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的开放格局下宁波外贸增长方式和政策创新研究

新的开放格局下宁波外贸增长方式和政策创新研究

时间:2023-07-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丽华在入世过渡期结束、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和贸易壁垒频繁等新的开放格局下,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尤显重要。在新的开放格局下,宁波只有迅速地作出反应,调整外经贸发展思路,制定相关的政策,实现新一轮的外经贸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因此,本文将就新的开放格局下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及政策创新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能对政府和科研院所等相关部门提供一点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新的开放格局下宁波外贸增长方式和政策创新研究

杨丽华

【摘要】在入世过渡期结束、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和贸易壁垒频繁等新的开放格局下,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尤显重要。本文介绍了宁波外贸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回顾了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历程,提出了实现转变的三条途径,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即加强宣传以形成“加快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统一观念、培育多元化规范化的各类主体、给予财政及金融等扶持政策并加强对其运行的监管、搭建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综合服务体系

【关键词】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开放格局政策创新

近年来,宁波的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外贸大市的地位业已确立。1988-2006年,宁波累计进出口总额达1777亿美元,其中出口1174亿美元,进口602亿美元,年均增幅达36.6%,其中出口年均增幅36.4%,进口年均增幅37.1%,均远高于同期全国对外贸易和宁波经济的增长水平。2002-2006年,宁波进出口、出口、进口在全国3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中的排名从第14位分别升至第11位、第10位和第13位,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的排名从最末位分别升至第2位、第2位和第4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的排名分别从第6位、第5位、第6位升至第3位、第3位、第6位。宁波进出口占全国、全省的比重也从2002年的2.0%和29.3%提高到2006年的2.4%和30.3%。然而,宁波外贸的发展却又面临入世过渡期结束、人民币升值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新的开放格局。在新的开放格局下,宁波只有迅速地作出反应,调整外经贸发展思路,制定相关的政策,实现新一轮的外经贸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因此,本文将就新的开放格局下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及政策创新问题进行研究,以期能对政府和科研院所等相关部门提供一点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自入世以来,中国的经济环境不断地改变着,开放度越来越大,各项政策制度不断地与世界接轨,渐渐地已经形成一种新的开放格局。笔者将其呈现的一些新特征归结如下: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的底子薄、外汇储备少,因此以往的贸易战略以“出口创汇”为基本指导原则。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扩大出口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例如为出口企业提供优惠贷款、贴息、出口补贴、退税等措施,连续20多年出口保持比GDP高出一倍的速度增长。但是,这种带有浓重的“重商主义”色彩的货易增长方式无法长期维持,一方面,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扭曲了国内的资源配置,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另一方面,持续的贸易盈余导致外汇储备居高不下,对汇率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第三十五章的标题就是“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其中国家明确提出:“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弥补资源不足、扩大发展空间、提高附加价值的要求,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对外贸易由数地增加为主向质量提高为主转变。”同时,各个企业都在积极的走品牌化,优质化的道路,温州鞋业、宁波纺织业都是这方面的典范。在个人消费观念中,消费者更加注重商品的品质,而不是便宜。这些都体现了从国家的宏观政策到个人的思想观念都从“重量”转向了“重质”。

入世过渡期是逐步开放的过程,过渡期结束后,开放的力度加深了,开放的步伐加快了,开放的范围更宽泛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前,关税总水平已经从入世前的15.3%降到2002年的12.7%、2003年的11%和2004年的10.4%,2005年进一步降到9.9%(提前达到10%以下水平的目标),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更是从入世前的23.2%降至2005年的15.3%。

199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修订与贸易有关的法律20多件,新制定的《立法法》、《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等法律法规使立法公开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行政许可法》对政府行为的透明度提出了更加严格、具体的要求。入世后,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建筑、分销、法律、旅游、交通等众多服务部门也修改和新制定了一系列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法规和规章。

在WTO分类的160多个服务贸易部门中,中国已经开放了100多个,占62.5%,接近发达成员水平。以银行为例,首先,截至2005年底,共有21个国家和地区的72家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了254家营业性机构,40个国家和地区的177家银行在中国设立了240家代表处。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资产绝对额从1994年底的118.4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底的871.85亿美元,11年增长了7.36倍。其次,外资银行的经营范围也逐步地开放,外资银行享受国民待遇,与中资银行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此外中国在电信、会计教育等其他服务部门也严格履行了加入承诺,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前景。

“引进来”、“走出去”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外经贸政策,在我国经济发展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时候,政府和企业强调“引进来”,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随着国内资源的匮乏和贸易壁垒的频繁,另一个声音“走出去”显得更加响亮。如今“引进来”、“走出去”齐头并进,整体呈现了良好的开放格局。

