。上海国检局出台《过境供邮轮食品供应链检验检疫管理规定(试行)》,推出全国首个邮轮检疫监管综合性检查方案,试行邮轮卫生指数(CQI)检查机制。上海海事局推出“五优先”服务举措,建立大风天气邮轮通航协调机制,最大程度保障邮轮安全、准点靠离码头。上海边检总站启用邮轮港自助通关通道,游客自助通关率达到30%;简化中国籍邮轮游客出境后再入境程序,通关查验时间由平均15秒减为3秒,顺利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和国际邮轮旅游团15天入境免签政策。

集成创新促进邮轮船供产业发展,上海海关积极回应邮轮经济发展需求,集成“保税船供”+“门到门查验”等便利举措,创新制定进口保税船供物料通关监管流程,通关时间由原来的1周缩短为2天。2016年10月上海海关根据邮轮经济发展实际需求,对上海宝山区内国际邮轮海关业务实施属地化管理。由吴淞海关统一管理协调宝山区内国际邮轮港所涉及的邮轮旅检、邮轮船供、船供保税仓库的相关监管业务。

在推行过程中,海关创新实货监管和进出港作业制度,建立覆盖船供实货监管全流程的制度体系,推动建立跨部门共享船供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充分考虑口岸监管安全的因素下,海关探索邮轮船供“电子申报、运抵验放、事后交单”模式,实现全流程透明化、信息化和高效化监管。升级通关服务体现在海关速度上:针对多艘超大型邮轮同时靠港的“新常态”,改进多船共用1条进境通道的旧有模式,立足邮轮港现有资源,将行李托运区域改造为备用进境通关厅,实现高峰期“双大厅六通道”同时进境,每小时通关能力提升至2 500人次。2017年1—9月共监管进出境邮轮770艘次,进出境旅客216.6万人次,进出境船员80.5万人次。

下一步,上海海关还将围绕完善邮轮母港功能,支持邮轮经济从“过路”向“落地”的产业发展转变,发挥邮轮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研究出台支持举措,如支持宝山区申请设立综合保税区;促进邮轮船供、维修制造、融资租赁、跨境电商、保税展示交易等邮轮经济产业发展;深化邮轮归口化管理举措;进一步优化海关监管服务,研究设立“一站式”海关监管服务中心,提升管理效率;推动“智慧邮轮港”的建设;推动旅客舱单系统与“单一窗口”对接工作,促进邮轮港便捷通关条码的现场应用,使海关监管的手段更加科技化、系统化、高效化。

3.改善服务、创新管理机制

2017年11月,上海市交通委通过《上海邮轮船票制度(试点)实施工作方案》,并决定成立上海邮轮船票(试点)协调推进工作小组,确保后续试点工作按时间节点要求落地。上海市交通委还推进了上海邮轮港岸电服务,目前尚无进入市场化运作。自2018年3月起开始在上海邮轮港试点凭船票登船制度。为了适应邮轮及大型化发展的趋势船舶,上海市交通委推进长江口深水通道双向同行,改变船宽限制,促进深水航道双向通航常态化运作,有效解决了大型邮轮不能准时抵离港的问题。

2016年,浦江边检站圆满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一年来(截至2017年11月30日),共检查出入境船舶1 100余艘次,同比增加35%(其中,邮轮900余艘次,同比增长46%);出入境人员361万余人次,同比增加71%(其中,旅客266万余人次,同比增加75%;船员94万余人次,同比增加63%)。

通过推行自助通关系统,及时化解口岸矛盾,积极落实各项新政,严厉打击境外非法滞留活动,试行混合验放模式等措施,海事部门推出上海港国际邮轮“应急评估协调机制”。这是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在遭遇“恶劣天气”情况时,根据各方提供的船舶、航道、码头和引航情况,共同评估是否适合安全进港、各方采取的安全措施是否能够有效落实,以确保大型邮轮的进出港安全。目前因大风浪天气引航船内撤、邮轮进港需要引航,吴淞海事局已多次尝试会同引航站、相关代理公司、邮轮港等各方召开邮轮应急评估协调会,为“天海新世纪”“歌诗达赛琳娜”等多艘邮轮在引航船内撤至D18—D22大风浪作业区后在恶劣天气(大风、大雾、寒潮等)情况下槽内航行、上下引水等问题进行安全评估协商,有效地保障了邮轮进港的安全、准点。

执笔:李小年

【注释】

[1]朱乐群:《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邮轮港口旅游竞争力评价研究》,《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2]“盘点六个邮轮旅游实验区”,见http://www.hellosea.net/zhuanti/2017-09-14/44033.html。

[3]同上。

[4]梅俊清:《中国邮轮港口发展研究报告(2017)》。

[5]这部分2012—2014年数据来源于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推算,2015—2017来自各邮轮港口的数据。

[6]数据来源:《2017中国邮轮产业发展报告》。

[7]在2017年的7 196邮轮航线访问中,邮轮业将1 350万个客运目的地带到亚洲,比2016年的1 090万增长24%。而其中74%的航线目的地集中在东亚地区,除此之外,全球68%的邮轮航线访问地聚集在东亚地区。在日本、中国、韩国、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航线访问次数最多的国家超过300多次。亚洲前21个港口将会有超过100条主航线访问,其中前5的港口航线访问次数分别为:中国上海宝山最多,高达581次;韩国济州岛第二,为477次;新加坡第三,为393次;日本福冈第四,为341次;中国香港第五,为263次。
另外,将有47个转运港口,中国上海和新加坡承载着绝大多数航线(529和325)。中国基隆(台湾),也将安排大量航线。泰国曼谷林查班港口将安排最新的航线访问(51),其次是新加坡(44)和中国香港(37)。

[8]但这份研究报告里提到的中国的主要港口包括上海、香港和天津,没有单列上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