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界合作:建筑与配饰设计的新奇思维与精湛工艺

跨界合作:建筑与配饰设计的新奇思维与精湛工艺

时间:2023-06-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跨界合作的内涵就是将两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等范畴的事物,由一方跨越到另一方,从而产生新行业、新领域、新模式、新风格。此外,将建筑与配饰设计相结合除了要有新奇的跨界思维,还需要具备精湛的制作工艺与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只有思维与工艺兼具,才能创作出完整的作品。

跨界合作:建筑与配饰设计的新奇思维与精湛工艺

1+1>2

想要做出有创意的设计,跨界思维必不可少。跨界思维作为一种创意指导思想,引导着设计师突破原先僵化的思维模式,寻求不同领域之间的交叉点,使不同领域的设计元素碰撞融合,最终产生奇妙创意。“创造”和“超越”是打开跨界思维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

跨界思维不仅可以改变、拓宽设计师的思路,还能改变其在单一专业领域中的纵向思维方式。在当代文化多元化与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社交模式乃至人生态度都发生了重大转变。人们对产品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等基本功能,而有了个性化、多功能化、趣味化、内涵化、情感化等诸多方面的需求。所以艺术、时尚和生活不该故步自封,而应该融入现在的大环境中,只有不同领域间的相互融合才能激发出设计师更加丰富的艺术灵感,创造出“一加一大于二”的创新产品,为配饰设计注入新鲜活力(图1~图5)。

目前跨界融合的理念已渗透到各个行业,大到全球各大企业,小到个人,都在通过自己的方式演绎着不同的跨界故事。只要打开思维,打破原先单一局限的创作模式,就能产生源源不断的设计动力。

随着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设计专业分类越来越细致,导致多种专业领域知识变得越来越复杂,每一个专业看起来都和其他专业领域存在间隙。如何利用跨界思维填补不同领域之间的缝隙,产生新的创意火花,是设计师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这套菲亚特500系列家具由F.I.A.T.(菲亚特)家族继承人Lapo Elkann(拉波·埃尔坎)与意大利沙发品牌Meritalia(玛丽泰利尔)联手打造。将菲亚特500的原有造型应用于家具设计中,基本保留原有车头造型,将其改造成不同颜色的桌子与沙发(图6)。这样一来,既利用菲亚特500的名气提升了家具产品的销量,又借助家具产品提高了菲亚特500的知名度。

跨界合作的内涵就是将两个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文化、不同意识形态等范畴的事物,由一方跨越到另一方,从而产生新行业、新领域、新模式、新风格。21世纪以来,各个领域的多元碰撞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创新趋势,如漫威与三星优衣库奥迪等品牌跨界;摩拜单车与QQ音乐合作“音乐骑行”;腾讯公益与WABC无障碍艺途联手的“小朋友画廊”等。它们之间要么有共同的设计理念,要么有共同的使用情境,又或是有共同的消费群体。只要找到两个不同领域间的内在联系,便可各取所需,创造出超越二者本身价值的创新设计。

在巴西设计师Vinicius Araújo(维尼库斯·阿拉霍)眼里,Adobe(美国著名图形图像和排版软件生产商)公司旗下每一个软件logo(标志)的配色都能使他联想到某种水果与鲜花的清香。于是Vinicius以此为灵感,为八款Adobe常用软件设计了对应香味的概念香水(图7~图13),如蓝莓果香的Adobe Photoshop(强大图形处理软件)香水,木槿花香的Adobe In-design(排版设计工具)香水,蜜杏清香的Adobe Illustrato(矢量图形处理软件)香水等。

思考与行动:

美国平面设计师Randy Lewis(兰迪·刘易斯)喜欢创造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他善于观察生活中一些看似无关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找到关联的事物,并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将他们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全新的“事物”。这些作品乍一看毫无违和感,但是仔细一瞧就发现了蹊跷,海狮的身子长着狮子的头,油漆刷的细毛是时髦女郎的金色长发,叉子上诱人的香肠竟然是一只腊肠狗,两只金鱼悠闲地遨游在透明果冻中(图14)……不得不佩服Randy天马行空的创意,同时也体现出设计师对生活有着深入的观察与思考。