宁波外经贸的发展充分体现这一格局的特点。“双引进”项目稳步推进,“以民引外”、“以外引外”正在成为转变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之一。各地充分发挥在甬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作用,巧做“无地招商”的文章。品牌产品方太厨具等一批民营企业通过并购方式与外资成功实现战略合作。宁波彬彬文具有限公司在美国纽约华尔街OT(f正式挂牌上市。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连续增资投资总额由13754.47万美元增至28575.02万美元,增资14820.55万美元;中纬积体(宁波)有限公司投资总额由15000万美元增至24900万美元,增资9900万美元。外资并购继续向天然气发电、供热和管道燃气生产、供应等公共服务领域推进。

而在“走出去”方面,宁波也走在了全省全国的前列。宁波市政府大力推进“品牌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到2006年11月底,我市累计批准设立各类境外企业和机构637家,项目总投资22572万美元,中方投资18284万美元,分布在66个国家和地区。同期,我市累计外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达到37.2亿美元。以上数据表明,宁波大力发展“引进来”的同时,也发展了“走出去”,“引进来”“走出去”呈现双向的良好发展态势。

中国的巨额顺差全民关注的问题,宁波也是如此。随着宁波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引起许多贸易摩擦,对扩大出口、发展经济亦颇为不利。宁波的进口贸易总额增长迅速,但进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却一直低于出口,19年间始终徘徊在30%到40%之间,甚至曾一度低于30%。虽然宁波进口贸易额在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但其比重却远远小于其他同类城市,进口贸易的发展速度低于出口贸易,进出口贸易发展极不平衡。其实,进出口贸易应保持动态平衡,有利于缓和贸易摩擦,而且进口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目前这些问题已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最新数据表明,宁波的进出口出现了双向增长的趋势。2007年上半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58.91亿美元,同比增长38.4%,其中出口174.66亿美元,同比增长35.9%;进口84.25亿美元,同比增长43.8%。进口的增长数量虽然没有出口增长快,但是其增长速度比出口快,这样的速度有利于进出口的动态平衡。

外汇储备过多、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形形色色的贸易壁垒等是我国外经贸发展面临的新环境,具体表现如下:

受诸多因索的综合影响,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而且有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升值对出口不利,而对进口则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因为随着汇率的变化,企业肯定要在自己的产业战略上做一个调整,在学会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的同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向生产附加值高的产品,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自1997年开始的亚洲经济危机造成中国出口大幅度下降,我国政府从1998年开始逐渐将出口退税率调高,出口商品的综合退税率由原来的6%提高到15%。但从2003年开始,特别是2006年、2007年陆续下调关税税率,到2007年6月18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又联合下发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通知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涉及造纸行业纸制品的出口退税率由原来的13%,降低至5%。这期间几乎一直在下调。这样的趋势对出口,特别是对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极为不利。由此可见,国家对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决心非常坚决,导向十分明确。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堪称奇迹,然而,中国也成为世界上贸易救济措施的最大受害国。在贸易自由化的驱使下,关税壁垒逐步弱化,非关税壁垒逐步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手段,特别是以构筑技术贸易壁垒和环境贸易壁垒以及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商务部指出,入世以来,我国有三分之二的出口企业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有五分之二的出口产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世界上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中国,这使得中国连续10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每年约有400亿到50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影响,况且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贸易壁垒则更为隐蔽、更为有效、更具合法性。

所有这些国内外方方面面的因素影响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未来格局。因此,在新的环境中准确定位,寻求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和方法显得更加迫切和必要。

自“九五”时期以来,中国开始提出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十余年来对外贸易增长方式逐渐优化。随着入世过渡期结束和新的开放格局形成,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也面临新的内容和任务。

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是一国针对当时对外贸易发展状况,以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增进社会财富、提高人民福利水平为目的,通过改革解决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促进对外贸易健康有序的发展,其中心定位是促进一国的产业结构优化,提升该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实现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按照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按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划分,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实现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变;二是实现工业制成品内部以出口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向出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转变。

按照贸易方式的变化划分,表现为由原来的以一般贸易为主转向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及其他贸易并存的局面。

按贸易主体的性质划分,表现为从国有外贸公司一统天下的局面演变为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按利用资源的角度划分,表现为由掠夺式生产和出口向可持续生产和对外贸易平衡发展转变,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国的对外贸易,改变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盲目出口的传统观念

宁波是历史悠久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早在唐朝就与日本高丽有贸易往来,与扬州、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在宋、元、明、清时代均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新中国成立初期,宁波对外贸易起步艰难,发展缓慢。1979年后随着宁波港的开发建设和1988年宁波市实行计划单列,宁波的对外贸易发展较快。从数量上看,宁波目前已跻身外贸大市行列,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本文从宁波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和贸易方式变化的角度,回顾宁波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历程,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一是出口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变化,二是工业制成品内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变化。

(1)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变化分析

宁波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初期,出口贸易以土畜产品、粮油食品、工艺品等初级产品为主。改革开放初期至2006年,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图1所示。

