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铜版《集成》现存和收藏地考察简析

铜版《集成》现存和收藏地考察简析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36年,张崟所作《古今图书集成再考》一文附有“古今图书集成佚存表”,详细梳理了当时铜版《集成》的存藏情况。经过近百年的流播,今天留存的铜版《集成》又是什么情况?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所收录的铜版《集成》还有遗漏。因此可以推断,他所收藏的铜版《集成》很有可能来自鲍廷博原藏。据有关资料,文澜阁1861年遭太平军焚毁后,光绪年间曾购入鲍廷博所得铜版《集成》。

铜版《集成》现存和收藏地考察简析

关于铜版《集成》的现存情况,学界研究颇多,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诸家之说:

1.杨玉良《〈古今图书集成〉考证拾零》认为留存12部,分别是:北京故宫图书馆1部(原藏盘山行宫静寄山庄),台北故宫博物院3部(原藏文渊阁、乾清宫、皇极殿),北京图书馆1部(原藏文津阁),上海图书馆、杭州图书馆、浙江范氏天一阁、南浔嘉业堂各1部,伦敦巴黎、柏林各1部。[90]

2.沈津《美国所见中国善本书志(5)》认为共有13部:北京图书馆(全帙)、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全帙)、甘肃省图书馆(全帙)、徐州市图书馆(全帙)、台湾“中央”图书馆(全帙)[91]、台北故宫博物院3部(全帙)、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全帙)、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全帙)、英国大英博物院、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德国柏林图书馆(全帙)。此外还有一些不全版本:天一阁(8520卷)、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皇极典》第249卷)、上海图书馆(缺12册)、辽宁省图书馆(残)、故宫博物院(残)[92]

3.裴芹《今存雍正版〈古今图书集成〉知多少》综合各家之说,重新发掘资料,统计为24部[93],此统计包括残缺者及传闻之书。

实际上,以上诸家统计仍有缺漏。笔者就自己所见,重新梳理铜版《集成》递藏的相关信息,期于对学界以往的统计有所补充。

就完帙铜版《集成》而言,1933年,陶湘所编《故宫殿本书库现存目》载,故宫所藏《集成》的情况为:“文渊阁藏一部(太史连纸)完全无阙;乾清宫藏一部(开花纸)内缺一册,有夹签(光绪二十六年八月初四日洋人拿去一本,即联军入京时事);皇极殿藏一部(开花纸内有抄配数十篇,亦完全者),又一部(太史连纸,钤“静寄山庄”玺,缺职方典卷八百二十一至二十二两卷〈计一册〉)。今皆移贮本库。”[94]除了运往台湾三部(文渊阁、乾清宫、皇极殿)外,钤“静寄山庄”玺之《集成》今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1936年,张崟所作《古今图书集成再考》一文附有“古今图书集成佚存表”,详细梳理了当时铜版《集成》的存藏情况。据该文统计,故宫博物院殿本书库藏四部:太史连纸(即竹纸)一部(旧藏文渊阁,完全无缺),太史连纸又一部(旧藏皇极殿,钤有静寄山庄,内缺《职方典》卷八二一和八二二、两卷一册),开化纸一部(旧藏乾清宫,内缺一册),开化纸又一部(旧藏皇极殿,内有缺,抄配数十篇)。国立北平图书馆藏开化纸一部(旧藏京师图书馆)。浙江省立图书馆藏两部:开化纸一部(旧藏鲍氏知不足斋,内有抄配238册,另两册:抄补半册,又一册抄数页),太史连纸一部(文澜阁旧藏本,残存330册)。山东省立图书馆一部(见该馆书目)。云南省立图书馆[95]一部[前清部颁,见民国四年(1915)该馆书目初编]。歙县某氏一部(御赐,据夏君朴山称,闻之于杭州书贾)。伪满洲国立图书馆一部(旧为张学良所藏,见浙江省立图书馆馆刊二卷第四期)。文溯阁开化纸一部。日本静嘉堂文库零本二卷一册。上海中华书局藏开化纸一部(旧藏南海孔氏岳雪楼,内有抄配62册,为该局近来影印本之底本)。南浔刘氏嘉业藏书楼藏开化纸一部。上海商务印书馆藏黄纸一部(购北平富晋书店,据丁辅之说,内缺300余册)。杭州邓氏可园藏开化纸一部(据林同庄说)。北平富晋书社藏太史连纸一部(据丁辅之云,内缺20余册)。[96]

陶湘和张崟两人的统计时间截至20世纪30年代。经过近百年的流播,今天留存的铜版《集成》又是什么情况?