请思考跨界融合对设计带来的影响,并尝试从身边寻找材料,将两种看似不相关但又可以从某角度结合的物品进行拼接与改造,使其成为具有创意性与趣味性的新事物。

建筑风情

跨界设计的奇妙之处在于设计师能够在两种不同领域之间寻觅到独特新颖的视角,然后进行共性的提取与整合,以该共性作为联结二者的桥梁,将它们进行融合,由此产生出奇妙的创意火花,获得一个全新的设计产品。在艺术设计领域,将建筑与配饰设计相结合的案例并不少见。建筑与配饰设计的共通点是集实用性和审美性于一身,将建筑元素或构造应用到配饰设计中,有助于提升配饰设计的造型感、空间感与秩序感(图1~图3)。传统配饰设计一般注重平面化装饰,常常忽略配饰的三维立体效果,如果将建筑中的立体空间构成语言应用到配饰设计中,则实现了配饰装饰由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大跨步发展。通过空间和体积感的营造,配饰的想象空间也会被放大很多。将建筑造型运用到配饰设计中可以通过多种表现手法来实现,如可以将建筑造型直接简化缩小;也可以将建筑造型精炼为简单的抽象图形;还可以通过堆叠的方式呈现出建筑轮廓等。此外,将建筑与配饰设计相结合除了要有新奇的跨界思维,还需要具备精湛的制作工艺与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只有思维与工艺兼具,才能创作出完整的作品。

设计师Jean Boggio(让·包吉尔)才华横溢且跨足多元设计领域,他曾担任卡地亚、爱马仕等品牌特聘设计师,在首饰设计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视角与创作手法。他的艺术作品总能让人眼前一亮,带点荒诞幽默,又略带一丝魔幻色彩。这次,Jean又将建筑造型跨界到配饰设计,制作了一系列精致繁复的立体戒指(图4)。Jean将各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微缩到首饰设计中,基本不改变其原有的造型与比例,并配以各色宝石玉石丰富其视觉效果,采用镂空、雕刻等手法细致刻画出建筑表面肌理,仿佛真的建筑一般。跨界设计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巧用合适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以发挥更大效用,创造更多价值。

建筑结构也可以被用来体现跨界理念,通过建筑空间构造可以为配饰设计增添立体感。伊拉克裔英国建筑师Zaha Hadid(扎哈·哈迪德)曾为荷兰创意鞋履品牌设计过一组充满建筑美感与未来感的前卫鞋子。Zaha凭借多年来对建筑的感知与实践,大胆运用建筑构造原理,借助不同线条的重复组合,营造出极强的空间感,反映出都市建筑高耸繁复的特质(图5)。这些鞋子并不具有实穿性,只是设计师跨界创意与创新的产物。繁密的建筑结构将双脚紧紧包围着,鞋跟也设计得非常高,巧妙地体现出建筑高耸林立之感。

跨界设计的核心内容是消除不同领域之间的原有界限,找到交叉点加以糅合,从而创造出新的产品。同时,要从多元化的视角去探寻不同行业内部的艺术设计方法,整理归纳他们的设计思路,发现其中的契合点与创新点,从而跳脱原先的老旧视角,实现从思维上的跨界创意到实际操作上的创新。

来自美国的设计师Goldsmith Ola Shekhtman(戈德史密斯·奥拉·舍克特曼)喜欢到处游历,几乎每年都会前往各地旅行,每到一个城市她都会以当地标志性的城市天际线素材设计一件专属戒指(图6~图10)。由于天际线是建筑群而不是单一建筑,所以Goldsmith选用平面雕刻的方法勾勒、刻画出建筑群的剪影,将其围绕成戒圈,并加入一些镂空设计,使戒指更有呼吸感,将建筑造型平面化的转换手法更加适用于平常穿戴,客户的接受度也更高。在材质选择上选用金属进行加工,更能体现建筑的工业感与庄重感。如此通过跨界想象所设计出来的戒指,使世界建筑之美跃然指上,并将旅行的美好记忆留存于戒指之中,可谓独具匠心。

思考与行动:

Zaha Hadid(扎哈·哈迪德)与丹麦珠宝品牌Georg Jensen(乔治·杰森)联手打造了一组跨界经典之作Lamellae(《薄片》)手镯。Zaha依靠优美流畅的外观形态与个体间错落起伏的韵律感来营造首饰中的建筑之美。将一些金属薄片有序组合打造出丰富的建筑外观层次感,再利用金属片微微凸起的弧度和圆形小钻石模拟出在阳光照射下建筑表面所产生的光影效果(图11)。

请查阅相关资料,再找出三个建筑设计与配饰设计结合的案例,尝试从设计理念、外观造型、材质与工艺等角度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分析报告,要求图文并茂。

“画”说

不知从何时起,关于艺术与配饰设计的探讨,已成为时下设计界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绘画作为艺术领域中的一个分支,是特定历史时代、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永远不可能被取代、重复和超越,它们承载了当时的社会人文与自然环境等信息。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合集。此外,通过解读画作还能了解画家自身对人、自然和身处时代的独特认识以及自身特有的情感、意识和体验。将历史名画与现代配饰设计相结合,既拓展了著名艺术大师画作的知名度与广度,又有效提升了现代配饰设计的文化内涵。

时尚手表品牌Swatch(斯沃琪)把跨界玩得风生水起,这次与Ri-jksmuseum(荷兰国立博物馆)进行跨界合作,将艺术史上的经典画作与当下年轻人喜爱的流行趋势相结合,更加具有趣味性与时尚感(图1、图2)。其中“女神美拍”款来自荷兰画家的作品The Fall of Man(《人类的堕落》),设计师保留夏娃的原始动作,为其添加了衣物并在其手中放置了一部现代手机,仿佛正在自拍,很符合当下年轻女性喜欢自拍的爱美趋势。“路易十四”款则以罗浮宫名作Portrait of Louis Ⅺ Ⅴ(《路易十四的肖像》)为灵感,表盘上的国王竟然戴上了墨镜与潮帽,叼着香烟,带着大金链子,俨然一幅现代潮男装扮。

跨界设计不是将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强行联系在一起,而是要考虑两者之间是否相配、是否和谐,是否在某些方面有共同点(图3)。如果只是一味地拼凑与嫁接,则无法给受众带来长久审美体验,只能是昙花一现。

跨界思维只是进行创新设计的一种方法或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盲目跟随跨界热度,为跨界而跨界,做出来的设计作品只会是杂乱又单薄的,没有设计内涵与灵魂。对于每个设计师而言,对多个艺术领域知识的了解、吸收和沉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平时生活中要多动脑、多思考,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养成的良好习惯。

美国著名波普艺术家Jeff Koons(杰夫·昆斯)将卢浮宫博物馆珍藏的一些名画与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经典包袋款式相结合,进行了一系列跨界包袋设计。这个跨界系列设计的重点在于让受众重新认识这些大师,并通过包袋向人们讲述从文艺复兴开始近五六百年来的西方绘画艺术故事。Jeff在获得卢浮宫博物馆的特殊关照拿到这些名画的高分辨率图像后,首先根据包袋外观形状选择适合的画作,调整其大小及比例,选取精彩完整的画作局部转印在皮革上。包袋的提手、背带、包边条、装饰挂件等均选用与名画色调接近的明亮色彩,使整体效果看起来整齐统一(图4~图8)。这系列作品中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莫奈的《睡莲》、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还有高更的《乐园》等。是不是还有些画作看着很熟悉但是却叫不上来名字呢?没关系,每个包袋外面都装饰有用金属字母拼成的大师名字,在包袋内置手机兜上也以烫金形式记录着名画信息及大师的生平简介与肖像,以便使用者更好地了解所背包袋的历史文化。(www.xing528.com)

Jeff Koons完美地将包袋设计、绘画作品、艺术家三者进行跨界融合,从新的视觉感受与文化传承角度邀请人们重新审视这些经典名作。

思考与行动:

在设计师们将名画与配饰设计相融合时,既可以将名画基本按照原样运用到配饰设计中,还可以将原画中的物体、配色、风格等提取出来,加以修饰与丰富,并运用不同表现手法及材质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设计作品。超现实主义画家Salvador Dalí(萨尔瓦多·达利)以他本人的油画作品《记忆的永恒》为原型设计了一款胸针(图9),用金属及钻石等材质呈现出与画作中的钟表完全不同的质感与风情。