图1 宁波历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

根据图1可知,宁波自1973年以来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比重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前至1987年)。在此阶段,总体上是初级产品的比重要高于工业制成品。工业制成品所占份额由开始的10%左右上升到1987年的50%左右,而初级产品则从开始所占出口份额较大转为逐渐下降,由开始的90%下降到1987年的50%左右。

第二阶段(1988-1998年)。在此阶段,工业制成品由50%左右上升至90%左右,初级产品由50%左右下降至10%左右。其中在1991-1994年出现了初级产品比重小幅上升,而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小幅下降的情况。

第三阶段(1999至今)。1999年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达到了1:9,在随后的几年中,虽然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缓慢上升、初级产品的缓慢下降,但整体已比较平稳。

上述分析显示,1988年是个分水岭和里程碑,出口商品结构在这一年实现了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这与全国改革开放数年,宁波港开发建设,且在这一年宁波被计划单列后拥有了更大的自营进出口权,大大地激发了出口积极性有关。

(2)工业制成品内部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分析

按照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工业制成品分为化工产品,轻纺、橡胶和矿冶产品及相关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和其他未分类产品,其中,化工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可归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而其他产品则可归为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工业制成品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出口比重的变化。在宁波,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主要是机电产品,而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主要是纺织服装

宁波自1988年出口商品结构由以初级产品为主转变为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还表现在工业制成品内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纺织服装产品)以及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的变化上。自1988年以来各类工业制成品所占出口比重如图2所示。

图2 宁波历年各类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

由图2可知,除个别年份外,工业制成品及机电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呈上升的趋势,而纺织服装产品的比重呈下降的趋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数据从1995年开始列入统计指标,且部分年度数据缺失,但从总体上看呈上升趋势。各类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8-1996年)。在此阶段,纺织服装产品出口份额大于机电产品的出口,主要是纺织服装产品出口促进了工业制成品产品出口较快的增长。到1996年,纺织服装、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为28%和27.3%,两者基本持平。

第二阶段(1997-2006年)。在此阶段,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始终高于纺织服装产品,且其比重一直在快速上升,2004年其出口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了51.28%。而纺织服装产品出口比重除个别年份外一直在下降,但变化幅度没有机电产品那么明显,一般在20%到30%之间。高新技术产品则一直呈现上升趋势,由1995年的6.4%上升至2006年的15.37%,说明其在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正在不断上升,正成为宁波出口贸易的新增长点,宁波的外贸增长方式正在逐渐得到改善。

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既与国内经济结构的升级密切相关,也与贸易方式的变化密切联系。按贸易方式划分,对外贸易通常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

一般贸易是指在我国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公司、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单边进出口的贸易,通常经过对外签订合同、协议、函电或当面洽谈而成交。加工贸/易一般是指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业务活动。

图3 宁波历年贸易方式比重变动趋势

从图3可知,宁波两种贸易方式比重的变化趋势较稳定,1998-2006年间一般贸易所占比重在70%到80%之间,而加工贸易的比重在17%到27%之间,与全国有很大的不同,从全国来看,在1993年加工贸易首次超过一般贸易,但这一地位极不稳定。在1996-2004年间,加工贸易超过一般贸易,两类贸易方式所占比重变化不大,加工贸易保持在55%左右,一般贸易保持在41%左右。而在宁波,加工贸易从来没有超过一般贸易,且远远低于一般贸易。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出口已经实现了从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的转变,并且机电产品出口比重逐年提高,这对于增强宁波的经济实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此同时,出口商品结构和方式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制约着对外贸易的增长,主要表现如下:

出口商品结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于机电和纺织服装产品,2006年两类出口商品占出口总额的76.12%。出口市场比较集中,2006年宁波出口到亚洲、欧洲、北美洲的占了85.41%,其中欧盟占29.31%,美国占18.55%,日本占8.42%,香港占4.11%。如果出口商品过度集中在一个或几个产业,导致该地区在经济上过于依赖某些产业,当国家对某产业进行调控(如实施出口配额)或某产业因某种原因受到冲击,后果就会很严重。而如果出口仅局限于几个国家,当这些国家经济发生下滑甚至出现经济危机时,肯定会对该地区的出口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在按照比较优势定位的国际产业分工中,宁波大多数产业处在低端分工位次,在出口商品中,纺织、服装、家电等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普遍不高,多数屈于中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较弱,在国际高新技术产业链中尚处于低端的配套加工环节,其出口比例还很小。从纵向比较,虽然宁波出口的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进步较快,但从横向比较,与全国平均水平及沿海主要省市相比,在高技术产品的规模、比重、产品结构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虽然近年来,宁波培育出了雅戈尔、杉杉、奥克斯、富达等20个“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37个“中国驰名商标”和44个“中国名牌产品”,成为拥有出口名牌最多的城市和全国著名的品牌经济城市之一,但宁波品牌国际化程度不高,全市6000余家出口企业仅有367家拥有境外注册商标。在2006年全市287亿美元的出口商品中,以自主品牌出口的比例不到20%。提升品牌的国际化程度,已成为“宁波制造”向“宁波创造"转变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宁波加工贸易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主要表现为加工贸易整体规模不大,从纵向看,平均增长速度远低于一般贸易,从横向看,广州、苏南等地区加工贸易的规模、档次和出口额均大大高于宁波。宁波与以上地区同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同样具有大进大出、开展加工贸易的有利条件,但发展差距明显偏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宁波的工业结构以“轻”、“小”、“集”、“加”为主要特征,纺织服装、轻工食品是传统优势产业,上规模上档次的工业企业少,反映在加工贸易上不利于吸引高技术产业到我市落户,产品档次提高不快。另外宁波加工贸易发展区域优势不明显,比如苏南、广东分别利用了毗邻上海和港澳的优势发展加工贸易,宁波在这方面就没有明显的优势。

