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理论的发展及其对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

音乐理论的发展及其对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主张在音乐欣赏上应该冲破等级观念,这对后世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晏婴与《晏子春秋》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他的音乐美学观是在继承儒家“和”、“同”音乐思想的基础上,并有一定的发展,体现出一种辩证性。晏婴的音乐美学观以“和而不同”为中心,体现出继承性与发展性。

音乐理论的发展及其对儒家美学思想的影响

(一)律学和声学的发展

为了满足但是人们音乐欣赏的需求,齐鲁民间俗乐逐渐开始兴盛起来,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音乐本身内在的艺术规律。所以,音律科学的进步也就成为了必然。音律科学的进步主要集中表现在《管子·地员篇》中对“三分损益律”的记载,并将其运用在音乐实践中,以此为基础,又将“旋宫转调”作为依据产生了七声音阶,至此,以十二律理论体系的建立为标志而对我国先秦的音律科学作了总结。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声学方面也得到了高水平的发展。出现了“一钟双音”的乐器制造奇迹,即在同一个钟体内,可以演奏出不同音高的大小三度,并且在此基础上,构成了半音。这一技术,在现在看来,仍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不可超越性。总而言之,在春秋战国鲁礼乐向齐俗乐过渡中,齐鲁音乐的表现形态呈现出由节奏型向旋律型的历史性过渡。

(二)音乐美学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礼乐制度的破坏,音乐逐渐摆脱礼的束缚,开始以独立姿态立于社会生活之中。随着音乐地位的独立逐渐凸显,音乐的本质的作用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此,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美学观,显示出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美学发展的先进性。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齐鲁音乐美学观是一种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的音乐观。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音乐现象都可以用阴阳、五行来解释,由此,音乐声响的清浊、大小也是由物质的条件而决定的。这种观点表明,自春秋时期开始,齐鲁先民就已注意到了音乐的和谐与美感等问题。战国时期,关于音乐之审美的认识不同,在学术界形成了两大根本对立的学派,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和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乐美学思想体系。在音乐的发展历史上,儒家音乐美学观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作为不同声音的墨家学派,也从另一方面对音乐这两大体系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派和墨家学派持有不同的音乐美学观。儒家学派强调音乐的政治作用,主张“礼乐刑政”。墨家学派形成于战国时期,以鲁国的墨子为创始人,在音乐上强调“非乐”,即音乐无用论。先秦儒墨诸子的音乐美学观点集中体现在他们的著作之中。

1.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1)儒家音乐美学观的创立——孔子与《论语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儒家经典,其中关于孔子音乐观点的记录,开创了儒家音乐理论体系的先河。其一,孔子强调音乐社会功能,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礼和乐是维护社会安定,端正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其二,孔子提出了评价艺术的最高标准,强调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孔子“在齐闻韶”后,“三月不知肉味”,感慨“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他在听鲁国乐师“挚”的演奏时说:“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关于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孔子提出“尽善尽美”的标准。因此他称赞《韶》乐“尽善尽美”的同时认为显露杀伐之气的《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当看到诸侯僭礼的情况发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愤怒。其三,孔子认为音乐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曾有言“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2)儒家音乐美学观的继承与发展

孟子与《孟子》

《孟子》中的《梁惠王下》、《公孙丑上》、《离娄上》、《告子上》、《尽心上》及《尽心下》记录了孟子的音乐观念。孟子的音乐思想继承了孔子的观点并体现出时代的要求,既重视君臣、百姓之间的情感交流,又重视音乐艺术“悦人心”、“致人和”、“达世治”的特殊功能。其一,孟子的音乐思想以“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为中心,强调古乐的重要性。认为:“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认为任何有价值的音乐体验,都要以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为基础,音乐的内容,应是仁、义之德,故闻乐则可以知德政”。孟子认为:音乐是人的本性追求,是人生来具备的技能,当人们内心的情感自然流露出来,就产生了音乐。所以,不同的人对音乐之美的认识具有相同性。其二,孟子的音乐思想具有时代性。主要表现在孟子“与民同乐”的音乐观念,他认为:自己快乐不如与他人分享快乐,与他人分享快乐不如与众人一同快乐。孟子主张在音乐欣赏上应该冲破等级观念,这对后世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晏婴与《晏子春秋

