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地理复习环节中微课的应用优化

中学地理复习环节中微课的应用优化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能说明生物循环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中学地理复习环节中微课的应用优化

案例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学生能说明生物循环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生学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学生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光合作用,生物循环,平衡功能。

【教学难点】

平衡功能,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教材内容分析】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为此,教材从物流(能流)、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教学过程】

播放微课视频《大连自然风光》。

师:在视频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观?

生:有动物植物、河流、土壤、大气、地貌等。

师:视频中的地理要素是如何相互制约的?

生:气候——水文、地形——水文、植物——地貌等。

总结: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的。它们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

师:在这个整体中,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生物循环”内容,思考:

问题 1:什么是生物循环?

问题 2:在生物循环中还有哪些地理环境要素参与?

问题 3:你能简要说明生物循环的意义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循环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师:利用教材材料“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分析作为自然地理要素之一的生物,对地球上的大气、水、岩石、土壤等其他要素的影响,进而形成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有关藏羚羊的文章,问:你能解释为什么藏羚羊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稳定吗?

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地理环境各要素不仅通过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相互作用和制约,各要素相互作用还会产生其他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师:什么是生产功能?其形成过程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什么是平衡功能?其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其性质如何?

学生归纳总结。

师: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地理要素,如气候、水体、地貌等是否会随时间 变化?

生:会。

师:各要素变化之间是否有联系?

生:有。

师:是一种怎样的联系呢?

学生分组讨论。

师: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看一则案例,“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变化 过程”。

学生讨论。

师:用图表的形式,总结归纳案例中表达的演化过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组成物质等均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么说明统一演化规律的?

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演化与循环过程。

师: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因而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

请学生阅读案例中给出的“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的材料,思考: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改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师:能得出什么规律?

生: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都会发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其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尤为突出。自然地理诸要素中,生物和水对人的干扰最为敏感。

总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二就是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地理要素有规律分布构成了全球和谐的陆地自然环境整体。陆地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的要素关系,有许多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保护全球环境,人人有责。

练习题:

1.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诗句反映了( )。

A. 岩石圈物质循环 B. 能量交换

C. 生物循环 D. 大气循环

2. 关于生物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生物改变了大气圈和陆地水的地理成分;

②生物促使了环境中物质的迁移运动;

③生物的呼吸作用是改造环境的根本原因;

④生物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A. ①② B. ①③ C. ③ D. ①②④

3. 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这一现象体现了( )。

A.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B.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C. 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孤立性 D. 人类与环境不相统一

4. 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总是力求协调一致,与地理环境总体特征相统一

B.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不会导致其他因素的改变

C.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没有关系的

D. 我国沿海和内陆的景观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 关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就某个较小的地区而言,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表面植被减少,则这个地区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会受到影响

B. 一个地区的水土流失,说明了这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个性差异

C. 某一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只能对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产生一定影响,不会对其他地区产生任何影响

D.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是指各组成要素之间有时紧密联系,有时是独立的个体

6. 下列关于洞庭湖面积减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围湖造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因为人口增加而出现的粮食短缺问题

B. 自古以来,洞庭湖周围的围湖造田行为不仅是民间自觉的行为,而且也受到了某些朝代行政性的引导作用

C. 洞庭湖的面积减少除去人为围湖造田的原因之外,长江水倒灌带来的泥沙淤积也是其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

D. 导致洞庭湖面积减少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气候异常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锐减

7. 洞庭湖因为其面积减少、蓄洪能力下降而加剧了洪水灾害,这一现象体现了( )。

A.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B.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C. 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孤立性 D. 人类与环境不相统一

8. 关于陆地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球表面有可能存在两处自然特征完全相同的区域

B.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是说自然环境是不变的

C. 气候状况会影响植被类型以至整个生态系统

D. 地域差异往往独立于整体之外

9.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

①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②各要素都不单独存在和发展;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④各自然环境要素对环境的影响作用是相同的。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0. 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下列气候类型区中,最适合水稻种植的是( )。

A. 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区 B.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C.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D.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11. 关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各自然要素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互不影响

B. 在四大圈层交界地带,物质渗透和运动的结果形成了生物

C.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气候、水文、地貌、土壤

D. 水文、生物、土壤、地貌等要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气候的影响

12. 有关自然地理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由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组成要素构成的自然环境

B. 我国三北防护林带是自然环境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C. 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一个特殊组成要素,因此我国北方的黑垆土、南方的水稻土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D. 城市环境是经过人工改造后多姿多彩的自然环境