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连接国内外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各参与国之间分配贸易利得的重要渠道,面对国际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及国内自然资源的约束,宁波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势在必行。鉴于目前国内资金、资源环境乃至国际贸易环境等条件难以支持宁波外贸粗放型高速持续增长,本文将尝试性地提出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www.xing528.com)

尽管宁波出口额增长迅速,但出口结构还是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附加值偏低。出口商品结构不尽合理的根源是缺乏强有力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产业支撑。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导致各国的竞争更加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在高新技术领域。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而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条件相对恶化。随着欧盟统一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发展,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商品、资本、技术和人员更多地在区域内部国家流动。同时,东盟、南亚和东欧等国家也在扩大对外开放,市场竞争力逐步提高。国际环境的诸多新变化,给宁波外经贸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同时,宁波自身的资源束缚也较明显,在经济粗放增长的条件下,量的扩张意味着资源需要以基本相应的增幅来支撑。作为资源小市,宁波的土地、电力、水资源等要素制约矛盾越来越突出。尤其在全国进入了新的快速增长期的背景下,这种资源要索供求紧张的局面会越来越严峻,粗放扩张的增长方式将越来越难以为继。另外,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以低价劳动力优势为竞争手段的方式已经受到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击,宁波企业依靠单一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若不提高技术档次,仍以“廉价”作为主要竞争手段,将很难实现外贸持续稳定地增长。把宁波具有现实基础和动态比较优势的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业和产品放在优先扶持和发展的位置,已刻不容缓。

因此,在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中,为了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快速发展,宁波市必须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使出口贸易增长由主要依靠价格竞争、数量扩张以及片面追求速度转向提高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的方向上来;出口商品结构要逐步实现由粗加工制成品为主向以精加工制成品为主转变,努力增加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在优化商品结构的同时,我们必须考虑出口商品结构是否与世界市场需求结构相适应。只有不断发挥出口比较优势,发展知识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外资引入深加工链,努力拓展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产品,优化出口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宁波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经济环境下取得长足的进步。

随着宁波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容易引起贸易磨擦,对扩大出口、发展经济亦颇为不利。另外,考虑到宁波的资源状况、市场规模、产业结构和经济体制等各方面因素,进口软硬技术来提升出口能力,以进促出,以进口原料部件实现返销出口,以进养出。通过保持进出口贸易的动态平衡来缓和贸易摩擦就更有必要,也更有可能。

宁波虽然是外贸大市,但却是资源小市。因此,寻求外部资源自然成为突破发展制约的一种必然选择。我市地少水少,劳动力富裕,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应多进口土地和水资源密集的粮食等农产品,从而腾出自己宝贵的农业资源生产劳动密集并且附加值又高的农产品出口,这对于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意义重大。在工业品和服务贸易领域,也有通过进口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的问题,因为我们资源有限,不可能建立所谓的“大而全”的生产体系,所有产品都自己生产,对于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需要用进口来弥补,即使是我们能够自己生产甚至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我们也不能禁止进口,这时的进口起的是激活市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况且扩大进口有利于促进出口,带来更高层次上的贸易平衡。

宁波市是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市,但仍有大量的纺织品服装产品进口,这不但没有压抑国内同类产业的发展,反而带动了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提高,提高了国际竞争力。与此相反的是众多服务贸易领域,长期的垄断经营和市场保护造成了银行、保险、电信等行业不但没有国际竞争力,还极大损害了国内消费者的权益,制约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更亟待扩大服务贸易进口推动行业开放与发展。

过高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造成的进口限制,严重扭曲了国内的市场体系,阻碍了市场机制的形成,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深远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汽车长期处于高保护状态下,产生的两个直接结果就是汽车走私屡禁不止和国内汽车生产水平低、成本高、服务差。进口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思想观念的变革,有利于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的科技和文化成果。从宁波本身的发展历程来看,进出口贸易的迅猛发展,使大量新生事物涌入,新的理念亦层出不穷,彻底粉碎了宁波人传统上的小农意识和自大心理,认识到自身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巨大差距,促使人们树立全球视野,增进内外交流,对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