请任选一幅名画,研究其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尝试构思如何将其与配饰设计相结合,并撰写不少于1000字的设计构思说明。

纸短情长

随着现代消费者追逐个性化的时尚潮流观念,加之传统的贵金属、宝石、玉石、翡翠等材料已经应用了上百年,消费者对传统配饰材料有些审美疲劳。而此时,非传统配饰材料以及配饰材料创新组合方式的运用给配饰设计者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同时也为佩戴者带来了崭新的审美与佩戴体验(表1)。纸张是非传统材料中运用较多的材质之一,因其具有较强的造型性、易上色、操作简单等特点,受到许多设计师的青睐。来自俄罗斯的Asya Kozina(阿斯亚·科日纳)和Dmitriy Kozin(德米特里·科津)两位艺术家,专注于探索当代纸雕的更多可能性。他们将二维纸张经切割、卷曲与镂空等工艺打造出三维立体效果,再配以精雕细琢的花朵、树叶、羽毛、船只等元素,构成复杂又奇幻的头饰及身体纸雕作品(图1~图5)。

表1传统首饰与跨界首饰的区别

思想是设计的灵魂,而材料是思想的载体。一件设计作品的思想内涵首先通过材料传递给观者,可以说材料是设计师创意思维体现的工具。因此材料的运用在配饰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要找到合适的加工方法,生活中任意材质都可以拿来运用到配饰设计中。

在创意思维过程中,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并且敢于对不同可能性进行尝试是十分重要的。对不熟悉的领域进行探索往往会使设计师获得更有价值的灵感,如果这些灵感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实现,设计师将会获得更具创新性的成果,甚至反过来会促进设计师对传统首饰材料的重新认识,从而设计出更具创意的首饰作品,将配饰设计推向另一个高度。非传统首饰材料正好为设计师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使他们可以肆意发挥,不再受传统材料的限制。

来自日本冲绳的设计师ちひろ(古坚)对金属材质过敏,在平日挑选配饰时感到十分困扰,于是投身Paper Jewelry(纸雕项链)事业,以纸为材质制作出一系列既美丽又精致的纤细项链(图6~图10)。她的项链都是用一种特殊的合成皮革纸雕刻而成,硬度较大且不怕水,纸雕项链平时存放在A4纸上,佩戴时从纸上拿出项链即可,非常方便。每一款项链线条都十分细致,非常符合女性的柔美气质,并且纸雕项链的切割面都经过特殊处理,以防割伤肌肤。

思考与行动:

在配饰设计的发展进程中,材料的跨界赋予了现代配饰设计新的魅力,同时也对配饰领域的创新起着推动作用。不同材料的特性、肌理及颜色直接影响着配饰设计理念及设计师情感的表达。设计师们利用纸张硬度小、易折叠、吸水性强等特点,结合不同工艺技法,造成视觉上的韵律变化与层次美感,创作出许多新颖独特的配饰作品(图11)。

请以纸张为材质,利用其不同于传统首饰材质的特点,构思并制作一款配饰设计。

会动的珠宝

Charlie Thomas Munger(查理·芒格)将跨界思维比喻成“锤子”,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比作“钉子”,他认为对于一个拿着“锤子”的人来说,所有的难题看起来就像一个“钉子”,这也生动形象地阐述了跨界思维的价值是来解决之前解决不了的难题。当配饰与动态装置跨界结合,就突破、解决了首饰只能呈现三维空间效果的问题,巧妙地在配饰设计中增加了第四个维度——时间。平时看新闻刷微博的时候,相同内容的图片,是不是动态图更有吸引力呢?同样地,会动的首饰当然更加引人注目。