13. 我国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考古和科学考察表明( )。

A. 荒漠化问题产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www.xing528.com)

B. 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

C. 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气候变化、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的主因

D. 荒漠化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14. 下列地理事物与其相应的成因连线正确的是( )。

A. 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流水侵蚀作用

B. 黄土高原的黄土层、华北平原——风力沉积作用

C. 干旱地区的蘑菇石——褶皱隆起

D. 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裸岩荒漠——风力堆积作用

15. “牵一发而动全身”反映了陆地环境的什么特性?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例如:地表植被的减少→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沿海低地淹没→陆地面积减小→部分生物失去生存环境。由此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6. 鄂尔多斯的毛乌素沙地,原是一块殷实的草原。在清光绪末年,大片草原被开垦,而且对土地只用不养。最初产量尚高,随后就急剧下降,几年后即行撂荒,再开新荒地,致使原来的生荒地变成熟荒地,熟荒地又变成轮荒地,最后成为流沙地。

以上材料说明了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有什么影响?请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探究我们人类应该如何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

(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实际生活中土壤的利用。说明过度开垦,只用不养,将导致土壤退化,最终会使环境恶化。)

案例二: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第一,知道交通运输的方式。

第二,了解每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

第三,认识交通运输网的形成和特点。

第四,了解影响制约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的案例,学会分析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第二,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主要教育目标群为基础较弱的学生,故采取 PPT、图片展示法等直观的展示方法。

【教学重点】

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

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教学过程】

师:“要想富,先修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如果你到三亚、北京去旅游,请问你分别选择哪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呢?

(播放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图片、视频。)

铁路运输:

(优点)①运量大;②速度快;③受自然影响小,连续性好(现在最主要的运输方式)。

(缺点)①铁路造价高,耗材多,占地广;②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优点)①机动灵活性最强;②周转速度快;③装卸方便;④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现在发展最快,应用最广。)

(缺点)①运量小;②耗能多;③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优点)①运量大;②投资少,成本小,运费低(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

(缺点)①连续性最差;②灵活性差;③速度慢;④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条件影响大。

航空运输:

(优点)①速度最快;②运输效率高(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缺点)①运量小;②能耗大;③运费高;④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优点)①连续性最强;②气体、液体损耗小;③平稳安全,管理方便; ④昼夜持续运输,运量大;⑤是运具与线路合一的运输方式。

(缺点)①灵活性最差;②需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

师:以上就是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各有长短。那么,当我们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呢?

学生分组讨论。

总结:选择运输方式的时候,既要根据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又要根据货物的类别、数量、运距等综合因素,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做出最合理的选择。

师:未来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

高速化——缩短运输时间,增加通过能力;

大型化——扩大运输工具的装载量;

专业化——发展集装箱运输技术。

在现代社会,如果我们只有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可不可行呢?答案是否定的。在生活中,要实现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我们往往要用到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就形成了交通运输网,为我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那什么是交通运输网呢?

生:交通运输中的线——铁路、公路、航道等。交通运输中的点——车站、港口、航空港等。

师:虽然交通运输网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层次,但它的布局也不是偶然随意的,而是受到了某些因素的影响。那么,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我国铁路网分布有什么特点?

生:东部密集,西部稀疏。

师:这样分布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

生:东部地形以平原为主,相比西部更为低平和缓。而且东部经济发达,人口与城市众多,对交通的需求量大。

师:由此看来,交通运输的布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具体分析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

师:了解了南昆铁路之后,请同学们思考以下这样几个问题:在地图上分别读出南宁昆明的海拔,并指出南昆铁路的建设需要克服哪些自然障碍?南昆铁路沿线有哪些资源分布?铁路沿线民族分布、经济水平如何?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我们是凭借什么去克服困难的?

生:南宁平均海拔低于 80 米,昆明海拔大致在 1500—2800 米。由于铁路位于西南喀斯特地貌区,地形险峻、地质条件复杂、地势起伏大,且多地震滑坡,所以南昆铁路的修建必须克服这些自然障碍。

师:由此可以看出,南昆铁路的兴建必修要考虑自然因素的影响,它决定了能不能修铁路,修建的难度有多大。既然南昆铁路的修建有这么多的自然障碍,为什么我们还要兴建这条铁路?

生:因为铁路沿线有丰富的资源。

师:具体有哪些资源分布呢?

生:铝矿、煤矿、石油等自然资源,以及峰林、溶洞等喀斯特地貌旅游 资源。

师:对,正是由于西南地区有丰富的资源,修建南昆铁路就有利于当地的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南昆铁路的修建还考虑了经济因素。

师:南昆铁路沿线的民族分布、经济水平如何呢?