贸易政策的失衡,鼓励出口而限制进口,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更关注生产者利益而忽视了消费者利益,这在发展初期是可以理解的,也是迫不得已的,谁都知道没有生产就没有收入也就谈不上消费。但到一定阶段后,就必须全面考虑消费与生产的互动作用,并且更加重视放松进口管制以扩大进口规模、降低进口成本,提升消费者福利水平。但由于关税水平过高,每年给消费者造成的增加支出就有数百亿元。维持过高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将把进口成本部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随着进口的扩大,必然会引进更多的优质消费品,这将大大拓展消费者的选择空间。

首先,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优势生产能力向外转移。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仅在国内调整,不仅时间长,资源浪费也很严重,而“走出去”却能弥补国内资源稀缺等状况。其次,通过“走出去”,将使相对优势的生产能力向一些发展中国家转移,是低成本,见效快的调整方式,还能因在当地生产而避开一定的贸易壁垒。第三,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和国际经济布局的角度考虑,通过“走出去”,直接参与国际分工,使我国产品、技术和管理与其他国家的资本、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相结合,接受当地市场的考验,也有利于引进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新的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的步伐,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实现比较优势的全球配置。最后,“走出去”是抢占服务贸易先机的最好途径。实践表明,境外加工贸易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措施,做好这项工作,必将有力地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目前,宁波的特殊条件正是形成和发展“走出去”的独特机遇。从宁波经济构成看,第二产业占有很大的比重,工业(生产制造业)发达,生产优势相对突出,具有对外输出的能力。从宁波产业特色看,宁波临港型产业实力较为雄厚,港口、石化、电力、建筑等产业竞争力较强,集群经济(块状经济)相对发达,服装、家电、轴承、注塑机、文体、模具等行业在国内影响较大,具有为境外提供服务贸易、进行国际投资的实力和条件。宁波经济的不断提升,需要向供应链和价值链的上游环节不断挺进,要求原有的内部产业腾笼换业,需要“走出去”把边际产业转移到外部地区。客观上,宁波既有的土地、电力、水力等生产资源已渐呈紧缺态势,生产要素成本也在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迫使企业“走出去”。同时,在当前国际商务承包、工程承包、出境旅游和国际运输兴旺发达的前提下,要看到开发服务市场的长期利益,在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服务业水平的同时,大力促进服务贸易的出口。

总之,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可以通过优化出口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扩大内需,增加进口来实现进出口动态平衡;“走出去”也是转变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个整体城市经济提高,结构优化的过程,它需要一段时间的演变,也需要政府不断地在制度上创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和谐发展才能很好地实现。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传统的“重商主义”观念以及我国经济的实际情况一直认为吸引外资、扩大出口能够解决我国资金技术的匮乏,实现对外贸易顺差,有利于增加外汇收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而“走出去”和进口则不利于经济发展,具有更多的负面影响,如导致我国发展资金外流,外国商品侵占国内市场,冲击国内企业等等。所以,在以往的对外经贸实践中,政府部门在涉外经济战略和政策措施方面,针对吸引外资、扩大出口出台了大量鼓励政策和帮扶措施,却忽视了国内企业“走出去”和贸易平衡发展,其结果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持续加大,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出现双顺差,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导致我国不仅对外贸易陷入了贫困化增长,而且频频遭受到“两反两保”和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

实际上,经过多年的对外开放,国内通过吸引外资和国内资本的积累,缓解了发展资金短缺的局面,尤其像经济发达的宁波,开始出现资本过剩的情况,急需寻找剩余资本的出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国际的资源和技术等优势,不仅能够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利用好全球化给我们提供的便利,还有利于开拓国外的市场,提高本国的资本收益率。入世后,我国将分阶段降低关税,宁波市经济发展的某些方面与国外相比存在资源差、价格差和技术差的问题,国外商品进入是必然趋势。通过出口,有利于我市产品占领国际市场,推动宁波国民经济发展,解决社会就业压力,而进口能解决我市资源不足的困境,提高我市产业质量和扩张速度,获取技术溢出效应,推动我市物流业发展,减少因贸易顺差导致的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提高产业和企业两个方面的竞争力。其实,我国对外贸易战略“大进大出,两头在外"、"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经济国际化战略”的演变中,本来就包含进口的内容,离开了进口就谈不上经济循环和经济国际化。

所以加强宣传,改变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引进来、走出去以及出口和进口能够在不同方面发挥对外贸的影响,几者不可偏废,应该协调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在重视引进来和出口的基础上增强对走出去及进口重要性的认识,彻底改变“重引进来”、“重出轻进”的传统意识,树立“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和“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现代观念意识,恰当处理几者之间的关系,将“走出去”与进口更大程度地纳入开放型经济监测、分析、调控、考核和促进的范围,统筹“走出去”与出口发展全局,努力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以及进出口贸易协调联动、相对平衡发展。