根据《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97]和《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98],国内共九家单位藏有《集成》,具体为:甘肃省图书馆一部(有“文溯阁宝”等印),故宫博物院一部(存9998卷、目录40卷,有“重华宫宝”等印[99]),南京博物院一部(有“文津阁宝” 等印),陕西省图书馆一部(有补配,存9264卷),宁波天一阁一部(毛装,存8243卷、目录22卷),徐州市图书馆一部(有“冀县王富晋印”等印,配光绪七年抄本),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一部,山东省图书馆一部[100](太史连纸,存8913卷、目录32卷)[101],辽宁省图书馆一部。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所收录的铜版《集成》还有遗漏。经笔者爬梳,国内尚未为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收录的铜版《集成》仍有两部,长期以来不为学界所知。

一部即藏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所著录的铜版《集成》只有一部,即文津阁原藏。对于此书的来源,国家图书馆前身——京师图书馆有关档案(《教育部总务厅通知京师图书馆定期派员到部领取〈古今图书集成〉函》,1913年9月12日)显示:“贵馆请将本部所藏《古今图书集成》拨给一部。是书共装六十六箱,外带箱架十二个。昨已由部指令照拨,希即订期派员来部领取。”[102]事实上,国图除了收藏有原文津阁所藏铜版《集成》外,尚有一部5018册的铜版《集成》[103](缺四卷:《职方典》卷四八五至四八六、《皇极典》卷二四一至二四二),该铜版《集成》明确著录为铜活字本,但长期以来不为学界所知。经笔者调阅,此部《集成》最后一函的末端钤有“虞阳鲍叔衡过眼”。叔衡为江苏常熟鲍廷爵之字,可知该部《集成》原为鲍廷爵所藏。

鲍廷爵曾任浙江候补知县,喜好藏书,建有“后知不足斋”藏书楼,著有《舆地形势论》《古今碑帖考》《金石订例》等书。藏书印有“海虞鲍氏珍藏金石书画之章”“海虞鲍氏珍藏印”“虞阳鲍叔衡过眼”。值得注意的是,鲍廷爵与曾御赐得到铜版《集成》的鲍廷博为同族,鲍廷爵景慕鲍廷博,遵照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旧例刻《后知不足斋丛书》。因此可以推断,他所收藏的铜版《集成》很有可能来自鲍廷博原藏。据有关资料,文澜阁1861年遭太平军焚毁后,光绪年间曾购入鲍廷博所得铜版《集成》。1937年该部《集成》还与文澜阁《四库全书》一起转运至龙泉,不知为何它后来会流散至北海图书馆,最后又被移交给中国国家图书馆。与郑振铎藏《集成》一样,它也多处存在挖补钤盖。

另外一部《集成》今藏军事科学院图书馆[104],它的具体来源已无从查考。此外,湘潭大学图书馆网站称,藏有完整的铜版《集成》522函6117册,系北京大学所赠,不知是否确实。如果排除此部,就目前而言,较为完整的铜版《集成》大陆有15部,台湾有3部[105],海外有6部,总计24部(参见表七)。

表七:海内外现存铜版《集成》部数一览表

就铜版《集成》零本而言,虽是吉光片羽,亦弥足珍贵。《山东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目录》载,山东大学图书馆藏有《集成》2册1函,为《经济汇编·祥刑典》卷九至一二[106]。《浙江省博物馆藏古籍书目》载,藏有《忠烈传》3册19卷,《文学典》123卷,《经济汇编·戎政典》1册(黄宾虹捐)、卷七至卷一一[107]。《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普通古籍目录》载,藏有《博物汇编·草木典》2册、卷一一一至卷一二〇,《理学汇编·字学典》卷二七、卷二八、卷一一九、卷一二〇,《明伦汇编·氏族典》卷三〇五至三〇六[108]。除此之外,历史博物馆还收藏有《古今图书集成图》110册。《清防阁·蜗寄庐·樵斋藏书目录》之《蜗寄庐藏书目录》载,藏有《集成》4册8卷,分别是《理学汇编·经籍典》卷五五九至卷五六〇,《理学汇编·字学典》卷一〇七至卷一〇八、卷一五七至卷一六〇[109],为孙定观捐献给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多系天一阁、卢氏抱经楼等旧藏。《西谛藏书善本图录》收录有《古今图书集成图》16册,应系郑振铎原藏,后捐赠给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110]