晏婴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他的音乐美学观是在继承儒家“和”、“同”音乐思想的基础上,并有一定的发展,体现出一种辩证性。晏婴的音乐美学观以“和而不同”为中心,体现出继承性与发展性。其一,晏婴提出的“和”是音乐各要素间的和谐和对比的辩证统一。晏子认为,好听的音乐,应该是各种不同的音乐要素间的组合对比,配合恰当,相辅相成,协调统一,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56]其观点充实了前人“声无一听”“和六律以聪耳”的音乐观点。其二,晏婴提出的“和”,是音乐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他认为,好的音乐能促成个人的优良品格,即“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在此基础上,他指出:君子能够在听到优美的乐音时,心情变得平和,进而使自己的道德境界达到高尚。由此,晏婴强调君子要听谐和的音乐,方可“心平德和”,反对当时社会上的“新乐”。可见,晏婴所强调的音乐美学观更强调音乐对个人修养的影响。晏婴曾多次利用音乐劝谏君主,作《冻水歌》《穗歌》《岁暮歌》等歌以匡正君过。在春秋战国礼乐衰微的社会背景下,晏婴仍清楚客观的认识到音乐对社会和个人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坚决反对“惟图耳目之乐”的奢侈的音乐形式。

管仲与《管子》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他的音乐观主要呈现在《管子》一书中。管子的音乐观与儒家音乐观相同,都十分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但是,《管子》更加重视音乐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认为:诗、乐具有调节人的喜怒哀乐的作用。如《管子·业内》:“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是故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管子·心术下》曰:“凡民之生也,必以正平。所以失之者,必以喜乐哀怒。节怒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外敬而内静者,必反其性”。在对待俗乐方面,《管子》接受俗乐兴起的客观事实,也曾经利用俗乐帮助自己脱离困境。他认为统治阶级可以适当欣赏俗乐。《管子》中关于礼乐与人性的论述,对后来《乐记》中的“礼外乐内”说、“动静”说的形成,均有直接影响。

(3)儒家音乐美学观的集大成者

①《乐记》论乐

汉代刘向校对先秦古籍汇编而成的《乐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论乐的专门著作,代表了儒家学派系统的音乐思想。《乐记》共二十三篇,现仅存11篇。在音乐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总结了音乐艺术的客观规律,极具朴素唯物主义色彩。其一,对于音乐本源,提出:“物动心感”的观点,即音乐是由客观事物引发人们内心感动而产生。这一音乐本原说,否定了音乐来自阴阳的观点,指出音乐与物质的关系以及诗歌和音乐表现感情的特征,体现出唯物主义认识论。其二,系统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乐记》中对于音乐与政治和现实生活的关系以及音乐的审美和社会功用的具体论述,都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体现。例如,在乐与礼的关系上,提出“乐统同,礼辨异”,主张“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在音乐的社会功能上,主张音乐与政治息息相关,提出“礼乐通政”的观点,即认为社会的安定需要和谐的音乐,以彰显政治的和顺;治理动乱的社会需要怨愤的音乐,以显示政治的乖悖;亡国之音必然充满悲哀,以显示人民的苦难。在音乐的审美作用上,认为“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倡导中和的情感。其中很多内容和审美标准沿用至今。例如,《乐记·乐情》中所倡导的作品的思想内容最重,技艺次之,成为现今“德艺双馨”新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荀子与《荀子》

荀子是先秦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直接师承儒家学派,而有所丰富,他最终提出“礼乐”、“中和”的音乐观点,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发展成熟的标志。荀子的音乐思想集中体现在《荀子·乐论》中,在《劝学》《儒效》《富国》《礼论》诸篇中也有所述及。首先,荀子反对墨子的“非乐”思想,认为音乐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都有巨大作用。荀子认为乐与礼是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音乐是社会所需要的,“雅颂之声可以使人们心胸宽广、凝聚社会力量,使全社会形成谦让亲和的风气。主张明确标举,“天下之大齐,中和之纪”,提出“乐者……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57]。其次,荀子认为音乐不仅可以表达情感,还可以使人快乐。好的音乐可以让人们积极向上,感化人的道德情感,提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58]的观点。同时,荀子也强调理智对于情感的调节控制作用,认为“人的性、情、欲都是自然的,也是统一的,”“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以所欲为得而求之,情之所必不免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59]再次,荀子指出音乐具有娱乐作用,“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60]。此外,荀子赞美军队战争歌乐,可以让人心情悲壮,可以团结人心,让敌人闻风丧胆,不敢进攻。由此,荀子主张“以时顺修”,变革音乐,使之为统一天下、巩固政权服务。由此可见,荀子的音乐观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时代的先进性。