与出口相比,进口往往对企业的实力、资金、管理诸因素有更高的要求,较小的企业规模,往往意味着较高的经营成本、较低的融资能力和较大的经营风险。虽然中小企业经营主体的适度增加可以带动市场竞争,但过度增加却不利于进口贸易的发展。因此,应重点培育大型外贸进口企业和外资企业,带动中小型外贸进口企业的发展,形成多元化的主体格局。首先,选择现有的一批业务能力强的进口大企业和两头在外的外资企业,对之进行税收减免,通过建设多元化、规范化的进口企业,发挥大企业集团和较大规模的外资企业进口的作用,促进一批专业化进口队伍的形成。有必要加强对宁波外资企业进口的监管,尤其是亏损或营业利润率低于本土企业的外资企业,防止其利用进出口的“高进低出”方式将利润转移到海外母公司。其次,针对众多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占有市场信息、进口价格、到货时间、规避风险等方面不具备优势的情况,对原料性商品的进口重点发挥外贸集团公司的中间代理作用。同时,促进同行业的中小企业以进口效益为中心,成立进口行业协会。对技术性产品委托同行业大集团代理进口,形成共同的进口价格联盟,降低进口成本。上述两种贸易主体的进口,要充分了解客商的信誉状况,研究进口的汇率风险,通过合同明确代理双方的责任义务,在市场竞争与合作、利益互补的基础上,推动外贸公司和生产企业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着重解决行业与地方保护,扶持规模经营和跨国经营。

以民营企业,特别是数量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为经营主体的状况构成了千军万马闯国际市场的宁波特色,其推动了宁波外贸的发展,但弊端也突显出来。目前,宁波出口贸易市场上存在“小、散、乱”的问题,大多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很多中小企业没有进出口经营权,都只能通过代理的方式出口,这些企业常采用低价竞销的方式出口,造成了出口市场的混乱。宁波政府应结合产业的现状,找出重点发展行业的龙头企业,努力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行业的龙头企业培育成出口贸易的主体,比如,应选择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如汽车零部件、机电、机械、塑料、服装、模具等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同时也应将现代服务业和农业企业一并纳入培育范围,从政策、体制、环境、市场入手,创造一个有利于此类企业发展壮大的外部环境。综合利用财政、金融等扶持手段,引导企业依有自主创新、科技进步提高产品质量,实现规模经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确保出口贸易持续稳定地发展。应该放宽出口经营权,让有实力的中小企业直接参与出口市场,打破大型企业集团对出口市场的垄断,形成适度竞争。另外,应该重视行业协会对出口企业行为规范性的作用,政府应该积极扶持行业协会的发展,适当让渡部分公共权力资源,引导行业协会加强企业出口行为自律,规范出口市场,为出口市场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有效促进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政府应根据各行业发展阶段和企业的规模实力,采用统一管理和分类指导的方式,努力培育一批专业特点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大型跨国公司,把它们作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关键支点,带领大批相关中小企业“走出去”。市政府应结合宁波市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优化配置,大力鼓励、支持宁波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中的优势企业之间以壮大实力、完善功能为目的的横向和纵向的重组整合,形成完备的、强大的一体化、国际化经营能力,促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要加强对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业务规划和管理,简化项目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对投资后期加强管理和监督,营造有利于集团发展的政策环境。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采取BOT等带资承包模式开发和实施国外大项目,支持它们在国际金融市场进行项目融资,加大国家金融体系对“走出去”的大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的支持力度。同时,引导和辅助大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改善企业内部管理,充分吸纳国际标杆企业的先进经验,建立起激励约束有力、反应灵活快捷、运营协调有序的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以适应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进一步完善企业功能,加强自律和协调合作,促进形成良好的行业经营秩序,使大企业集团和跨国公司成为自律的模范和行业协调合作的模范,带动整个行业树立新风,促进“走出去”有序高效地进行。

1.提供多种形式的财政政策,加强相关的监管,保证有效运行

宁波市政府可综合考虑奖励、补贴、专项基金等多种形式的财政政策,加大对涉及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各个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同时,应由各相关部门联合财政局制订相关的奖金、补贴、专项资金等的申报条件和使用说明,严格审核现金奖励、补贴和专项资金的申报,加强对该类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严厉查处骗取和违规使用资金的行为,确保各项资金都能得到有效利用。

在进口方面,加大对进口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和先进技术装备及国家急需能源和原材料的进口。比如设立进口专项资金,通过现金补贴的形式奖励高新技术产品和先进技术装备的进口,鼓励加工贸易原材料进口。

在“走出去”方面,加大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宁波的优势产业向外转移,拓展宁波劳务输出空间,提升我市企业走出去的层次。宁波市政府可设立“走出去”专项资金和海外投资保障基金,对有较大宏观效益和涉及长远战略意义的境外投资,在可能的范围内给予鼓励和支持。比如对能够扩大出口市场、获得先进技术、有利于产业升级、赢得更高规模效益、获得境外战略资源等的投资给予财政支持。