通过检索高校古籍资源数据库发现,河南大学藏有《集成》3册,分别为:《方舆汇编·职方典》卷三八七至卷三八八,《博物汇编·艺术典》卷六二七、卷六二八、卷六七一。中山大学1册。南开大学10册(1函),为《博物汇编·艺术典》卷五四一至卷五六〇[111]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1册。根据上海图书馆古籍书目数据库,该馆藏有残本《集成》1部,开化纸5008册,缺24卷,内73卷半抄配[112]。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图书馆网站介绍,珍藏有清代铜版《集成》1581册[113]。首都图书馆网站称,藏有《集成》1册(《考工典》卷二二五)[114]。检索南京图书馆书目数据库,有铜版《集成》2册;又1册,存2卷(卷一六三至一六四)。《古今图书集成图录》35册[115]

关于存留于世的几部《集成》的递藏史,笔者另外寻找到些许蛛丝马迹。徐州市图书馆所藏铜版《集成》原为冀县王富晋收藏,上有富晋书社的印章。“富晋书社”开设在北京琉璃厂,由书商王富晋经营。书法家张伯英与王富晋彼此熟悉,从他那里洽购了一批古籍,其中就包括一部铜版《集成》,该部《集成》后入藏徐州市图书馆,因个别册数缺失,补配光绪七年(1881)抄本。王富晋曾出版《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提要》一书,是为售卖铜版《集成》而作的介绍。按该《提要》,富晋书社藏有铜版《集成》一部,内有25本为补抄,售价25000元。此部《集成》就是徐州市图书馆所藏之本。

陕西省图书馆收藏铜版《集成》的经过颇为曲折。根据杨居让《陕西省图书馆〈古今图书集成〉收藏始末》[116]一文的介绍,乾隆帝赐给军机大臣王杰,王杰告老还乡后,赠送给同州府的丰登书院,丰登书院后划归同州府中学堂。1931年,同州府中学堂成立第二师范学堂,保管《集成》。几经流转,最后藏于陕西省图书馆。该《集成》有部分残缺,总目卷一至卷二,《方舆汇编·职方典》卷八九七至卷八九八,《博物汇编·艺术典》卷五八五至卷六二〇,《博物汇编·草木典》卷二三三至卷二三四、卷二六一至卷二六二配清光绪十年(1884)抄本。根据资料,山东省图书馆存有残本《集成》两部,且两部都残缺严重。雍正帝曾先后赐予山东书院和衍圣公铜版《集成》各一部,这可能是山东省图书馆所藏《集成》的来源。

甘肃省图书馆所藏铜版《集成》与著名的《四库全书》一起原藏于文溯阁。民国五年(1916),《集成》由奉天运入北京,存于故宫保和殿,交内务府管理。民国十四年(1925),又迁回奉天。“九一八”事变后,被日军封存。抗战胜利后,由东北图书馆接管。1966年,根据中央文化部办公厅“文厅图字24号”公函指示,与文溯阁《四库全书》拨交甘肃省图书馆收藏。

除了公藏《集成》外,拍卖市场中所出现的铜版《集成》也值得我们关注。20世纪90年代古籍拍卖开始后,铜版《集成》零本便屡见不鲜,其中不少是从宫中或名家中流散而出。对此类《集成》零本进行总结和梳理十分必要。笔者挑选近30年来拍卖市场所见铜版《集成》,择要列表如下,以明其递藏源流:

表八:拍卖市场所见铜版《集成》重要零本(1994—2015)[117]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释】

[1]王记录:《清代史馆与清代政治》,人民出版社,2009。

[2]〔宋〕王明清:《挥麈后录》卷一,中华书局,1961,第53页。

[3]《清圣祖实录》卷二五三,康熙五十二年二月庚戌条,中华书局,1985,第504页。

[4]《清世宗实录》卷二,康熙六十一年癸亥条,中华书局,1985,第55页。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2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第31—33页。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2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第585页。

[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2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第585页。

[8]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内阁大库档案《刑部送来元年上谕事件档》,档案号:290994-003。

[9]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内阁大库档案《刑部送来元年上谕事件档》,档案号:290994-004。

[10]《上谕内阁》卷四,雍正元年(1723)二月初十日,清雍正九年(1731)内府刻本。

[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雍正元年(1723)二月二十九日第2条,盒号:545,册号:2。