2.墨家音乐美学观——墨子与《墨子》

墨子,是春秋末战国初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以“非乐”为中心思想体系的音乐美学学说与儒家“礼乐”思想形成鲜明对比。据《墨子》中《非乐》篇和《三辩》篇记载,墨子的音乐美学中心思想是“非乐”,他主要从音乐与人民利益的关系以及音乐活动的过程进行了全面论述,主张开展音乐活动的前提是不增加人民负担为前提,反对当权贵族的“繁饰礼乐”,认为“弦歌鼓舞,习为乐声,此足以丧天下”。墨子认为音乐的作用在于“息”,他说:“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瓴缶之乐。”认为“事成功立,无大后患”,才能作乐、赏乐。认为“其乐愈繁者,其治愈寡。自此观之,乐非所以治天下也”,故“圣王不为乐”。张诗、乐、舞,必使百姓遭受更大的饥寒之苦。由此可见,墨子的音乐观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开启了现实主义音乐美学思想。

总体而言,中古时期是古代齐鲁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齐鲁音乐文化的高度繁荣的时期。从史料看,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在继承上古原始音乐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发展,无论是音乐形态的创新还是艺术表现力都显示出持续的领先性。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音乐体系,奠定了齐鲁音乐的基本形态。

【注释】

[1][奥]爱德华·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103.

[2][英]考林乌德.艺术哲学论文集[M].转引自朱狄.艺术的起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67.

[3][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6.

[4]我国古人类考古又一重大发现[N].人民日报,1982-05-07.

[5]戴尔俭,白云哲.山东一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10(1).

[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7]丁东.情感论纲[J].晋阳学刊,1987(6).

[8][苏]乌格里诺维奇.艺术与宗教[M].上海:三联书店,1987:36-37.

[9]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7:12.

[10][英]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符号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39.

[11]柯斯文.原始文化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191.

[12][法]丹纳.艺术哲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111.

[13][法]伊·巴丹特尔.男女论[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31.

[14]李述一.文化无意识——一种新的精神领域研究报告[J].哲学研究,1988(2).

[15][俄]普列汉诺夫.论艺术[M].上海:三联书店,1973:36-37.

[16]吴汝祚.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M].济南:齐鲁书社,1986:198.

[17]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29.

[18]裘锡圭.释万[J].中华文史论丛,1980(2).(www.xing528.com)

[19]王维堤.万舞考[J].中华文史论丛,1985(4).

[20][俄]普列汉诺夫.论艺术[M].上海:三联书店,1973:101-102.

[21][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6.

[22]王学典.吕氏春秋[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

[23][晋]皇甫谧.帝王世纪[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4]王树明.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发现笛柄杯简说[J].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1986(1):52-54.

[25]曲广义.笛柄杯音乐价值初考——对笛柄杯柄部的研究及推测[J].齐鲁艺苑,1986(1):50-51.

[26][战国]孟轲.孟子[M].刘凤泉,李福兴译注.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

[27]许源元.上古东夷文化圈原始音乐考略[J].大众文艺,2015.

[28]朱经农,王云五.墨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

[29]左传[M].蒋冀骋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6.

[30]《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K].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31]《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K].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32]《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K].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33]《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K].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34]《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K].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35]《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K].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36]沈约.竹书纪年[M].上海:上海商务出版社,1985.

[37]丘明.左传[M].长沙:岳麓出版社,2006:423.

[38]杨朝明.鲁文化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1.

[39]论语[M].臧知非注说.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40]方建军.商周乐器文化结构和社会功能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51.

[41]《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K].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42]《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K].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43]《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总编辑部.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K].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

[44]王广祈.中国音乐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72.

[45]殷旵.春秋左传[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

[46]王云五,朱经农.礼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7.

[47]朱狄.原始文化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88:519.

[48]顾颉刚.“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A].文史(第六辑)[C].北京:中华书局,1979.

[49]匡亚明.孔子评传[M].济南:齐鲁书社,1986:195.

[50]杨向奎.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与礼乐文明[J].文史知识,1986(12).

[51]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2]山东省博物馆临淄郎家庄一号东周殉人墓[J].考古学报,1977(1).

[53]史记·乐书[M].柏青,刘正平,刘起等译编.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

[54]战国策·齐策[M].宋梅选编.深圳:海天出版社,1996.

[55]江文也.孔子的乐论[M].杨儒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6]左传[M].蒋冀骋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6.

[57]孔子孟子荀子乐论[M].吉联抗译注.北京:音乐出版社,1963.

[58]孔子孟子荀子乐论[M].吉联抗译注.北京:音乐出版社,1963.

[59]孔子孟子荀子乐论[M].吉联抗译注.北京:音乐出版社,1963.

[60]孔子孟子荀子乐论[M].吉联抗译注.北京:音乐出版社,19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