在出口方面,制订《宁波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支持重点优势产品出口,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基地建设,出台扶持出口品牌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帮助企业申请利用国家品牌扶持资金,设立宁波市出口品牌发展资金,制订品牌发展的中长期规戈根据创出口品牌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落实奖励办法,引导企业实施出口品牌战略。对出口额较大的企业优先列入重点品牌培育对象,加强跟踪服务,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创出口品牌中的各种问题。扶持“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品牌”,扩大品牌产品出口,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积极支持企业进行境外商标及专利注册、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帮助企业切实做好品牌培育的基础工作。

政府应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便捷完善的金融服务,协调相关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关系,以便企业能顺利得到金融支持服务;为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可考虑凭借政府的信用,为能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各类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加强与宁波市“走出去”企业的主要投资东道国政府间的合作,为企业了解东道国融资条件和顺利得到融资服务;成立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机构,减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帮助中小企业便利地得到所需资金;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是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融资工具,应当鼓励更多的企业申请进出口银行提供的出口信贷和出口信用保险,特别是自主创新企业、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企业,在出口信贷、收汇保障、资信评估、追收账款、贸易融资等方面争取更多的支持;进一步改进经常项目用汇管理,方便进口企业购汇结汇,鼓励企业设立外汇账户,扩大企业用汇自主权,探索创新金融交易品种,为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提供便利。

在国际市场上,对企业而言,获取了信息就意味着抓住了商机。但是宁波有很多企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不够重视,加上市场上缺乏一个为企业提供各种有效信息的综合服务体系,导致企业信息滞后,不能抓住有利商机,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建立一个完善、高效、全面的综合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具有针对性信息和各种专业化的服务,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功能明确、主体清晰、运行有效的服务机构是构建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服务体系的关键。根据不同主体赋予不同职能和权责,形成相互沟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宁波市在设立服务机构时,综合不同的主体在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从政府、民间和商业三个方面来考虑构建我市专为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服务的机构。

首先,在市政府的领导下,成立由外经贸局主导的专门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政府服务机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涉及多个部门,且各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形成统一协调的工作机制。市政府应考虑由外经贸局牵头,联合宁波市外贸各管理和服务部门,设立专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联合工作小组及其常务机构,协调处理与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有关的各项工作。应综合考虑,明确联合工作小组的具体职能和服务内容,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服务机构,为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服务。

其次,完善为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服务的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深化中介组织体制改革,促进中介组织从半官方化向民间组织转变,支持和扶持市场化运作、服务功能完善的中介组织。在政府的引导下,联合各个行业组织和国际商会,为各自成员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和必要帮助。同时,推动建立宁波市海外工商联合会,主要为宁波市的外贸企业及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企业提供各种商业信息,承担扩大宁波市在海外的经济影响力的任务,帮助企业寻找海外合作伙伴,拓展海外业务,同时加强与国内商会和中介机构的沟通,更好地为相关企业服务。

最后,鼓励建立中介咨询服务机构,为各类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宁波市政府应努力为各类中介咨询服务机构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培育一批既熟悉各种法律法规,能为企业提供专业咨询,又能为企业代办一些手续的中介机构。对某些中介组织予以补贴,扩大中介组织的服务范围,替代政府在某些方面的服务职能,如提供信息、融资、理赔、税务、仲裁和法律等方面的服务。

首先,发挥联合工作小组的优势,联合各行业组织和中介咨询服务机构,完善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层次,为企业参与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便利。同时,强化信息服务意识,建立和健全信息服务机制,充分利用政府机构收集信息的便利性,多形式多途径地收集信息,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成立宁波市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信息服务中心,其任务是通过多方途径,为企业提供国际和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税收规定、融资条件方面的信息咨询服务。特别要发挥驻外使馆收集驻地经济信息的作用,收集整理有关国家的投资项目信息,及时将境外投资项目核准的具体程序公开给所有相关企业。应加大贸易环境宣传,帮助企业做好形象宣传和产品推广。要研究制订开拓国际市场的工作计划,组织形式多样的国际市场推广会和介绍活动,同时借助各种场合和机会,加大贸易环境和贸易产品的宣传,促进产品的直接进出口。要建立有条件“走出去”企业的信息库,到重点市场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建立信息互通的渠道。针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出现的贸易争端和纠纷,政府、民间组织和企业应联合建立贸易应诉体系;宁波市政府应以WTO咨询服务机构为主体,向参加贸易应诉的民间组织和企业提供贸易争端和纠纷的信息、动态以及政策、法律上的依据,对开展贸易争端产生的有关费用进行补贴;民间组织和企业应在贸易应诉中加强合作,由行业协会组织相关企业参加贸易应诉并提供必要的律师服务,企业则主要提供事例和证据,承担应诉费用。