[1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第292—297页。

[13]《上谕旗务议覆》,载《中国史学丛书续编》第49册,台湾学生书局,1976,第395页;《清世宗实录》卷九四,雍正八年五月辛卯条,中华书局,1985。

[14]原题《翰林院检讨何人龙奏陈泽旺纳款宜设重镇兵屯以固封守及修书议叙宜严甄别不得滥除州县折》,原折无年月,依据具奏者何人龙职务变化推断得出(何人龙原为翰林院检讨,雍正元年十月引见,奉旨以部郎用)。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2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第31—33页。

[1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3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第585页。

[1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盒号:558,册号:1。

[17]〔清〕弘历:《御制诗四集》卷三三,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内府刻本。

[18]〔清〕弘历:《御制诗四集》卷四八,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内府刻本。

[1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月初二日,盒号:649,册号:2。

[2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月初二日,盒号:649,册号:2。

[2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盒号:649,册号:2。

[2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第21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183—184页。

[2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二十三日上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60页。

[24]〔清〕钟琦:《皇朝琐屑录》,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嘉州钟氏刊本。

[25]〔清〕弘历:《御制诗四集》卷三八,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内府刻本。

[26]〔清〕弘历:《御制诗四集》卷七五,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内府刻本。

[27]〔清〕弘历:《御制诗四集》卷三〇,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内府刻本。

[28]〔清〕弘历:《御制诗四集》卷三三,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内府刻本。

[29]〔清〕弘历:《御制诗四集》卷三八,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内府刻本。

[30]〔清〕弘历:《御制诗四集》卷七三,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内府刻本。

[31]〔清〕弘历:《御制诗四集》卷七三,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内府刻本。

[32]〔清〕弘历:《御制诗四集》卷三〇,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内府刻本。

[33]〔清〕弘历:《御制诗四集》卷四八,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内府刻本。

[34]〔清〕弘历:《御制诗四集》卷四八,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内府刻本。

[35]朱桂昌:《从〈永乐大典〉到〈四库全书〉——兼论类书与丛书的演变》,《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4期,第74—93页。

[36]裴芹:《〈古今图书集成〉与〈四库全书〉》,《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1990年第1期,第11—15页。

[37]黄永年:《黄永年古籍序跋述论集》,中华书局,2007,第308—309页;原载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等编:《海峡两岸古典文献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1—4页。

[38]张舜徽:《爱晚庐随笔》,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228页。

[39]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第341页。

[4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33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第591页。

[41]参考黄爱平:《清代康雍乾三帝的统治思想与文化选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第58—66页;薛新力:《清代汉学思潮对〈四库全书总目〉之影响》,《图书馆论坛》2002年第4期,第120—121页。

[42]梁启超:《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第115页。

[43]赖哲信:《乾隆纂修〈四库全书〉其意初不在铲除异己论》,《辅大中研所学刊》1994年第3期,第201—218页。

[4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起居注册》,中华书局,1993,第2070页。

[45]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文物出版社,1997,第33页。

[46]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编:《四库未收书辑刊》第8辑,北京出版社,1997,第30—53页。(www.xing528.com)

[47]〔清〕嵇曾筠:《防河奏议》卷八《恭谢钦赐古今图书集成》,清雍正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48]〔清〕张廷玉:《澄怀园语》卷三,清乾隆刻本,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藏。

[49]〔清〕鄂容安等:《襄勤伯鄂文端公年谱》,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编:《清史资料》第2辑,中华书局,1981,第99页。

[5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档案,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月二十六日。

[51]〔清〕孔继汾:《阙里文献考》卷一〇,清乾隆刻本。

[5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档案,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月二十六日。

[5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盒号:558,册号:1。

[5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第1条,盒号:593,册号:1。

[5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第3条,盒号:645,册号:1。

[5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档案号:03-1148-021。

[5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档案号:03-114803-1148-021082-0435。

[5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月十三日,盒号:645,册号:1。

[5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档案号:03-1148-016。

[6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月十六日,盒号:645,册号:1。

[6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乾隆三十八年(1773)八月十一日,盒号:646,册号:1。

[6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盒号:649,册号:2。

[6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乾隆三十九年(1774)四月初二日,盒号:649,册号:2。

[6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雍乾朝录副奏折。

[65]道光《济南府志》卷一七,清道光二十年(1840)刻本。

[6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上谕档,盒号:593,册号:1。

[67]中国第一档案馆藏内务府奏销档案,卷号:05-0319,档案号:05-0319-067。

[6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府满文录副奏折,卷号:04-01-38-0023,档案号:04-01-038-0023-029。