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止到动态,配饰设计领域也有这么一些跨界设计,将配饰与机械原理或动力学相结合,让配饰也可以“跳起舞”。动态机械装置配饰的魔力在于当它不动的时候是一件普通的装饰摆件,毫无吸引力,但当它在指间翩翩起舞的时候,怎能不心动呢?珠宝设计师Dukno Yoon(杜克诺·尹氏)在美国迈阿密大学学习首饰金属加工工艺,他对金属首饰有着浓厚的兴趣。Dukno 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将机械运动原理运用到当代配饰设计中。他的这个系列配饰作品体现的是“飞翔与自由”,通过手指关节的弯曲,就可以让戒指上的装置“张开双翼”,模仿鸟类翱翔时的姿态;或通过抬高手腕这一动作启动装置,使整个金属配饰仿佛腾飞的鸟儿一样挥舞着翅膀(图1~图3)。此外,还有几款配饰加入羽毛材质,减少了金属的冰冷感与机械的工业感,给人更加亲切温和的感觉(图4、图5)。Dukno巧妙运用跨界思维,创作出的每一件饰品都是一个艺术作品,拥有着超脱现实的艺术感和趣味性,同时又与佩戴者交流互动。这样的创意配饰既符合消费者追求个性的眼光,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对动态装置工程的研究价值与成果。

Tremble set(颤抖固定)是18世纪一种特殊珠宝制作工艺,这种珠宝制作工艺常见于以鲜花、蝴蝶等元素为主的欧洲古董珠宝设计中,作用是增添其造型的生动性。它的制作原理是在花朵或蝴蝶翅膀衔接处安装一个微小的弹簧装置,这样在使用者佩戴时,钻石珠宝便会随着佩戴者动作的变化而摇曳生姿,栩栩如生(图6)。

跨界思维作为一种创新性的实验理论,是跳脱传统设计理论独立存在的,目前并没有具体的方法论作为实践操作的依据,还处于摸索阶段,不同设计师对于跨界思维都有不同的解读。破除旧的僵化思维界限,从而建立一个多视角、转化交叉的创新方法,才是进行创意设计的重要法宝。

Friedrich Becker(弗里德里希·贝克尔)航空工程师的经历给予了他独特的视角来审视首饰艺术,于是他将工程学中的机械构造与首饰设计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动力学首饰(图7)。他所设计的首饰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产生不同的运动变化轨迹,是不是觉得很不可思议呢?

Becker 定义他的动力首饰为:一件利用中心、偏心轴和重力的,可在横轴和纵轴上自由旋转的,并且带有冲击性的白金球的首饰。随着佩戴者身体移动,动力学效应也会随之增加,这样就会使首饰上的装置产生不同的运动轨迹。在设计实践中,Becker以齿轮和杠杆为骨,以金属与宝石为血肉,赋予每一件首饰不同的运动美感。他将“轴承”原理巧妙应用在首饰设计中,增强了佩戴者与首饰的互动性及趣味性。这样的创新设计使首饰不再只具有实用与美观功能,而提升到艺术品的境界。Becker也是在不断实验与尝试中摸索规律并实现创新,起初Becker只做了一个单转轮的白金材料的作品(图8~图11),后来他又尝试加入不同数量、尺寸和类型的“动力轮”,并融入“色彩动力学”(colour kinetics)的元素,将一些彩色宝石融入作品之中,丰富作品视觉 效果。

科学与首饰设计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设计师们通过科学技术及物理学原理挖掘首饰的内在动力与外在表现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在珠宝领域一定会产生更多新奇的创意,因此,如何将科学技术与首饰更好地跨界结合在一起且相互推动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思考与行动:

运用不同的物理原理及技术手段可以让配饰跃然于指尖,摇曳生姿,比如利用机械原理,在佩戴者身体部位弯曲时牵动配饰使其产生变化;也可以运用动力学原理使配饰自身会依据重力改变而产生变化;又或是通过特殊工艺使配饰保持颤动或滚动等。德国设计师Michael Berger(迈克尔·伯杰)师从Friedrich Becker(弗里德里希·贝克尔),在导师的指导下,Michael完成了从珠宝学徒到可动首饰设计师的蜕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图12)。他的配饰作品自然与导师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精巧之外还多了一丝趣味性。

请以“会动的珠宝”为主题,思考还能将哪些物理原理或工艺方法与配饰设计相结合,使配饰可以实现四维空间运转,并以此为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