生:南昆铁路途径多个县(市),沿途有十多个少数民族,这里也是我国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

师:在这里修建铁路,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我们还要考虑社会的发展。

师:虽然南昆铁路的修建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毕竟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施工难度非常大呀,我们又是凭借什么去克服重重困难的呢?

生:先进的科学技术。

师:回答得非常好!在复杂的自然条件下,我们必须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保证。所以南昆铁路沿线建有桥梁座、隧道座,整条线路 31%都是桥梁和隧道。南昆铁路也是我国科技含量最高的铁路之一。

通过南昆铁路的案例分析,可以得出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有经济、社会、自然、科技四大因素,其中经济是主导因素。

总结:今天这节课,需要同学们了解五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能结合运输货物的特点、运输量等对交通运输方式做出合理的选择;我们还了解到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交通运输网的布局特点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当前来看,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而技术则提供了保证,自然条件的影响越来越小。

【课堂练习】

1. 具有机动灵活、可以从“门口到门口”特点的运输方式是( )。

A. 航空运输 B. 铁路运输 C. 公路运输 D. 管道运输

2. 下列交通运输线中成本低廉的是( )。

A. 太原至广州的航空线 B. 武汉至上海的长江航线

C. 大庆至秦皇岛的输油管道 D. 南宁至昆明的铁路线

3. 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是( )。

A. 公路运输 B. 铁路运输 C. 水路运输 D. 管道运输

4. 下列体现了交通运输网在形式上由简单到复杂的是( )。

A. 铁路、铁路运输网、铁路—公路运输网

B. 公路、省级综合网、国家级综合运输网

C. 省级综合运输网、大区级综合运输网、国家级综合运输网

D. 内河水路、公路、铁路

5. 在各种交通运输中,承担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周转和联系的运输方式是( )。

A. 铁路运输 B. 水路运输 C. 公路运输 D. 管道运输

笔者在明确了微课概念的内涵、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依据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些微课实例,得出以下经验。

第一,微课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课前的“温故知新”作用很大,梳理学过的知识点,回顾重要的实验,使学生在课堂复习中能跟上复习的进度;对遗忘的知识及时巩固,有利于课堂上学生可以有目的性地学习,教师可以身处于一个前瞻性的高度。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微课学习,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兼顾趣味性。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解答疑惑,而课后运用微课主要供学生自主复习,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选择拓展性内容,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技巧。同一个班级中,有的学生基础牢固,有的学生基础稍显薄弱,基础知识掌握水平不同,可能接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通过多次观看来进行知识的学习与巩固,查漏补缺,夯实基础。

第二,微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能产生积极效果。每一位地理老师都需要熟练掌握微课的设计与制作,适应新的教学改革模式。为了达到要求,地理学科的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接纳新知识,应用新技术。

第三,在地理复习教学中不能一味无原则地用微课。在现阶段仍有很多学校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其应该充分发挥微课的优点,有机结合传统教学的长处,在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的时候慢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学习及创新潜能。且微课的作用广泛,包括提优补差的作用。

由于自身能力和实践经验有限,笔者的教学探究仍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微课内容、视频的设计及处理存在一些不足,实用性与趣味性都有待加强。后期笔者将继续通过与学生、同事交流反馈的方式收集意见,也要多学习相关的计算机软件知识,提高微课的制作水平,使得微课教学成为一种常态。

第二,由于实践对象较少,实践时间较短,结论的科学性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逐步进行验证,笔者会不断完善研究时间的完整性,增强科学性、可靠性。

微课的产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可以预见的。国内微课的研究起步晚,但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微课具有广阔的前景,这就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参与到微课的实践中去,从自身做起。

首先,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教师在微课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微课应用与实践的主体,但是目前受到理论水平、教学观念、教学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个别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实践微课显得内驱力不足。学校可以组织微课培训,邀请专家,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师对微课的认识。教师需要学习相关的软件制作知识,自己能独立制作微课资料,多向制作水平高的教师或专业人士学习。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微课水平,使得微课的使用更得心应手。

其次,加强合作,推动微课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国外的微课发展明显要比国内发达,我国教育发达地区及很多高校都在进行微课资源库的开发,公共课的微课资源相对多一些,但是对于小学科来说,微课资源很少,需要进一步的开发、扩充与完善,编制适合学生学习的微课资源。

最后,编制学科微课资源开发的目录,制作出更多质量高的微课资源,为微课辅助课堂教学提供资源保障。随着国家资金投入和各方面技术支持,学校也会逐渐制订和完善使用微课教学的制度,在教学中进行推广,完善微课资源库的建设,当资源越来越丰富,学校的现代化教学水平也会随之大幅度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