[69]永思殿为景山寿皇殿之组成部分。

[7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府满文录副奏折,卷号:04-01-38-0023,档案号:04-01-038-0023-030。

[71]为重华宫东房。

[72]为圆明园正殿。

[73]为上海书院。

[74]在圆明园。

[75]在上书房

[76]〔清〕史梦兰:《史梦兰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第367页。

[77]康有为撰:《康有为全集》第10集,姜义华、张荣华编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180页。

[78]张元济:《张元济书札》,商务印书馆,1981,第98页。

[79]黄家鼎:《抱经楼藏书颠末考》,载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503—504页。

[80]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卷一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第554页。

[81]〔清〕永珞等:《内务府奏清查武英殿修书处余书请将监造司库等官员议处折》,乾隆四十一年(1776)四月十八日,载《史料旬刊》1930年第14期,第515页。

[82]李开升:《〈古今图书集成〉铜活字校样本考述》,《中国典籍与文化》2014年第4期,第76页。

[83]李尚迪:《恩诵堂集》,载《韩国文集丛刊》第312册,景仁文化社,1999,第242页。

[84]〔日〕立原杏所:《见闻书目》,转引自大庭修:《江户时代中国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第297页。

[85]〔朝鲜〕李德懋:《盎叶记·图书集成》,载《青庄馆全书》卷五七。

[86]网址:http://kanji.zinbun.kyoto-u.ac.jp/kanseki?detail。

[87]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第4647页。

[88]转引自郑曦原等编译:《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第103—104页。

[89]1898年《集成报·海外琅嬛》转引《巴黎辩论报》。

[90]杨玉良:《〈古今图书集成〉考证拾零》,《故宫博物院院刊》1985年第1期,第34页。

[91]经笔者查考,台湾“中央”图书馆并没有一部完整的铜版《集成》。

[92]沈津:《美国所见中国善本书志(5)》,《图书馆杂志》1989年第1期,第57页。

[93]裴芹:《今存雍正版〈古今图书集成〉知多少》,《书品》2000年第4期,第93页。

[94]陶湘:《故宫殿本书库现存目》,故宫博物院1933年铅印本,第349—351页。

[95]疑此部为同文书局版而非铜版。

[96]张崟:《古今图书集成再考》,《新中华》1936年第4期,第23—24页。

[97]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98]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第240页。

[99]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的介绍和名录著录的图录看,该部《集成》另有“静寄山庄”印。

[100]根据《山东省图书馆馆藏珍品图录》,该部《集成》为太史连纸,有山东省图书馆珍藏印,见山东省图书馆编:《山东省图书馆馆藏珍品图录》,齐鲁书社,2009,第67页。

[101]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第131页。

[102]此档案转引自裴芹:《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流存玉屑》,网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6e04120100y3ra.html。

[103]据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谢冬荣副馆长介绍,此部《集成》由北海图书馆移交。

[104]参见军事科学院图书馆网站介绍,亦见中国古籍保护网,网址:http://jskxgj.tsk.libsou.com/node/256.jspx。

[105]关于这三部《集成》的著录,参见《国立故宫博物院善本旧籍总目》,第872页。

[106]山东大学图书馆编:《山东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目录》,齐鲁书社,2007,第247页。

[107]浙江省博物馆编:《浙江省博物馆藏古籍书目》,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第76页。

[108]中国历史博物馆图书资料信息中心编:《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普通古籍目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第307页。

[109]天一阁博物馆编:《清防阁·蜗寄庐·樵斋藏书目录》,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第113页。

[110]国家图书馆古籍馆编:《西谛藏书善本图录》,中华书局,2008,第51页。

[111]高校古籍资源数据库网址:http://rbsc.calis.edu.cn/aopac/controler/main。

[112]网址:http://search.library.sh.cn/guji/。

[113]网址:http://www.jxaevc.gov.cn/library/ShowArticle.asp?ArticleID=80。

[114]网址:http://query.clcn.net.cn/PubQueryCls.ASP?WCI=GJShowDetail&WCE=%20 2%2327190。

[115]网址:http://www.jslib.org.cn/。

[116]杨居让:《陕西省图书馆〈古今图书集成〉收藏始末》,《图书与情报》2005年第4期,第118—120页。

[117]此表的编制参考了裴芹《只鳞片羽亦光辉——拍卖市场上的铜活字〈古今图书集成〉》一文,特此致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