其次,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联合工作小组应该发挥各部门的优势,组织各部门集中联合办公,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方便企业能在同一地点办理各种审批手续,提高办公效率,节约办事时间。实行审批公开制,将审批所需要的条件、程序等内容公开,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办理手续。应该加强重点企业联系制,通过网络、走访、座谈的形式与企业沟通,传达政府战略和政策意图,及时了解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为政府转换工作思维、改变工作方式、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最后,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互联网为媒介,尽快建立起信息化的综合服务平台。加快信息化网络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部门实行办公网络化,尽快实现政府公文和有关政务信息的网络传输,在外经贸领域全面试行网上审批,并在政府网站和电子商务网不断更新宁波市外经贸方面的新规章制度,使全市的外经贸企业能及时获得相关信息。鼓励各部门尽早实现信息收集、整理、发布的网络化,鼓励企业通过信息平台咨询、查找各类所需信息。同时,推进宁波海关公共信息服务网和宁波港集团EDI中心的门户网站建设,继续深化实施新一轮口岸“大通关”建设,尽快完成电子口岸平台体系建设,成立口岸通关中心,提高口岸服务效能,拓展口岸经济腹地,完善揽货服务体系。通过信息化平台,建立有效的监控、预警机制,通过管理的网络化,有效保障经营者的合法利益,维护外贸市场正常经营秩序。

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前提,而科技进步可使一个国家的产业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增加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带动产业升级,从而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目标。

宁波市政府应综合分析宁波市的人力资源及人才需求现状,制定出科学的人才政策和人才发展计划。政府应该采取开放式的教育管理制度,对所有性质、规模的办学机构一视同仁,不歧视民力、、私立学校。引导民营资本对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扩大人才培养供给。充分利用宁波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地培养宁波急需的科研技术人员和国际经贸人才。加快国际经贸人才培养,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利用各种高校和市外经贸培训中心培训现有国际经贸人才,鼓励相关人才不断更新知识,适应新的需要;制定急需人才引进政策,健全人才引进机制,优化急需人才的政策环境,抓紧制定人事仲裁和知识产权保护与急需人才开发紧密相关的配套政策法规,形成完善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建立特殊人才服务体系,对急需人才购置房产、医疗保健、子女上学、社会保障实行特殊照顾,吸引外地优秀人才来甬工作生活和学习;建设人才资源信息网,充分发挥人才市场作用,同时改革现有的人才评价、考核体系、任用制度,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用人机制。建立灵活的、高效的人才流动机制,保证各类人才能够及时、恰当地得到任用。

政府应推动企业技术引进和创新促进体系的建设,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政府搭台,加强政府间及非政府组织、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促进高新技术的引进。采取联合研究,合作攻关和对口交往等多种形式,扩大合作范围。同时,拓展技术引进来源国,引进不同层次的技术以适应企业的技术需求。

其次,通过建立正式的多双边合作机制,为双方企业和科研机构间进行研发和技术合作牵线搭桥,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积极推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为企业提供专利信息和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引导企业运用专利检索分析和专利申请等手段,自觉保护知识产权,提升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和水平。

再次,进一步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提高中国整体研究开发水平。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内科研机构、学校、企业等开展技术研发合作,鼓励外资研发中心的技术成果在国内进行产业化,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转让技术;同时,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通过建立境外研究与开发机构,充分利用国外科技资源,跟踪学习世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中国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

最后,加快建设宁波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整合宁波市科技园区、高教园区、城市工业功能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及软件、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与现代医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开展多(双)边技术合作,加快技术发展步伐。

[1]王勇进.宁波市对外经济贸易志(638-1990)[M].宁波出版社,1997

[2]陈莹.经济全球化下宁波民营制造业的品牌战略[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6(5)

[3]童春良.李淑贞.宁波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6(2)

[4]严启发.美国、日本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做法及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6(2)

[5]毛光烈.宁波外贸的长相与步法[J].中国海关,2006(2)

[6]孙常海.何霁锋.宁波加工贸易怎么走[J].新商务.2003(10)

[7]蓝庆新.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6(1)

[8]尹贤淑.韩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及启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1)

[9]孙敬水.张品修.德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及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8)

[10]宁波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的数据频道.[EB/OL],hltp :〃 www.nbfet.gov.cn/lywz/index.php? catid=018002001 &month= 10&year=2007

[11]财政部网站.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wgk/2007-06/ 19/content_653655.htm.2007-06-19

[12]人民,日报海外版,国外技术壁垒每年影响我国出口200亿美元.[EB/OL],大连科技信息网http://news.dlinfo.gov.cn/2005/5-12/08200654213.html, 2005-5-12

[13]燕帅.“宁波制造”遭遇品牌之痛.另辟蹊径创自主品牌.[EB/OL],hltp:〃media.people.com.cn/ GB/22114/84962/85016/581937 l.html, 2007-06-04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